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发生于1 8 8 2 年的朝鲜“壬午兵变”,是朝鲜各种矛盾长期积聚的产物。它不仅是朝鲜近 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韩关系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兵变发生后,清政府积极了解事隋 真相。为维护旧有的中朝宗藩关系,防止日本借兵变图谋侵占朝鲜,在获得了闵妃派的派兵 邀请后,清派兵朝鲜,诱捕大院君,平息兵变,恢复了闵妃派的统治。以“壬午兵变”为契 机,清对朝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消极的“以夷制夷”政策转变为积极的“干涉政策”。 清的干涉政策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伤害了朝鲜民族的感情,造成了中朝关系难以愈合 的裂痕。从历史的角度看,清对朝鲜内政的粗暴干涉,不仅是对朝鲜国家主权的践踏,而且 延缓和阻碍了朝鲜的近代化发展。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对日本等资本主义外来势力的 侵朝狂潮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朝鲜政局的稳定和保证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具 有积极的一面。今日,冷战格局造成的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格局依然存在,对这段历史重新 进行回顾与研究,有利于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对朝鲜半岛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有利于中朝人民的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本文拟联系当时的国际环境,对“壬午兵变”进行详细检讨。深入研究清派兵处理“壬 午兵变”及对朝政策调整的原因,探讨清政府处理“壬午兵变”及其后政策调整的目的、利 弊及影响,是否阻碍了朝鲜的近代化进程,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针对清派兵朝鲜,武力解 决兵变及其后所采取的政策过低的评价,强调对于保持中国边疆安定、抵制日本和其他列强 侵略朝鲜的积极的面。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朝鲜“壬午兵变”与清的应对政策。主要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的背景、经 过,清出兵政策的制定及清制定政策原因。 第三章:中朝“宗藩关系”的强化。通过分析“壬午兵变”前清对朝政策及“壬午兵变” 后清对朝政策,指出“壬午兵变”在清对朝政策转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清对朝政策调整的评价。该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通过匕文对史实的分析整理, 探讨清派兵平定“壬午兵变”、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目的、对于维护清与朝传统“宗藩 关系”的利弊,清对朝政策转变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结论 关键词:壬午兵变宗藩关系干涉政策 a b s tr a c t o c c u r r e n c ei n1 8 8 2o fk o r e a n “i m o hm il it a r yr e v o l t ”i sc a u s e db ye v e r y k i n do fc o m p l e xc o n t r o d i c t i o ni nk o r e ao v e ral o n gp e r i o do ft i m 6 i ti sn o to n l y a ni m p o r t a n te v e n to nk o r e a nm o d e r nh i s t o r y ,b u ta l s ot h et h et u r n i n gp o i n to f t h eh i s t o r yo fs i n o - k o r e a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f t e rt h er e v o l to c c u r s ,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p o s i t i v e l yf o u n dt h et r u t h f o r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s u b o r d i n a t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 c h i n aa n dk o r e a w h i c ho l dh a s ,p r e v e n t e dj a p a ns c h e m e st a m n ga d v a n t a g e o ft h er e v o l tt oi n v a d ek o r e a ,a f t e ro b t a i n e dq u e e nm i n si n v i t a t i o n ,q i n g d i s p a t c h e dt r o o p sk o r e a ,a r r e s t e dt h eb i gn o b l e m a n ,s u b s i d e d t h er e v o l t , r e s t o r e dq u e e nm i n 7 sp o w e r t a k e “i m o nm i l i t a r yr e v o l t ”a sat u r n i n gp o i n t , q i n g 7 sp o l i c yt ok o r e ah a sh a dt r e m e n d o u sc h a n g e ,f r o m1 u s e so n eb a r b