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精益生产在+m+公司中国供应商应用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精益生产在+m+公司中国供应商应用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精益生产在+m+公司中国供应商应用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精益生产在+m+公司中国供应商应用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精益生产在+m+公司中国供应商应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on lean production application for china suppliers of m company candidate tian yongzhou maj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 prof mai yiyu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april 2012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从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 精益生产方式是继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 大量生产方式之后的第三次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 精益生产方式被认为是迄今为止 最成功的生产方式 它的核心就是杜绝浪费 精简成本 它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 各道工序在生产过程中杜绝一切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无效劳动 以此来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 最终实现制造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其次回顾了国内外研究进展 再 其次对精益生产管理理论概述 然后是 m 公司精益管理现状的分析 最后总结精益 生产的实施和生产系统的优化措施 在此时代背景下 m 公司实施了精益生产实践 对公司部门和生产环节进行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文通过概述精益生产方式及相关理论 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探讨了关于精益 生产和精益管理的理论研究 从 5s 现场管理 生产过程管理和改善活动 3 个方面 对 m 公司实施精益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同时本文分析了 m 公司的主要产品 打印机的整体行业情形 并针对 m 公司的实际情况 提出改进 m 公司精益生产的措 施 本文认为精益生产方式对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 改善我国制造企业的 经营方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引进精益生产方式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和 制造企业的现状 创造性地吸收精益生产理论 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制造企业的精益 生产实践原则和方法 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关键词 精益生产 生产管理 六西格玛 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lean production lp is the third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history of production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workshop production and large number production in fact lean production is by far the most successful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the core of the lean production is to eliminate waste and streamline costs it requires all the departm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reject all the invalid labor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o reduce costs increase productivity and ultimately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inear flow chart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the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view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abroad research lean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m company lean management analys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an production produc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prospect in this background m company has implemented lean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adjusted the corporate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e paper outlines the theory of lean production then analysis m companies implement of lean production at last this study propose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lean production of m company during this