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1、 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2、 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5篇文献必有一篇名称是名词解释。3、 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4、 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一、 填空题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 、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2开放性 。(3实践性。(4)中介性。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精神愉悦性、2.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心灵的自由性。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1.素材积累、2,情感体验、3.创作动因生成、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下面是5篇文献可能出到的填空题,可能是问某部作品的作者,或者问作品中提出的理论,或者问作品名称)19.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提出“非个人化”理论。20.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21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提出创作即白日梦,即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22.韦勒克、沃伦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作品本体的探索,其文本层次理论中提到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体验、作者有意识的经验和无意识经验的总和、社会的经验和集体的经验。23.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中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24伊瑟尔“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概念25、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中国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2.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3.摹仿论:内涵:摹仿论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为再现论。摹仿论相信,文学及其他艺术都是来自对自然的摹仿。摹仿论在西方的代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评价: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有其合理性方面,但若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4、表现论:内涵:与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不同,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重视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活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很早就重视表现论(诗言志、诗缘情)。5、实用论:内涵:实用论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功能和效用。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就是一种实用论。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他把文艺当作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评价: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6、游戏论:内涵:游戏论是一种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结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中国古代有关文学怡情悦性的理论与游戏论有类似之处。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西方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7、文化论:内涵:1、文学文化论是指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它大致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8、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对文学意义和性质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9、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10、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提出“陌生化”的概念。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陌生化理论强调了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托尔斯泰小说中常常使用陌生化手法,如在战争与和平中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等等。11、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12、文学意象:(从文学意象的本体特征角度)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性、怪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表意之象。(从作家创构意象的角度)作家通过物我交融和情景合一所创造出的感性形态。13、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14、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富于魅力的性格,主要强调在叙事性文学中,如小说;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15、文学风格:风格既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种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是风格的现实的审美标记。16、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作家由于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家群。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三条标准:(1)是否形成了有影响的作家为代表的作家群;(2)这个作家群的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是否相同或相似;(3)这个作家群的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是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人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即流派风格。17、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18.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有正向顺应与逆向遇挫两种。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本文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遣动读者的想象。20文学忠诚:首先,作家必须热爱文学。作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爱好者,他必须热爱文学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把文学当作生活的意义所在。其次,作家必须献身于文学。任何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但文学创作要求更高,不仅是一般的敬业,而是献身、是付出整个生命。21.作家修养:就是指作家通过后天的努力,自觉地提高文学创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作家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文化修养、文学修养三个方面。作家的思想修养包括认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精神境界的提高。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化修养,即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学修养,也就是直接提高文学创造的能力。22、创作个性:文学创作是艺术个性的创造,对作家而言,就是创作个性的生成。创作个性的形成,既是作家区别于常人的标志,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创作个性的第一个特征是本真性。作家在创作中已经不是现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不是真我,而是异化的自我。创作个性的第二个特征是独特性。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个性得到解放,独特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因此,文学形象才那么新奇、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丰富多彩。只有拥有了独特的个性,作家才区别于普通人,成为作家。23、文学天赋:指的是先天具有的而且在后天获得发展的某种禀赋、才能。