a r i a nt o c o n t r o lt h e o t h e r ”t r a n s f o r m si n t o “t h ei n t e r f e r e n c ep o l i c y ”q i n g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p o l i c yd o e sn o tc o n f o r mt ot h et i m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e n d e n c y ,h a sh u r tt h ek o r e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sf e e l i n g ,h a sc r e a t e dt h ef i s s u r eb e t w e e nt h es i n o k o r e ar e l a t i o n s h i p l o o k e d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g l e ,q i n gg r o s s l yi n t e r f i e sk o r e a ni n t e r n a la f f a i r s , n o to n l yi st h et r a m p l i n gt ok o r e an a t i o n a ls o v e r e i g n t y ,b u ta l s od e l a y e da n dh a s h i n d e r e dk o r e a sm o d e r n i z e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 ,u n d e rt h e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oc a p i t a l i s me x t e r n a li n f l u n c ea n dp r e v e n t i n gt h ej a p a ni n v a d i n g p l a y e dt h ec e r t a i nc o n t a i n m e n tr o l et o w a r d st h er a g i n gt i d e i t sa d v a n t a g ei n s t a b i l i z e st h ek o r e a n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a n dg u a r a n t e et h e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b o r d e r a r e at h es e c u r i t y ,t h i si st h ep o s i t i v e s i d e t o d a y ,t h ep a t t e r no ft h ek o r e a n p e n i n s u l an o r t ha n ds o u t h s p l i t w h i c ht h ec o l dw a rc r e a t e s ,s t i l le x i s t s r e r e v i e w s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t ot h i sp h a s eo fh i s t o r y ,i sa d v a n t a g e o u si na b s o r b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l e s s o n ,f o r m u l a t e sc o r r e c tp o l i c ya n dr o u t et ot h ek o r e a np e n i n s u l a i t s a d v a n t a g ei n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f r i e n d s h i p jb e t w e e nt h ec h i n e s ea n dk o r e a np e o p l e f r o m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p l a n st or e l a t et h e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p e c i f i e sa n d d i s c u s s e s “i m o um i l i t a r yr e v o l t ”,p o i n t so u t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tp l a yi nq i n g s n e wp o l i c yt ok o r e a t a k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ma st h ek e yi n s p e c t i o n o b j e c t i nv i e wo ft h el o wo p i n i o nt oq i n gd i s p a t c h i n gt r o o p st ok o r e a ,s u b s i d i n g t h er e v o l t ,a n da d o p t i n gi n t e r f e r e n c ep o l i c ya f t e ri t p o i n to u tt h ep o s i t i v es i d e w h i c hm a i n t a i n st h ec h i n e s eb o d e ra r e a ,r e s i s t sj a p a na n do t h e rc o u n t r yi n v a d i n g i l k o r e ap e n i n s u l a t h ef u l lt e x tt o t a l l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c h a p t e ri :p r e f a c