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 环境问题也频频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由于环境污染而患 病甚至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不幸的是 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在认定过程中 人们 往往因为因果关系难以认定 致使许多受害者无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盖 然性学说实事推定说 疫学因果关系说t 细胞研究说等分别从降低证明程度 运用科 学技术等方式 为人们认定因果关系开拓了道路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几年 人们更关注的 是经济的发展 而非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相应的认定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方式也比较 传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从日本的四大公害事件到印度的 博帕尔惨案 人类经历了太多的痛苦 如何补救受害人的损失 认定污染者与损害之间存 在因果关系也日益重要起来认定因果关系的理论也逐渐丰富 例如 盖然性学说运用优 势证据或事实推定理论 可以使受害者更容易的解决因果关系问题 同时 疫学因果说等 进一步补充了上述理论 在美国 针对毒物侵害 学者们也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如 1 事实表明原则2 证据优越性说 3 流行病研究理论 4 特别证据理论 5 t 细胞研究 理论6 比例规则说 各种学说都有利于我们解决因果关系困境及时维护受害人的合法 利益为我们司法实践带来了依据值得我们学习采纳 关键词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盖然性学说优势证据说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problem of circumstance happens in our liv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the number of people dead of pollution becomes higher and higher. unfortunately, the causal link between the sufferance and the pollute action is very complex. so many victims can hardly safeguard their right. but the theories of the high degree of probability presumption of factepidemiologyt study can help us with the problem. from reducing the degree of prove and using technology, man can find of the causal more easily. at the fist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end of word war two, most of the people pay their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ing of the society, not the effect of the pollution to our body. but as the developing of our economic, the problem of circumsta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form the four pollution affair in japan to the bhopal disaster in india, we have suffered too much. how to remedy the victims damage?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tent to define the causal link between the sufferance and the pollute action. according with this, many theories come to existed. for example, using the theory of high degree of probability, the victims can solve the causal problem more easily. besides, epidemiology complements it. in america, in the part of toxic tort, there are also some new theories. such as the fact speaks for itself, preponderance of the evidenc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particularistic evidence, t-cells studies, apportionment. all the theories can help us in resolving the causal link problem and protecting the sufferers right in time. they are all good models for our judicature, and are valuable of stud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tortcasualthe high degree of probability preponderance of the evidence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08 年 3 月 31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2008 年 3 月 31 日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 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 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 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前言 因果关系是认定环境侵权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因环境污染而遭受的损失能 否获得赔偿但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有值 