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doc_第1页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doc_第2页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doc_第3页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doc_第4页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沁园春 长沙(一)、预习要点: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二)、相关知识链接: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1、阅读沁园春 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万类霜天竞自由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2、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课外强化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丰富奇特的想像B、巧妙地引用歌谣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虞 美 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高考链接(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望 海 楼米 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地方。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答案提示: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3、B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1 沁园春 长沙参考答案【课内精练】1、(1)立、看、怅、问 (2)D (3)A (4)A (5)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头、流、由、浮押ou韵2、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选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全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形象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选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2、诗两首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二、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三、相关知识链接: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1、诗人心中渴望见到的姑娘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她和丁香花联系在一起?2、从诗人对心仪姑娘的渴望与描摹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3、全诗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是在重复咏叹,从重复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绪是否相同?4、读完全诗,再看标题,“雨巷”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课外强化一、下面是苏阿芒的一首小诗,读后答题。诗歌永不屈服,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越过高墙,越过电网,在人们心中找到回响。诗歌永不屈服,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没有纸,没有笔,只有无比的愤怒。1、“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这句话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本诗虽短却换韵,一、二段的韵脚依次是什么?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小诗的内容主要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二、下面是穆旦的一首五月诗,读后答题。五 月穆 旦五月里来菜花香布谷流连催人忙万物滋长天明媚浪子远游思家乡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对着漆黑的枪口,你就会看见从历史的扭转的弹道里,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无尽的阴谋;生产的痛楚是你们的,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负心儿郎多情女荷花池旁订誓盟而今独自倚栏想落花飞絮满天空而五月的黄昏是那样的朦朦!在火炬的行列叫喊过去以后,谁也不会看见的被恭维的街道就是他们倾出,在报上登过救济民生的谈话后,谁也不会看见的愚蠢的人们就扑进泥沼里,而谋害者,凯歌着五月的自由,紧握一切无形电力的总枢纽。春花秋月何时了郊外墓草又一新昔日前来痛哭者已随轻风化灰尘还有五月的黄昏轻网着银丝,诱惑,溶化,捉捕多年的记忆,挂在柳梢头,一串光明的联想浮在空气的小溪里,把热情拉长于是吹出些泡沫,我沉到底,安心守住了你们古老的监狱,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一叶扁舟碧江上晚霞炊烟不分明良辰美景共饮酒你一杯来我一盅而我是来飨宴五月的晚餐,在炮火映出的影子里,在我交换着敌视,大声谈笑,我要在你们之上,做一个主人,直到提审的钟声敲过了十二点。因为你们知道的,在我的怀里藏着一个黑色的小东西,流氓,骗子,匪棍,我们一起,在混乱的街上走他们梦见铁拐李丑陋乞丐是仙人游遍天下厌尘世一飞飞上九层云1、分析诗中五段七言诗的内容,都叙述了些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析诗中四段自由体诗的内容,它们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绪?3、七言诗和自由体诗风格是否一致?作者将它们交叉结构在一起,在表达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4、诗名题为“五月”,诗人都描写了五月中的什么?这和他个人情绪有什么联系?四、高考链接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1年全国卷)海臧克家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1956年注:臧克家生于1905年10月8日,诸城吕标乡臧家庄人。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以我国新诗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有诗云:“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年景虽之暮,霞光犹灿然。”这就是他晚年来的精神矍铄的写照。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家,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答案提示:D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是一首写大自然景色的诗,丝毫没有透露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诗人的人生哲理,所以D项是不恰当的【课内精练】1、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像“我”一样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梦幻与哀怨。丁香花气味芬芳,但不像玫瑰、牡丹那般娇艳夺目,而是淡雅可人的,在诗人眼中,他心中的姑娘就应像丁香一样淡雅清秀,气质高洁并略带一丝伤感。2、诗人的心中有一丝忧郁和伤感,或许他无法说清造成这种心情的缘由,但他孤独并渴望与意中人心灵相通,彼此用眼睛就能交流,渴望遇见红颜知己,借以抒发内心忧愁和寂寞的情感。3、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之间是一段反复。从结构上看,前后呼应,较为完整。