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49年胶东半岛地区移民东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49年胶东半岛地区移民东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49年胶东半岛地区移民东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49年胶东半岛地区移民东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49年胶东半岛地区移民东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 ,? 7 i t 一 j-1 一一 搬 7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 位论文作者签名:筮垒鱼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上鲨笪一一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i l n 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i l n 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地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狸坦:l :1 2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l 血弛趁) 塑f 望:6 :! 电话: 邮编: j i r - y - 0 - 摘要 民国时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胶东半岛地区的民众源源不断的泛海 北上,“闯关东 到东北来谋求生路,这一移民潮流创造了人类移民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文以历史文献并结合口述材料,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对“闯关东当事人及其后代 的采访实料,来分析论述1 9 1 2 1 9 4 9 年胶东半岛民众“闯关东”的动机、特点、方 式及其产生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抛弃了以前学者主要从迁入地东北的地区为 出发点来考察的角度,而是力图使读者从一个全新的方面来了解这次的移民运动。 加入采访到的口述史料,可以使文章的写作更真实全面,而从迁入地胶东半岛 地区为角度的写作,会使读者对移民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深刻、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客 观、真实的再现民国时期胶东半岛民众的“闯关东”高潮。 文章分为序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序言。此部分中明确了本文选题的价值、意义,较为系统的总结评价了 关于山东移民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采用的写作 方法、资料概况以及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四部分,首先阐述了“闯关东”的基本状况,然后从胶东地 区为出发点来论述民国时期胶东半岛民众产生移民高潮的原因,移民方式及路费的筹 集,继而比较总结了该区域在“闯关东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特色,最后阐述了移民行为 对胶东半岛地区以及整个山东社会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对上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即1 9 1 2 1 9 4 9 年胶东半岛民 众形成“闯关东”高潮的动因与该地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动荡不堪、人地矛盾尖锐突出、 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以及该地区与东北社会的社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扩大有关。同时, 胶东半岛移民东北不仅仅对东北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对迁出地的影响是不可忽 视的。从而让我们明白,人口的流动不仅会对迁入地的开发做出重要的贡献,它给迁出 地所带来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胶东半岛;“闯关东”;口述史;移民史 r - t p 0 i 。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a f f e c t e db yt h ei m p a c to ft h e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p e o p l eo fj 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ac o n t i n u e dt ot h e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t om a k eal i v i n g ,w h i c hc r e a t e dt h eg r e a tf e a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h u m a n m i g r a t i o n f o r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t o r ys t u d ya n do r a lh i s t o r y , w i t hal o t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y l y s i sa n dt h e i n t e r v i e wo f t h e p a r t i e s a n dt h e i rd e s c e n d a n t st o n o r t h e a s t , t h e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r e a s o n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j 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a p e o p l e sm i g r a t i o n gm o v e m e n ti n 1912 19 4 9a n di t si m p a c t i o n t h i si s s u e ss t u d y d i s c a r dt h ef o r m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a r e ao fd e s t i n a t i o na r r i v a l t h e