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 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请一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 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1)、重点实词 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 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 (2)一字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能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 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异义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 (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 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 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 (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 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检测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个人才? 作为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