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动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动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动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动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动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 。卜 酶暇 ;。潲帮上卿: 。皿:牮岬:。润长、始;l学区口划啦: 。将抵雄p照瘿:避镁:荟器固箔举=霉,h 暑【峨v“。越8霜卜。窜世窿誓机枢:忡帽:暴染瞎茁柽匝议特 。$卷批占球枢梅嚣古辕按长n睬:学晕1¥。耳必椒疆辩柏爨羽忙柞 啦链湘袋器毒(有艇蟪:聂。长曰巾掣回n嚣铷枢:。器:罄目竿遵: 暇d 占随廿o。_【干士华挺雌(华遥牲皿v s * 帐鳗导 廿n。n萁鞋龄鲣扑捉璧$叫:磺垦啦毒世辔匿基划呈1黟忸牲犁:r早一蜓导毒ei慨廿。【挂簪艇审竿癯焙:一器怅呸荨 ;。掣州耳疑。(怯疆:州 。哥恤岛怖垦鉴墨黑辎 “。娶口洳n靶越豫p岐。龃碰 帑塔 。n 隧 h 隧2 n _ 【峨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中文摘要 今文尚书多为可信的商周古文,主于记言,也有叙述、描写,是口语化 的书面语,多侧面地反映了商周语言风貌。今文尚书作为汉语最早的文献之 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研究商周词汇弥足珍贵不可替代的语料。 动词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动词必然涉及到词义、语法及词 汇的发展演变等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语言学中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为 了反映某个时期的语言面貌,必须从专书研究做起。前修时贤都较为重视对动词 的研究,然综观汉语动词的研究现状,专门研究古代汉语动词的著作较少,相关 论述只在章节之中提及,学术界对动词的研究还有待深化。笔者穷尽性地考察今 文尚书中的动词,对其词义特征、语法功能以及复音动词的构词方式作全面 剖析,希望籍此能为全面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史和汉语语法史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结构分为三章。 第一、二章为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全貌描写。从词义和语法的角度对今文 尚书中的动词进行研究,区分出动词的七个小类,并对各小类动词的词义特 征和语法特点进行总结分类,逐一阐述。甲骨文和金文因为诸多限制,尚未出现 一定规模的动词。今文尚书则出现了大量的动词,共7 8 1 个,包括单音动词 6 9 0 个,复音动词9 1 个,而且其中很多成为后世文献中高频使用的词。可见今 文尚书时代社会快速发展,语言词汇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今文尚书时代 是汉语动词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三章探讨今文尚书复音动词的构词方式。从语音和句法两个角度深入 探讨复音动词的构词方式,通过数字统计和对比,论述句法构词已经是今文尚 书复音动词构词的主要方式。语音构词构成单纯词,包括联绵词、叠音词、附 音词。句法构词构成合成词,今文尚书合成词只有复合词一种,词素之间的 句法关系与后世文献有相似之处。最后探讨了今文尚书动词复音化的原因。 本文主要采用穷尽性的语例统计分析与比较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以及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图表法。 关键词: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复音动词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c o n t a i n sm a n yb e l i e v a b l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i ns b a n g d y n a s t ya n dz h o ud y n a s t y i tm a j o r si nr e c o r d i n gs p e e c h e s ,a n da l s oh a st h en a r r a t i o n a n d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 ,b e i n gs p o k e nw r i t t e nl a n g u a g e i t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r e f l e c t st h es t y l e a n df e a t u r e so ft h el a n g u a g eo ft h a tt i m e a so n eo fi n i t i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h a n d e d d o w n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h a sv i t a lr o l ew h i c hl i n k st h ep r e c e d i n g w i t ht h ef o l l o w i n ga n dh a s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a n dp r e c i o u sv a l u eo n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f o r s t u d y i n g g l o s s a r yi ns h a n gd y n a s t ya n dz h o ud y n a s t y t h ev e r br e s e a r c hi sa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 c h i n e s eg l o s s a r yr e s e a r c h s t u d y i n gv e r b i n e