study i found lean production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lean produc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method is playing a guiding role to our domestic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o the introduction of lean production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status of china s conditions the practice of lean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ll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his study makes sense key words lean produc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six sigma i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i abstract ii 1 绪绪 论论 1 1 论文研究背景 1 1 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 3 国内外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 2 1 4 论文的研究方法 4 1 5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5 2 精益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精益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 2 1 精益生产的界定 6 2 2 精益生产的发展演变 6 2 3 精益生产方式的目标及其对浪费的理解 11 2 4 精益生产方式管理的子目标 14 2 5 精益生产管理的核心思想 16 2 6 精益生产的特点 19 3 m 公司精益管理现状分析公司精益管理现状分析 3 1 m 公司开始与发展 20 3 2 打印机行业的背景概述 21 3 3 m 公司实施精益管理之前与之后 23 4 m 公司精益管理实践政策与建议公司精益管理实践政策与建议 4 1 生产计划与合理的控制体系 28 4 2 通过精益组织进而实行优化 28 iv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3 在制品库存问题 30 4 4 精益生产与 6 西格玛的结合 31 5 结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 32 致致 谢谢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4 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绪绪 论论 1 1 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背景 2008 美国发生次债危机 全球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控制成 本 降低运营成本已经成为管理层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oem 加工制造厂商的成本不断上升 国内制造行业的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完善和产业 政策趋紧的前景下 在供应链中的一级 二级供应商中全面推广实施精益生产 优 化全球供应链 1 由于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动的未知数 所以制造商在生产产品时往 往无力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 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他们就必须在原材料 半成 品和最终产品上做充足准备以防不时之需 然而 此种做法必然会造成企业的存货 过多 企业的大笔资金都被冻结在各类存货上 不利于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 降低 了资金使用效率 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 因此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 制造商用存货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显得很无力 为紧跟市场的步伐 制 造商必须转变经营理念 通过优化 整合现有的生产经营体系 精简层级组织 加 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 集成 多能 综合的 追求尽善尽美 的优良运营体系 3 本文以 m 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打印机行业的企业为研究参考 m 公司是一家快 速成长集设计 开发 制造 销售 服务于一体的跨国企业 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 斯州 致力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激光 喷墨打印机 m 公司前身是 b 公司的信息 产业事业部 自 1992 成功转型为全球唯一一家专注于打印设备的财富 500 强企业 其所有的产品均由美国设计 然后在中国生产制造 同时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 对宏观 中观 微观三个层面上精益生产分析 提出如何推广实施精益生产在外包 供应商 健全供应链管理控制 以及提高企业抵抗行业风险的竟争力策略 通过持 续改善来促进企业持续 健康的发展 1 2 论文研究的论文研究的目的及目的及意义意义 自我国加入 wto 以来 我国经济向世界敞开大门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 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外商越来越多开始选择到中国来投资办厂 由于外商 拥有的管理企业的理念 生产产品的技术设备等相对先进 且来中国制造产品他们 也可享有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原料价格 相比之下 他们比我国本土的制造商具有 无可比拟的优势 严重威胁到了我国本土的民族的制造商 4 为突破这一困境 我国 本土的制造商必须引进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的生产管理方式 精益生产 然而 虽 然我国有不少制造商在生产中采用了精益生产方式 但是却达不到精益生产的预期 目标 5 鉴于此 本文选取利捷公司为研究对象 运用精益生产的有关理论对该公司 