得说的地方事实上环境侵权远比传统侵权复杂的多一个侵权行为往往要经 过被害特征与原因物质原因物质到达受害人的线路污染途径以及加害企 业排放原因物质等因素而在每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认定上的障碍因而环境 侵权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复杂有时甚至不得不借助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本 身就存在着局限性加之鉴定人的个人因素更使因果关系的认定处于模糊状态 因而有必要研究认定因果关系理论从理论上解决环境侵权中复杂的因果关系难 题 出于社会正义的考虑法律政策有必要在加害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利益上 做出选择由于加害行为人往往掌握着相关的证据材料且资金雄厚同时基于 环境保护的要求便出现了因果关系推定这一理论此种理论是否使受害人免除 了一切的举证责任呢如果不是那么在举证到何种程度时因果关系的推定才 可使用在认定过程中现有的标准又有哪些各学说的优缺点在哪这些都是 需要讨论的问题 开始人们并没有过多地注重环境污染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大多也是从 传统角度加以认定但随着污染现象的加重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也逐渐关 注起来其中以日本最为突出日本自四大公害诉讼以来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 相继出现了盖然性学说间接反正说疫学因果说等学说而美国的学者在人 身损害中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中多有独到的见解相继出现了流行病研究理 论和证据排除理论学者对之如何适用论著也较多如 b o s t o n 大学的 e l i z a b e t h a . s t u n t n e r 教授就极力主张 t 细胞研究理论来补足流行病研究理论的不足各种 学说都是在前一种学说的基础上补救完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降低因果关系认 定的难度为我们合理地认定因果关系提供了参考 而在我国对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研究中已有学者主张引进盖然性学说 疫学说理论等标准但也有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根据 2 0 0 1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4条第 1款第 3项的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 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 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允许污染环境行为举证推翻这种推定成立的因果关系显 然我国已经采用了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推定的理论但在适用时还没有系统的理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呈上升趋势环境侵权的案例也在与日 俱增且案情越来越复杂在认定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时法官更是遇到了一 个大难题在我国实践上各地法官的做法并不相同有的只要求受害人举出损 害事实并不考虑因果关系的问题只要加害行为人无法证明损害不是由自己引 起的那么就可认定该因果关系的存在有的法院则采用相邻关系进行判案而 且普遍存在着说理不明的问题其中的局限性可见一斑因而有必要对环境侵权 中因果关系的相关理论作一系统分析 期望为我国司法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系统的思维 途径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第一章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概述 第一节 传统侵权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传统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作为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认 识和把握后者的前提因而有必要对之进行阐述 一大陆法系中的相关理论 关于因果关系德国法通说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 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可归责的行为与权利受侵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它 所欲断定的是权利受侵害是否因其原因事实加害行为而发生后者指 权利受害者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所欲认定的不是损害与其原因事 实如加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易言之即因权利受侵害而发生的损害何 者归由加害人负责赔偿责任之问题 1 也就是说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并不考虑法 的价值问题损害与加害行为之间存在客观的关联性即可如 a因酒后开车致 使其所开的甲车撞倒了乙车而由于甲车的碰撞乙车将路边的电线杆撞断造 成某地区长时间的断电断电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这一案例中不论 乙车的损失也好某地区的断电损失也罢都与 a的过失驾车有关因而我们可 以说甲要对这一事件承担责任a 的撞车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着责任成立的因果 关系但 a具体该为哪部分负责呢该因果关系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就 需要我们考虑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责任范围内的因果关系具有合理界限加害人 赔偿责任的重要性能涉及法律上的价值判断在上例中由于某地区长时间的 断电所带来的损失a 是无法预见到的而且全部损失都由 a 一人承担也会过于 加重他的负担因而如果法官认为 a不用为该地区的断电损失负责只要赔偿 乙车的损失就足够了那么就可以说该案中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仅为 a的撞 车行为与乙车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某地区的断电损失a 