n o r t h e a s to fc h i n a ,t om a k et h er e a d e r su n d e r s t a n dm i g r a t i o nc a m p a i g nf r o ma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j o i n i n gt h eo r a lh i s t o r i c a li n t e r v i e wc a l lm a k et h ea r t i c l em o r er e a l i s t i c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f o r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a r e ao fo r i g i n o rd e p a r t r u r e - j i a o d o n g p e n i n s u l a c a l lm a d er e a d e r s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m i g r a t i o n m o v e m e n tm o r e r e a l i s t i c l y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b r a n d - n e w t h i s a r t i c l eo b j e c t i v e l yr e a p p e a r e dt h e p e a ko f t h em i g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o f j 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ap e o p l e t h e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 t h ep r e a m b l e ,t h et e x t ,谢t l lt h ec l o s i n go f t h r e em a j o r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p r e a m b l e 。c l e a r st h ev a l u ea n dm e a n i n go ft h i sa r t i c l e ,h a v e 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s n m m a r yo f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s h a n d o n gm i g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t h a t h a v e y i e l d e d r e s u l t s o nt h i s b a s i s ,b r i n g f o r w a r dt h ec r e a t i v e p o i n t ,w r i t i n g m e t h o d ,d a t eo v e r v i e wa n db a s i cs k e l e t o n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t e x t ,i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r t s 。f i s t l y , s t a t et h eb a s i cs t a t u so ft h e m i g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a f e r w a r dd i s c u s st h er e a s o no f t h ep e a ko fm i g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o fj 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si nt h e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j 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s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 c o m p a r ea n ds u m m a r i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i sa r e ai n t h em i g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 f i n a l l y , e x p o u n dt h em i g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o nt h es h a n d o n g p e n i n s u l ai ns h a n d o n gr e g i o na n dt h es o c i a lc o n s e q u e n c e so ft h et r e m e n d o u sr o l e t h et l l i r dp a r ti sc o n c l u s i o n 。m a i n l y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a b o v e ,t h a t t h er e a s o no ft h ec l i m a xo fm i g r a t i o nm o v e m e n to fj i a o d o n g p e n i n s u l s i n 1912 19 4 9 ,r e l e v a n tt ot h e p l a c e o f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s o c i a lu n r e s t ,h u m a n - l a n d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p r o m i n e n t ,t h ei m p a c to f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 sa n dr e g i o na n dt h ee x p a n d i n g o ft h es o c i a lt i e si nt h i sr e g i o na n dt h en o r t h e a s to fc h i n a s i m u l t a n e i t y , t h ep e o p l eo f j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sm o v e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o fc h i n an o to n l yh a dag r e a tr o l ei nt h e n n o r h e a s to fc h i n b ma l s oh a dag r e a ti m p a c t i o