的产品设计 生产和管理进行展开研究 并对精益生产过程的执行力和效果进行客 观分析 研究现阶段 m 公司精益生产推行状况 探讨进一步持续改善的策略 因此 本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认识当前 m 公司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在 宏观层面上潜在的风险 推动公司及全球运作系统的改善 第二 有利于中国区的 供应商认识自身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其强化内部控制 不断完善制 度建设 实施科学管理 6 第三 深入剖析 m 公司及其供应商导入精益生产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有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 提高产品质量 持续降低 系统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最后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 业知识水平 1 3 国内外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国内外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 1 3 1 国外精益生产管理国外精益生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文献综述 精益生产方式最初诞生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在上世纪 50 60 年代以前 福特汽 车公司的大量生产方式在西方国家被普遍采用 日本丰田公司总裁丰田英二和丰田 公司总经理大野耐一在分析美国大量生产方式后 认为日本国情特殊 大量生产方 式的实施有诸多条件 日本丰田公司根本无力满足 为此 他们二人开始了对丰田 汽车生产模式的探索 这一探索的核心事准时生产 just in time 强调资源的不浪 费和成本最小化 7 可以说 他们把丰田公司各部门可能存在的浪费逐一进行了分析 并对各种浪费行为采取了有效控制措施 争取达到零浪费的目标 直到 1978 年 丰 田公司大野耐一在其著作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中详细阐述了丰田生产模式 tps 的 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经营思想和理念 1 精益生产方式 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日本教授门田安弘在 1983 年出版其著作 丰田生产方式 该书以自动化生产和准时化 jit 生产为丰 田公司生产模式的两大特征 详述了丰田公司精益生产方式的多项具体实践 如小 批量生产 柔性自动化 集体主义观念 追究尽善尽美 权力下放等 8 此外 还有 许多描写丰田生产方式的作品 可帮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丰田生产模式 tps 的深 刻含义 较著名的有 丰田现场管理 看板方式 的正确运用 丰田现场管 理 等 9 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模式显示出的极大优越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目 光 特别是以汽车工业强国著称的美国 1985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 imvp 项目 全称为 国际汽车计划 该项目以丹尼尔 鲁斯为项目负责人 在多个国 家选取代表性的汽车制造商调查 用以研究以美国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 和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 分析两者的差异之处 伴随着这一项目 的实施 一本名为 改变世界的机器 的著作应运而生 该著作正式提出了 精益 生产方式 lean production 这一概念 并对丰田生产模式的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和 完善 使人们对丰田汽车精艺生产模式的认识更加清晰 10 20 世纪 50 年代后 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开始传入德国等欧洲国家 之后在 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英国教授在查德 拉明对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的认识和学 习过程中 第一次提出了 精益供应链 这一概念 精益供应链 是指在精益生 产方式下 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系早已超出了单纯的供货关系 他们相互信任 相 互扶持 长期合作 出现问题时同舟共济 生死与共 所以供应商从某种程度上属 于制造商的组成部分 是制造商达到精益生产方式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 随着丰田精益生产方式取得的广泛成功 它不仅受到汽车行业的青睐 同时还 拓展到了其他工业制造商 同时很多非制造行业的公司也引入了 精艺 理念 如 精艺销售 精艺服务 精艺加工 精艺设计 等 1 3 2 国内国内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方式方式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文献综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我国学者开始研究精益生产方式 我国有制造厂商开 始采用精益生产方式生产产品 但我国的研究大多是原封不动照抄国外成果 缺乏 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自主创新的内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名作 改变世界的机器 在中国的发行为标志 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学习 精益生产方式 11 国内关于精益 生产方式代表性的研究有 国内著名学者蔡建华于 1999 年发表了 准时化生产方式 的实施环境 该文明确指出了进行 jit 生产方式的实施条件 接着在 2000 年 学者 石秀云在发表了 论精益生产方式及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作者在文中指出 任 何一个制造商的生产活动和经营都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 精益生产方式在不同 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国企也面临着经济转 轨 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开始逐步改革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 