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 a b s t r a c t n a r r a t i o na n dc o m m e n t a r yo fl i a o p i n g s s t ud i e so fc l a s s i c p o e t r y m a s t e r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a ll o g i cd e g r e ec a n d i d a t e z h a n gy u a n d o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l i um i n g h u a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c o n 如c i a n i s ti m p o n a n tc l a s s i c s p o e n y e a c ht i m es c h 0 1 a 璐a l ld o u b l y p a ya t t e m i o nt oi t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f l i p o e t r y a l s ot h r o u 曲o u ti si nt h e f a m o u sd o c t r i n ei nt h eh i s t o uo fl e 锄i n gt h es t a t u s s i n c e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t h e p o e 姆 s t u d i e db yt h em o d e mt i m e sc h a n g e do v e rt ot h em o d e ma g e i nt h i sc o n v e r s i o np r o c e s s c h i n e s el a s ts t u d yo ft h em a s t e rl i a oo ft h ec o n 如c i a nc l a s s i c sh a sa c t e dt h ee x t r e m e l y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e v e n l y s t u d i e dt h em o d e ma g et o p o e 时 t ot 啪s f o 册t h em a i n 如n c t i o n h o v e v e ra sar e s u l to fa l ls o r r t so fr e a s o n s 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o n l ys t i l l sl i a oi sl o c a t e d c h i n e s el a s ts t u d yo ft h em a s t e r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v h oi st v 旧m i l l e 皿i 啪s t u d yo f t h ee n dm a t t e r b u to r i g i n a l l yo nf e wi nn u m b e rr e s e a r c h e rf o c u s e sm o s t l yi nt h ea n a l y s i s a n da p p r a i s e ss y s t e mo fl i a op i n g ss t u d yo ft h ec o n m c i a nc l a s s i c s h a sn o tb e e na b l et o g i v em ee n o u g h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t h ec o r r e c tf a i ra p p r a i s a l t ot h el i a oe v e ns t u d yo ft h e r e s e a r c hc o n c r e t eo b j e c t t l l i sa n i c l et 1 1 r o u 曲c o m b i n ga n dr e o r g a n i z a t i n gt ot h el i a oe v e n b i o 伊印h ya j l dt h es t u d yo ft h et h o u g h tc o u r s e t 1 1 ee a r l yt i m e p o e n y s t u d i e s t h eq i p o e t i c s p o e t 巧 s t u d i e s p o e t r s t u d i e su n d e rt h et h e o r yo ft h eu n i v e r s es t u d y d i s c o v e r y t h a tl i a op i n gb e l i e v e dt h a t c o n 如c i a nc l a s s i c s a n d l a t i t u d e p o e m i sp o p u l a rf o rt h e i e q u e s t l a t i t u d e b r i g h t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t h el i a op i n g sr e s e a r c hh a sd i s c o v e r e dt h e r e s e a r c h sv a l u eo