v i t a b l yi n v o l v e ss t u d y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w o r d s ,g r a m m a r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 w o r d sa n ds oo n , i nas e n s e ,t h i si sa l s o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t h e o r e t i cq u e s t i o n i n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s i no r d e rt or e f l e c tt h el a n g u a g ea p p e a r a n c ei ns o m et i m e ,w em u s t s t a r tf r o mr e s e a r c h0 nt h es p e c i a lb o o k s c h o l a r sb e f o r e a l iv a l u e dr e s e a r c ho n v e r b ,h o w e v e r , t o n l a l (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r v e yo fe x i s t i n gs t u d i e s o nc h i n e s e v e r b ,t h e r ea r el e s sb o o k sm a j o r i n g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v e r b , a n dt h er e l a t e dt h e s e sa r e o n l ym e n t i o n e di ns o m ec h a p t e r s 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n e e dt od e e p e nt h er e s e a r c h v e r b t h ea u t h o ra d v a n c e sa l le x h a u s t i v es t u d yo i lv e r b s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 m a k i n g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o r dm e a n i n g , g r a m m a t i c a l f u n c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n gw a yo fd i s y l l a b i cv e r b ,h o p i n gt op r o v i d et h et i s c f o rr e f e r e n c ef o r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o nd e v e l o p i n g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 g l o s s a r ya n dc h i n e s e 蹦d n l u l a r t h et h e s i s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a n d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sa r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c o m p l e t em o n o s y l l a b i cv e r b a p p e a r a n c e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w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t h em o n o s y l l a b i cv e r bi nj i n w e n s h a n g s h uf r o mt h ea n g l eo fw o r dm e a n i n ga n dg r a r r m a a r , a n dd e r i d et h e mi n t o 鲥釉 m i n o rs o r t s , a n ds u m m a r i t 他a n dc l a s s i f y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w o r dm e a n i n ga n d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g r a m m a r o f e a c hk i n do f v e r ba n de l a b o r a t eo n eb yo n e b e c a u s eo f m a n yl i m i t s ,t h e r e 粥n o ty e tv e r bw i t hc e r t a i ns c a l ei nt h ei m e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 s h e l l sa n dt h eb r o n z e i n s e r i p t i o n t h e r ea r em a s s i v ev e r b s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 1 ,1 6 6 a l t o g e t h e r , i n c l u d i n g1 , 0 7 1 m o n o s y l l a b i cv e r ba n d9 5d i s y l l a b i cv e r b , w i t hm a n yt u r n i n g i n t ot h ew o r d su s i n gf r e q u e n t l yi nt h el a t e rl i t e r a t u r e w em a ys e et h a ti nt h et i m eo f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t h el a n g u a g ea n dg l o s s a r ya r ee n o r m o u s l ye n r i c h i n gw i t hf a s