e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u r p o s e ,c o n t e n t ,c u r r e n t s t u d i e so nt h i ss u b j e c t - c h a p t e ri i :k o r e a n “i m o um i l i t a r yr e v o l f a n dq i n g sp o l i c y t oi t m a i n l yt a l k s o b o u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i t q i n g sp o l i c i e sh o wt oh a n d l ei t - c h a p t e r l i :t h ee n h a n c e m e n to ft h es u b o r d i n a t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 k o r e a m a k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q i n g sp o l i c i e sc h a n g e s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 “i m o u m i l i t a r yr e v o l t ”p o i n t so u t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t h er e v o l tp l a y c h a p t e r i v :h o wt oe v a l u a t eq i n g sn e wp o l i c yt ok o r e a t h i sp a r ti s t h ek e y p a r t t h r o u g ht h ep r e c e d i n gc o n t e x ta n a l y s i s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p u r p o s e ,g a i n so rl o s s e s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q i n g sp o l i c yt ok o r e a c h a p t e r v :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w o r d s : i m o um i l i t a r yr e v o l t t h es u b o r d i n a t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k o r e a i n t e r f e r e n c ep o l i c y 1 i i r i i i l i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拳 今日研究这一问题,旨在: ( 一) 重新回顾朝鲜“壬午兵变”这段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探讨清对朝 政策的制定,指出目的、利弊和影响。 ( 二) 清对朝政策经历了“放任政策”一“以夷制夷”一“干涉政策”的转变, 目的是极力维护中朝的“宗藩关系 和保证自身边疆安全。但清的对朝政策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注定了要失败。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能够吸取历史 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 ( 三) 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比邻,有几千年的友好往来史;同时朝鲜半岛又是日本 推行“大陆政策”的关键一环,历史上明代的“壬辰倭乱”和清代“甲午战 争 ,都是由此而引起的。明代,日本的企图没有得逞;而清代,日本却得以 一逞其志,先吞并朝鲜,后占中国东北地区,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 机。研究这一课题,可以鞭策青少年积极向上,警示全民族必须奋发努力, 认清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总 之,研究本课题,对于研究近代中朝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 2 研究动态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由于中韩建交,双方在政治、经 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迎来了韩国研究的春天。国内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专 著、编著和论文。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成果有: ( 一) 中国内地方面:专著类:张声振中日关系史,顾明义中国近代外 交史略,曹中屏东亚与太平洋国际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撞击( 1 5 0 0 一1 9 2 3 ) , 徐万民中韩关系史( 近代卷) ,陈尚胜中韩关系史论,杨昭全中韩关系通 史,王明星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1 8 6 1 1 9 1 0 ) ,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 国际关系史研究等。论文类:曹中屏李鸿章与朝鲜一评甲申政变前后的中朝 关系,高伟浓浅谈中国关于江华岛事件交涉的两个问题,蔡永铉“朝鲜问题” 与1 9 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陈尚胜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缔约开放,高 士华简论1 9 世纪7 0 一9 0 年代的宗藩关系,董浩军论晚清的“以夷制夷”, i i ,ki_r 杨天石黄遵宪( 朝鲜策略) 及风波,金龟春江华岛事件真相,李德征论 “朝鲜策略”与近代朝鲜的对外开放,沈谓滨朝鲜“壬午兵变”与中韩关系述 论( 上、下) ,戴鞍钢1 8 8 2 年( 朝美条约) 的缘起与影响,但对于本课题尚未。 