为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更加有效 应结合精益生产方式和国企改革 2010 年 广东工业大学的李海涛发表 了 精益生产方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该文指出 当今我国多家企业正在逐步践 行精益生产方式这一新型生产方式 但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 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 业 对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效果评价不同 因此 作者通过构建一种模糊综合评价 模型 该模型从企业员工 生产方法 生产原料 生产设备 外部环境五点设立评 价指标进行评分 这样成功找到了实施的盲点 最后用模糊评价模型对精益生产方 式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009 年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任海松 东北财经大学 的赵相华和王玮联合发表了 论精益生产方式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该文指 出 精益生产方式在生产目标 管理方式 产品特征 供货方式 生产组织 工作 关系 用户关系 供应商关系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 因此 企业若 要引入精益生产方式 需变革并重新构建存在缺陷的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精 益生产方式下的业绩评价指标构建应该从两个层次出发 一是精艺单元 二是价值 流 在选取业绩评价指标时 应既包含如原材料成本等财务指标 又包含产品首次 合格率等非财务指标 这一指标体系的成功构建使我们能够更真实 客观 准确地 评价精益生产方式业绩 1 4 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 运用精益管理的思想和六西格玛管理 管理方法这两大重要的管理工具来完成本研究 首先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 在 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选定精益生产管理的课题后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收集各类资料以全面 系统地了 解前人学者关于精益管理理论的基础 其次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精益生产理论全面分析了 m 公司的精益生产现状 最后 本文还运用总结归纳 法 在 m 公司精益生产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精益生产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 1 5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产生 发展过程 接着论述 了精益生产方式相关理论 然后联系 m 公司实际情况 对 m 公司所在的打印机行业 进行全面分析 同时以 m 公司为研究案例的对象 对其实施精益生产现状进行调查 研究 指出了 m 公司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组织结构 评价指 标 执行力 流水线布局等 并根据精益生产理论对 m 公司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文 章的最后 依据对 m 公司精益生产理论的分析 对精益生产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 本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 1 1 所示 图 1 1 论文研究路线图 精益生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精益生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精益思想精益体系精益思想精益体系 精益生产管理现状分析精益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以以 m公司公司为例为例 m 公司精益生产管理的改善建议精益生产管理的改善建议 精益目标精益特点精益目标精益特点 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精益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精益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 2 1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界定的界定 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又称精良生产 是指生产厂商通过多方面的改进 如公司的组织结构 人员配备 生产运行体系等 来实现及时生产产品 杜绝问题 产品 消灭多余库存 从而使生产系统及时跟进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意愿和消费 需求 达到没有多余库存 不存在任何浪费的一种状态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丰田车 的 jit 生产方式 jit 即 just in time 最初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学者提出来 的 他们在对丰田车的 jit 生产方式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 总结并提炼 出了精益生产这一概念 并对这一生产方式充分肯定 认为它是与现代制造企业相 适应的新型生产管理方式 12 这一生产方式的优点在于 结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优势 从而达到低成 本 高质量 多品种的大批量生产 精益生产方式产生于美国大量生产方式之后 是一种优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新的生产方式 2 2 精益生产的发展精益生产的发展演变演变 2 2 1 从从手工业生产方式到大量生产方式手工业生产方式到大量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经营 是指获取最终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是在生产和经营过 程中形成的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运行体系 生产厂商将生产资料或所需资源投入 到生产进程中 运用技术手段 并通过一系列运作体系 