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 (2)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 (2)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 (2)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 (2)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 (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有删改)课前指导1、根据学科主题型研究性学习的原理,结合文言文阅读的特点和要求,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推动他们自主思考、积累;查阅资料,深入探究。2、要求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重要的知识点制成知识积累卡片;提出至少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对该问题的初步思考。要求重实际,不求高深;重有得,不求完美。3、课外翻阅论语通译,将名句积累卡片。(一)初步感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明确了该如何自主去研读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自制卡片收集资料)投影显示卡片内容,制作者上台解读卡片1孔子简介(略)生:(读卡片内容)这些知识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查找来的。至于他的具体思想,我制作了有关的论语的卡片。生:孔子好像还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吧?生:不是好像,是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师: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必要也应该了解孔子及其博大的思想。了解他的思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生众:读论语。卡片2简介论语(略)生:简介卡片3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约失之者鲜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大家对这些名句都能解释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表扬并稍加点拨) 师:这篇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性,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然后去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学生绘声绘色讲述过程略,并请同学指出学生讲授过程中问题。)师:不错,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有关这篇课文字词句的解释,许多同学都做了卡片。卡片4有特殊文言现象的句子1、“求!无乃尔是过与”(倒装句)2、“何以伐为?”(反问句)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的使动用法)(解释点拨过程略)卡片5课文中的名句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既来之,则安之。”(让学生直译这些句子,教师点评纠正过程略)(二)深入探究 师:日本有句谚语:“读论语而不知论语”,用来讽刺那些死抠书本而不懂实际运用的人。我们要想做到读论语而知论语、用论语,光停留在字句的翻译上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联系背景,对有关内容全方位思考,深入探讨,这样才能掌握真谛。现在我们就同学们在自读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一起讨论一下。生(问题1):从现在流传下来的画像上看,孔子是一幅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样子。大家可以将课本翻到前面的插图,但本文一开始孔子对他的弟子说话的口气这么生硬,这是否与他的一贯教学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矛盾?(组织讨论)(效果预想:试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孔子发脾气的原因是对事不对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季氏的侵略行为正是与“仁”相悖的,所以难怪孔子要发怒了。另一方面,当时鲁国公室的权势已逐渐为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所取代。孔子对此十分不满和忧虑力主削弱“三桓”的势力,以恢复和强化鲁公室的力量。孔子让冉有、季路去做家臣,目的是“看守”住季康子。当孔子反而听到冉有曾帮助季康子聚敛“田赋”,就非常好理解了。)师:孔子平时对弟子态度怎样?生:我们从论语的另一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见读本)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时对学生也是非常谦和宽容的。生:论语里记载他的学生颜回称其“威而不猛”。至于流传下来的画像可能有许多理想化的儒家至圣先师的成分。生(问题2):我对第二段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不理解。这里把季康子比作“虎兕”好理解,至于比作贵重的龟玉,难以理解好像在感情基调上也不统一。(组织讨论)生:如果按照他的思路去理解,确实有点问题,只是这里的“虎兕”和“龟玉”的比喻本体是否都是指季康子?生:在孔子看来,季康子本是一个不通仁义的人,他的胡作非为与野兽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孔子看来,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义”。正是由于冉有、子路的失职,没有看守好“虎兕”,致使他的政治主张“礼治”和“仁义”被毁了。师:很好!只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这两句话是针对他的学生来说的,让他们去从政,其实就是为了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当然从这些喻体的选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憎恶之情。)生(问题3):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不是体现孔子的为人处世哲学思想呢?(效果预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思想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仁”,并让学生用课外搜集的具体材料来佐证。)(三)拓展感悟生:课文后面所附的知识短文就是“孔子的仁”。师:请大家一起看课文上的短文,将有关这一内容的关键语句读出来。(学生阅读圈点,然后读重点语句过程略)师:那么本文有没有阐述“仁”的思想?生:本文提到的“均”、“和”、“安”就是“仁”的思想。生:这里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安无倾”,是一种平均主义的思想,也就是尧舜禹时期的“大同”思想,也是生活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尽一辈子精力想去恢复的理想社会。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季康子的侵略行为,孔子极力推崇的就是“仁政”思想。师:讲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生:这种理想是空想,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生:但孔子儒家的精神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有别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师:对!大家对问题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再去搜集资料、讨论。生:“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体现了孔子“以礼教民”的“仁政”思想。生:“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后来的孟子等人对它解释得更具体。”师:那么现在还有现实意义吗?生:有!论语中的许多礼仪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守则中的精神是一致的。生:我们现在提的“以德治国”不就是“以礼教民”吗? (四)课外延伸师:“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古为今用,吸收其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当然这里许多功夫在课外,通过这堂课的讨论启发,目的在于引导大家去读论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汲取里面的营养,真正成为一个读论语而能知论语、用论语的人。下面我们再请大家通过这堂课的讨论,课后就论语研读有什么打算?生:我将搜集整理的是出自论语的成语,并比较它们的原意和我们现在的理解。生:我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