f p o e ml a t i t u d e e n h a n c e dt h es t a t u so f p o e ml a t i t u d e a 1 1 dh 2 l s c a u s e de v e r y b o d y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t o p o e ml a t i t u d e m ea t t e n t i o n 觚dt h er e s e a r c h f o rs e l f j u s t m c a t i o no fh i st h e o r o ft h eu n i v e r s es t u d y l i a op i n gs t r o n g l yp u l l st h e i n n e rc l a s s i c so fh u a n g d i i st h et e a c h e rs a i do ft h e p o e t r y t h i sh a dt h ee s s e n c et o d i s t i n g u i s ht oq i s h is o l u t i o n s p o e t r b y f o u r b e g i n n i n ga n df i v e b o r d e r l i a op i n g s p o e t r y s t u d i e st h e r e f o r ea l s os t e p so n t ot h eg o du n r e l i a b l ee x t e n s i v es t r a n g ew r o n gr o a d b u tt h i s p o e 仃y s t u d i e da c t u a i l yf o rt h em o d e ma g es e t su pt h et a r g e t a n dp u i i e d o p e n t h ec u r r t a i no fa r g u m e n to ft h e p o e t r s t u d y l i a o p i n ge v e ni st h ef i r s ts c h o l 她w h o 疔o m i i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l l es c i e n t i f l ct h e o r ra n g l ep o i n t e do u t p o e mf o r e w o r d i sn o tt l l ea n c i e ms a i n tw o r t i l y p e o p l eo ff 0 肌e rt i m e s so r i g i n a ls o j u t i o nf e s u l t s 行o mt h es c h o l a r m om ee a s t e mh 柚 d y n a s t y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1 i t e r a t u r ef 酞e s f r o mt l l i so p e n st h el a n e rq i n gd y n a s t y c o 帆t e r p o e mf o r e w o r d h a r b i n g e ro ft h em o v e m e m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p o e 仃y ss t u d i e s l i a o p i n g e v e n i st 1 1 ef m i t 如lm a s e ro fp r o p o s e s s o m e t h i n gn e wa n dd i f r e r e n t n o to n l yh ei s t h e1 a s tm a s t e r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s s t u d yd u r i n gt h ef e u d a l t i m e s b u ta l s oi st h e6 r s tp e r s o nw h oi m p e l st h em o d e ms c h o l a r i y r e s e a r c hw h i c ht r a l l s f o r m st om em o d e ms c h o l a r i yr e s e a r c h h ei s p o e t 科 s m d i e sb yt h e m o d e mj i n w e ns t u d yo ft h er e s e a r c hc h a n g e st h ee s s e n t i a lc h a r a c t e r v h ot h cm o d e m h i s t o r y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c u l t u r a s c i e n c e r e s e 盯c hl i n km ep r e c e d i n gw i t t lt h ef 0 1 l o w i n g u n d e rh i si n n u e n c e l i u s h i p e i z h a n g t a i y a n 丹o mt h ec i a s s i c a le c o n o m i c s m e n g w e m o n g g 埘i e g a n g 疗o mt h eh i s t o r y y u p i n 曲o l i u d a b a if r o mt h ep u r el i t e m t u r e w 