t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t i m eo f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i sai m p o r t a n ts t a g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v e r b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n s l z l l c t i n gw a yo fd i s y l l a b i cv e r bi nj i n w e n s h a n g s h u w ed i s c u s st h o r o u g i a y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n gw a yo fd i s y l l a b i c v e r bf r o m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s y n t a x ,a n dt h r o u g ht h ed i g i t a ls t a t i s t i c sa n dc o m p a r a t i o n , e x p l a i n 4 t h a ts y n t a c t i cw o r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a sa l r e a d yt h em a i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w a yo fd i s y l l a b i c v e r b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p h o n e t i cw o r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o r m ss i n g l e - m o r p h e m ew o r d , r 一。 i n c l u d i n g b i n o m ew o r d ,g e m i n a t ew o r d , a t t a c h - s o u n dw o r d s y n t a c t i c w o r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o r m ss y n t h e t i c a lw o r d 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t h es y n t h e t i c a lw o r do n l y h a so n ek i n do f c o m p o u n dw o r d ,w h i c hh a ss i m i l a r i t yw i t ht h el a t e rl i t e r a t u r ei ns y n t a x r e l a t i o mb e t w e e nt h em o r p h e m e s f i n a l l yt h et h e s i s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s o nf o rv e r b d i s y l l a b i z a t i o n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t t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u n i t e st h em e t h o do ft h ee x h a u s t i n g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a n d c o m p a r i s o n o nl a n g u a g ee x a m p l e s ,t h em e t h o do f t h ei n d u c t i o na n dt h ed e d u c t i o n , a n d u n i t e st h em e t h o do f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 u s e st h em e t h o do f f o r n l s k e y w o r d s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m o n o s y l l a b i cv e r b ;d i s y l l a b i c v e r b 4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尚书研究成果概述 尚书为上古历代史官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收录了夏、商、 周最高统治者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诰语、誓词和谈话记录等,涉及政治、军事、 天文、地理、官制、礼仪、刑法等范围广泛的领域,它犹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 多棱镜,折射着中国古代文明丰富多彩的不同侧面。 尚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同时经 历了旷日持久的今文、古文之争,其版本、篇目、内容、文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至清代的阎若璩著成古文尚书疏证,终于论定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作。今 文尚书和古文尚书除篇数多少和字体的差异外,其实并无多大差别。清 代和近现代学者多注重研究二者中相似的篇目。这些篇目通常称为“今文尚书 二十八篇”。当然,书序和“晚书”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孔传也有较高 的训诂学价值。 尚书历来号称难读,韩愈曾有“诘屈聱牙“之说。但作为汉语的源头文 献,又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古籍,被称为“七经之冠冕”。自汉代以来,历代 学者多有对其文字进行考据及校勘者。先是汉代大儒伏胜、孔安国、贾逵、马融、 郑玄,继之唐代孔颖达,在有清一代尚书研究达到高潮,阎若璩、惠栋、江 声、王鸣盛、段玉裁、孙星衍、阮元、俞樾、王闽运、吴汝沦、王先谦、孙诒让、 皮锡瑞,近现代学者如章太炎、顾颉刚、周秉钧、屈万里、王世舜等。 尚书研究千百年来重名物训诂,轻语言分析。