文学天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象思维(即所谓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情感的丰富性、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以及强大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24、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批判了传统的作者观,他认为所谓作者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当人们脱离了中世纪,发现了个人的魅力,发现了“人性的人”,在文学方面赋予作者以最大的关注,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作者已经开始步入了他的死亡,文学叙述不再是为了直接对现实发生作用,而是为了一些无对象的目的,诸如象征活动本身。这样,作者与作品就发生了分离,作者的声音就渐渐隐没了,写作也才真正开始。罗兰巴特认为,写作实际上是非个人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25.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在本文中提出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和 “非个人化”理论。艾略特的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首先不在个别具体的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他的“非个人化”观点认为,首先,艾略特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三、简答题第一章 导论1、文艺学包括哪三个分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一般认为,文艺学可以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关于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显然又不是各自独立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收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以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文学史研究。2、建构文学理论有哪两种可能方式?(1)从文学作品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理论多从文学作品角度来建构的,也即从众多文学作品中寻找规律和共同点去建构。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李白、杜甫二人的评价以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在众多作品中总结出来的。2)从哲学理念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 西方关于文学的论述常常是由哲学家完成的,文学观念只是他们哲学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与亚理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 柏拉图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是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同作为世界的本质的“理式”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亚里士多德肯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他甚至认为,诗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3、文学与文学理论有何联系与区别?(此题为北师大考博试题,ppt和百度未找到答案) 文学理论有哪些理论资源?(是作为填空题出现的,所以此处不再列入简单题行列)中国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第二章 文学性质论4、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代表性的文学观念?如何评价它们?(一)摹仿论评价: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有其合理性方面,但若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2) 表现论评价:1、表现论并不排除文学对外界对象的描写,但认为这些外界事物只有经过作家的自我与情感的过滤之后才具有意义。2、表现论强调文学表现自我情感,突出情感、想象和天才的地位,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重视情感无疑以偏概全。 (三)实用论评价: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4) 语言论评价: 1、语言论的贡献:它突出了语言在文学创作、语言建构、文学解读中的地位,使文学语言以及作为语言系统的文学成为文学理论的焦点。2、 语言论的局限:它有脱离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对文学进行孤立化研究的倾向。 (5) 游戏论1、游戏论在解释文学的发生、创造的自由性时确实有深刻的地方。2、但是细加推敲便可发现,游戏论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这里的游戏实际上涵盖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游戏:一是看重文学的非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严肃的游戏,一是偏向文学的消闲性与娱乐性的轻松的游戏,伊瑟尔在其近著虚构与想象中分别称之为自由的游戏与工具的游戏。 3、西方的游戏论主要属于自由的游戏论,我国古代甚至现代鲁迅的游戏论基本上是工具的游戏论,如何将两种游戏协调起来是游戏论面临的一个问题。 (六)文化论评价:文化论的贡献:它留意到新的文学经验与文学变异形态,有助于从多方面看待和理解文学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观察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关系。文化论的局限:它有模糊文学与一般文化、文学与非文学边界的危险。 5、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2、文学的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1)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这里强调的重点在于“特殊”。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2)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这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一般性质。这里强调的重点已转为“一般”。正是这种一般性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具有普遍的复杂联系。这种一般性在于,文学可以被视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有时运用理性方式并具有认识因素。总之,在文学的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3、文学的双重性质及其复杂性: (1) 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境界,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地和巧妙地体现意识形态性质。 (2)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意识形态意图;反之也一样,文学愈具有意识形态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特性。 (3) 同时,上述双重性质也不只是文学独有的,其他艺术如音乐、电影、戏剧、绘画、书法等也具备。应当说,这种双重性质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性质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在文学中,这种双重性质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并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6. 如何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一) 话语蕴藉的含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对文学意义和性质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1)本文,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以后章节中将要论述的典型、意境、意象等都是这样蕴藉于本文中的。(2)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本文。本文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本文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本文是特定的,但本文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二)、话语蕴藉的修辞形态话语蕴藉的修辞形态藉性质为含蓄和含混。1、 含蓄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用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的话说,就是“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换言之,就是以少寓多、小中蓄大,令读者品味再三。 2、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本文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第三章 文学创造论7. 在研读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基础上,评述艾略特的作者观。1.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艾略特:“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由于新的(真正新的)艺术品加入到它们的行列中,这个完美体系就会发生一些修改。”(1)艾略特的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首先不在个别具体的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这样,所有的文学作品在艾略特心目中并不是某些个人写下的作品的总和,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家们的个别作品只有放到这个有机整体中,只有与之产生紧密联系才会具有意义,才会确立自身的地位。