no nt h ea r e ao f o r i g i n o r d e p a r t u r e s e q u e n t i a l l ym a d eu su n d e r s t a n dt h em o v e m e n to fp o p u l a t i o nw o u l dn o t o n l ym a k ea n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d e v e l o po ft h ea r e ao fd e s t i n a t i o n o ra r r i v a l ,i t s r o l ei nt h ea r e ao fo r i g i n o rd e p a r t u r ec a n tb ei g n o r e d k e yw o r d :j 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s ;m i g r a t i o nf r o mn o r t hc h i n at o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o r a lh i s t o r y ;i m m i g r a t i o nh i s t o r y i i i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录 序言1 一、闯关东的基本情况5 二、民国时期胶东半岛民众形成“闯关东”高潮的动因8 ( 一) 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8 ( 二) 战乱匪患不断1 2 ( 三) 外来文化的影响。1 4 ( 四) 社会联系的不断加强、扩大1 7 三、胶东半岛民众“闯关东的方式及特点2 0 ( 一) 移民路径2 0 ( 二) 路费筹集2 2 ( 三) 移民特点2 3 1 移民文化程度较高,从事经商比重大2 3 2 移民年龄较轻,女性比重上升2 5 3 从事职业以小手工业为主2 6 四、胶东半岛移民对原籍地的作用2 8 ( 一) 改善老家生活条件,支持了家乡经济的发展2 8 ( - - ) 热心家乡社会赈灾,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3 0 ( 三) 带动沿海港口、城镇的兴起与发展3 2 ( 四) 加强了人口、文化交流,形成半岛独特的区域文化3 3 结 语3 6 参考文献3 7 后记4 0 l v t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言 ( 一) 选题意义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内迁移运动”。 在“闯关东 的省份中以山东、河北、河南人为最多,而在这几个省份中,无论 在人数上,还是持续时间上又以山东人为最。在山东移民中,胶东半岛地区由于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又是移民最多的地区。为什么该 地区在民国时期会产生比山东其它地区更多的移民? 并且该地区的移民在移民 动因、移民方式、移民特点、移民对山东社会所起的作用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之 处。研究胶东半岛地区的山东移民,一方面可以把握整个山东移民的背景、规律、 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更可以看出胶东半岛地区移民与山东 其它地区不同之处,以突显该地区的区域特点。 笔者作为胶东半岛人,身边生活着众多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在读研期间接 触到很多东北人也大都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通过对现居住在家乡以及定居东 北的“闯关东人及后代 的采访,搜集到一些第一手的资料,并且利用地缘上的 优势掌握胶东半岛一些市区的县志,试图从口述史学、地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 究胶东半岛这一地域山东人“闯关东的现象。 对于山东移民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学者们选择的时间段不同,选择的角度 也有很大差别,笔者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辅以 对闯关东当事人及其后代的采访这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把研究的问题定为 “1 9 1 2 1 9 4 9 年胶东半岛地区移民东北研究”。文中将就民国时期胶东半岛的 山东人形成闯关东高潮的独特动因、移民方式、特点,特别是移民对胶东半岛以 及鲁中、鲁西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社会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等一些列问题展开讨论和 研究,论文论述的问题以胶东半岛这一局部地区为研究重点。 ( 二) 研究现状 移民研究可以说是近年来历史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闯关东这部电视 剧的热播,“移民 这个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实早在清末民初,有人就 开始对东北的移民问题给予了关注,但是清末民初,涉及东北移民问题的著述, 基本上都是政策性的研究,即主要是针对移民的现状提出政策性措施,而对东北 移民的内在规律、规模以及移民产生的社会效应都没有涉及。到了二十世纪二十 年代至五十年代,近代东北移民问题才开始作为学术课题提出来了,这个时期出 现了一批著作,像陈翰生难民的东北流亡( 上海商务图书馆,1 9 3 0 年版)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海波东北移民问题( 中华书局,1 9 3 3 年版) ,这些文章阐述的移民问题较 前一时期内容丰富一些,并涉及到东北移民的迁移动机和生活等方面,但是这些 著作都是针对对迁入地东北地区而言的,论述汉人移民东北的原因、规模以 及给东北社会带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关于东北移 民方面的著述很少,八十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增多。由于在整个移民过程中,山东 移民东北占有重要的分量,因此出现著作和论文来专门论述山东移民的基本情 况,如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史略(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 这本著作可谓是研究山东移民的奠基之作,作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主要论述 清代和民国时期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规模、分布区以及对东北的影响,并且书 后附有“回返移民访问手册”,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山东的济南、德州、惠民、 潍坊、烟台五个市区九个县市的二十二个乡镇,一百三十三个小队的一百三十四 名干部和去东北的回返移民及其家属进行了实地采访,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再现 了清末和民国那个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真实情况,此部分参考价值特别高。