业师钱宗武先生以全新的 研究理念,从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尚书的传世文本,以语言要素作为分析 研究的单元,从语言学本身的角度切入对尚书进行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今 文尚书语言研究、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尚书语法论稿和系列今文尚书 论文就是其代表性研究成果。词汇方面,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今文尚书的副词、 代词、介词、连词、语助词、语气词、叹词、数量词等,句法方面,深入地分析 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双宾语句、宾语前置旬、并列句、连动句、兼语句、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5 一_ _ _ _ - - - - _ - - _ _ _ - _ _ - _ _ _ - _ - _ _ _ _ _ - _ - _ _ _ _ _ _ _ _ _ 一 复句等问题。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对尚书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如廖振佑先生试论 中叹词的作用及其影响( 江西大学学报 1 9 8 8 年第3 期) 、赵世举先生 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 古 汉语研究1 9 9 0 年第l 期) 、王大年先生 中的宾语前置旬式( 古汉语 研究1 9 9 4 年第l 期) 、刘利 中的“克”与“能”( 吉籍整理研究学 刊,1 9 9 5 年第1 期) 等。今文尚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许多 东西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今文尚书词汇及动词研究现状 动词是汉语三大主要词类之一,对汉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汉语所有 的词类中,动词是最主要、最活跃的词类。汉语中有动词谓语、名词谓语、形容 词谓语等,其中动词谓语占绝大多数。在动词谓语句中,动词是谓语组成的中心, 因而又叫做谓词,它同前面的主语、状语和后面的宾语、补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句法结构的基本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认为,上古词汇多为具象词汇,譬如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基本词汇大部分 是表示具体名物的词汇。而尚书是“政事之纪”,主要内容是君王的诰诫誓 命以及君臣的谈话记录,表示具体名物的词汇数量少,而抽象性的词汇多。今文 尚书作为对话体的政论文献作品,在其所有词类中,动词的使用频率极高, 且绝大多数句子都是动词谓语句。据笔者统计,今文尚书经文有1 6 9 3 5 字, 其中动词就有7 8 1 个。 + 近年来,现代汉语动词研究已经初见规模,有不少单篇论文和系统研究的专 著。相比之下,上古汉语的动词研究就显得较为薄弱,上古专书动词研究著作尤 为少见。原因之一是上古汉语动词的整体面貌还有待揭示,所以专书动词的系统 研究难度较大。就今文尚书动词而言,钱宗武先生的今文尚书语言研究、 今文尚书语法研究都已涉及到一些。另外,唐智燕的硕士论文今文( 尚书) 动词语法研究运用配价理论对今文尚书动词的语法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综览前人对今文尚书动词的研究,其成果多集中于动词语法( 句法) 方面, 而对动词的词义研究则较少,今文尚书动词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因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本文对今文尚书动词的词义类型、语法特点及构词方式等问题展开全面 深入研究,必然会对尚书词汇研究有所补充,同时也会为上古汉语词汇史的 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商周语料和理论参考。杨伯竣先生在何乐士先生的左传虚 词研究序中指出:“我始终认为写一部汉语语法史虽然是必要的,却不是一 人一时所能写好的,它不仅须要作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也有必要作专书、 专题的研究以及综合某些方面的比较研究。”1 若干部上古专书动词研究汇集起 来,便能形成上古汉语动词研究断代史,对整个汉语动词乃至整个汉语语法史研 究意义重大。因此,对今文尚书动词的全面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带动其它词类、 句式、甚至语法的研究,而且必然会对揭示整个语言系统的特点有所裨益。 三、今文尚书动词的界定 我们对今文尚书中的动词进行划分,所依据的标准,原则上是王力先生 的“词汇语法范畴”理论。王力先生说:“所谓词汇语法范畴的理论,就是 认为我们在划分词类的时候,不但要重视结构方面( 形态方面) ,而且要重视意 义方面。应该把结构和意义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们我们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 下,用以下几条标准来界定今文尚书中的动词: 第一,语法功能标准。在界定词的类别时,我们首先从词的语法功能入手分 析。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与其他类词的结合能力。我们 在具体分析时,以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为主要标准,词的结合能力为辅助标准。 句法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一般认为,动词的主要 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同时,动词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关于 动词的结合能力,动词前可以有副词、数词、疑问代词、介宾结构作修饰成分, 有时也会受形容词、动词的修饰,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补语,动词可以位于代 词“所”之后,构成所字结构等等。 第二,词的意义标准。