亡n y i d u o z h u z i q i n g z h u d o n g n l n f 沁mt h cc u l t u m ls c i e n c et o p o e t r y s t u d y c a u s e dt h em o d 锄 a g e p o e t i r s t u d yi nt h er e s e a r c hi m o 柚c i e mt i m e s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f a m o u sd o c t r i n e a l s om a yk n o wt h ei m p o r i a mi n n u e n c eo f l i a op i n gi nt h em o d e m a g e 曲i c hs t u d i e s p o e t r v t r 柚s f o 肿s k e yw o r d s t u d i e so ft h en e wt b x t s t u d j e so fq ip o e t l mp o e ml a t i t u d e 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c i a s s i c0 f p o e t m 两南人学硕 学位论文引言 引言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 诗经 各个时代的学者都对它倍加关注 诗经 的 阐释和研究在学术史上也始终处于显学的地位 从两汉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到后来所 谓的汉宋之争 再到清代学术界对尚义理 轻考据的宋学表示不满 于是乾嘉时期的 考据家们又标榜汉学 以期与宋学相抗衡 清代 诗经 学的关注中心又由 郑笺 转到 毛传 再到今文学派三家 诗 学 晚清 诗经 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正是 今文经学影响强劲的时期 王先谦在陈乔枞等人三家 诗 辑佚的基础上撰成 诗三 家义集疏 皮锡瑞 廖平在龚自珍 魏源的今文 诗经 学研究的基础上又有新的 发展 针对今文经学一派的学说 古文经学派的刘师培 章太炎等人亦从古文家的立 场对 诗经 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廖平 刘师培等人的 诗经 学研究已经是本世纪 初的活动 亦可视为当时 诗经 学研究的代表 二十世纪开始 诗经 研究由近代转入了现代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中国最后 一个经学大师廖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 诗经 研究的现代转化起了主要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学术界只把廖平定位于中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师 是两千年封建经 学的终结者 而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研究者 大都着眼于分析评价廖平的经学系统 对 廖平经学研究的具体对象未能给予足够的认识和正确公正的评价 本文试图通过对廖 平 诗经 研究的梳理 重新认识廖平在 诗经 研究的现代转化中的重要影响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一 廖平乍平及其经学思想历程 一 廖平生平及其经学思想历程 一 廖平生平 廖平 近代著名的经学家 四川省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 初名登廷 字旭陔 又字勖斋 后改名为平 字季平 号四益 继而改号四译 晚年更号为五译 又改号 六译老人 初名其堂日小世彩堂 双鲤堂 继而更名四益馆 后又取名谈瀛精舍 则 柯轩 取意 诗经 伐柯 晚年则又改为四译成 五译馆 六译馆 清咸丰二年二 月初九日 1 8 5 2 年3 月2 9 日 生 光绪十五年 1 8 8 9 中进士 授龙安府府学教授 于民国时期出任成都国学专门学校校长多年 五四前夕因剃头冒风患中风之症 右手 痉挛不能书写 随即退居乡里 著述刊书 民国二十一年 1 9 3 2 六月五日于亲赴成 都商谈刊印著述途中突发急病而殁 年八十有一 廖平去世后 蒋介石亲拟诔辞 于佑任 熊克武 章太炎 顾颉刚 吴虞 向楚等政坛要人 学界精英纷纷吊唁 国 民政府专门颁文褒奖 圆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多次和友人谈到廖平 要求 多读读 廖平的东西 固可见廖平影响之大 廖平家世平凡 祖辈都是务农维生 其父廖复槐育有五子 廖平行四 廖平家境 清贫 其孙廖宗泽在 六译先生行述 中说 吾先明初由麻城入蜀 世居井研之青阳乡 四百年来无显者 至先曾祖父 复槐 尤贫困 初为人牧牛 年得数百钱 后乃稍能自给 回 廖平幼时钝而好学 困而求知 苦思强记 一心向学 自言 予素无记性 幼读五经未终 而皆不能记诵 每读书 必以己意串讲一过 然后 能记 十二 三时 因书不成诵 弃学 师许以不背 乃复从学 故予后专从思字用 功 不以记诵为事 心既通其理 则斗字皆可弃 至于疑难精要之处 虽不能举其辞 然亦能默识其意 不可乱以他歧 求学时期的廖平克服了种种难处 刻苦攻读 专心致志 为日后学术成就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廖平能够走上矢志经学的道路 是和当时两个著名人物对他的奖掖提携和谆谆诱 导有关 一个是张之洞 一个是王闽运 张之洞 1 8 3 7 一1 9 0 9 字孝达 又字香涛 号壶公 直隶南皮人 同治三年 1 8 6 3 参见廖平之女廖幼3 