的行为与之不存在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大陆法系多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来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所谓相当因果 关系如王伯琦先生所言即为无此行为虽不必生此损害有此行为通常 即足以生此种损害者是为有因果关系无此行为必不生此种损害有此行为 1王泽鉴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十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3 年版第 238-239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通常亦不生此种损害者即为无因果关系 2 对相当因果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可 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 无此行为可能不会发生此种损害2 有此行为 依经验法则则足以认为能够产生此种损害3 有此行为依经验法则亦不会 生此种损害者则无因果关心 二英美法系中的因果关系 英美法系一般将因果关系划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前者并无法 律上的考虑只要损害事实与加害行为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即为以足而后者不 同它的功能在于确定侵害行为人是否要为其行为负担责任因而涉及到了法律 价值的考虑正如 e l i z a b e t h教授所认为的t o f i n d a l e g a l c a u s a t i o n , a d e f e n d a n t m u s t h a v e b r e a c h e d a d u t y t o t h e p l a i n t i f f t h a t r e s u l t e d i n a n i n j u r y t o t h e p l a i n t i f f . 3 在判断标准上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也多有不同下面分别对其进 行阐述 一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 对于单一因果关系中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普遍认可的理论为必要条件理论 c o n d i t i o s i n e q u a n o n其判断方式为如果没有 x 之发生就必然不会有 b 之 发生通常这一理论又被称为若无则不b u t - f o r 规则该理论建立在一 种假定的模式之下通过假定条件的实现来分析某一侵权行为中因果关系的存在 与否该理论根据加害行为的作为方式又可分为剔除法和替代法前者是针对作 为的加害行为方式而言的即假如没有加害行为危害结果是否会出现后者则 针对不作为的加害行为方式而言的即假如行为人实施了本应实施的行为该结 果会不会发生 对于复合因素中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美国则多采用实质要素理论 s u b s t a n t i a l f a c t o r , 即有 x之发生就必然有 b之发生该理论并不考虑 b u t - f o r 规则只要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是损害结果发生的充分条件而被认为 有事实上因果关系这与我们大陆法系中的相当性因果关系类似 二法律因果关系的认定 2转自王泽鉴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十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3 年版第 241-242 页 3 “在确认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时 被告必须已经违背了对原告的义务并且导致对原告的伤害”转自 elizabeth a.stundtner :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https/ 日访问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在英美法上法律因果关系有被表述为近因p r o x i m a t e c a u s e即以最 近原则 作为法律因果关系之认定标准 美国法官a n d r e n s p a l s g n a r v . l o n g i s l a n d r . r . c o . 一案的判决中对近因原则作了表述我们所谓近因原由之意义是 由于便利公共政策以及粗略的正义感情法律独断地不再追溯一系列事件至某 一点以外 这种判断并非逻辑 而系实际的策略应用 4 对于法律因果关系的认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 直接结果理论d i r e c t c o n s e q u e n c e即侵权人应为 其侵害行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承担法律责任该理论有两种含义其一侵权行 为人只为其对损害结果具有直接引发作用之侵害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其二只 要是侵权人之侵害行为直接导致之损害结果不论该结果对侵权人而言可否预见 该侵害行为均成为损害结果发生之法律上的原因 5 2 可预见性理论 f o r e s e e a b i l i t y , 该理论多适用于过失侵权中过失侵权人对需要承担责任的 损害要有可预见性如 r y a n v . n e w y o r k c e n t r a l r . c o . 6 一案该案中被告铁 路公司员工因蒸汽机引擎操作不当致使储放材木之仓库失火延烧致 1 3 0英尺 之外的原告的房屋本案中如若没有被告的失火行为原告数百英尺之外的房 屋就不会受到损害因而失火行为与房屋损害之间存在事实因果关系但法院确 认为被告失火造成第一间房屋损害属可预见之范围内属于失火的自然结果 但第二及第三间房屋以至原告房屋之损失均非失火之自然预期之结果因而 认定被告失火行为与原告的损失之间无法律因果关系3 危险理论r i s k这 一理论多适用于严格责任的侵权行为中认为从事危险行业或持有风险物质而使 社会处于可能受损失的风险之中一旦此行业行为或物件导致损害发生则即认 为存在法律因果关系而不问其在损害中所起的实质作用如何 可以看出实际上英美法系的因果关系划分更为清晰更易为人们所理解 所以本文主要借鉴英美法系的理论将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划分为事实因果 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我们探讨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其目的在于追求加害人 的责任补偿受害者的损失因而我们以后所要讨论的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 认定理论多时围绕法律因果关系来展开的 4陈聪富 