生产出最终产品 在这一 过程中包含了生产产品的运行体系的设计 运行体系的有效管理等各种问题 13 剖析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进程 从最初的作坊式单件化 生产方式到美国福特和通用公司发展的大量生产方式 再到后来丰田公司的精益生 产方式 14 19 世纪 20 年代左右 人们生产产品主要使用作坊式单件化的简单手工艺 生产方式 根据手工艺生产的定义不难理解 手工艺生产 是一种利用简单生产工 具 制造出少量工艺产品的人工生产方式 那时每个工人从头到尾只负责一件产品 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的生产 工厂的组织结构分散 运用的生产工具极其落后 15 这种生产方式下 生 产极简单的一件产品都要耗费很长生产周期 就算大批量生产也不会缩短生产时间 提高生产效率 即这种效率低下不仅体现在单个产品上 也体现在批量生产商 所 以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 但生产成本高 16 由于所有产品均采用艺人手工生产 每个厂房的艺人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不尽相同 这就使得厂商之间的产品生产标准无 法统一 厂商之间不能形成统一标准 缺乏合理的统一约定 更加限制了批量生产 和规模生产 此外 这种生产是人工生产 存在很多人为因素 产品质量不可靠 同时也没有一贯性 17 到了 18 世纪中后期 特别是 1770 年前后 西方国家发生了 第一次产业革命 这是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 标志着近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开 始 有其以瓦特在 1764 年发明了蒸汽机 铁制生产机器开始代替木制机器 1770 年 詹姆斯哈里弗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等为标志 这些发明创造使得机器生产的效率更 高 且机器本身也更加耐用 20 世纪后 美国人福特以流水生产线为代表率先创立 了大量生产方式 这是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一生产方式将英国人发 明的简单的机器生产方式转化为大批量 规模化生产方式 使产品的生产实现了流 水线操作 是制造业的一次飞跃性进步 大量生产方式的特征为 零部件互换 加 工零件的专用工装 高度的劳动分工 流水线和规模化生产 职能细分的组织结构 以及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 18 后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 产品生产和制造 技术更加成熟和完善 随着市场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大量生产方 式作为当今仍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大量生产的结合 首先 在研发一种新 产品时 厂商先通过大量市场调查 跟踪分析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态度 从而构想 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规划和理念 然后 调研人员将这一设计理念传达给设 计人员 设计人员据此勾画设计出新产品蓝图 接着 设计蓝图被产送到生产部门 生产人员根据图纸尽快生产出产品 如此一来 从产品的调研到生产都进行明确分 工 互不影响效率 形成优势互补 此外 还要确保生产部门的原材料供应和零部 件配给充足持续 以保证新产品能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 最后 则是由检验部门对 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 确保产品各项规格符合质量标准 如不合格则要被返回生产 车间进行再加工和改造 此种生产方式下 新产品不但能被大批量 低成本 及时迅 速地生产出来 而且这种产品是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具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19 然而 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分工过于精细 生产部门的每个人员都只熟悉自己职 责内的技能 而对其他技能无法胜任 这就导致生产员工的技能发展受到限制 只 能一直从事自己负责的生产 不能调配到其他生产线上 这种狭窄的专业技能不仅 表现在生产部门 在生产部门与设计部门之间也是如此 生产部门只是进行简单重 复的体力劳动 而设计部门则是进行他们职责范围内的脑力劳动 生产部门的员工 没有机会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部门的员工也不会参与到生产管理流程中 各部门员工长时间局限于自己过于狭窄的工作空间内 劳动的积极性定会大打折扣 即每个员工只是教条的去完成工作任务 如生产人员不去关注产品质量等 这一系 列问题暴露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固有缺陷 即员工的分工过于精细 工作过于单调 在工作选择上缺乏灵活性 20 2 2 2 从从大量生产方式到精益生产方式大量生产方式到精益生产方式 与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相比 大量生产方式通过标准化的机器生产 降低了 生产成本 成就了大批量 规模化生产 21 20 世纪 60 年代 以美国福特公司流水线 生产为标志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出现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 美国福特公司运用 流水线生产方式批量生产汽车 使美国汽车产业迅速崛起 使汽车这样一个平常家 庭触及不到的消费品走进了普通人家庭 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汽 车关联产业的发展 汽车产业一举发展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后来欧洲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全球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世界经济的发 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市场需求趋于多样化 个性化 相比之下 大量生产方式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 22 即大量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机械 单调 品种单一 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 而日本丰田公司则 在此时发展出了精艺生产方式 并迅速被广大生产厂商认可和推广开来 精益生产 方式的特点是 高质量 