f 编写的 廖季 f 年谱 成都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 政协乐山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乐山文史资料 第七辑 廖季平资料专辑 陈其泰 范文澜与毛泽尔的学术交谊 见2 0 0 1 年1 0 月1 1 日 光明日报 廖幼f 廖季f 年谱 成都巴蜀书 i 1 9 8 5 年版 廖t f 经学初程 六译馆从书 成都存古书局汇印本1 9 2 l 2 两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一 廖平生平及其经学思想历程 中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浙江乡试副考 湖北学政 四川乡试主考 四川学政 山西巡抚 两广总督 湖广总督等职 光绪三十二年 1 9 0 7 张之洞由协办大学士升 为体仁阁大学士 授军机大臣 兼管学部 1 9 0 9 年去世 张之洞是后起的著名洋务派 他重视办教育 着手经办的学堂很多 山西令德堂 广州广雅书院 四川尊经书院 江汉书院以及农务学堂 工艺学堂 武备自强学堂 商务学堂等 他制定了学制改革方案 废除科举制度 在全国兴学校 实现了近代教 育体制改革 在对外态度上他主张抗御外敌 在文化上 他正统保守思想比较浓厚 而对西学在技艺 商务 外交知识方面比较开放 主张学习 在维护 三纲五常 和 君主制方面 则和顽固派的态度无甚区别 可以说 张之洞的思想是正统传统文化思 想的延续 他的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很具有代表性 张之洞任四川提督学政时 仿阮元诂经精舍及学海堂规制而于光绪元年 1 8 7 5 创立尊经书院 撰 书目答问 和 鞘轩语 以指导士子读书门径 他在 四川省城 尊经书院记 中要求学生学习 经史 小学 舆地 推步 算术 经济 诗 古文辞 提出治学须有根柢 根柢必须在经史 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 通经之根柢在通小学 而 经学必先求之 学海堂经解 小学必先求诸段注 说文 史学必先求诸三史 总计一切学术必先求诸 四库提要 张之洞治学于汉宋两家兼取其长 大要读书 宗汉学 制行宗宋学 至此 尊敬书院学习内容 方法一扫士林腐气 成了当时学 习追求新知 钻研学问者的向往之地 同治甲戌 南皮张先生督学 提倡纪 阮两文达公之学 建书院于省会 送高才 生入肄读书其中 以 说文 及 提要 为之阶梯 购书数万卷度于阁 总督吴勤惠 工后助之 川省僻处西南 国朝以来 不知所谓汉学 于是求异之士如饿渴之得美食 数月 文风应变 遂即然若决江河 督部与督学复尊异之 人人有斐然著述之思 廖平光绪二年 1 8 7 6 应科试 二月 先生补博士弟子员 初院试题为 子为大夫 先生破题为三句 已为阅 卷者所弃 学政张之洞检落卷 见其破题异之 因细加批阅 拔置第一 以后张于先 生更屡加拔识 故先生对张知己之感独深 张之洞将廖平试卷从废纸堆中拣拾出来 拔为府学第一 以优异成绩补廪 又牌 调尊经书院受学 有知遇之恩的张之洞让廖平感受到乾嘉学派的学风 廖平治学兴趣 和方法也就为之一变 他曾说 予幼笃好宋五子书 八家文 丙子 光绪二年 1 8 7 6 从事训诂文字之学 用功 张之洞 i 1 1 川省城睁经书院记 从书集成初编 第六十p q p 4 j 4 2 谢8 张祥龄 翰林院庶古f j 陈村墓志铭 转引自 六译先生年谱 光绪几年条 廖宗泽 六译先生年谱 卷一 3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一 廖平生平及其经学思想历程 甚勤 博览考据诸书 冬闲 偶读唐宋人文 不觉嫌其空滑无实 不如训诂书字字有 意 盖聪明心思 于此一变矣 训诂考据为他同后的功名学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古文经学基础 但张之洞对廖平治 学方向的多次干涉 也成为了廖平经学思想多变的原因之一 对廖平一生产生重大影 响 王闽运 1 8 3 3 1 9 1 6 字壬秋 室名湘绮楼 号湘绮 湖南湘潭人 咸丰七年 1 8 5 3 中举 他对 礼经 春秋公羊传 都有研究 是今文经学家 但是 他也兼采古文 经学 他很重视辞章 四川总督丁宝桢聘他掌成都尊经书院 他在书院中讲授 十三 经注疏 二十四史 以及 昭明文选 他的一大批弟子都成著名学者 称 蜀学 后来他又在长沙思贤讲舍 衡阳船山书院 江西大学堂讲学 弟子数千 清末授翰林 院检讨 加侍读衔 民国以后任清史馆馆长 他思想保守 卫封建主义之道 痛恨革 命 但是 在统治阶级内部 又敢于标新立异 对有权势的官僚甚至最高统治者 敢 于揶揄讽刺 讥弹嘲弄 无所不至 光绪四年 1 8 7 8 十二月 王闽运接任尊经书院山长 以今文说解经 把常州学 派新学风的信息带到四川 引导廖平走上今文经学的蹊径 今文经学常州学派不拘汉 宋门户之见 重在发挥 微言大义 王闽运治 公羊 认为 公羊 主旨在于拨 乱 治经要经世致用 他的致用是将经与术结合起来 术是权术 治理国家的一种方 法 手段 即所谓纵横之术 王闽运想用纵横之术来辅助识时务之人成帝王之业 在 乱世 谁能拨乱反正 成大事务 即辅助谁 又要看准时局变动的趋向 静观势态 未到其时 蛰伏隐退 时机到来 大展才能 因此 既要有满腹经纶在胸 又要有居 静不动的修养 可进可退 进时 用儒学 儒术使据乱达到升平 推致太平 退时 用老庄的学问 去掉忿怨 怡然自乐 廖平学习其精华 又另辟蹊径 转从治 谷梁 入手而超越业师自成一家 其治学取向又有转变 庚辰 光绪六年 1 8 8 0 以后 厌弃破碎 专事求大义 以视考据诸书则又以为 糟粕而无精华 枝叶而非根本 取 庄子 管 列 墨 读之 则乃喜其义 实是心思聪明至此又一变矣 圆 数年扎实系统的书院学习生活 读书门径的讲求 训诂小学的训练 明师教诲 友侪激励 无论就古文训诂之学还是今文大义之学 都为廖平治学研经提供了莫大的 助益和影响 