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 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词类之间的分工不十分严格,这种现象在古汉语里表现得 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页1 2 王力;关于词类的划分,王力文集第十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页3 1 5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更为明显,言语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就行。”3 论语卫灵公所谓“辞达而已矣” 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这样,意义标准在判定古汉语词类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先秦句式中词与词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逻辑意义来组织,句义往往偏重于内 在的内容而忽略外在的形式,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隐藏在句子之中,没有外在的 形态标志表现出来。汉语句子这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表达机制,使得我 们不能套用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来分析古代汉语。吕叔湘先生说:“古汉语 的词类体系也许跟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不完全相同,搅在一起来谈没有好处。”4 只有根据古代汉语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词类划分标准才是切实可靠的。王力先生 说:“词类的分别除了句法基础以外还有更深刻的基础一语义的基础”5 动词是 表示人和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行为( 包括心理活动) 的词。古汉语词汇不 发达,并且缺乏形态变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之间存在着不少瓜葛, 有时单凭语法功能标准无法准确界定一个词是否是动词,这时我们就必须借助意 义标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按照义位分析的方法统计词目的。汉语中的字和 词并非一对一的关系。从词的音义同一性方面来讲,如果一个汉字记录了两个或 两个以上音义毫不相关的词,则算作不同的词。当然,词的内部意义在历史长河 中发展演变,一个义与另一个义之间,往往存在很清楚的前后联系线索。对于今 文尚书中的假借字和讹误字,因之和本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我们将之归入 本字所属的类,统计作一个词。词的假借义与其本义及其它义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而是凭声音的相同相近临时借用而产生的意义。至于异体字、古今字,由于两个 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因而也统计作一个词。至于多义词,我们视其义项的不同 及语法功能的差异将之分为若干动词小类。 3 杨伯峻、何乐士:吉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修订本) 。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页1 7 6 4 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页2 3 7 。 5 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王力文集第十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页2 6 8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今文尚书单音动词全貌( 上) 单音词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单音词的 存在形式及其意义为复音词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汉语中的单音词有一个相对固定 的量,同时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因而对于汉语研究者来说,对单音词的研究 就显得尤为重要。陆志韦先生说:“汉语基本资料是单音词。将来的汉语会变成 什么样子,且不用提它,自从有文字以来,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是单音词的 历史。我们要了解汉人的思想作用,说话的条理,或是从语言学的观点来了解现 代汉语,就得把那些单音词彻头彻尾的,彻里彻外的,翻来覆去,颠来倒去的搞 他一次。”6 今文尚书单音动词数量多,词义系统已经相当复杂,一词多义现象比较 普遍,词义系统中既有引申义项、比喻义项、假借义项,也保存了大量的本义义 项,有着丰富的词义类型。这在先秦文献典籍中是比较突出的。严格说来,单音 词的构词是一种非形态变化的构词。 第一节动词的定义和分类 马氏文通立有“动字”一类,马氏给动字定义日:“凡实字以言事物之 行者,日动字。”并说:“天下事物,随所在而必见其有行。”7 事物的根本属性是 运动,反映在语言中,便有了反映事物运动属性的动词。可以看出,马建忠认识 到了动词在意义方面的特征。而后,马氏便把动字划分为六类:外动字;受动字; 内动字;同动字;助动字和无属动字。 马氏对动字的上述分类至少考虑刭四个因素:( 1 ) 动作是施事还是受事:( 2 ) 施事受事有无“次”的变化;( 3 ) 动字的动、静之势;( 4 ) 受事的类型。马氏对动 字的分类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他将意义标准和句法标准混淆起来,导致划分混 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科学出版社,1 9 5 6 年页1 7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商务印书馆,| 9 8 3 年,页2 1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 乱,各类之间具有重合关系。 