小批量 多品种 低成本 这无疑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 流 是科技进步 社会生活日益提高后的必然产物 23 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在 20 世纪 50 年代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英二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调研 时发现 美国福特公司采用大量生产方式 日生产轿车高达 7000 多辆 相当于日本 丰田公司一年的生产总量 丰田英二不禁感叹福特公司的高产量 于此同时 丰田 英二也意识到 大量生产方式只能存在于美国福特公司 日本丰田无法完全效仿这 种模式 因为大量生产方式需要以各种适宜的经济 技术和社会条件为基础 如有 强大的资金基础来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 生产部门具备完备成熟的技术支持 消费 者群体有强烈广泛的消费需求等等 与美国相比 二战后的日本在上述条件上远远 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 那时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 资金储备严重不足 厂商无力开 展如此大规模的生产 且日本本土对汽车需求亦不足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了大量生 产方式并不适合日本 因此 日本丰田公司必须摸索出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汽车生 产方式 于是精益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精益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效率这一关键词 他们拒绝任何浪费 通过技术的改进 生产体系的优化 物流体系的整合等 达到 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精益生产方式以高质量 小批量 低成本 多品种为特点 开 启了日本汽车工业的辉煌征程 凭借这一生产方式 日本汽车年产量达 1300 万辆 占世界总汽车产量的 30 之多 自此日本汽车产业一举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丰 田汽车独有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其他工业如电器设备 数码产品 大型机械等的生产 纷纷效仿丰田生产方式 日本工业化生产迅速崛起 24 2 2 3 精益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的比较精益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的比较 大量生产方式是在传统的单件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生产方式 具有 大批量高质量的特点 这一点是其优势体现 25 然而 生产设备不可能永久持续地 生产汽车 当生产设备出现问题或需要大规模更换时 大量生产方式显现了其不足 之处 以冲压模为例来说 冲压模用来生产汽车覆盖件 由于不同批量冲压模之间 必须保持高度的精准一致性和一贯的连续性 才能保证生产出汽车的统一标准和高 质量 这次冲压模的更换对于技术要求很高 大批量操作更加困难 再考虑到日本 当时的实际情况 经济嫉妒萧条 连引进国外设备 启动生产的最初资金获取都不 易 更不用谈之后更换设备了 这样分析之下 大量生产方式更加不符合日本的国情 精益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在调查分析大量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研究出的适合日 1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本实际情况的全新生产方式 26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日本就开始采用精益生产方 式 但这种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运用一直到 70 年代左右 精益生产方式比大 量生产方式更具有优越性 它不仅满足了大量生产方式的高质量 高效率和低成本 而且采用小批量生产 即在生产车间 员工人数 资金需求上都有较低要求 研发 和生产周期更短 产品库存更少 因此 在各个部门都实现了最低的资本需求和最 高的生产管理效率 27 在上文提到的大量生产方式更换冲压模的问题上 日本人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 才智也克服了这一难关 他们研发出了 smed 技术用以快速更换模具 28 使得以往 需要 24 小时才能完成的更换缩短到了只需 3 分钟 这无疑又是一次技术的飞跃 研 究人员发现 小批量生产的优势还体现在 其一 该生产所需的车间 厂房和员工 数量少 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积压也较少 其二 由于一次性生产的产品或配件少 在检验时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尽快将问题产品修正和处理 从而减少了问题产品的 数量 基于这两点分析 以小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精益生产的成本低于大批量生产的 大量生产方式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专家人员认为 为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产品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产品的最佳库存时间应小于 2 小时 29 这一严格要求需要生 产部门员工高度娴熟的生产技术和责任心 并配合管理部门有效的管理方法 此外 这种更换技术对技术要求比较低 一般的员工即可完成 这种快速有效地模具更换 方式 使冲压件的生产达到了速度快 品种多 成本低的理想目标 30 下表是从生产方法 管理方法等诸方面对精艺生产方式和大量生产方式进行分 析比较 具体见表 2 1 精益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的比较 表 2 1 大量生产方式与精艺生产方式的比较 大量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 生产目标 尽可能地追求高质量 大批量 尽善尽美地追求高质量 大批量 高效率 产品特点 标准化 大批量生产产品生产周期长 针对不同客户小批量生产生产周期短 管理方法 宝塔式 下放管理权 生产组织 组织层级多而复杂 机构庞大 组织层级简单 精简有效 生产方式 精细分工 各司其职 有机整合 多功能 高效率 设计方式 串行模式 并行方式 1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续表 2 1 大量生产方式与精艺生产方式的比较 产品质量 仅由检验部门负责监督 生产员工尽职负责 