吸收了古文经学考据训诂的重要遗产 而舍弃了支离破碎的馒钉之学 投入到研讨经书微言大义的行列 从此和今文经学结下不解之缘 廖平 经学初程 六译馆从书 成都存古书局汇印本 1 9 2 1 年版 p 1 2 i 司上 p 1 2 4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一 廖平生平及其经学思想历程 二 廖平经学六变概述 廖平治经 一生六变 第一变平分今古 第二变尊今抑古 第三变古大今小 第 四变天学人学 第五变天人大小 第六变五运六气解诗易 第一变的平分今古是平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简称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汉 代经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所谓今文指汉代通用的隶书 古文指先秦的文字 汉代儒家 经典依文字分有二大类 一类是由战国以来相传 至汉初用隶书写成的本子 被称为 今文经 一类是先秦古文写成保留到汉代的本子 被称为古文经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 学即因其研习经典文字的不同而得名 作为二个基本的经学派别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 学在治学方法 训解典籍 学术宗旨诸方面都存在着区别 东汉许慎著 五经异义 记载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经说 但郑玄遍注群经 综合二派之说 后代流传 的汉代经典主要是郑玄的注本 因而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应如何区分 迄廖平之前 多无定说 平分今古之论就是为解决今古之分而发的 其基本思想是 今文经学与古 文经学区分的根本在礼制 今文经学所言礼制是以殷礼为主的四代 虞夏殷周 之制 集中见于孔子所著的 王制 古文经学所言礼制为周礼 主要见于 周礼 周礼本 于周公 王制 为孔子手定 故有古文经学崇周公 今文经学祖孔子等说 廖平认 为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虽有不同 但二者如水火相妨又相济 犹行路的水道与陆道 不可偏废 排贬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都是门户之见 因此 他把经学第一变称为平分 今古 这一变解决了经学史上今古之分的重大问题 因而受到很高的学术评价 第二变的尊今抑古 意谓尊崇今文经学 贬抑古文经学 与平分今古之论正相反 对 这一变认为 唯有今文经学才是孔子真传 中国学术从战国到西汉哀平以前 全 是今文经学的派别 尊孔子 宗 王制 无有不同 古文经学则是刘歆在西汉末年 作伪的产物 刘歆作伪的主要经典是 周礼 目的是为了迎合王莽篡汉 手法是攻 五经不全与引周公敌孔子 刘歆作伪后 才有所谓古文经学 而今存 史记 汉书 中的古文经学记载 实是刘歆及弟子的改窜 这一变的思想在广州为康有为所接受 康有为加以改造发挥而著为 孔子改制考 与 新学伪经考 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 响 第三变的小统大统说 又一反经学第二变之论 认为孔子经学说有小统 大统之 分 即古大今小 今文经学所宗的 王制 不过是孔经的小统说 只讲中国治法 适合地域三千里的小九州 是中外开通以前的小康时代的治法 故又称作王伯 古文 经学所祖的 周礼 则是孔经中的大统说 讲的是全球治法 包括地域方三万里的 大九州 适合中外交通之后的大同时代 故又称作阜帝 小统是大统的准备 大统高 于小统 这就把古文经学抬到了今文经学之上 因而比较崇信古文经学的章太炎称 两南入学硕十学位论文一 廖平生平及其经学思想历程 君之学几六变 其后三变杂梵书及医经 刑法诸家 往往出儒术外 其第三变最可 观 梁启超则以廖平经学第三变改变经学第二变之说 在 清代学术概论 中说廖 平是受张之洞贿逼 而自驳前说 第四变的天学人学又认为 经学第三变的大统小统不过是对孔经人学的阐发 孔 经人学讲六合之内 是人类社会的治法 适合现时的社会发展 孔经还有高于人学的 天学 讲六合之外 适用于整个天体 是数百千亿年以后的治法 见于 诗 易 在这一变廖平提出孔经哲学之论 但其说杂佛 道等为说 因而受到学界批评 其师 张之洞也一再告诫 风疾马良 去道愈远 如不自改 必将用兵 更有甚者 光 绪二十九年 1 9 0 3 四川学政吴郁生以 离经叛道 的罪名 革去廖平绥定府府学教 授之职 第五变的天人大小 不过是对第三四变的细化 于孔经人学分小统 大统 于孔 经天学分神游 相当人学的小统 形游 相当人学的大统 实无新说 唯有提出孔 子造字一说 以证中国文化 学术 治法全出于孔子 第六变以 黄帝内经 所言五运六气 分解 易经 六十四卦 诗经 三百篇 相互比附 以证 诗 易 天学 可以说是对经学第四变提出的孔经天学新论证 亦难以说有与前两变的不同观念 因后两变之说更被视为玄诞 故较经学第四变更受 到社会的批评 宣统元年 1 9 1 0 四川学政赵启霖以 穿凿附会 为由 通令各书院 不得聘请廖平任教 以至他不得不赋闲回乡 聚徒讲学 概观廖平经学六变 第一变是对汉代今古之分的解决 第二变是对孔经小统的发 现 第三变是对孔经大统的发明 合称孔经人学 第四变是对孔经天学的阐发 其后 二变不过是对自经学第二变以来的孔经理论的充实 并未提出前几变一类的孔经小 统 大统 天学的新名目 而他经学六变归结起来不过三大内容 一是平分汉代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 二是第二 三变所讲的孔经人学 三是经学第四变以来的孔经天学 孔经人学 天学又是廖平经学理论的两方面 所以 大略地讲 廖平的经学六变不外 平分今古与经学理论两大内容 晚清经学的状况非常复杂 不能轻易论断 但廖平综合了其中两个特色 