马氏对汉语语法研究所作的开创之功,对后来的语法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他之后,语言学界的很多前辈都给动词下过定义,围绕判定动词的标准产生了 分歧,大致有三种意见: 1 、主张从意义特征出发,以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1 9 8 5 ) 、吕叔湘中国 文法要略( 1 9 8 2 ) 为代表,这种观点主要是受到传统训诂学和逻辑学的影响。 如王力先生说:“假定您注意到一只鸟在飞。这飞乃是那鸟的一种行为。又 假定您注意到一个人在读书,这读乃是那人的一种行为。凡行为都是一种动 态,所以我们把这种表示动态的词叫做动词。”8 2 、主张从语法功能标准出发,以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 9 9 2 ) 、朱德熙 语法讲义( 1 9 8 2 ) 为代表,主要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更侧重从功能 角度来认识动词。如朱德熙先生把动词定义为:“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 的谓词是动词。”9 3 、主张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相结合,以马忠著古代汉语语法( 1 9 8 3 ) 、 杨伯峻、何乐士著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2 0 0 1 ) 、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 语( 1 9 9 7 ) 为代表。如黄廖本认为:“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 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m 如何给动词定义,其关键问题其实就是词类的划分标准问题。无论是单纯的 语法标准还是意义标准,都不能很好地区分汉语词类。因为意义标准具有主观性, 并且在任何语言里都有不少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不一致。比如一些兼类词, 其词汇意义是一致的,但是其语法意义却有好几种。而语法功能标准虽然比单纯 的词汇意义标准更客观,但在汉语里也有其片面性。汉语各种词类的语法特点之 间的差异不是绝对的,有时界限很难划清。比如,汉语里面名词也可以作状语, 动词也可以作主、宾、定、状语等,就体现了汉语词类语法功能的纠缠和复杂性。 因此,我们对今文尚书中的动词进行划分,所依据的标准,原则上就是“词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页1 2 9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页5 5 。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页8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汇语法范畴”理论。也就是结合词的意义标准和语法功能标准来划分词类。所 谓的“词汇语法范畴”标准,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的话说,“就 是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语法特点来划分。州1 现在这个标准已经得到了许多 学者的同意,如王力、黎锦熙、张志公、丁声树等。实践证明,这是个比较有效 的标准,因为在我们划分汉语词类的实际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标准实际上都是 离不开的,虽然这个标准并非是完美无暇的。 动词的分类也是至今没有统一意见的问题,归根结蒂还是因为大家对词类的 性质的认识和所采用的分类标准有分歧。纵观前修时贤对动词的分类,意义和功 能标准各有所侧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 、黄廖本现代汉语( 1 9 9 7 ) 把动词分为六类: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 2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 9 9 2 ) 把动词分为四大类:外动词;内动词; 同动词;助动词。 3 、王力著中国现代语法( 1 9 8 5 ) 把动词分为三类:表示动态;表示事件: 助动词。 4 、杨伯峻、何乐士著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2 0 0 1 ) 把动词分为四类:动 作行为或有形活动的动词;表示意念的动词;表示存在的动词;系动词。 5 、马忠著古代汉语语法( 1 9 8 3 ) 把动词分为普通动词和助动词,普通动 词又分为四种:表示具体活动;表示心理活动;表示存在;表示判断和联系。 6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1 9 8 2 ) 动词分为:活动的;心理活动的;不很 活动的。 7 、张静著汉语语法问题( 1 9 8 7 ) 把动词分为;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存 在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 8 、易孟醇先秦语法( 1 9 8 9 ) 把动词分为四类:实义动词;存在动词;连 系动词;能愿动词。 同样地,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动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相结合 张志公、王力等:语法和语法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5 7 年,页3 。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旦 的标准,参照以上诸家的分类,将今文尚书中的动词分为七个小类,即:行 为动词;趋止动词;感知动词:状态动词;能愿动词;存在动词;类同动词。 以下,我们对今文尚书中的这些动词分类论述。有些动词有两种或多种意 义和用法,我们将它们分立为不同的小类,并在右边标明词义和出现次数,如俘( 使) 6 ,表示“俘”这个词作为“使”的意义使用在今文尚书中共出现6 次。 第二节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主语一般都是施事主语。这是动 词七个小类中数目最多的一种。