(2)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新的作品不断地加入到这个有机整体中,引起了它的调整、适应和变化。文学批评就应当从作品与这个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评价作品。(3)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作品的各组成部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因此文学批评家在解释和评论作品时,对构成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应当与作品的整体相联系,这样才能获得准确和客观的解释。 2. “非个人化”理论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把表现情感、张扬个性作为立足点展开文学批评。艾略特坚持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1)比较的观点1)(在历史意识中比较)艾略特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2)(在文学史中比较)把文学家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考察,就可以看到,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每一位文学家的创作必定会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当然他的作品也会对文学传统产生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是极其微小的。3)总之,正是这种历史意识使一位作家面对传统,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正因为这样,文学家就不应当处处突出自己,而应当适应传统。也就是说他应当不断地使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传统,不断地放弃自己,作出自我牺牲,这样他才能前进。(2)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在艾略特看来,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部分,即使最个人的部分也就是他前辈文学家最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艾略特认为,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诗人的心灵是一种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合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心灵的催化作用则开始发生作用,诗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来,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3)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浪漫主义批评注重的是艺术表现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而艾略特则完全否定艺术的情感是个人的。他认为,诗人所未经验的感情与他所熟悉的感情一样可以供他使用,他的任务是把寻常的感情化炼成诗,旨在表现实际感情根本没有的感觉。从根本上说,诗并不是感情,它之所以有价值也不在于感情的伟大与强烈,而在于艺术过程的强烈。 总之,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一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以及文学家个人方面解释作品的传统批评方法,一刀割断了文学家与作品的联系,要求文学批评把注意力只放到作品本身中去,文学批评家的兴趣应当从诗人转移到诗。 在艾略特看来,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文学家也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真正具有个性。这样,他提出了一种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内在研究的崭新的文学批评观。8. 在研读作者的死亡的基础上,评述罗兰巴特的作者观。(1)何谓“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批判了传统的作者观,他认为所谓作者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当人们脱离了中世纪,发现了个人的魅力,发现了“人性的人”,在文学方面赋予作者以最大的关注,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作者已经开始步入了他的死亡,文学叙述不再是为了直接对现实发生作用,而是为了一些无对象的目的,诸如象征活动本身。这样,作者与作品就发生了分离,作者的声音就渐渐隐没了,写作也才真正开始。罗兰巴特认为,写作实际上是非个人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 (2)如何论证“作者的死亡”?1)现代语言学为动摇作者的地位提供了分析工具。2)作者主体性的丧失导致了作者的死亡。3)读者的诞生预示着作者的死亡。 (3)为何提出“作者的死亡”?1)强调文本本身的内在结构。2)消解作者的主体性,从而开放文本。3)将视角引向读者。4)引出“互文性”概念。9. 影响文学创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客观因素:外在机缘,外在机缘是建立在作家长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杜甫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柳青创作创业史主观因素:内在需求功利性需求:如为了谋生、为了出名;针砭时弊,以文学批判和干预现实等。 无功利性需求:如言说与情感表达的欲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需求等。功利性需求与无功利性需求的相互关系:功利性需求向无功利性需求的转化:巴尔扎克无功利性需求向功利性需求的转化:曹禺10. 简述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的主要观点。创作即白日梦: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艺术家通过创作,使自己的潜意识中的愿望得到假想的满足,并且还能引发并满足读者自身的潜意识愿望。梦与文艺创作的相似点:1、文艺创作与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他的替代物。2、文艺创作与梦一样,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文艺创作同梦一样,也徘徊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时间点之间,即“目前的强烈经验,唤起了创作家对早先经验的回忆(通常是孩提时代的经验),这种回忆在现在产生了一种愿望,这愿望在作品中得到了实现,作品本身包含两种成份:最近的诱发性的事件和旧事的回忆。”3、文艺创作与梦一样,都表现出一种超现实性。4、梦的显义与隐义之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意义梦与文艺创作的不同点: “艺术作品又不象梦中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性的产物,因为艺术作品旨在引起他人的共鸣,唤起并满足他人相同的无意识的愿望冲动” “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并且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乐趣,从而把我们收买了。”11. 文学创造的过程包含哪两个阶段?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1、艺术构思的含义 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2、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1)记忆记忆的不稳定性与文学的丰富性文学创造与作家的个体记忆作家的童年记忆作家的创伤记忆“见证文学”文学创作与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学与记忆的相互阐释从文学的角度看记忆:记忆如何通过文学讲述从记忆的角度看文学:文学如何承载和转化记忆 (2)想象再现想象: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 比拟想象: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虚构想象: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 (3) 情感情绪: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感情: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3、 艺术构思的基本方式(也可以当做填空题出)(1)综合(2)突出和简化(3)变形和陌生化(2)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1、 物化的含义物化,即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简而言之,就是讲文学构思说出来或写下来)2、 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3、语言的表达语词提炼技巧运用即兴推敲第四章 文学本体论12.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例如余光中乡愁)(下面只是帮大家分析了这一章节的理论,这一题很有可能出到,具体以哪一部作品为例不知,但是只要理论有了到时候分析具体就顺理成章了。) 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1、文学话语是内指的。(人们面对一个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普通话语指向现实世界理解为外,文学话语指向艺术世界理解为内,指向人们的内心世界即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里引起的体验,只要符合人们心灵体验的真实就行)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话语重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的知觉、感情、想象等体验,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和“鸟”已不单单是自然之物了,凝结着作者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伤感、悲戚的心情在其中)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也可以成为陌生化,即这种语言可能不合语法,甚至意思不能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如静静的顿河中太阳已出来,为何天空仍是黑色的?