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1 2 月版) ,对山东人闯关东现象有很 多涉及。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 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采用整体性 研究和区域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流民现象发生的原因、流民的空间和职业流 向、流民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效应、近代社会如何解决流民问题等内容,进 行了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考察,其中也是以山东移民为主要考察对象的, 此书堪称第一部以近代流民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学术性著作。池子华中国流民 史近代卷( 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三章第二节就山东人闯关东原因 进行了简要分析。刘德增的闯关东:2 5 0 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 人民出 版社,2 0 0 8 年1 月版) ,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山东移民闯关东的原因、规模以及 风俗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民国时期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关于山东移民的记叙也逐渐增多,但是这些文 章篇幅一般较小,主要记录当时的一些具体状况。如:东方杂志,其中的文章 有:集成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山东省( 1 9 2 7 年,第2 4 卷,第1 6 号) ,高 劳山东之苦力( 1 9 2 8 年,第7 卷,第1 5 号) ,雷阴答询问移垦东北( 1 9 3 7 年1 2 月5 日,第2 6 卷,1 3 号) 等,大公报中山东农民离村的一个检讨 ( 1 9 3 4 年5 月2 3 日) ;晨报:张勃殖民问题( 1 9 2 8 年3 月6 日) ,东三省 移民分配( 1 9 2 8 年1 月8 日) 等等,这些杂志上的文章,主要是对当时的移民 具体现实状况进行记载和评述。 关于国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 日) 稻叶岩吉东北开发史( 养成能译, 辛未编译社1 9 3 5 年版) ,书中作者详细分析了清代山东移民问题,还有( 日) 松 村高夫满铁与中国劳工( 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书中对伪满洲劳动 统制进行了介绍,对抚顺煤矿、鞍山钢铁厂工人状况进行了介绍,其中涉及山东 2 一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移民的数量、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全面把握1 9 3 1 年后山东移民进入东北后面临 的整体社会政治环境。 在论文方面关于东北移民问题也有大量成果出现。对于山东人闯关东的研究 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研究清代山东移民闯关东现象,如:任学亮清代山东 人“闯关东 的成因及影响,牛淑萍清代山东移民东北序论,马红丽清代 山东人“闯关东”的成因及影响,路遇清代山东闯关东流民问题研究,程墨 秀清代山东移民开发东北农业述论,宫宝利清代流民问题探究等等一系 列论文都选择清代这一时期,论述山东人闯关东的社会背景、原因、人数、规模 以及对东北地区所做的贡献。二是研究民国以来的山东移民。这一方面也分别从 两个不同角度来阐述,一方面是整体论述民国以来山东人形成“闯关东”高潮的 原因、移民的特点、数量、及对东北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刘举、李莹浅 析2 0 世纪初至3 0 年代关内移民与东北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范立君民国时期 “闯关东 运动的特点探析,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 会背景,王彬浅析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时空铁证等。另一方面是选择九 一八事变这一转折历史时期来考察山东移民的变化,如:范立君论2 0 世纪3 0 年代东三省关内移民,范立君、金普森九一八事变与关内移民,另外,林成 策山东省迁往东北的移民“回流问题探析、王彬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 管窥、马平安、楚双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关于近代东北移民社会的一 点看法等文章,抛弃以前主要研究山东移民的原因、规模、特点等内容,开辟 新的角度,从文化、心态方面出发来研究,使山东移民的研究出现新的视角。 本人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与分析的时候,发现研究山东移民的文章,都 是针对山东社会这一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而在整个山东社会“闯关东中,胶 东半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社会背景,又是移民最多的地区,并且其移 民的动机、方式、特点等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因此笔者选择这一局部地区进行研 究。同时,对山东移民的研究都是针对移民对迁入地东北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而很少涉及给迁出地山东社会带来的作用,其实移民对迁出地所产生的作用 也是巨大的,文章主要研究移民对山东社会所起的作用,所以本文试图在这一方 面把问题阐述清楚。 ( 三) 采用方法 由于笔者也是胶东半岛人,家乡人中许多人的祖辈都是曾经去东北谋生过, 同时在读研期间本人接触到很多东北人及其后代也大都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 他们中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闯关东的历史故事,为了保存这些历史记忆,并使本文 写作更有价值更生动,我利用寒暑假时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进行 了详细的记录,所以本文写作所征引的文献很多是他们的口述记录,这也是笔者 对口述史学方法的一次尝试,试图在本文的写作中得到恰当的利用。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它 出现于2 0 世纪4 0 年代的美国,2 0 世纪6 0 年代至8 0 年代有了极大发展。