出现专论,仅在通史类和相关论文中略有涉及。 ( 二) 中国台湾方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了清季外交史料、清 季中日韩关系史料、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等,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详 实的史料。林明德的袁世凯与朝鲜,是研究近代中国对朝鲜外交政策的较有影 响的著作。 ( 三) 韩国方面:韩国研究的起步较早,研究范围广,内容涉及全面。史料类 有:朝鲜王朝实录,高宗时代史等。通史类有:朴殷植韩国痛史,姜万 吉韩国近代史,全海宗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有:f 朴日根中美两国对朝鲜外交政策小考一以壬午军乱为中心,崔文衡列强 对韩政策一以壬午军乱和甲申政变为中心,白钟基围绕壬午军乱清日两国对 韩政策,严粲镐壬午军乱以后高宗的引俄政策等。 ( 四) 日本方面:日本研究的起步也较早。史料类有:伊藤博文朝鲜交涉资 料( 上卷) ,专著类有: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日 本政治史等。 总的说来,作为本国的历史,韩国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系统。但笔者参考的 关于本课题的韩国论文,研究比较微观,往往深究事情的真相,议论的部分较少。 而中国方面的研究则过于宏观,从大的范围分析评议朝鲜国际形势,就“壬午兵变” 详细展开评议的较少,也不系统。 观点举要:中国与朝鲜的关系研究方面:近代,中朝两国都面临着帝国主义 侵略的局面,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鲜更是完全被日本占领。中朝 两国传统的关系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王明星的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1 8 6 l 一 1 9 1 0 ) 一书,从锁国攘夷,开国通商,力争自主,寻求中立等诸方面,全面系统 的介绍了韩国近代外交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深刻剖析了韩国近代外交政策的形成、 特点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对我们了解韩国近代外交很有帮助。徐万民的中韩关 系史( 近代卷) ,对宗藩关系的历史作用、甲午战争期间中韩之间的秘密外交等 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尤其对日本政府如何挑拨、破坏中韩关系的行径,予以揭露和 抨击,颇有力度。 在近代清朝对朝政策方面:曹中屏在李鸿章与朝鲜评甲申政变前后的中 朝关系( 郑判龙主编朝鲜学一韩国学与中国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 年) i,or 指出:李鸿章初期出于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无知和畏惧列强因朝鲜问题向清朝追究 责任,对朝鲜政令外交采取“不与闻”的态度。以“甲申政变 为契机,又转为 “干涉政策 。近年来,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民族自决意识的提高,形成了民族 史观,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回顾历史。对近代中国对朝鲜政策认为是清政府对朝鲜 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反动的,延缓了朝鲜近代化的发展,闵妃派软弱的对外政策, 使国家主权受损。 1 j 而中国也有学者持此观点,但大部分人仍认为近代中国对朝 鲜政策对于抵抗中朝共同的敌人是积极的。 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使其在历史上就一度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 素,国际关系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就因半岛问题而引起或与半岛有关。蔡永铉在 “朝鲜问题 与1 9 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1 9 9 3 年,4 期) _ 文中分析了1 9 世纪后期的所谓”朝鲜问题”。指出,”朝鲜问题”不过 是1 9 世纪后期新兴的日本和资本主义列强,为在东北亚地区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 而同腐朽的清帝国之间及相互之间,围绕弱小的朝鲜彼此进行争夺的借口。从本 质上说,它体现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压迫关系和相对于弱国的强国与强国之间 的权力平衡关系。1 9 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围绕朝鲜形成焦点,既有外因,又 有内因。如果说列强对朝鲜的争夺与挟制构成外因,那么朝鲜自身的长期动荡与 消极或畸变的外交则属于内因。【2 j 林明德的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 1 8 8 2 一1 8 9 4 ) (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 丛,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辑) 中指出:从“壬午兵变 前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夕, 中国放弃它先前对朝鲜的放任政策,而采取更为积极的路线。而袁世凯在朝鲜的 活动对于改进两国关系,未能有所贡献。因为中国自身的自强运动并不成功,不 能给朝鲜带来近代化。而日本竭尽全力在富国和强兵两方面实现它的近代化。日 本近代化的成功,既为朝鲜改革派做出了榜样,又成为日本入侵朝鲜的理由。