一是超 越个别名物度数或一部部经典 对各经之间相互关系作跨文本的综览与比较 综观整 个经学的轮廓 同时特别重视还原家法 条例 努力弄清楚某书究属何派 而某派学 术在不同时代持说究竟有何不同 这其实是一种相当具有学术史眼光的工作 二是为 了以经学响应世事之需求 经学意识高高地凌驾在史学意识之上 反对把经书本身的 内容当成古史来研究 见廖宗泽 六译先生年谱 卷p q 光绪二十一年条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一 廖平生平及其经学思想历程 廖平一方面接收了综览全局式的经学研究的成果 提出以礼制分今 古之学 一 方面又发展出极强的用世意志 把前者放在一个哲学的框架上重新加以解释 廖平的思维非常奇特 充分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 所以认为上古时代非常野蛮朴 陋 不是黄金时代 他把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放在孔子之时 在早年 他倾力于反对 模仿现代西方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 认为它们都是孔子早已提出过的 问题出在孔子 以后的无知陋儒不能继承孔子的本意 到了后期 反对模仿的方式似乎更进一层 用 进化论的框架否定西方的进化成绩 即认为西方近代的种种在中国春秋以前已经存在 了 但孔子拨乱反正 拒绝了这些卑陋的东西 提出道德纲常等伟大的道理 并流传 了两千余年 故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已拒绝西方现代文明 而孔子之道及两千年来与 今天的西方相比 仍然是优胜的 为了吸收西方的现代性来压倒西方 他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组 一一判别某些是真 的 某些是假的 某些是要变法的 某些是落伍的 不管是分今 古 分小 大 分 天 人 优胜的一方是 真正的 孔学 则孔子或是改革者 古 今 或 是全世界之规划者 中国 用李源澄的话说 廖平 惟为时代所限 囿于旧闻 故不免尊孔过甚 千溪百壑皆欲纳之孔氏 廖平把自己看成哲学家 他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在厚重扎实的经学研究上 为 了追赶时势 他不断地变造这个体系 所以出现了所谓的 六变 如果我们把每一 变的时间和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相比照 便会发现这 六变 大抵对应传统文化应对 西方文化不同阶段的挑战 廖平每次调整他的体系几乎都是在响应他所认识到的文化 危机 并以改造古代学术体系来维持孔子之学的相对优越性 不只优于中国各家各 派 也优于全世界 以此保全传统文化命脉 但是因为他的调整幅度太大 即使是同 一部经典 如 周礼 也是一下子肯定 一下子否定 忽高 忽低 对古代学术所 作的解释纵横出入 高下随心 尤其是在他的所谓 二变 之后 人们愈来愈对古代 经典的客观性产生高度的不安 当然也对廖平本人的学术信用产生怀疑 所以 古文 经学家章太炎在 清故龙安府学教授廖君墓志铭 中说 君之言极恢怪者 以六经 皆孑l 子所作 虽文字亦孔子造之 与旧记相左 人亦不敢信 蒙义通 廖r 先生传 蒙文通文集 第3 卷 成都 巴蜀书社 1 9 9 5 年 第j 4 4 页 此节参见王沉森 从经学向 史学的过渡一廖 f j 蒙文通的例了 a 1 i j 史研究 2 0 0 5 年第2 期 廖 l 之女廖幼 f 编写的 廖季平年谱 成都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二 廖平的 诗经 研究 二 廖平的 诗经 研究 廖平 诗经 研究尽管不是他一生研究关注的最重点 但也是和他一生的经学研 究相始终的 诗经 研究的著述成果虽不及一生著述的十分之一 但在诗经研究史 上却产生开风气之先的影响 一 早期的 诗经 研究 廖平诗经研究最开始走的是经学老路 今文诗古义疏证凡例 是其最早研究诗 经的成果 廖平初研 诗经 觉得 经学有古时童子知之 至今则老师宿儒犹不能通 者 如 禹贡 山川 周礼 名物 诗 之乌 兽 草 木是也 试以 诗 言 就当时目见以示初习 宜无不解 今欲考究 又不能据目见 全凭古书 于 是耗费心力 对 诗经 古义进行训诂考证 为日后经学六变以 诗 易 为天学 的理论构建打下了扎实的文本根基 但是 随着研究的深入 廖平发现 书多言殊 苟欲考清一草一木 无论是与不 是 非用数日之力不能 故予谓学不宜从此用功 以其枉劳心力 欲求便易之法 则专信一书 人虽指其谬误 笃信不改 以此为 诗 中之小事 尚有大者在 苟 将此工类用于兴观群怨 其有益于身心为何如 圆于是 转入对 诗经 微言 大义 的探求上来 多年勤思后于光绪二十年 1 8 9 4 始成 诗图表 二卷 季平 初治 诗 先作此表 经三 四年始成 每遇疑难 于尊经标题课试 合众力推考 一得要义 尝于午夜起 须发皓白而不辞 其中 国风次第表 小雅分应国风表 邶风为总序表 稿经三 四十易始成今本 全书共列图表四十三篇 其中如 国风典制同春秋图 小统禹州表 大统海 帮八十一州表 南北交通如二济表 东西往来如晋明夷表 东西南北分应全球 表 等已初露 诗 易 相通的思想端倪 并及 春秋 尚书 又如 国风十二 配十二月表 陈风十篇表 魏 廊十九篇表 瞻洛以下二十二篇表 以篇考 义例 已为后来六变时 诗 易 合篇做好了文本准备 廖平对本书非常得意 古 无以例说 诗 之事 季平创为图表 分部别居 条理井然 季平诗解立说甚新 不先读此书 不能得其意之所在 且不先读此书 未必信其说之有因也 固由此可知 廖平的 诗经 研究己从训诂考据转到专求大义上了 见 今文诗古义证疏凡例 序 清 廖甲撰四川 存古书局汇印本1 9 2 1 年 六译馆丛书 转引廖宗泽 六译先生年谱 卷三 见 光绪井研县忠卷1 一 艺文一 诗图表 条录杨桢 诗图表序 p 1 2 2 光绪j 研县忠卷卜一 艺文一 