这类动词又包含着两部分,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 词,或称他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或称自动词。 对于汉语动词及物、不及物的划分,专家学者们历来有不同意见。吕叔湘先 生认为,动词分为及物和不及物,是很有用的分类。也是个界限不清的分类,问 题在于宾语的范围如何确定,如果把宾语限于代表受事者的名词,那么及物不及 物的分别还有点用处,虽然受事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规定。及物动词又有一般的 及物、使动性的及物、容许性的及物等的不同。1 2 我们参考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 根据动词能不能带宾语以及所带宾语的不同来划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能带 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和处所宾语( 主要是趋止动词) 的是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这四类宾语,但可以带使动宾语及时间、工具、原因等宾语类 型。1 3 受事宾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人或事物,对象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及于的对 象,结果宾语表示动作行为之后产生的结果,处所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在或指向 的处所。使动宾语是指动词用作使动后所带的宾语,这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 施行这个动作所表示的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施这个动作。时间 宾语、工具宾语和原因宾语分别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凭借的工具和发生的 原因。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页5 1 0 。 ”判定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时,除了今文尚书中的例句,我们也考察了先秦其它几部重要文献用倒 情况,包括周易、毛诗,、左传k 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墨子、庄子等 皇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及物行为动词 及物行为动词所带宾语多为体词性的,以受事宾语和对象宾语居多,也有一 些动词可以带结果宾语、处所宾语。根据及物行为动词带宾语情况的不同,大概 可分为三类:宾语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宾语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带双宾语或用于 兼语式。 ( 一) 宾语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行为动词 这类动词常带体词性宾语,其带体词性宾语的情况主要又可分为三种。 l 、常带无生名词作宾语 无生名词表示具体事物。常带无生名词作宾语的及物行为动词,其中带受事 宾语最为常见,另外,也有一些带其它类型宾语的。 1 1 、带受事宾语 例1 、禹贡:随山刊木。 说文解字:“刊,剽也。”这里用本义,“砍削”的意思。宾语“木”乃是 动词“刊”的直接承受者。白话尚书:“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1 4 例2 、牧誓:王左杖黄钺。 说文:“杖,持也。”本义为“拿着”。钺:大斧。宾语“黄钺”是动词“杖” 的直接承受者。白话尚书:“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 例3 、皋陶谟:予泱九川距四海。 说文:“泱,行流也。”说文通训定声:“入导之而行日决,水不循道而 自行亦日决。”本义即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九川”是“疏导”的受事者。白 话尚书:“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它们流到四海。”1 6 例4 、牧誓:比尔干。 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 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本义为“并列、并排”。段注:“要 密义足以括之。其本义谓相亲密也。余义信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 周秉钧:白话尚书 ,岳麓书社,1 9 9 0 年,页3 6 1 5 同上书,页9 0 ”同上书,页2 3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旦 频也、择善而从之也、阿党也。皆其所引伸。”“并列、并排”引申而有“排比, 排列”之义。干:盾牌。白话尚书:“排列好你们的盾。”1 7 例5 、金媵:乃b 三龟。 说文日:“b ,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日象龟兆之从横也。”b ,又 叫龟b ,指以灼烧龟甲的方式,根据龟甲灼后的裂纹而得兆,据兆以断向事的吉 凶。“三龟”乃是“b ”的受事者。白话尚书:“于是b 问三龟。”1 8 1 2 、带对象宾语 例6 、尧典: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 历:推算。尔雅释诂:“历,数也。”象:法,取法。楚辞王逸注: “象,法也。”“日月星辰”为动词“历”“象”共有的宾语,表示动作涉及到的 对象。 例7 、尧典:寅宾出日。 说文:“宾,所敬也。”段注:“宾谓所敬之人。”引申而有“迎接”之义。 白话尚书:“恭敬地迎接日出。”1 9 “出日”是“迎接”的对象。 例8 、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本 义为“自己报出姓名”,引申而有“命名”之义。“山川”乃是“名”的对象宾语。 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译为:“负责给山川命名。”2 0 1 3 、带结果宾语 例9 、盘庚:永建乃家。 例1 0 、金滕:公乃为诗以贻王。 例1 1 、大诰:若考作室。 例1 2 、梓材:王启监。 例1 3 、康王之诰:乃命建侯树屏。 