就 朝鲜来说,是思想变革勃兴,对改革运动高度期望和自主意识日益发展;就中国 说来是努力维持宗主权,忽视朝鲜政治和经济创建,以及缺乏促进朝鲜近代化的 能力。 3 】 与本文相似的文章是沈谓滨朝鲜“壬午兵变与中韩关系述论( 上、下) (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四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 引用了详细的史料来阐述“壬午兵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但文章存在的不足是:对清政府处理“壬午兵变”的政策评价过低。在结论中写 到“清政府在自利主义支配下出兵朝鲜以及所谓平乱后的种种措施,既遏制 不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也侵害了朝鲜的民族感情,给传统的中韩友好关系投下 il, l ii【l,iii 了浓重的阴影。”h 3 显然是忽视了清这种政策对于保持中国边疆安定和抵制日本和 其他国际势力侵略朝鲜的积极作用。 韩国论文观点:崔文衡列强对朝政策研究一以壬午军乱和甲申政变为中心 认为:李鸿章为了牵制俄日对朝威胁,促使朝美修好条约签订。之后列强纷纷与 朝订立条约,李鸿章的“以夷制夷”策略得以实现。“壬午军乱”后,日本在朝鲜 攫取了一系列特权,英国、美国、德国也要求平衡从而引起连锁反应。“甲申政变 后,以天津条约为契机,清强化了对朝宗主权,英占巨文岛在清干涉下退还, 更加大了清的发言权,日本此时不具备实力,表面上默认清的宗主权,实则暗中 积聚力量。朝鲜对清态度是维持传统的朝清间既存关系。清对朝宗主权对日本膨 胀倾向具有牵制效果。白钟基壬午军乱,清日两国对朝政策一管见认为:“壬 午军乱”以反对日本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闵氏势道政治为目的。日本侵略者以兵 变为口实,决定派兵朝鲜,清为了抵制日本维护封建宗主权,逮捕大院君,平定 兵变,彻底地行使了宗主国的权利。闵氏一派再次执政,向清谢恩,恳请清军永 久驻留,允许干涉内政,日本也获得了驻兵权,与清在朝鲜严重对立。闵氏派软 弱对外政策,使国家主权丧失。刘在泰“壬午军乱”原因再考察,“壬午军乱” 爆发的原因:政治上,两班地主官僚压榨农民,全国到处爆发反抗政府的起义。 经济上,封建自给自足经济在先进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处于崩溃状态,农民生 活困苦。军事上,由于农民反抗,国家治安紊乱,为了武力镇压,政府决定淘汰 旧式军队,从军队创设着手,取消旧式军队。直接原因是欠士兵军饷。沈奎秀关 于近代日本支配朝鲜认识研究一以江华岛条约壬午军乱为中心认为:日本在 欧美列强压迫下,自身产生了危机感。幕府末期,日本知识人阶层,“海外雄飞论 、 东亚细亚侵略论,明治维新后发展为“征韩论”。 总的说来,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壬午兵变 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研究得不够 深刻。此外,关于“壬午兵变 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清与朝关系发展的铺垫论述 的比较多。联系当时国际局势,将“壬午兵变”与清对朝政策二者联系起来加以 分析,突出“壬午兵变”对于清对朝政策调整的重要作用的并不多,对于“壬午 兵变”引发的清日势力在朝鲜的争夺研究的也不够透彻。 1 3 论文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基本内容:发生于1 8 8 2 年的朝鲜“壬午兵变”,是朝鲜各种矛盾长期积聚 的产物。它不仅是朝鲜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朝关系史的一个重大转 折点。“壬午兵变”在清的干涉下失败了,被兵变赶下台的闵妃党,又重新 4 掌握了政权。对于清派兵的是与非;兵变平息后采取的新的对朝政策的利与 弊;对于整个朝鲜半岛国际形势的影响,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论文拟通 过朝鲜“壬午兵变 与清如何处理“壬午兵变”,兵变后政策调整等史实的 分析,探讨这一时期清对朝政策的目的、政策调整的利弊、影响。 ( 二)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 法,强调史论结合,既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合理地提出自己的 观点。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本论文提供事实依据,广泛的研究资料,为本论 文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综合,从而 使本论文的研究成为可能。 易和大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进入朝鲜,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朝鲜人民生活的 贫困化,也影响了朝鲜封建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封建统治集团的生活方式。 1 8 6 2 年,朝鲜国王哲宗死后无嗣,迎支系幼童李熙入承大统,其父大院君李 昱应摄政。为挽救遥遥欲坠之封建制度,大院君对内打击操纵国政的戚族,废止 党争的巢穴一书院,提高王权;对外实行“攘夷锁国”,形成了长达1 0 年的专权 政治。1 8 7 3 年,李熙亲政,政权落入王妃闵氏手中,大院君因此退出政治舞台。 闵氏上台后为了有别于大院君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而围绕着闭 关还是开放的争论,恰恰是两党争权在新形势下的继续,成了大院君利用“壬午 兵变 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闵妃为中心的后党上台执政后,恢复了大院君在“弊政革新”时废除的三 政,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而且,封建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堕落,特别是 闵妃及其家族沉醉于迷信和享乐,任意挥霍国家的财政经费,令政府财政枯竭。 