它是 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 物,因为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 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 这些主题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史、社会史从时间上说使当地史的研究更易接近真 实,减少史学家的主观性。本文在运用史料、著作等纸质资料的同时试图结合自 己采访的口述资料的方法进行本文的写作。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闯关东的基本情况 “关东 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 呼 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 一盟( 兴安盟) 的整个东北地区,总面积为1 2 5 万平方公里。它们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因为位于山海关 以东,所以明以后就俗称“关东”,但因蒙古草原长期封禁,加之汉族人不适应 草原生活习惯,所以清末以前很少有汉族人进入,汉族移民关东的主要去向就是 黑、吉、辽三省,因此关内人闯的所谓的关东就是指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 三个省份。 关内居民迁移东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始于何时并无确切史料记载,“远在 宋辽金元时期,就有汉族流民出关觅事 ,可见时间之久。在满清入关之前,迁 徙东北的人数极少,自清兵入关后,移民流徙东北者才逐渐增多。近代以来,由 于关内严重的自然灾害、动荡的社会环境、沉重的苛捐杂税等因素的影响,更有 大批的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这种移民的势头有赠无减,并在 二十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的移民运动。在这个庞大 的移民规模中,移民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的来自山西、陕西、河北;有的来自山 东、河南、浙江,而在这几个省份中以山东、河南、河北人最多,其中又以山东 人为最。据史料记载1 9 2 7 、1 9 2 9 年移入东北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人数: 1 9 2 7 年,山东省迁移东北的人数为7 1 6 ,6 2 2 人,河北人为9 4 ,8 4 0 人,山东人占 移民总数的8 7 多,河北人占1 1 多。1 9 2 9 年,山东移民东北7 4 2 ,0 0 0 人,河北 人1 7 6 ,0 0 0 人,河南人1 1 6 ,0 0 0 人,山东移民占移民总数的7 1 ,河北人占1 7 , 河南人占1 1 ,可见山东移民在移民浪潮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陈彩章先生 在1 9 3 6 年著的中国历史人口变迁之研究中谈到去往东三省的移民中时说“大 概移往东三省之人口,百分之八十为山东人,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这个所占 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在路遇先生看来还是过低、保守的估计,他认为实际上山东移 民要高于这个比例,因为这些数字是海关、铁路上的统计数字,然而山东人习惯 于渡海密航,有许多偷渡去的移民是不在统计之内的,因此此时期山东移民东北 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另外,在1 9 2 8 - 1 9 3 0 年,日本福昌华株式会社、满铁会社、 满铁总务部劳务科对在东北码头、工场、矿山中的劳动者籍贯进行了统计分析, 情况如下:1 9 2 8 年2 月,在大连的1 3 ,9 2 8 名码头搬运工人中,山东人占总数的 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h 版社,1 9 8 7 年版,第4 8 页。范立君论 2 0 世纪三十年代东三省关内移民,历史教学问题,2 0 0 6 年,第一期。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 东北集刊,第2 期,1 9 4 1 年,第5 0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9 8 ,河北人占7 1 ,其他各省占3 1 ;1 9 2 9 年,在关东州及满铁沿线的5 3 ,0 8 7 名中国矿工中,4 2 ,2 4 2 人均来自关内各省,其中山东人2 8 ,7 6 9 人,占总数的6 8 , 直隶籍人为1 2 ,7 8 3 ,占3 0 ;1 9 3 0 年末,大连市内某公社的9 1 8 2 名常雇华工中, 山东人8 3 7 4 人,占总数的9 1 2 ,河北人占5 7 ,其他各省各占仅3 1 。以上 的数据都说明了在民国迁移东北的移民中山东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人数最多,规 模最大。 关内移民东北为何称之为“闯关东 呢? 一个“闯”字具有什么样的感情色 彩和历史意义呢? 其实早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汉族流民出关觅事,那时候的行为是来去自由 的。清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存在闯的问题,并且刚开始是得到清王朝的鼓 励和支持的,因为清朝建立之初由于开国战争的影响,人民死亡逃走无数,“民 人畏出关如虎”,使得本来就人烟稀少的关东更是一片荒凉,“荒城废堡,败瓦颓 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圆。东北为大清的发祥地,为了强根固本,清廷屡颁 诏令,招徕流民,开垦荒地。因此在顺治八年( 1 6 5 1 年) 清廷谕令,“民人愿出 关垦地者,令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顺治十年( 1 6 5 3 年) 清廷又颁布 辽东招民开垦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 授州同,武授干总;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民每日给粮一斗,每地 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并“免交三年钱粮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 措施鼓励人民出关开垦关东。在清初招垦的2 3 年中,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据 东北开发史记载,辽东、西之汉户,依调查满洲掌故者参证,皆系康熙之初 由山东等省迁来。然而对于自己的“龙兴之地”,清王朝始终存在着开发与封禁 的双重矛盾心理。