再从表达的情感上看,第一段领起全诗,说明诗人的愿望,而最后一段似乎要更抑郁惆怅一些,毕章渴望得到而没有得到,但作者并没绝望,仍以相同的诗句表达诗人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这结尾的反复和第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基本相似,但结尾更抒情委婉一些。4、有一种环境的抑感和封闭感。江南小巷,狭窄、曲折、悠长,并且陈旧,饱经沧桑,宛如人生之路的不平坦;绵绵春雨使人的情绪低迷凄清。正是在这一特定环境中,我们才可以理解诗人的抑郁气质和伤感情绪,才体会那种孤独而又渴望知己的感受。【课外强化】(一)1、比喻 2、“房”“响”和“服”“苦”“怒”(“光”“墙”“网”可以不押韵),3诗眼:诗歌永不屈服。表现了诗人不惮逆境而以诗歌作为武器的顽强斗争精神。(二)1、五段七言诗,第一段总写五月万物复兴,百姓繁忙,点出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段是写女子失恋后的神态,场景;第三段写的是郊外墓地,慨叹人的不断离世;第四段写活着的人的闲适生活;最后一段写世人对尘世的厌恶,渴望得道成仙。诗人在这几段七言诗中,以民歌民谣的方式描绘了五月的几个场景,既是对生活的一种概写,更是作者看破红尘,洞悉世界的一种无奈与愤世心情的隐现。2、四段自由体诗,分明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愤怒控诉。这是当诗人刚被捕后的心情表达,还有一五月黄昏的借景抒情、议论,以及在半夜被提审后内心痛苦的渲泄,诗人在自由体诗中表达的情绪较为激烈。3、在表现风格上,七言诗和自由体诗是不一致的。但诗人把它们交叉组合到一起,不但在结构上自出机抒,而且在表达效果上,也颇富于意味,七言诗如民歌民谣,在诗中起到作背景烘托的作用,而自由体诗则是诗人内心激情的表白。两者互为映衬,使读者对五月在背景中更好地理解诗人那愤世的情绪。4、在七言诗中,描绘了五月的几个场景,在自由体诗中,描写的是五月的黄昏。从诗的各段中所描写的场景和事物看,七言诗和自由体诗都是对五月黄昏乃至夜晚的描述。诗人身陷囹圄中,失去自由,又恰逢黄昏,抒发了伤感悲愤之情。有对生活场景的联想,表达内心的留恋,更多地是对黑暗社会的质疑和批判。3、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相关链接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 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写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诗歌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3、畅谈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三、划分层次、归纳层意。1、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第1节: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没有姓名、没有人生自由,悲苦低微、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第2节:点明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回环往复强调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表达了思念哀悼之情,引出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2、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第4节: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第5节:我离开大堰河。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第6节:极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对比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看着、摸着、坐着、吃着表明我对这富丽豪华的一切的新奇,又忸怩不安,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第7节: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第8节: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典型细节: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儿的画;3.逢人夸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3、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第9节: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第10节:大堰河的殡葬。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第11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 4、第四部分(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第12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结尾三个诗句,使大堰河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13节: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 课内精练1、下面两节在全诗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A、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B、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2、下面一节以排比句式描述了大堰河的操持家务的情景,为什么要这样写?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3、下面这一节在情节上是个简短的过渡,但却很重要,试作一些分析。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进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4、阅读下面诗节,这里写大堰河为生活而艰苦劳动的情况,为什么说“她含着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浮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课外强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习题。壮 士 心臧克家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壮士的梦正灿烂的开花,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1、下面以诗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的“和”字作动词用,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B、“壮士的梦正灿烂的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了共鸣,衬托和渲染了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经历坎坷的壮士。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时间上的今昔和地域上的南北,并突出了人物举剑夜奔的壮士精神。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出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沉郁。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和我国人民最美好的精神爱国主义。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2003年全国卷)金黄的稻束郑 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颠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答案提示:1、D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涵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而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2、D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