诗图表 条p 1 2 2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二 廖平的 诗经 研究 二 齐诗学 诗经 研究 光绪二十六年 1 9 0 0 又成 诗纬经证 二卷 诗纬古义疏证 八卷 廖平在 诗纬经证 自序 中这样阐述他对 诗纬 深信不疑的原因 纬 云 书者如也 诗者志也 周衰 孔子修六艺 立言以俟后世 未可明言 惟托兴显微 乃可自附作述 此 纬 之所由来也 既然 诗纬 乃孔子 自附作述 那当然 就是 诗经 研究的不二法门了 在 诗纬经证 中 廖平将 诗纬 与 诗经 比对 从 诗经 内容反观 诗 纬 他发现 纬 以二南为二伯 邶 都 卫 王 郑五国居中为地轴 唐 陈 十二国分应十二月 三统更详 今推为中外 四岳 八伯诸例 纬 更以天星配十 五国风 今推广其例 以邶 廊 卫为黄帝 王 郑 齐为文主东 豳 秦 郑为质 主西 合邶 鄢 卫为素 青 黄三统 小雅 纬 言四始五际 大纲与风相配 大雅 分应三颂 当是以二十八篇应列宿 终以大统 廖平认为 经 与 纬 一文一质 一表一里 诗 为托兴 纬 以明义 廖平的研究发现了 诗纬 的研 究价值 提高了 诗纬 的地位 引起了学术界对 诗纬 的关注和研究 廖平在是书中 不仅批评古文诗经学派 他对今文诗经学派未能深明 大义 也 表示了不满 孔子既没 微言仅存 三家未尽阐发 古文之说复起 以为事非一代 作非一人 错乱纷纷 毫无义例 故后世说 诗 者 直视经如古诗选本 望文生义 杂乱无章 不知 诗 虽采 春秋 录古作 既经序订 机杼全在圣人 使寻章摘 句 不考编 诗 之意 则微言奥义 莫能明矣 八卷 诗纬古义疏证 则是廖平专门详解纬说的作品 六艺皆有纬 班 志 之所谓微 魏氏以古微自名其诗说 而实未尽其义 六 经以疆域广狭言之 莫小于 春秋 莫大于 易 诗 春秋 就禹州分中外 书 则以五千里为主 至于 易 诗 则合地球五大洲言之 以四始之例言 之 木始为东帝 火始为赤帝 金始为少昊 水始为颛顼 以 四始 解诗显然是取自 齐诗 之学 考旧说宗 纬 者 惟 齐诗 家 法欠微 佚文甚少 固但毕竟治者甚寥 独立门户 可资借鉴的材料有限 其研究之 孤独艰辛 难以言说 所以 廖平不无感慨地说 平为此篇 钩沉继绝 虽旧治 三 公字传 礼 书 备极劳悴 尚不若 诗 易 之甚 或以其说太新 近于 光绪井研县志卷十一 艺文一 诗纬绛证 廖平自序p 1 2 2 光绪井研县志卷十一 艺文一 诗纬绛证 条p 1 2 2 光绪 i 研县志卷十一 艺文一 诗纬绛证 条p 1 2 2 光绪j 研县忐卷十一 艺文一 诗纬古义疏证 条p 1 2 2 光绪井研县志卷十一 艺文一 诗纬古义疏证臼序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二 廖平的 诗经 研究 荆义 同床异梦 甘苦自明 顾 阎二家之书 身后是非定矣 一边提要钩玄 一边旁搜远绍 诗纬搜遗 圆即是廖平收集整理诗纬研究的资料 汇编 廖平博览群经 留意纬侯之辞 将所有涉及 诗三百篇 的纬说 一一摘录 橐辑成篇 以发明 诗纬 之义 其所辑 以 春秋纬 乐纬 二书最多 礼纬 孝经纬 次之 由此可以看出 廖平以纬解诗 非常重视材料基础 并不是时人所 谓闭门造车 凭空幻想 而是在大量文献材料基础上的扎实研究 至此 廖平 诗经 研究又一转变 由三家诗而专治 齐诗 光绪三十年甲辰 1 9 0 4 成 诗经新解 一书 即题日 齐诗学 今文齐诗学解 诗 有 五际 四始 之说 齐诗 传自齐人辕固 翼奉 匡衡等为其传人 汉书 翼奉传 载翼奉说 诗 谓 诗 有五际 臣奉窃学 齐 诗 闻五际之要 孟康注 诗内传 日 五际 卯 酉 午 戌 亥也 阴阳 终始际会之岁 于此则有变改之政也 而 春秋演孔图 云 诗 含五际六情 诗泛历枢 云 卯酉为革政 午亥为革命 神在天门 出人候听 卯 天保 也 酉 祈父 也 午 采芭 也 亥 大明 也 然则亥为革命 一际也 亥又为 大门 出人候听 二际也 卯为阴阳交际 三际也 午为阳谢阴兴 四际也 西为阴 盛阳微 五际也 可见解 诗 之 五际 诗纬 与汉今文齐诗学同 再如 四 始 东汉郎觊学其父所传今文经学 其上疏中言 四始之缺 五际之后 其咎由此 李贤注以 关雎 为风之始 云云解 四始 此为 毛诗 说 而 诗泛历枢 云 大明 在亥 水始也 四牡 在寅 木始也 嘉鱼 在巳 火始也 鸿雁 在申 金始也 o 孔颖达以此为今文 诗 说 由上可见纬书解诗与今文齐诗学的 密切关系 诗学质疑 和 诗纬新解 二书 是廖平齐诗学的重要成果 诗学质疑 发表在 国学荟编 民国4 年第1 期 1 9 1 5 年1 月 是书力反前 人 诗 无义例 如村孰杂录 之说 认为 诗经 有义例可寻 他根据 春秋纬 题辞 诗者 天文之精 星辰之度 人心之操也 推衍其旁义 运用阴阳八卦方位 之说 以天星有十二诸侯 纬以律吕分配十二风 因此根据以起义例 而且更以风为 例进行详解 谓风即乘云御风之风 并举 邶风 二十篇为证 以首五篇为五帝 末 光绪井研县志卷f 艺文一 诗纬古义疏证自序 诗纬拾遗 清 廖 f 撰叫川 存古书局1 9 1 8 年 班同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p 3 1 7 2 3 1 7 3 ii 安居香山 中村璋八 纬集成 m 纬书集成 石家序 河北人民 版社 1 9 9 4 p 5 8 3 1 安居香山 中村璋八 纬集成 m 石家庄 河北人民j l 版社 1 9 9 4 p 4 8 0 4 8 l 范哗 后汉书 m e 京 中华书局 1 9 6 5 p 1 0 6 9 l j 安居香山 中村璋八 纬集成 m 钉家庄 河北人民 f 版社 1 9 9 4 p 4 8 0 十二经注疏 m e 京 中华书局 1 9 8 0 p 2 7 2 1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二 廖平的 诗经 研究 三篇为三阜 中十二篇为四风十二诸侯 并由此推之全诗 故谓 三百篇 不无义例 可言 诗纬新解 据编首自序 实成书于民国三年甲寅 1 9 1 4 是廖平晚年之作 并由弟子黄镕为之补正 是书分 推灾异第一 泛历枢第二 