宫中“每夜曲宴淫戏,倡优、巫祝、工瞽,歌吹嫂嫂,殿廷灯烛如昼,达曙不休。”畸1 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官僚、地主土豪的私有地不断扩大,免税地和漏税地不断增 加,使国家收入日益减少,国库濒于枯竭,以至达到向下级官吏和士兵支付的饷 米也不能发放的地步。而封建官僚和地主,生活腐败,为了弥补日益增多的享乐 开支,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明目张胆买官鬻爵,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加重了 人民的租税负担。从中央到地方,官纪松弛,贪污盛行。此外,从8 0 年代初开始 进行的朝鲜政府的“军政变革”,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化 堕落和横征暴敛以及外来侵略势力的入侵,加剧了朝鲜的社会矛盾。“壬午兵变” l l i i i 前,朝鲜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不断兴起。 1 8 8 2 年7 月2 3 日( 高宗十九年六月初九日) 爆发的“壬午兵变 的导火索是 。朝鲜封建政府对士兵的压榨。 “壬午六月初九日癸亥,京营军大噪。甲戌以来,大内糜费无纪,户惠仓储 俱罄。撤京官月廪,五营兵往往缺饷,及罢五营,建两营,又汰其老弱,见汰者 无所寄,扼腕思乱。至是军料未颁,己半年。适湖南税船数支,解到京仓,命先 颁军料。惠堂闵谦镐家仆,为惠厅库吏,掌支放,和糠换米,穷刮赢利,众大怒, 猝起欧之,谦镐收其倡魁,囚捕厅,宣言将死,众益怨愤,逐呼噪相应,万 众立会,大喊崩塌,”田1 暴动犹如一把火,把朝鲜内部早己积聚起来的各种矛盾一下子点燃了。起义者 打开武库,焚毁权戚宅第,包围王宫,杀死别技军日本教官,袭击日本使馆。日 公使花房义质狼狈逃回日本。闵妃乔装逃出汉城,隐蔽忠州。起义者还捣毁捕盗 厅与义禁府,释放了各类政治犯和著名“斥邪 上疏人士白乐宽等。日3 “壬午兵变”从司空见惯的群众自发反封建、反暴政开始,立即脱出自发反抗 的常轨,迅速演变为声势浩大的反开放、反日本的政治斗争,带有强烈的排外情 绪与党派斗争色彩。对此,清王朝认定是由大院君李星应所鼓动支持。李鸿章奏 言:“此次变乱,虽由军卒索饷,然乱军赴昱应申诉,如果正言开导,何至遽兴大 难。朝鲜臣庶皆谓星应激之使变。即谓此无左证,而乱军围击宫禁,王妃与难, 大臣被害,凶焰已不可餐尔。李星应既能定乱于事后,独不能遏乱于方萌? 况乘 危窃柄,一日有余。”砸1 这一认定影响了清对朝政策的制定。 2 2 清的应对政策 2 2 1 出兵政策的制定 兵变发生后,清政府积极了解事情的真相与事态的发展情况,并寻求解决方 法。驻日本中国公使黎庶昌于兵变发生后,责问日本外务省井上日本派陆军三百 名和军舰到朝鲜一事。同时,8 月1 日黎庶昌电报汇报给本国政府的北洋大臣署理 张树声告之,“日本派遣三艘兵船,调查事件”;后又电报汇报“现日本派遣了兵 船到朝鲜,中国也应该派兵到朝鲜观望事态的发展,川鲫请求直接武力介入。张树 声感到事态的重大,及时通告总理衙门事实情况,同时打探日本政府派兵的真正 意图。张树声先通过天津海关馆长周馥向朝鲜领选使金允植和问议官鱼允中( 当 时两人滞留天津) 通知兵变的消息,探问事件关联的背后人物。8 月1 日,周馥与 7 金允植单独笔谈,首先告诉金允植兵变的消息,就乱党由谁指使,为何原因叛乱, 逐出日使,是否国王本意,应如何处理事件,询问金。金表示,逐出日使不是国 王本意,。我不知道具体情况,心急如焚。周馥又问:如何处理事件,有什么方法, 如果有的话,为何方案;如果没有的话,赶快建立方案,有没有援助的必要呢? 暗示中国援助的意思。这也是出兵援助的第一次暗示。金允植表示,中国愿意庇 护,但突然建立方案又难,海域远,电信通讯也没有建立。得不到有关事态发展 的情报,特别遗憾。n 们事实上,在周馥和金允植、鱼允中笔谈之时,黎公使再次 为日本派兵一事给总理衙门拍电报。8 月4 日,中国政府决定,派遣丁汝昌提督率 巡洋舰前往朝鲜探视,并决定一名朝鲜官员同行。确认了中日两国政府派军舰的 消息后,金允植又提供消息“此事非一时乱党所为,去年李载先、安骥泳谋逆, 亦欲先逐日本人;今闻逐使,事与相符。既与聚党逐使而蔽朝廷,不能禁则嗣后 事不止此;若国内有事不能自定,日本藉端干预要挟,局面终难挽回。乞中国派 兵船几只,陆军千名,戒严以待。”1 引人注目的是,金允植提供1 8 8 1 年李载先 和安骥泳谋逆事件的关联,鱼允中提到乱党的反日态度,指出了此次兵变是由于 朝鲜推行的开国政策所引起的,和大院君有相当的关系。 天津税务总司英国人探知中国政府决定8 月2 日派兵的事实,8 月3 日致电总 理衙门,担心兵变会影响大局,让中国密切注视日本派兵政策所引起的事态发展, 找出对应策略。此时黎公使发电报催促张树声也应派遣兵船处理事变。张树声把 这一事实报告总理衙门,乱党冲击朝鲜王宫,中国应派高官镇压这次事件,乱党 对日本不利,所以我们把官吏派到朝鲜援护属国是正义的事。乱党不讨日本欢心 的时候,政府应以属邦保护的角度,把武力介入的政策正当化。同时,强调日本 派兵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意图不是战争。并同时报告领选使金允植等邀请中 国迅速派遣兵船镇压乱党的事实。清廷为防止事态扩大,令驻日公使黎庶昌与日 交涉,告以中国政府调停之意。但是,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政府很感谢贵国政府 的友谊但是不想为难贵政府和他国。”n 羽拒绝了中国的居间调停。 没有得到国王的请愿书,不能使中国的派兵合法化。中国方面不顾这样的事 实,派兵已是既定方针,武力介入只是时间的问题。8 月6 日,总理衙门致电驻北 京日本公使代理田边,北洋大臣派遣水陆军以镇压乱党,但没告诉出兵的人员数, 通告日本公使馆出兵的同时,8 月7 日,通知南洋大臣左宗棠准备派兵援护。但是 8 月8 日,张树声接到黎公使电文称,乱党已把王妃和闵氏大臣等1 3 名杀害,王 父大院君执政,朝美修好通商条约没有被批准,建议中国政府在朝鲜事态收拾以 后,再去管理。把这一事实通告周馥后,周在8 月9 日下午急见金允植,通告了 黎公使电报的内容和大院君掌权的事实,再确认兴宣、兴寅是否为一伙? 并对中 国兵力和兵船出动以后,必要的粮食调达的可能性、扫除乱党以后的善后策,详 细地打探金允植的意见。金允植确认了大院君是兵变的主谋,说虽然国王没有废 位,但没有什么两样,求粮食很困难,先打汉城,什么事才能好解决。n 3 18 月9 日下午3 时,丁汝昌提督率领三艘军舰和鱼允中一起搭乘出发了。丁马一行,不 知大院君掌权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在朝鲜海峡立岐暂时停泊,观察动 静。