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六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 文 试 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 )语法(共11分,选择1-3各3分)13选择题按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a.bcd2. 下列短语结构方式相同的一组是: () a舒活筋骨 扫得干净 歌咏春天 磨炼意志 b高尚情操 长江源头 一粒种子 灵魂深处 c性格和蔼 灯火辉煌 白云飘飘 积累经验 d狂风暴雨 光明正大 仔细观察 手舞足蹈3. 对于下列各句中标“”的成分,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 )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大黄蜂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 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 a、主语、补语、谓语、状语; b、状语、宾语、谓语、定语; c、状语、补语、状语、定语; d、主语、宾语、状语、定语。4.找出两处病句并修改(共2分,各1分) 阅读名著真的是一种享受,它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让我远离烦恼和忧愁。阅读名著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它帮助我战胜寂寞和孤独,指引我认识善恶和美丑。通过阅读名著,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朋友们,让我们一起阅读名著吧!因为是否阅读大量名著,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关键。第 处 修改: 第 处: 修改: 二、文言(48分)(一)选择 (共24分,各3分)512选择题按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技盖至此乎c.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d.善刀而藏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c.视为止,行为迟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7.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技经肯綮之未尝 刀刃若新发于硎 戍卒叫,函谷举 多于南亩之农夫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所当者破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 / / / b. / / / c. / / / d. / / / 8.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直夜溃围南出 辇来于秦 岁更刀 马童面之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可怜焦土 a. / / / b./ / / c. / / / d. / /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过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平明,汉军乃觉之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为若德c善刀而藏之 不敢言而敢怒d多于机上之工女 虽然,每至于族论项羽范增(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到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苏轼卷,有改动)注:卿子冠军:即宋义。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时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死他。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他为义帝。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稍微。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分:本分、职责c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陋:见识短浅11.依据文意,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c. 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d. 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二)文言翻译(12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各3分)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14.课内文言句子翻译(各3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默写(6分)15.补写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各抱地势, 。复道行空,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用之如泥沙?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四)词语解释(6分)16.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剽掠其人 在庾之粟粒 田父绐曰“左”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如土委地 三、诗歌鉴赏(6分)午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注:簟din:竹席17.(1)描述诗人午睡初醒后所见所闻。(3分)答: (2)三四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答: 四、现代文阅读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5分)炎凉 张晓风 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 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子爱上一个城 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商士说法,凉意沦肌浃髓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金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注沦肌浃髓:渗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于困境的百姓。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段描写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b.第段思路开阔,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在竹席上的触觉之美,给人舒爽自如的感觉。c.第段,作者感叹当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顿下来之后,那种瞬间冷却的失落感。d.第段中“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体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炎凉”的无可无奈何。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写天气冷热变化,影响人对竹席的不同感受。19.章以“炎凉”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20.理解第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五、名著21下列各项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听完判决后,马斯洛娃因觉得冤枉而放声大哭,她因此更痛恨聂赫柳多夫,以致他后来到监狱探望她时,她把他痛骂一顿。b和姐夫争吵之后,聂赫留朵夫在车站向姐姐表达了对姐夫的歉意,并表示将让姐姐的孩子继承他的财产。c在库兹明斯科耶,聂赫柳多夫按照低廉的价钱把土地租给农民。他为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可是农民们并不满足,他们仍有所期望。 d在聂赫柳多夫的多方努力下,马斯洛娃终于免受流放的刑罚。马斯洛娃很感激聂赫柳多夫。e法律判玛丝洛娃服苦役,虽然聂赫留朵夫找到庭长,指出这个案子是误判,玛丝洛娃没有犯毒死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22(5分)马斯洛娃是否接受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最后她的婚姻选择如何?说说她这样选择的原因。六、作文23.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师傅感慨万千,说:“有些时候需要经验、技术,但更需要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半期考答案1-3 c b c 4. (1) 将“通过”或者“使 ”删去一个 将“是提高个人修养”改为能否提高个人修养 5-9c d c d b 10-12 a c c10. a项,稍:渐渐。11.:c项,文章议论范增应何时离开项羽,通过以退为进的议论,提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以此推论可知。12.c项,原因错误。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更没有在政见不合时果断除掉项羽或者果断离开,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13. (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14.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刀刃的运转来说必然是有余地的啊。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重价、万户封邑来悬赏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来源:.com15. 钩心斗角不霁何虹弃掷逦迤奈何取之尽锱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亦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6. 剽掠其人 掠夺抢劫 在庾之粟粒 露天的粮仓 田父绐曰“左” 欺骗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超过 如土委地 卸落 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好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吧?”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却能够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使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是贤明的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却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