含神雾第三 凡 三目 而以 补遗 即前文之 诗纬搜遗 列之篇末 盖取今所存 诗纬 三编 详为之解 书中于四始 五际 六情之义 以及篇什配用之理 皆根据秦汉以来的旧 籍 推阐其意而成 三 天学理论下的 诗经 研究 尽管年近古稀 但廖平的诗经研究并未止步 随着他经学思想的转变 诗经研究 也再次发生变化 由齐诗 四始 五际 解 诗经 转而引入 黄帝内经 五运 六气 说解 诗经 经学五变以后 廖平认为 诗 易 为天学 非人间世所知 故辞涉玄远 义皆 窈冥 与旧说极异 何邵公谓 公羊 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廖平说 诗 易 亦 然 且持之甚坚 谓确有可据 凡有非毁 略不为动 先成 诗易相通考 二卷 1 9 2 4 年成 诗易合纂 1 9 3 0 年又改定为 易经经释 和 诗经经释 诗经经释 是廖 平经学六变的代表作 在 诗易相通考 中 廖平认为 史记 以儒家乃经士博士之专名 非孔子为儒 家 以儒家治中国 以道家御海外 道家乃 诗 易 之遗意 专为大统而言 老 庄 之小大各道 即 诗 易 之小大往来 小大球共 诗 与 易 通为空言 同为托比 二经义例 自属相通 易 尚有 十翼 义例可循 诗 则 纬 以外从无以例说者 故诗解迄无定论 盖 诗 易 合则 两美 离则两伤也 诗 易 同流 于六合分内外 易 乾主西北 坤主西南 诗 周南 主东北 召南 主东南 易 以长反少 刚变柔 损益合 中行 诗 则狂反喜 惠覆良 进退则维谷 诗 之未见 既见 即 易 之未济 既济 易 之潜龙或跃 即 诗 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 如果说运用齐诗学 四始 五际 说解 诗经 还算得上是在探求孔子托兴之 微言大义 的话 那么廖平 五运 六气 解 诗经 之说则遁入其天学构想如 何飞身成仙邀游六合宇宙一统之玄门了 关于这点 廖平弟子著名学者向楚在其 廖 平 一文中有一段相当鞭辟入理的解说 不妨摘录如下 惟 易 道化发微 穷理尽性 显天地之奥 通鬼神之情 谓为天学 语非不根 廖f 诗纬新解 p q 川 存古书局汇印奉 1 9 2 1 年 六译馆从书 光绪j l 研县忠卷f 艺文 二 李光珠 诗易相通考序 p 1 2 6 l i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二 廖平的 诗经 研究 诗 主言志 可通于政 兴观群怨 与 易 殊科 而平必谓天学者 以 诗 首 关雎 韩诗外传 论此篇即窈渺神奥 糜测端倪 汉书 儒林传 燕 赵问言 诗 者由韩生 韩生亦以 易 授人 推易 意 而为之传 诗 易 相通 师说有自 论语 孔子以诗无邪蔽 诗三百篇 平以 鲁颂 之 思无邪 与 思 无疆 思无期 一例 无邪犹言无涯也 不取 毛诗 发情止义之说 谓 小序 非子夏作 乃卫宏 谢曼卿伪造 黄熔述 为 诗经 旧 传考 三家辨正 二卷 论诗序 续论诗序 二篇等 诗经 研究著述 这些著 述在 诗经 研究史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四益诗说 发表在 国学荟编 民国4 年第3 期 1 9 1 5 年3 月 大旨谓 春 秋 之义 以中外为纲 诗之 国风 以南北为界 考 春秋 国风 皆以雍 冀 兖 青 豫为中国 荆 徐 梁 扬为夷狄 中外之分 华夷别焉 又以天文地 理之位置 证明各地之声调音律 山海经 为 诗经 旧传考 一文最初发表在 四川国学杂志 7 号 1 9 1 3 年3 月 上 后 地学杂志 1 1 年4 期 1 9 2 0 年4 月 再次重刊 是二十世纪最早 关注研究 山海经 的著名论文 廖平为其 天人之学 构建根基 广罗博收 从各 种典籍文献中寻求支撑 将 尚书 春秋 断为人学二经 诗 易 为天学二经 人学为六合以内 天学为六合以外 论语 云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未知生 焉知死 儒者引以为孔子不言鬼神之证 不知为学之次第 不可躐等而进 未知生 不可遽言死 未事人 不可遽言鬼 若由今推数千年 白 天人之学 明 儒先所称 诡怪不经之书 皆得其解 廖平在 山海经 为 诗经 旧传考 文中认为 山海经 即是传注天学 诗 经 的作品 山海经 旧以为大禹治水 主名山川 益所记载 夫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 二万六千里 禹迹不如此广远 其中山配列宿 神主诸岳 明明星象天神 非人世间 所有 正如 诗 之崧高 梁山 与天地相印也 又 山经 以 南山经 始 即 诗 始 二南 大雅 崧高 四方四篇 首南也 次 海外南经 海内南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任丘公考考试面试真题及答案
- 湖北省中考试卷历史及答案
- 胶州一中自招考试试卷及答案
-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英语九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滴滴司机安全培训教材课件
- 滑雪裁判课件
- 广东省重点中学2026届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滑梯里的奥秘科学课件
- 小车玻璃安装培训课件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水稻螟虫绿色防控
- 2024版2025秋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 家电合伙合同(标准版)
- 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 出售废旧物资证明 出售废料证明 回收证明
- 《色彩基础知识》PPT课件(详解)
-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