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年版第 27 页 5王旸 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 11 卷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488 页 6 richard a.epstein ,cases and matherials on tort,(6th ed,1995), n.y press ,p491-494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第二节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定义 一对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分析 所谓因果关系即为原因与结果之间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在马克思主义教科 书上因果关系被定义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每一个或每一些现象都会引起 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反过来说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先前一些现象所 引起的其中引起一定现象产生的现象是原因由于原因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 结果也即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7 从哲学上来说万事万物都是处在因 果关系的链条之中的一个钉子的丢失可能导致一个王国的灭亡一只蝴蝶震动 一下翅膀就可能在太平洋上刮起一阵飓风总之每个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总是因其他事物引起又会引起其他事物的产生正如斯宾诺莎在其名著伦 理学中所述每个个体事物或者每个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事物非经另一 个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原因决定它存在和动作便不能存在也不能有所动 作如此类推以至无穷 8 那么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作为因果关系的一种 也必然处于这种无穷无尽的引起与被引起的链条之中它是侵权行为环境污染 受害者的损害等各因素之间无穷无尽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联性 哲学上探讨因果关系在于探究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力求深入全面 但上升到法律的角度来看法官不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探究客观上的因果关系 更要考虑法规目的立法意图经验常识等各种因素准确地截取因果关系 的链条 9 因而我们这里所探求的因果关系只是法官综合考虑各因素之后所要 截取的那部分 在传统侵权法中因果关系是加害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的要件之一是确定 各种法律的基础如王利明先生所认为的考察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正确归责并控制责任范围 1 0 并且他将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为为自 己行为负责原则的必然引用也就是说在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同样是追究侵 权行为人的责任所必不可少的那部分链条 既然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只是因果链条中的一部分那么该怎样截取呢? 我 7维之 因果关系研究长征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75 页 8斯宾若沙 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 年版第 25-26 页 9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49 页 10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7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们知道责任是法律施加于人的不利负担这种负担的承受必然要有一定的缘由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 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 1 1 法律是公意的行为它把权利与义务结合在一 起人们服从于法律承担法律上的不利是因为这时候我们所服从的就只 不过是既属于我自己所有也属于任何别人所有的公共意志因为没有人会对 自己本人不公正 1 2 可以说法律是社会正义的化身人们承担责任就是在服 从社会公正因而当法律介入到个人领域时维护社会正义则是其必然的选择 那么在截取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的链条时就不得不考虑社会正义的需要 对于环境侵权沈建明先生认为是在环境活动和生产生活等其他活动中 发生的不法侵犯他人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并致他人以环境权益或 其他财产人身权益损害的行为 1 3 在日本环境侵权又被称为公害根据日本 公害对策基本法第 2 4 条第 1 款的规定公害是指事业活动及其他人为活动 附随产生范围相当广泛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浊土壤污染噪音振动地层下 陷以及恶臭等并因而损害国民健康或生活环境者等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 就加害行为人方面来看环境侵权则限于公民法人的排污等人为活动而造成的 环境污染加害行为并没有直接作用于受害者就受害者方面来看其财产人 身权益等权益所受到的损害也来自于环境的污染并非加害行为所直接作用的结 果因而在环境侵权中实质上环境行为是通过环境污染这一媒介进行的为 科学判明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日本法院在 1 9 7 1年 9月 2 9日的新泻水俣病诉 讼中曾将因果关系分为三个阶段1 被害疾病的特征与原因物质病原2 原因物质到达受害人的路线污染途径3 加害企业排放原因物质的机制产生 排除原因物质的机制 1 4 那么我们可以将环境中的因果关系分为加害行为即排 污等行为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受害者的损害之间的因果 关系环境中的因果关系也即为公民法人的行为与环境破坏以及公民的人身 