带结果宾语的动词比较特殊,其宾语所指称的事物是在动作完成后才产生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 ”同上书页1 0 8 ”同上注,页2 。 钱宗武: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 1 9 9 0 年,页9 l 北京大学出版杜,2 0 0 4 年,页3 0 1 旦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能带结果宾语的动词都具有可持续性。如例( 9 ) 白话尚书译为“永久建 立你们的家园”2 1 “家园”乃是“l , - r ”之后出现的结果。再如例( 1 0 ) “为诗” 的“为”是“创作”义,这个动作发生后才有了“诗”,“为”之前没有这首“诗”。 余者类推。 1 4 、带处所宾语 例1 4 、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日:载之言事,事谓作徒役也。”2 2 ( 页1 3 8 ) “载”和“治”分别带处所宾语“壶口”和“梁及岐”。白话尚书: “从壶1 2 1 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2 3 2 、常带抽象名词作宾语 抽象名词指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一般认为,上古词汇多为具象词汇,譬如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基本词汇大部分是表示具体名物的词汇。而尚书是“政事 之纪”,主要内容是君王的诰诫誓命以及君臣的谈话记录,表示具体名物的词汇 数量少,而抽象性的词汇多。表现在宾语的语义类型中,动词带抽象名词作宾语 的情况很多,有的表示政治、刑法、礼教,有的表示伦理纲常、品质道德、哲理 物性,有的表示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语言中抽象词汇越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越强。如: 例1 5 、尧典:方命圮族。 例1 6 、尧典:修五礼。 例1 7 、盘庚:惟汝自生毒。 例1 8 、盘庚:乃既先恶于民。 例1 9 、康诰:汝陈时臬司师。 例2 0 、洪范:遵王之道。 例2 1 、洪范:予攸好德。 例2 2 、金滕:能事鬼神。 2 1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 9 9 0 年页7 i 2 2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 9 8 6 年,页1 3 8 为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 9 9 0 年,页3 7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 例2 3 、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 例2 4 、舜典:有能典朕三礼。 例2 5 、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例2 6 、洛诰:惟不役志于享。 例2 7 、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例2 8 、顾命:嗣守文武大训。 例2 9 、吕刑:上下比罪。 3 、常带有生名词作宾语 有生名词表示人或动物等。今文尚书中这类动词大多表示存在于人与人 之间的行为、活动,宾语类型主要是受事宾语和对象宾语。其所带宾语由人物名 词、动植物名词和国家名词等充当。 ” 3 1 、带人物名词作宾语 人物名词包括表示人的姓名、身份、职务、器官等的名词。如: 例3 0 、尧典:放鹱兜于崇山。 例3 1 、尧典:殛鲧于羽山。 例3 2 、盘庚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 例3 3 、大诰: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 例3 4 、康诰:非汝封又曰劓刖人。 例3 5 、康诰:非汝封刑人杀人。 例3 6 、梓材:戕败人,宥。 例3 7 、君爽:咸刘厥敌。 例3 8 、秦誓:责人斯无难。 例3 9 、金滕:以旦代某之身。 例4 0 、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例4 l 、盘庚: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例4 2 、盘庚: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例4 3 、盘庚: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堑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4 4 、康诰:勿庸以次汝封。 例4 5 、酒诰:孝养厥父母。 例4 6 、酒诰:奔走事厥考厥长。 例4 7 、召诰: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 例4 8 、立政: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例4 9 、文侯之命:汝多修,扦我于艰。 例3 0 到例3 8 动词表示对受事宾语或对象宾语不利的动作行为,例3 9 到例 4 9 动词没有对受事或对象不利的意味。 3 2 、带动植物名词或国家名词等作宾语 例5 0 、酒诰:小予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 例5 l 、尧典:蛮夷猾夏。 例5 2 、尧典:窜三苗于三危。 例5 3 、汤誓:率割夏邑。 例5 4 、大诰:尹尔多方。 例5 5 、康诰:殪戎殷。 例5 6 、多方: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 例5 7 、费誓:我惟征徐戎。 例5 8 、文侯之命:侵戎我国家纯。 例5 9 、费誓:今惟淫舍牿牛马。 这类动词也有许多表示对受事或对象不利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类动词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各种分类之间常常有纠缠 的现象。今文尚书中的及物行为动词带宾语的情况是复杂的,这说明今文尚 书词义系统已经相当复杂。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既有大量的本义义项,又 有众多的引申义项、假借义项,这在先秦文献典籍中是比较突出的。由于动词自 身词义引申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