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1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2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3页
《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者:0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王迪 学号:200800100142一、 课程名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教材大道之行也。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翻译课文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2)感知文意,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朗读并默写课文。2、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能力。(2) 理清文章脉络和层次,了解体会孔子大同社会思想意义。(3)联系实际及其他作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三、 教学重点:1、 反复诵读,提高朗读能力。2、 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理解其思想意义。四、 教学难点:1、 练习作品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有无相似之处。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五、 教学方法:1、 朗读感知法:任何一篇文章,学生首先要学会的是朗读,通过多次朗读才能更好的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2、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可先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对于一些难点重点,老师可以稍作点拨,从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3、 比较阅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作比较,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实质。4、 探究创新法:在最后设置一些开放性质的题目,引导学生放飞思想,自主思考探究,敢于异想天开。六、 教具准备:多媒体。七、 课时安排:一课时。八、 教学过程:(一) 、导语: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对那个美妙的世界还记得吗?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中,没有争斗,没有纷争,每个人都相处融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对这样的社会进行论述,并把这样的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介绍课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1、出处: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 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事毕,出游于观(读gu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2、学生自读,并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理解文意。3、老师重点提示一些难解、重点的字词,如下: (1)大道之行也:施行。 (2)选贤与能:通“举”。 (3)讲信修睦:培养。 (4)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5)皆有所养:供养。 (6)男有分:职分职业。 (7)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8)不必藏于己:私藏。 (9)谋闭而不兴:发生。 (10)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 (11)故外户而不闭: 用门闩插门。 4、通过上面自读和老师指出重点,找同学来试着翻译一下课文。 5、具体指导朗读:(1)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全文文字,共五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回答: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已。”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为大同。”总结全文。(2) 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内涵;“天下” 三句用并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四组,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 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人”,“是老有所终.”中的“使”等,这些字后应该顿一下。第三层:“是故”要用乘上作结的读。“是谓大同”是全文总结,要读的字字分明、语气肯定。6、指明一个同学读课文,找同学评价。7、全班齐读课文。(四)、讨论研读课文:设计几个问题: 1、“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出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大家的,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指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应该建立好的关系,讲究诚信,崇尚和睦,远离纷争。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段有三句话,可能是从三个方面。 老师指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人一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特别需要关心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有和乐的家庭。(3)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力,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要珍惜劳动产品,但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力身也,不必为己”人们在共同劳动时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工作,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3、 任何理想和想象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明确:文中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和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安定、和平的局面。而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动荡不安、尔虞我诈、盗贼横行、混乱不堪。(五)、比较阅读: 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比较,让学生思考: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那个“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六)、探究式思维训练: 让学生思考一下问题:1、 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现在的中国是“大同”社会吗?2、 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以上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先人为我们描绘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许多进步思想家和改革家却都在追逐这个美好的梦。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齐心协力,为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加倍努力!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