财产损害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可见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链条也只是从污染 行为至受害者的损害之间的那部分链条 11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5-6 页 12参见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20 页以下 13胡保林等主编 环境法新论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15 页 14参见罗丽 日本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理论的新展开载于中日民商法研究第 5 卷2006 年版 第 243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二环境侵权种因果关系的归结 杨立新先生将传统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定义为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 实作为结果在他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观联系 1 5 环境侵权与之不同的是后者由于介入了环境污染而把因果关系的链条扯得更 远了一些因而我们可以将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定义为危害行为作为原因 环境污染作为结果和环境污染作为原因受害者的损害作为结果他们之间前 一因素引起后一因素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它是法律基于公平正义而又 选择的截取的使加害行为人承担责任所必需的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 链条中的一部分 第三节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特点与难点 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具有传统侵权中因果关系的某些共同特征如它都具 有客观性时间顺序性等侵权责任是限定在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模式之中的依 斯宾若莎的观点原因事物与结果早已存在它们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也早 已确定并不为人的意思而改动人们研究因果关系也在于对这种客观存在的 一种探寻但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却不得不借助人们的主管意思来断定因 而在认定因果关系时可能会出现偏差而且该因果关系带有法律的选择性是 侵权责任归结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环王利明先生则认为因果关系本身的存在就是 法律归责的结果是为了给具体的受害人寻求帮助所以创造了因果关系的概 念以使加害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结果发生联系从而给受害人的赔偿找到正当 化的理由在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上因果关系可分为单一因果关系和复合因果 关系前者指一原因对应一结果后者指多种原因对应多种结果因果关系多是 一组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如哲学家休谟所述一个结果仅对应一个唯一 前提的这样一种不变秩序在现实世界中是极少存在的通常情况下是多个必要 前提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一个结果的产生 1 6 但是环境侵权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行为是一般侵权行 为责任构成的违法行为样态 1 7 因而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链条相对 较为简单而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则与之多有不同首先在范围上环境侵 15杨立新 侵权法判例与学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6 页 16王旸 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研究载于民商法论丛第 11 卷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462 页 17杨立新 侵权法判例与学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8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权中的因果关系只出现在环境污染领域且环境侵害的作用要靠外界环境的作用 来实现具有间接性其次由于外界环境的流动性环境污染的涉及面较广 而且该损害一旦发生其程度和广度是加害人所不能控制的因而具体加害行 为人的加害行为人的加害行为与什么样的损害之间会产生因果联系并不确定最 后环境污染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 个环境一旦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是不可估量的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保护之间的矛盾中就需要介入人为因素对之进行合理的平衡那么在环境侵 权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上我们所要考虑的价值因素远比传统侵权中因果关系认定 中多得多 一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特点 一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有的学者也把环境侵权 表述为因人为活动致使生活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污染而侵害相当地区多数居 民生活权益或其他权益的事实 1 8 环境在我国环境保护法上是指影 响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深林草原乡村等任何一种环境的污染都会带来大 面积的损害例如我们所熟知的 1 9 8 4年 1 2月震惊世界的公害案件印度博帕 尔惨案短短几分钟的毒气泄漏使得在一周之内2 5 0 0 人死亡1 0 0 0 多人命在 旦夕3 0 0 0 多人病入膏肓总括起来有 1 5 万人曾经受博帕尔和附近社区诊所的 治疗 1 9 该案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实际上是在寻求该毒气泄漏与众多居民的疾病及 