8 月1 0 日,进入济物浦的月尾岛。 出兵需要理由,名正言顺的借口便是以宗主国身份协助属国平乱,即所谓“示 小之义 。上谕即据此命直隶总督张树声派军赴朝:朝鲜乱党突起滋事,既围日本 使馆,兼划朝鲜王宫,其意不但与日本为难;日本现在派兵前往,其情尚难测度。 朝鲜久隶藩封,论朝廷示小之义,本应派兵前往保护。日本为中国有约之国,既 在朝鲜受警,亦应一并护持,庶师出有名,兼可伐其隐谋。著张树声酌派水陆两 军,迅赴事机。n 钉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清王朝开始派兵进入朝鲜平定内乱,防 范日本图占朝鲜。 2 2 2 政策制定的原因 此次朝鲜发生兵变,清政府采取了出兵的方式作为解决兵变的方法,为何与 以往清政府不干预朝鲜内政的政策不同? 其实,清军入朝镇压兵变,某种意义上 可以视为朝鲜统治集团内“李党 和“妃党”斗争的继续,是妃党借助清军之手, 从根本上铲除了自己的政敌,重新夺回了失去的政权。“后在忠州,潜派人入京, 通信于上,又令闵台镐谴密使,告急于清政府。”n 副令人注目的是,在清王朝对 “壬午兵变”作出判断,决定出兵,并在清军入朝和所谓平乱中,被闵氏政权作 为朝美谈判订约使臣而派往天津的金允植,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先是金允植、鱼 允中,在天津闻变,即告急于署理直隶都督张树声,请速派兵,勘定乱军,且制 日人行动。”u 副 为什么朝鲜使臣金允植、鱼允中、赵宁夏乃至金弘集等,都异口同声地把李 昱应作为兵变的主谋向清方官员如:周馥、李鸿章施加影响? 原因在于闵妃掌权 后,为了排除大院君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标榜“维新”,与开化派联合。上述 朝鲜诸臣都是开放政策的支持者,而大院君则是坚定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执行者。 “壬午兵变”后总揽国政时,又解散了由日本教官训练的“别技军”,恢复了原有 的军队编制和政府行政机构。这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开放政策主张者的不满和惊 慌。因此,请求清政府作出派兵入朝,平定兵变,拘囚大院君的决策。应当承认 ilrii l厂o厂 oi-_r l,l,o,【lr j_r 、 清王朝出兵属国协助平定内乱,防止他国吞并的作法,既有历史传统的依据,又 有宗主国保护属国的道义责任,况且还有出逃到忠州的闵妃通过金允植等使臣请 求中国派兵,“烦乞中国饬派兵船几只,陆军千名,戒严以付如或不幸而如所 料,则伐叛讨逆,扶危定乱”n7 i ,这一层重要原因在内。 从清政府内部制定出兵干预的政策角度考虑,日本可能出兵朝鲜代替朝鲜政 府平定兵变,从而扩大日本在朝势力,进而控制朝鲜政府。为防止日本侵朝阴谋, 加之滞留在天津的朝鲜领选使金允植、问议官鱼允中,积极要求清出兵朝鲜,平 定兵变,扶护国王,调停朝日关系,至此,清政府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又命广 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驻山东登州,1 3 0 0 名淮军前往朝鲜镇压兵变。清之所以出兵 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朝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朝鲜半岛地处中国、俄国和日本之间,是俄 国南进太平洋和日本北进中国所必争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的朝鲜半岛在东北亚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列强来说,朝鲜的地位亦甚重要。英国为保护其在东亚 的利益并遏制俄国南下,美国为向西扩张,夺取太平洋霸权都窥视着朝鲜。朝鲜 是远东争衡的战略据点。1 按吾国处东方海陆之冲,列国交会之点,若欧洲之巴尔 干半岛,而关系于中日俄三国者尤大,中国而失势于此,则东省之屏蔽撤,而长 城以内不得一日安枕,日本而退步此,而蛰居三岛之中,不得伸足大陆,俄国而 不进于此,则无从逸出东方海路,取太平洋之权利,此其地理上自然关系也。 【1 8 】 对此,清统治者们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把朝鲜看作是清的“左臂”和“藩蔽”,认 为朝鲜与清有着“唇齿相依 的关系。加之朝鲜与中国东北边疆相连,失去朝鲜 将意味着中国东北部将暴露在列强的侵略矛头之下,直接关系到宗主国自身的国 防安危。 其次,宗主国的义务。中朝传统的宗藩关系,从军事上考察,中国对朝鲜有 保护的义务。这个义务就是对内平定叛乱,对外抵御侵略。明万历年间,日本丰 臣秀吉侵入朝鲜,接朝鲜国王告急后,明朝即以朝鲜“为我藩篱”,“恭顺事大” 为由,派出大军,赴朝抗日。同样,清朝在入关后的1 6 4 9 年( 顺治六年) 和1 6 7 6 年( 康熙十五年) ,两次向朝鲜保证,如果宿敌日本犯朝,中国必迅速出兵援救。呻1 1 8 7 6 年( 光绪二年) ,日本强与朝鲜订立江华岛条约,迈出侵朝第一步, 李鸿章和总理衙门即明确告诉日本使臣,如果日本侵犯朝鲜,中国难保不出兵。啪3 中国在1 8 8 2 年和1 8 9 4 年出兵朝鲜,直接原因都是为了平息朝鲜国内兵变和内乱, 抵御日本的入侵。从儒家君臣道义来讲,中国履行了保护藩邦的义务。 最后,维护既定的“以夷制夷 外交策略。李鸿章在朝鲜采取了“以夷制夷” ,i,l。liy l,-r 与西方均势外交相结合的政策。鉴于清朝自身实力和朝鲜屏蔽东北的重要的战略 位置,在上书朝廷时,就分析俄国图朝鲜的祸害,强调俄国“若吞并朝鲜,即拊 。我东三省之背,使中国岌岌不能自安。是朝鲜与我国实有唇齿相依之势,不能无 休戚相关之情。 乜嵋由此进而强调“欲杜俄国之隐谋,惟有与泰西各国一律通商, 尚可互相牵制,孑然长存。 口2 1 “壬午兵变 根本上说是朝鲜的内政,但由于在暴动过程中伤害了日本人和 冲击了日本使馆,引起了清王朝的严重不安。作为宗主国,清王朝对藩属国的内 政自不应干涉,况且大院君重新执政后并没有废君更朔,也没有任何割断与清王 朝宗藩关系的迹象,但他反对开国政策,从而可能导致破坏列强与中国之间在东 北亚地区的均势,尤其是可能导致日本借口乘机出兵朝鲜,从而破坏清王朝在东 北边疆的战略构想,则是必须作出反应的。这既是国防的需要,也是宗主国保护 属国免受他国侵略的道义责任。