他们既想开发关东,使其成为富庶之地,强根之本,又怕关内 汉人的移入会破坏满人的风俗习惯,损害他们的利益,影响旗人生计,并且还怕 上供于朝廷的东北特产“人参 、“貂皮”、“珍珠等也会受到威胁,得不到保证, 于是1 6 6 8 年( 康熙七年) 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罢辽东招民授官之例”, 废除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关外之地列为禁区,并在山海关、古北口、喜峰 口等处皆设关卡,禁止汉人进关开荒,同时在东北的一些特定区域( 山林、河川、 围场、牧场、山脉、陵寝等地) 划定为皇室独占的禁地。康熙时期对东北的封禁 并不严格,只是限制关内移民东北,并未全部禁止,乾隆时,清廷对东北实行了 严格的封禁政策。1 7 4 0 年( 乾隆五年) ,首先对奉天地区封禁,规定:严格禁止 山海关出入者;浙江、福建、山东、天津等关内沿海省区赴奉天贸易船只,一律 不得载运与贸易无关之人;严格清丈旗民土地,汉民禁止开垦;严禁在奉天地区 国王彬:浅析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时窄特征,民国档案,1 9 9 9 年,第2 期 池子华:中国流民近代卷,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1 9 页 清朝文献通考,卷l ,第4 8 5 8 页 西阿桂:盛京通志,卷3 5 ,沈阳:辽海出版社,1 9 9 7 年,第6 3 9 页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矿取利及重治私挖人参等一系列措施,这是清朝废除招垦令后最严厉、最具 体的限制性措施。此后,吉林、黑龙江都被列为禁区,这样,以后的措施越来越 严厉,从局部封禁发展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发展到驱逐流民,到乾嘉时期, 封禁政策被严格而全面的执行起来,并由此持续一百年。 但是,当时由于关内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地自然灾害已把关内 人民推向了死亡线之上,再加上此时东北丰富的土地资源的吸引,仍然有许多的 山东和直隶省农民犯禁前来东北谋生。在清朝全面封禁的政策之下,他们采取“偷 渡 、“强行进入 等方式进入东北谋生。据统计,到乾隆四十一年( 1 7 7 6 年) , 此时期是清朝禁关的最严格时期,但是这时还有大约1 8 0 万关内移民( 包括后裔) 来到辽河及吉林、黑龙江一带谋生 。可见当时山东人是冒着违反大清法律的危 险向东北地区迁徙移民的,并且迁到东北的山东人同时也是面临着远离家乡,远 离亲人、朋友,在异乡他地艰难孤独求生的种种困难和对生命的挑战。所以,山 东人移民东北称为“闯关东”。虽然,从咸丰十年( 1 8 6 0 年) 后,清政府对东北 正式开禁放垦,并且光绪朝时,还保护、鼓励山东人移民东北,但是人们早以习 惯的把移民东北的活动称为“闯关东 ,因此,“闯关东 一词便约定俗成为移民 东北的代名词。 胶东半岛地区位于山东胶莱河以东,属于山东半岛的一部分,包括山东省 的文登市、荣成市、威海市、烟台市、乳山市、海阳市、莱阳市、栖霞市、 蓬莱市、长岛县、龙口市、招远市、莱州市、莱西市、即墨市、青岛市、 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高密市、昌邑市、安丘市,共2 2 县市。该地区 东、南、北三面环海,气候良好,四季分明。民国以后在山东人移民东北 的浪潮中,这些地方成为闯关的集中区域,并且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同时该地区的闯关东行为,对整个的半岛地区以及山东社会都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下面我们具体研究一下该区域闯关的的概况。 o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 1 5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影印本,第6 8 7 - 6 8 8 页 。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4 5 4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民国时期胶东半岛民众形成“闯关东 高潮的动因 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性 的“五谷文化”。“五谷文化 的特点就 是“时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民之为农者,莫不重迁 ,对于中国农 民来说,即使生活清贫拮据,只要能与父母妻儿共守田园,就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而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严重,此地区的农民都安土 重迁,他们迁徙居所,和自己生存的土地相分离都是被逼无奈生活不下去的人被 动性的行为,这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那么为什么民国以后胶东半岛地区的人民 会形成闯关的高潮,而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的运动呢? 社会学中研究人口流动通常用到“推拉理论”。1 9 世纪8 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 和社会学家拉文斯坦( e g r a v e n s t e i n ) 首先提出人口流动的“迁移法则”,形 成推拉理论的基本框架。2 0 世纪6 0 年代,英国学者李( e v e r e t tsl e e ) 在拉文 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迁移理论,成为研究人口流动和移民最有影响的“推 拉理论”。即:影响迁移的因素可以划分为推力( p u s hf a c t o r s ) 和拉力( p u l l f a c t o r s ) 。在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迁移和流动,是人们可以通过 流动寻求生存条件,通过流动就业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 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 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同样,民国时期胶东半岛 形成移民高潮的原因也是在胶东半岛的推力和东北社会的拉力双重作用下共同 完成的。作为东北社会的拉力有很多方面,例如:东北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关 东地区有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矿产资源丰富,土地税少,人民遭受剥削程度低 等等,以前的学者对这一方面都论述的非常详尽,本文就不再多加赘言,笔者主 要从胶东半岛地区的推力出发来考察移民动因。 ( 一) 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 山东历来是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人口密度一直高于其它地区,特别高于东北 三省。而自从大运河衰落以后,山东人口越来越集中于东部地区,所以胶东地区 又成为山东人口更为密集的地区。早在乾隆3 6 年( 1 7 7 1 年) 时,全国平均人口密 度为每平方公里1 9 人,而山东省平均人口密度就已高达1 2 9 2 人,而此时东三省 仅为0 7 人。