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现代史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1页
福建省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现代史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2页
福建省高考历史一模二模试题分解 中国现代史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5福建福州一模17)清末,西方传教士观察到福州家庭“如有客人,男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注意到福州“夫妇及子与外来的男女席位混坐”。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西式社交礼仪普及 c福州引领全国风气变革 d男女身份地位完全平等【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 【解析】清末“如有客人,男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到20世纪20年代“夫妇及子与外来的男女席位混坐”的变化,反映女子地位有所提高,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福州家庭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不是西式社交礼仪,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福州家庭风俗变化,不能说明引领全国风气变革,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女子地位提高,不能说明“地位完全平等”,故d项错误。【答案】a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2015福建漳州一模13)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考点】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电报 【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2(2015福建莆田一模27)(14分)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906年12月3日广州绅商易学清等11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广九路权许外人。1907年11月11日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1909年11月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1911年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即发出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并呼吁各省响应。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1912年4月29日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少外债之输入”。1919年2月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1919年5月22日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1919年8月2日少年贵州会通电称:“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1935年3月2日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查运动为锻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1936年12月19日中共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党各派,共赴国难。摘编自夏维奇“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发展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考点】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电报【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近代通电产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科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之以重大事件的推动,如题目里面提到的武昌起义、西安事变。(2)主要根据材料回答,仔细读每个大事件可以看出每条里面都提到了地点、内容等信息,就可以提取每条事件里面的类似信息,然后归纳总结。(3)此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时代背景、报刊业的作用和材料里面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的影响来回答。【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学东渐;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倡导;重大事件的推动。(4分。任答4点即可)(2)方向:从过程看,由民间开始到政府推广;从地域看,由中东部向西部地区发展;从内容看,由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领域延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