于是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成为朝鲜问题的症结 所在;保护宗主国自身利益的堂皇借口,成了清王朝君臣的共识。 从影响清派兵的外部因素角度考虑。1 9 世纪下半叶,朝鲜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有四大因素:一是日本的“大陆政策”,旨在夺取朝鲜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桥梁。 二是俄国的“亚细亚革命”,在亚洲寻求不冻港。三是美国“开放 朝鲜市场与英 国阻止俄国南下的企图。四是中国为保持藩属和国防安全的挣扎。此次清采取这 样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 日本因素:日本列岛的统治者曾多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想把朝鲜置于日 本统治之下的情绪,一有机会就要爆发出来。”晗3 1 明治初期的征韩论是社会经济需 要在政治思想上的直接反映。当时朝鲜内部危机日益加深,而日本处于经济变法 时期。各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无暇顾及朝鲜问题。中国已论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日趋没落。“日本明治政权的地主资产阶级领导集团,面临被 沦为半殖民地深刻危机,迫不及待地要以欧美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手段,实现其独 立富强之目的,而闭关自守的封建弱小国家一朝鲜就势必成为它捷足先登之地。” 口町明治政府的“征韩论”是与侵略中国联系在一起的,侵略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 侵略中国是明治政府的既定政策。对此清政府有所察觉,认为日本近来“学造兵 船,往来各国,志不在小,设朝鲜为日本所据,则与中国相临,患更切肤。” 瞳踟因此,清朝防御日本的紧迫性同日本对朝鲜的打算成正比例。“日本的征韩论自 从幕府末期以来就流传到中国和朝鲜,清朝的恭亲王和朝鲜的大院君都对日本深 怀警惕。”2 明 日本幕府末年,有许多人主张侵略朝鲜。当德川幕府被迫同美国和俄国签订 ,ill lillrr 友好条约一完善的通商条约时,长州藩士吉田松阴曾说,我与西国的友好关系既 己确立,就不能由我方首先违背信义,今后应当征服易取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在 贸易上失之于美俄的,可以在土地上取偿于朝鲜和中国东北。1 8 5 5 年吉田松阴的 这个既屈服又侵略的政策,可以说原封不动的成了1 8 6 8 年以后日本天皇制政权的 最高国策。这个国策表现为征韩论、吞并琉球、侵略中国的台湾、强迫朝鲜签订 不平等条约,以及后来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商业上的蛮横侵略,对朝鲜及其背后 的中国的不断扩张。维新前,幕府不能直接向朝鲜派遣使节,贸易限于日本设在 釜山的倭馆。维新后,日本想打破这个惯例,一再派人到朝鲜交涉通商,但被朝 鲜一口回绝。后来日本派兵舰去调查登陆地点,并决定自由贸易。朝鲜在倭馆门 前贴出布告,禁止日本人搞走私贸易。日本以“侮日”、“无礼”为口实,掀起侵 朝浪潮。但由于当时明治政府的国策是内治优先,侵朝计划暂时搁置。 1 8 7 5 年,日本终于迈出侵略朝鲜的第一步。1 8 7 5 年5 月,日本政府派军舰“云 扬”、“春云”、“第二丁卯”、“孟春”和“高雄”号前往朝鲜海面,轮番在朝鲜海 域测量水位并开炮示威。9 月1 2 日,“云扬”号在朝鲜永宗岛附近抛锚,舰长井上 馨率水兵2 0 人擅自闯入位于京江入口的江华岛。朝鲜守兵向入侵者开炮射击自卫。 日舰立即开炮还击,摧毁朝鲜守兵的炮台,制造了“江华岛事件”。 “江华岛事件”是日本“征韩外交”实施的体现,是有预谋的。“明治政府蓄 意在朝鲜江华岛挑起云扬舰武装侵略事件”,0 7 1 而日本却反诬是朝鲜挑起的, 欲使事件扩大化,谋取更大的侵朝权益。清廷对此次朝日纠纷采取了“息事宁人” 政策。当森有礼往清总理衙门探问时,总理衙门的答复是:朝鲜虽隶中国藩服, 其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本欲与朝鲜修好,亦当 由朝鲜自行主持。与此同时,清廷还致书朝鲜政府劝其“忍耐小忿,以礼接待” 日使。至于是否与日本通商订约则应“自行主持”中国的这种态度,令明治政 府觉得时机已到,便以开拓使长官黑田清隆为全权大臣,议官井上馨为副使,赴 朝鲜谈判。1 8 7 6 年2 月,强迫朝鲜订立了江华岛条约,同年8 月,双方又签订 了朝日修好条规附录和自由贸易规则。其主要内容是:一、朝鲜为独立自 主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教育考试身份核验系统招标采购趋势分析
- 2025-2030教育智能硬件产品迭代方向与竞争壁垒报告
- 2025-2030攀岩训练墙设备标准化与商业空间应用报告
- 2025-2030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吸附材料性能比较与选型指南报告
- 2025-2030抗菌药物耐药性应对策略与市场空白点挖掘报告
- 2025-2030抗氧化营养素在保护神经发育中的作用评估
- 2025-2030手术导航系统精度验证技术发展与应用评估报告
- 2025-2030户外防腐木景观设施使用寿命延长技术报告
- 2025-2030律师事务所行业青年律师培养体系研究报告
- 2025-2030律师事务所行业法律AI工具应用效果评估报告
-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基于IPv9技术的商务港交易平台构建:设计、实现与展望
- 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技术试题(含答案)
- 2026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动牵引车司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个人电动汽车购买协议
- 无人机测绘课件
- 2025秋季安徽合肥市建投集团招聘2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个人信用报告(个人简版)样本(带水印-可编辑)
- 电灌站、排灌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