质量高 几乎无缺陷 返修情况 返修比率很大 几乎不存在返修 供货方式 大量库存 jit 方式 实现无浪费 零库存 自动化 刚性自动化 柔性自动化 部门关系 部门相互独立 没有交流沟通 集体主义观念强 员工关系 工作无安全感 仅为雇佣关系 企业是大家庭 供货商 无长期合作关系 没有信任基础 相互信任 利益风险共担 客户关系 把客户奉为上帝 但产品单调 客户是上帝 针对客户需求生产多样化产品 2 3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方式方式的目标及其对浪费的理解的目标及其对浪费的理解 精益生产方式的目标在于及时 小批量 高效率地生产高质量产品 争取实现 无浪费 零库存 零缺陷 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 精艺生产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独 特优势 正是由于这些优势 使精艺生产在日本丰田创立后迅速在日本汽车制造业 推广运用 其生产理念和管理运营体系被其他汽车生产厂商吸收 践行 使日本汽 车工业的发展迅速崛起 走在世界汽车生产的前端 31 在 20 世纪 30 年代 日本其 他的工业生产厂商 如家用电器 数码电子设备等也纷纷效仿采用 并达到了很好 的效果 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后 精益生产方式又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 巨大成功 32 2 3 1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方式方式的目标的目标 自精益生产方式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诞生后 日本本国及各地的汽车制造企业 纷纷采用了精益生产方式的设计 生产 管理和供货方式 组织结构也摆脱了复杂 庞大的结构方式 组织层级趋于简单化 高效化 33 同时精益生产方式能够有效整 合各部门的综合性集成的工作关系 以客户为上帝 针对客户需求生产多样化个性 化产品的产品理念等等 都被广泛地推广到各汽车生产厂商中 以下是研究人员曾 对精艺生产方式开展的几项调查 调查美国 1035 家汽车制造厂商发现 他们自从采 用准时化生产后 86 的公司净收益得到明显提高 这 1035 家汽车公司的平均生产 周期缩短超过了 50 在欧洲 研究人员对 80 家准时化生产的制造厂商调研并得出 1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结论 准时化生产给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收益 不仅产品的平均生产周期下降了 50 而且平均投资回收时间也减少 可以控制在九个月内 库存量也得以改善 减 少量达 50 美国工业周刊杂志于 2000 年对全球制造业调研时发现 日本丰田汽车 公司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创立的生产管理方法迄今为止被大多著名企业大规模效 仿 并在制造业取得了巨大胜利 34 这些无疑证明了 精益生产方式包含的众多特 征 包括准时化生产 小批量生产 短生产周期 柔性自动化 零库存零浪费 smed 换模技术 组织结构简单高效 产品极低返修率 各部门并行的设计方式 以顾客 为上帝 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集体主义精神等 使其表现出了与大量生产 方式相比的极大的优越性 其追求尽善尽美的目标和理念保证了它在全球范围的巨 大成功 35 精益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其 jit 的生产理念和零库存零浪费的管理理念 它通过 追求制造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来达到其利益最大化的核心目标 不同于 我们通常所说的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对浪费的界定更为严格 苛刻 通常所指的浪 费是没有增加产量的多余的不必要的要素投入 而在精益生产方式下 即使增加要 素投入后产量增加了 但是这种投入的要素量不是在最小成本的条件下完成的 那 么这也是一种资源要素的浪费 我们不仅要用要素投入换取产出 而且要用最小的 要素投入换取最大可能的产出 关于浪费这一概念 丰田公司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定 义 指企业当在生产某一产品时 若投入的原材料 员工数量 生产设备 工作 时间等超出了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绝对必要最小成本量 那么浪费就是存在的 36 之后研究学者们对这一定义稍作修正 他们指出 在生产某一产品或增加产品价 值过程中 若投入的原材料 生产场地 生产设备 员工数量 员工工作时间 管 理时间等超出了生产该产品或增加该部分价值所需的绝对最少的要素投入 那么浪 费就存在 37 从 绝对必要 到 绝对最少 对浪费概念的修正 使我们更加 清晰地理解了精益生产方式零浪费的严格执行标准 38 2 3 2 精益生产与浪费精益生产与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对 浪费 这一概念做出精准严格的规定是从两方面着手的 其 一是对绝对必要和绝对最少的成本的界定 其二是对增加产品价值的界定 很多人 1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都认为 再生产过程中 从事一切与产品有关的活动 如对存货进行盘点 搬运存 货 检查存货的质量等 都应算作是有助于生产产品的活动 增加了产品价值 其 实不然 根据精益生产理论 在对存货盘点或搬运存货的过程中不但不会增加产品 价值 而且由于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产品损坏 相反会减少产品价值 所 以 在生产过程中 务必要减少不必要存货 减少由于存货耗费人力物力等造成的 浪费 减少在制品的数量 因为任何积压都是一种损耗和浪费 此外 还要改善生 产出产品的质量 减少产品返还率 避免对原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通过这两点解析 不难发现 精益生产所提倡的浪费和增加产品价值的与众不同和严格要求 丰田汽 车公司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内涵 通过总结归纳企业普遍存在的 无价值无意义的 浪费行为 指出了以下几种不必要的浪费行为 39 1 过多地生产产品 over production 2 过多的库存积压 excess inventory 3 较高的产品返修率 rework 4 不必要的搬运 unnecessary transportation 5 多余的移动 unnecessary motion 6 冗余复杂的工作程序 extra processing 7 技术人 才的浪费 intelligent waste 8 不必要的等待 unnecessary waiting 具体内容 详述如下 1 过多地生产产品 over production 生产厂商首先应该获取客户的需求变 化 并针对客户需求生产个性化的产品 其次 应该明白何时生产这些产品 否则 只会造成生产产品过多 库存积压过多 