既然太阳变成黑色的圆盘为什么又会耀眼呢?因为葛利高里埋葬了爱人婀克西妮亚之后,心碎了,所以眼中一切都变了色,虽是白昼,但他犹如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1、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理解,来源于生活的部分是客观世界,而高于生活的部分则是作者主观想象构思等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文学形象的虚构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同时它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才会让读者觉得合情合理。)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具有一般性,但它始终不摒弃形象的特殊性、个别性,甚至还要突出、强化这个个别体,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提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孤独落寞、客居他乡的人物形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一个人物,但同时它又代表了那个时代落魄天涯、羁旅异乡的失意文人的群体形象。具有一般和个别的统一。)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黛玉是宝玉的的表妹,是一个美丽、聪颖、纤弱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这些都是确定的,可黛玉到底美在哪里?具有怎样的气质神韵,作者又没有具体的描写,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又是不确定的。) 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1、历史意蕴(如水浒传就描写了北宋时期一场农民起义,展示了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画面,记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事件。)2、哲学意蕴(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就富有哲学意味,渲染一种闲适避世的情趣。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形诸笔墨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言外之意”)3、 审美意蕴(审美意蕴是外在的,显而易见的,人们赏析文本时,最先呈现的是审美意蕴层面,其次才是历史和哲学层次。)13. 如何评价韦勒克的“文学的内部研究”?(需自行整理)文学的内部研究:本体论的研究代表作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经验”?“作者有意识的经验与无意识经验的总和”?“社会的经验和集体的经验”?韦勒克的文本层次理论(1)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这可以由意象和隐喻几乎难以觉察地转换成;(5)由叙述性的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有关形式和技巧的特殊文体;(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7)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8)文学史的性质问题。 十四、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你对恩格斯提出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命题的理解和认识。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幼饱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年幼丧母,礼教的约束相对少,才有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贾府的生存环境与她自己格格不入。寄人篱下的凄苦和寂寞,使她常常临风落泪,对景伤情。林黛玉从内到外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不仅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二)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阿Q正传中阿Q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当他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和银往酒店柜上一甩,就成了全村人关注的中心,尤其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大叫:“造反了”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的现实关系,连赵太爷这样的人物见了他也害怕了。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的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其充分。(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没有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就失去了中心成了一盘散沙。所以,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不宜拆开来理解。 十五、文学意象有哪些特征?1、文学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他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如卡夫卡变形记通过商品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大甲虫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思考。2、 文学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关于象征,黑格尔有过明确的论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3、 文学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对于文学意象的荒诞性特征,中国古代文论早有所揭示。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庄子、列子及离骚等”愈出愈奇,不可思议”的荒诞性特征。(1)艺术形象上的荒诞性。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2)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的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的,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待的荒谬悲剧。十六、文学意境有哪些特征?中国古代文论如何对意境进行分类?文学意境,指的是抒情型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与联想的空间。特征:1、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1) 类型一:景中藏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类型二:情中见景,直抒胸臆。无形的情转化为有形的景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类型三:情景并茂 情因景生,融情于景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虚境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3、 意境的审美特征是韵味无穷。“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待深入。中国古代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1)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艺概)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指一种悲凉凄清的美雪月空明,是指一种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法。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举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十七、什么是文学流派?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哪些标准?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作家由于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家群。 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三条标准:(1)是否形成了有影响的作家为代表的作家群;(2)这个作家群的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是否相同或相似;(3)这个作家群的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是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人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即流派风格。第五讲 文学消费与接受论十八、文学消费的广义和狭义分别指什么?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1、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可能出在填空题里)文学消费具有一般的商品消费的性质文学消费具有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的性质 十九、在研读姚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一文的基础上,简述该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察文学史提出“期待视野”这一概念二十、什么是期待视野?简述期待视野的正向顺应与逆向遇挫对于文学接受的意义。期待视野的含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