其他损失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其涉及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二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在认定上多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在 2 0 世纪 6 0 年代前期涉及到的环境诉讼多数并不复杂且污染源于被害地也较接近因而 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并无特别之处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 的同时新型的环境污染现象也随之而来如放射性侵害放射金属在甚至几十 米之外就可致受害人损害在 1 9 8 4年发生在墨西哥的钴 6 0放射污染事件人们 经历了几番周折才认定了损害产生的缘由1 9 8 4年 1月的一天墨西哥 c城一废 品收购站的 2 0 多名职工突然均感到身体不适其中有的牙疼有的则流鼻血人 们一直查不出原因何在而集体性身体不适也绝非正常现象而后经调查测 18陈泉生 论环境侵权的诉讼时效载于环境导报1996 年第二期第 12 页 19参见曾昭度主编 环境纠纷案件实例武汉大学出版1989 年版第 250-251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验才发现该废品收购站曾从一家医院收购过一个金属罐里面装有大约 6 0 0 0 个 针头大小的钴 6 0 依据钴 6 0的特性人们认定废品收购站的员工是受了钴 6 0 的辐射才出现的上述症状 2 0 事实上即便是我们常见的噪音污染案件有时也不 得不求助于科学技术如我国 2 0 0 0 年的养鸡场赔偿案件某国营煤矿使用露天爆 破的方式进行采煤不到一年该煤矿左边的某镇养鸡场的鸡产蛋率大幅降低 并有部分鸡开始死亡3个月后鸡场的鸡被全部淘汰因此减少损失约 2 1 . 2万 元 2 1 在这两则案例中要证明损害与环境污染有因果关系没有确实可靠的科学 技术为基础是行不通的 三大多数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时间链条较长我们知道环境侵权是 通过环境污染这一介质而间接导致的而某些元素导致环境污染就具有接续 性和长期性而通过环境污染而致使受害人受害的时间间隔就更长在科学技术 有限的条件下对于某种新型工业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作用的理解上就不会太容易 这种认识需要时间来判断例如 2 0 世纪 7 0 年代才发现的日本富山骨痛事件 2 2 据 记载日本从 1 9 1 3 年就开始炼锌战后更是大规模发展炼锌工业直到 1 9 6 1 年 才有人查明神通川河流两岸的骨痛与排放到该河流中的含镉工业废水有关依据 这种镉毒的习性它首先会破坏掉骨骼内的钙质进而肾脏发病分泌失调经 过 1 0 多年之后才会进入病期而死亡而有的元素的潜伏期可能更长在这么长的 时间间隔之内会有很多因素的介入因而更拉大了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 距离 二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认定的难题 基于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特点如何对之加以认定就成了一大难题从上 面我们所述的特点中我们不难发现解决因果关系的问题所在 一受害者的致害因素较多如何明确致害因素就是来自于特定的污染行 为污染物在进入环境以后它们会与各环境要素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会发生 物理化学生物的反应实际上作用于加害人的可能有多种因素而且有时 受害人的个人行为也可能造成同样的损害结果 如在美国1 9 1 9 年s t u b b s v . c i t y o f 20参见曾昭度主编 环境纠纷案件实例武汉大学出版1989 年版第 246-247 页 21参见杨振山主编 民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2001 年版第 384 页 22参见曾昭度主编 环境纠纷案件实例武汉大学出版1989 年版第 227-228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r o c h e s t e r 2 3 一案中原告认为他所感染的伤寒是由于引用了被告提供的被污染的 饮用水所致而实际上能够引发伤寒的因素有多种法官 h o g a n将其归纳了 9 种第一引用了被污染的水第二食用了用人类粪便施肥的水果或蔬菜第 三食用有壳水生食物第四食用被感染的牛奶或蔬菜第五苍蝇带来的 细菌第六与一个即将感染伤寒但症状并不明显的人接触第七食用带有伤 寒细菌的冰块第八用感染的水清洗水果或蔬菜第九医学专家发现仍然 有其他一些并未发现的原因或途径原告该如何排除各种因素的作用呢如何证 明原告所患的伤寒与被告的饮用水系统的水被污染有关就成了问题 二对于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新型致害因素如何突破科技水平的局限新型 的致害因素所导致的受害者的病症可能是以前人们并没有遇见到的因而人们 很难断定该病症的发病原因何在无法断定该损害来自于何处自然认定该损害 与何种行为有因果关系并非易事如在 1 9 9 4 年到 1 9 9 8 年间美国纽约 n a s s a u 和 s u f f o l k 村被诊断患有乳腺癌的妇女的人数远远高于国家平均数目虽然国家 健康机构权利法案t h e i n s t i t u d e o f h e a l t h r e s a u t h o r i z a t i o n b i l l 在 1 9 9 3 年做了调查环境污染与乳腺癌之间因果关系的规定但直到 2 0 0 2 年 8 月这项调 查才得以公布 2 4 抛开在此之前的受害者不说就本调查结果来讲也只罗列了两 组可能致害的因素毫无疑问仍会存在许多无法查明的其他致害因素但由于 无法查明受害者会因无法举出充足的证据而败诉 三如何寻回早已丢失的证据由于环境污染致害具有长期性且一旦发 生损害又往往会因为历时久远时过境迁寻找证据就会十分困难证据是法 官认定事实的基础缺少了证据原告可能会遭到败诉 对于上述难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轻松地解决事实上这种难题是人们在 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彻底解决的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如果因果关系不 能认定一方面受害人将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实 施污染行为的主体确实在污染着我们周围的环境而且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 因而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合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相应地各种认定因果关 系的理论在各国竞相绽放光彩 23 mark a.franklin ,robert l.rabin :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_cases and materials (sixth edition ) ,westbury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press ,inc.1996,p294-295 24 carin cardinale : albany law environmental outlook journal https/ 日访问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第二章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推定的举证形式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最终要经过法庭辩论才能得以落实那么由 于举证责任在认定事实上的重要性如何举证也成了认定因果关系存在与否的关 键性因素在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中我们常遇到的举证责任理论为举证 责任倒置与推定为了更好地理解各种举证形式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何为举证 责任 一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在德语中被称为 b e w e i s l a s t英美法上称之为 b u r d e n o f p r o o f 是指当事人于诉讼中对自己主张的案件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在诉讼结 束时如果该案件事实仍处于不明状态应由当事人承担败诉或不利后果的责任 2 5 在大陆法系学者普遍认为b e w e i s l a s t 一词包含双重含义其一指当事人 在具体的诉讼过程中为了避免承担败诉的危险而向法院提供证据的必要性其 二指在口头辩论结束之后当事人因要件事实没有得到证明法官不认可相当 于该事实为构成要件的法律发生效力而承担的诉讼上的不利益 在英美法中b u r d e n o f p r o o f 一词也含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当事人向法 官提供足够的证据以使本案的争点实事f a c t s i n i s s u e 支付陪审团认定的 行为责任二是指当事人对支付陪审团进行事实认定的案件在审判程度的最后 阶段 因争点实事真伪不明而承担的诉讼上不利益 在英文中 前者一般写作 t h e b u r d e n o f p r o d u c i n g e v i d e n c e ( 提供证据的责任) 后者一般写为t h e b u r d e n o f p e r s u a s i o n ( 说服的责任) 2 6 关于举证责任 古罗马时期就有 主张者负有证明义务 否定之人无之是 物质之性质上否定之人无需证明的说法这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谁主张谁 举证的来源也就是相对于举证责任倒置所说的正置了 25邹雄 论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载于中国法学2003 年第 4 期第 97 页 26陈刚 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 年版第 16-17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二举证责任倒置 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案件中法官依法把通常由原告负 担的举证责任要求被告来承担的一种举证责任的分配状态 2 7 也就是说提出主 张者不再必须首先负担提出证据的责任只要否认者不能从相反的方面证明某一 事实不存在或者法庭辩论终结后所争议的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否认者 将会败诉举证责任倒置是大陆法上的一个概念早在2 0 世纪 5 0 6 0年代德国 学者为了修正法律要件分类说的缺陷而提出了举证责任倒置的理论而在环境侵权 中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又往往会遇到以下等障碍( 1 ) 对受害者致害的因素往往 并不单一因而难以明确致害因素就是来自于某种污染行为2 工业发展产生 的新型致害因素使得因果关系更加难以认定3 受害者发病的时间与所受污 染之时的间隔一般较长证据难以保存因而单纯的依照谁主张谁举证往 往会不利于对受害者的救济出于对受害者的保护为了避免他们因举证不能而 遭受实际上的不公平我国引进了举证责任倒置这一理念 三推定 推定可以在两种意义上理解一种是司法者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的过程一 种是司法者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的结果前者是一种从已知事实求证未知事实的 逻辑思维形式属于推理的范畴反映了司法者对条件事实或法律适用的认识过 程后者是一种由已知事实求得未知事实的立法或诉讼状态是包含是指内容的 程序规则反映了立法者或司法者对案件事实或法律适用的认识结果 2 8 前一含义 不具有影响诉讼结果或诉讼过程的实质意义不属于我们这里研究的范畴我们 这里所指的是后一种推定形式该推定又可以分为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事实推 定是根据已知的基础事实来推断另一个未知的事实因为常识和经验表明该已 知的基础事实通常与该未知事实并存 2 9 事实推定主要适用于事实的认定过程 适用于间接事实推定主要事实的过程而且这种适用不是直接依据法律而是依 据经验和常识法则如大多数正常交邮发送的信件都会到达目的地那么在涉 及某一信件到达与否的案件中只要原告证明邮件已正常交邮发送该法官便会 27邹雄 论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载于中国法学2003 年第 4 期第 97 页 28参见江伟主编 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22 页 29刘晓丹主编 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查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28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依据经验法则推定该邮件已经到达收件人手中事实推定是法官经常采用的一种 方式与案件的性质无关而我们在环境侵权中探讨因果关系的推定只要涉及 到了法律价值的考虑所以论证的焦点在于法律上的推定 法律上的推定指的是当某法律规定a 的要件事实甲有待证明时立 法者为避免举证困难或举证不能的现象发生乃明文规定只需就较易证明的其他 事实乙获得证明时如无相反的证明即甲事实不存在的证明则认为甲事 实因其他法律规范b 的规定而获证明正如罗森贝克所述法律推定十分准 确地命令法官把某个既定的事件事实视为实际上法官无法从生活事实中获得对 该事件事实的心证 3 0 日本学者高桥宏志也认为该理论下法官可以运用一定的 法律技术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难以证明之事实真伪不明而使法院不得不运用证 明责任做出判断的情形 3 1 也即即便原告提出的证据不能说服法官只要原告举 