进入民国以后,山东虽饱经天灾人祸,军阀混战,但人口数量却居 高不下,人口总数一直处于全国首列。我们先看一下民国时期山东省人口统计数 。费孝通:乡土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8 8 、1 6 1 页 赵中孚1 9 2 0 - - 3 0 年代的东三省移民,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2 0 0 0 年 4 月,第1 2 5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及人口密度。 民国时期山东省与东三省人口密度表( 人平方公里) 年份 1 9 1 21 9 1 91 9 2 51 9 2 81 9 3 11 9 3 6 山东人口 3 13 7 0 2 4 33 3 2 2 8 0 3 33 4 8 7 5 3 7 83 0 7 5 2 8 713 3 7 7 0 2 5 93 9 4 8 4 9 16 山东人口密度2 0 3 、7 02 1 5 、7 72 2 6 、4 61 9 9 、6 92 1 9 、2 92 5 6 、4 0 辽宁人口密度 7 8 3 68 3 3 98 7 9 79 6 5 49 4 8 59 4 3 2 吉林人口密度 3 3 8 73 4 5 63 4 9 8 3 5 6 6 , 4 3 4 15 1 5 0 黑龙江人口密度 7 6 19 4 01 1 3 51 2 5 01 4 2 91 6 9 8 黑吉辽平均密度 3 9 9 5 4 2 4 5 4 4 7 74 8 2 35 0 8 55 4 2 7 ( 注:黑吉辽平均人口密度为笔者计算得出) 通过表中数据,经过计算可以看出,1 9 1 2 年山东省人口密度是黑吉辽的5 0 9 9 倍,1 9 1 9 年为5 0 8 3 倍,1 9 2 5 年为5 0 5 8 倍,1 9 2 8 年为4 1 4 0 倍,1 9 3 1 年为4 3 1 2 倍,1 9 3 6 年为4 7 2 5 倍,山东人口密度都在东三省密度的4 倍以上,可见民国时期 山东与东三省的人口密度是相差很大的,人口压力越来越严重。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一直是社会最主要的生 产手段和财富的最稳妥保障,更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农民和土地的结合才是生产 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更是人民生存下去的保障,此时山东的人口在不断增长, 土地资源却在不断减少,土地状况具体如表所示: 1 9 1 4 1 9 3 2 年鲁与黑吉辽耕地面积统计( 千市亩) 圆 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 1 9 1 31 1 7 3 6 9 1 9 1 43 2 0 9 24 4 0 8 04 7 4 0 3 1 9 3 21 1 0 6 6 25 0 4 7 56 6 2 0 47 1 9 6 1 通过表中可以看出,从1 9 1 4 年到1 9 3 2 年山东省的耕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 减少了6 6 0 7 千市亩,而根据民国时期山东省与东三省人口密度表我们知道此时山 东的人口是不断增加的,这样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增长呈现出反比例关系,所以 人均占地量不断下降,人口与土地出现失衡状态。土地与人口的比例( 即温饱常 数) 是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罗尔刚先生和美国人贝克( 0 eb a k e r ) 经过调查计算 都认为中国人均占地“约四亩便可得生计 固,而“到1 9 3 0 年,根据当时民政厅 调查,山东人均耕地不到三市亩,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般推测人均占有四 亩地才能维持生计,因此山东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生存线”固山东人口的不断增 长和土地的减少使得人均占地量下降,人地关系紧张,处在温饱线之下,并且此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h 版社,1 9 8 8 年版,第5 l 卜5 1 3 页 转引:许道大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i 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8 叫页 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5 页 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第5 5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的山东半岛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就使仅有的那点土地经常是颗粒无收,青 黄不接,这就使得本来严峻的形势更要严重。 山东半岛因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在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地势复杂 多样,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起伏的丘陵,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 河冲击平原复杂多样的地形以及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得山东半岛自然灾害也频 频发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风 调雨顺,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相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则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质量,甚至把人们推向死亡的边缘。山东,历来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旱 灾、涝灾、黄运水灾、风灾、雹灾、虫灾等自然灾害都有发生,民国以后更是如 此,“1 9 1 2 1 9 4 9 年,年年都有自然灾害发生,尤其以涝灾和旱灾为重”我 们来看一下民国时期,山东发生的自然灾害。 民国时期( 1 9 1 2 1 9 4 9 年) 山东受灾县统计表 受灾县分类数 年份合计其中 旱灾水灾风暴灾病虫灾霜冻灾其他 1 9 1 25221 1 9 1 31 4572 1 9 1 42 9 51 54212 1 9 1 52 2l8571 1 9 1 62 43151 41 1 9 1 7 3 51 01 915 1 9 1 82 558156 1 9 1 95 01 6352 06 1 9 2 04 42 734316 1 9 2 1 3 322 6 1 21 l 1 9 2 22 04851ll 1 9 2 31 2l6212 1 9 2 41 765312 1 9 2 51 921 0322 1 9 2 64 372 21 21l 1 9 2 77 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