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2 过多的库存积压 excess inventory 无端的放置原材料只会造成原材料 的损耗 增加成本 造成浪费 3 较高的产品返修率 rework 返修不仅造成额外的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 而且高的返修率会使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下降 失去对该产品的信任 4 不必要的搬运 unnecessary transportation 搬运过程不仅耗费人力和运 输车辆 且对材料和产品带来的磨损和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应尽量减少 5 多余的移动 unnecessary motion 如果一个工作站设计不尽合理 则会 引起多余的人力物力的移动 所以要妥善安排规划工作站 避免人员和资源浪费 6 冗余复杂的工作程序 extra processing 有些产品的加工工艺是没有必要 1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的 既不能增加产品的功能性 也不能增加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只会增加成本耗 费 所以应将工作程序合理地精简 以减少不必要的工序 7 技术人才的浪费 intelligent waste 术业有专攻 每个员工所擅长的技能 不尽相同 所以应合理安排每个员工能胜任的合适岗位 做到人尽其才 使每个员 工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8 不必要的等待 unnecessary waiting 等待会造成部分人员或机器闲置的 状态 显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只有合理安排好各流程 统筹规划 使各部门相互 配合协作 才能避免等待带来的损失 由上述可以得出 精益生产方式正是以其独特的 拒绝浪费 和 增加价 值 理念 通过最小化生产成本来帮助制造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 4 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管理管理的子目标的子目标 上文已经提到 精益生产方式制造企业以最小化成本达到最大化收益的终极目 标 其优势集中体现在 灵活简单的组织方式 以客户需求为目标生产产品 小批 量可迅速调整的生产方式 各部门有机结合的精细管理方式等 通过这些固有优势 精益生产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了零库存 零浪费 具体来讲 精益生产方式的最终目 标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 零缺陷 零库存和高柔性 40 1 零缺陷 由于在传统大量生产管理方式中 各部门分工精细 各司其职 且部门之间缺 乏交流沟通 产品质量检验仅仅由检验部门负责 生产部门员工责任感不强 很容 易掉以轻心 产品产生质量缺陷在所难免 所以零缺陷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 不同 于大量生产方式 精艺生产方式则是各部门有机结合 相互沟通 集体主义观念很 强 每个员工在企业都有很强的归属感 每个员工都能做好预备工作和防范工作 并在工作时尽心全力以赴 将损失降到最小 这种企业文化和氛围必然会使各部门 同心协力 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表现在 设计部门设计产品会考虑生产的需要 生产部门员工责任意识很强 力求生产的产品一次性合格 从而减少产品返还率 减轻检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效率等等 在精益生产方式下 他们追求的是各 1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部门整体协作达到的的无缺陷控制体系 每个员工都追求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生产 不合格的有缺陷产品是最大的浪费 因为返还 往复等造成的浪费没有必要 不仅浪 费原材料 还浪费生产部门和检验部门的人员和时间 这种无端的浪费应尽量避免 这一 零缺陷 目标体现了对产品尽善尽美的追求 这一追求完美的过程不仅 体现在产品上 也体现在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上 因为他们深知 只有对自己严格 要求 尽善尽美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 把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对企业的 使命结合起来 才能保证在工作岗位上全力投入 尽职尽责 生产出真正 零缺陷 的产品 2 零库存 生产材料 半成品以及生产的成品等都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中 且被当做流 动资产处理 从理论上来讲 流动资产的增加可以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资金周转 能力等 对企业而言是好事 企业一定量的库存保证了企业在不能按时收到供应商 的货物供给或产品销量较好时原材料和产品的短缺 在传统的生产理论中 制造厂商的生产效率并不体现在对原材料和产品的管理 中 而是体现在设备的利用效率上 管理部门认为高效率生产就是保证厂房的机器 设备能够持续 满负荷运作 而并不考虑所生产的产品是否为客户所需求的 以及 产品的销路 事实上 在精益生产方式理论中 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增加都会造成 企业不必要的额外损失 如对原材料和库存产品的管理 盘点 检验和搬运所耗费 用等 且过多的库存还会掩盖许多企业应改善的问题 比如 原本生产设备出现问 题造成生产延误属于重大事故 应极力杜绝 然而由于库存充足使产品供应继续有 条不紊 而忽视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或某个部门工作不 力 导致某一批产品不合格 这也是企业的重大事项 但库存产品的替代也使这些 问题变得不那么重要 长期保持这种事态发展 企业内各组织部门可能会漏洞百出 员工也缺乏及时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责任 一旦库存不足 所有问题同时暴露出来 整个企业将变得一盘散沙 不堪一击 所以 库存在某种程度上是掩埋一切企业内 部问题的根源 高效率的企业应该追求 零库存 的目标 以保证各部门协调有序 运行 1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高柔性 精益生产方式理论下 企业采取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 能及时根据客户的需求 变化调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精益生产方式的这一特性与其 高柔性 目标相辅相 成 具有一致性 高柔性 的 柔 就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