出了法律上所要求的证据法官可视为待证事实已被证明尽而过早地将提供证 据的责任转移给了被告法律推定侧重减轻一方当事人的举证困难我们可以看 出该理论同样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因而在环境侵权中适用推定来认定因 果关系的存在与否不会对受害人带来实质上的不公平 在美国法律推定可以转移提出证据的责任原告提出一些主张后无需提 供充足的说服法官的证据原告举出的证据尚不能说服法官但也达到了一定程 度法律便及早地让其摆脱了提出证据的责任美国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大法官 斯通在瑞安诉首都人寿保险公司1 9 3 9 年一案中便强调推定可以并常常转移 提出证据责任也就是说推定会使得案件成为有初步证据的案件假如审理就 此终止即举不出反驳的证据的话则由法官依照法律规定驳回诉讼或者径直判 决无需陪审团加以考虑但是一旦对这种由初步证据的案件当事人举出了足 够的证据则该案就需要由陪审团考虑权衡在案例开始之前的证明责任问题 3 2 可以看出在英美法系推定仍然是法律意图保护受害人的有利工具是法律为 了避免受害人因举证不能而陷入困境 四在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认定中的举证形式 在大陆法系大多数法院在认定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时多以证明因果 30 德莱奥.罗森贝克 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第 77 页 31 日高桥宏志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7 页 32刘晓丹主编 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查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33 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关系存在这一事实为出发点例如发生在 1 9 7 2 年日本四日市栓晒塞症诉讼中 法院则认为根据以上诸多疫学调查的结果以及人体影响过程的研究四 日市特别是矶津地区自昭和 3 6 年以来拴塞性肺病的患者激增乃无可否认 之事实谓其原因为以硫磺氧化物为主形成的空气污染可以认为符合上述疫 学观点为此综上所述之事实以及动物实验的结果和硫磺氧化物管理的现 状等观点可以认定矶津地区上述疾病的激增是由硫磺氧化物为主并与 煤尘等掺合而产生的空气污染造成的 3 3 德国虽然首创了举证责任倒置这一理论 在认定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时举证责任倒置却未被采用德国立法却对推定 作了明确的规定德国环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项规定某件设施依其个案的情况 适于损害时推定其有因果关系应证明的有三1 特定物质的排放与设施的 经营有关2 排放的物质与所生损害具有空间及时间上的关联3 排放的物 质适于肇致所生的损害同时遗传科技法第三十四条亦规定因遗传改变生物 体而生的损害推定其系因遗传科技研究生物体的性质所引起 对于采取何种举证形式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优势 证据说仍是通常采用的标准但是在环境侵权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却明显减 轻了如美国密执安州环境保护法第 3 条就这样进行规定的原告只需举出 简单的证明被告已经或可能污染水大气等自然资源的证据其诉讼请求就成立 如果被告要免于承担责任责须举证说明他没有或者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代替 他所采取的行动而且他的行动是以保护这些资源免受污染的目的作为出发点 的 3 4 即一些美国法官在审案中如果污染损害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无法弄清原 告只须证明二者之间的可能联系而且这种可能性大于 5 0 % 则胜诉反之则得不到 赔偿事实上这与举证责任的推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节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 长期以来在环境侵权的损害赔偿中为了救济受害人强化加害行为人的 民事责任的追究探索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学者们探讨了多种有效的理论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各个理论 33祝铭山 刘景宜乔世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2005 年版第 249 页 34蔡守秋 论环境民事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功起跑线第13课我自信我快乐【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15)初中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2026届江苏省无锡市锡中学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精准农业种子采购与种猪健康养殖销售合同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承包合同
- 城市更新项目私人宅基地买卖及安置补偿合同
- 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合同续签及资源共享协议
- 离婚前财产分割及共同债务处理协议书
- 建筑材料销售合同签订与施工进度控制流程图
- 专干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驻马店叉车实操考试题及答案
- 面部桃花灸培训专业知识课件
- 应急预案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威胁情报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阳光体育大课间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玉树州公安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第二批)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建筑工程临电监理细则
-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南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乡级增补叶酸培训课件
- 家庭劳动教育的制度性困境与教育主体重构研究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校园招聘笔试经典考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