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doc_第1页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doc_第2页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1. 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2. 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 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英国在这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2)法国外交战略特点:法国最初致力于削弱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奥地利)的实力,并维持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力量对比均势。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法国的实力大增,同时也助长了法国谋求霸权的野心,法国路易十四一直在追求天然疆界,希望成为欧洲霸主,而西班牙继承战争、法荷战争和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使法国从霸权顶峰逐渐走向衰落。之后七年战争使法国霸权不复存在。这一时期,法国外交战略着眼点是欧洲霸权。原因1)地缘差异。英国是岛屿国家,它对安全担忧与大陆国家不同。在地缘上,英国既没有过多参与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中,也没有实行全面的孤立政策,而是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通过外交干预手段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法国作为传统的大陆国家,一直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而西班牙、奥地利一直对其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法国对自身安全的担忧要要远远大于英国,为摆脱包围,就必须实现自身实力的突破,谋求欧洲霸权,因此,法国一直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夺取欧洲大陆霸权。2)利益差异。资阶革命以后,资阶在英国已经处于主导地位,英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如何在内外实现和维护资阶的利益,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拓展海外殖民地成为其外交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法国是传统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国家的一切利益表现为王朝利益,经过几代君臣的努力,波旁王朝从路易十四起正式走上称霸欧洲大陆的道路。因此,法国的对外战略是围绕称霸欧洲大陆主题展开的。回答二:比较英法在近代外交上的发展,可以看到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最终也出现不同的结果。两国的地理位置,宗教,国内政治局势的发展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统治者采取了相异的外交战略。从英国来看,17世纪上半期,由于国内王权和议会的斗争日益激烈,并最终酿成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无暇估计欧洲大陆的事务。为了维持欧洲均势和自己在大陆的利益,英国在对欧洲大陆国家交往时,始终保持着独立姿态,并把均势政策作为介入欧洲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英国议会在内战期间,和外国均保持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但是革命成功之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对外政策的重点就走向了海外扩张,争取更多的殖民地。并因此和荷兰,西班牙和瑞典等海上强国发生争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对外扩张政策并为有所变化,只是在对待法国和西班牙的政策上有所改善。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英法同盟结束,英国开始了和法国争霸的历史;英国和荷兰由于威廉亲王的原因关系日益密切;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时更为主动。而从法国来看,法国国内宗教矛盾导致了长达30年的战争,在从战争中恢复以后,亨利四世的目标是:在实践上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宗教矛盾,天主教国家,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实力,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加强绝对君主制度。30年战争以及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使得法国实力大增,同时也助长了法国谋求霸权的野心。路易十四1661年亲政后,沿袭对外扩张的针刺,梦想实现法国的天然疆界,要成为全欧洲的霸主。为此法国开始了一系列战争,发动或参与了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最后一场战争使得法国从霸权的顶峰走向衰退。法国在和英国的抗衡中最终处于下风。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英法在18世纪为了争夺海上和殖民地霸权而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战争。最终,法国的殖民地丧失殆尽,霸主地位也不复存在,而英国却确立了自己的海上和殖民霸权。英国在整体外交战略中虽然后期也开始在海外殖民地大力扩张,但仍注重保持和大陆国家之间的势力均衡,而法国则无止境的追求自身的霸权,虽然获得阶段性成功,但最终由于树敌众多陷入孤立,失去了获得霸权的机会。由此可见,追求霸权终究要导致衰落,而保持国际势力均衡应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3. 试以现代国家关系理论分析18世纪的欧洲国际形势。答:18世纪的欧洲基本上都是几个国家为联盟。是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以英法的冲突最为激烈!还有普奥,以及奥法,和俄普之间的冲突。1756-1763年爆发的7年战争可谓是18世纪最重要的战争;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是王权国家之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为此欧洲在18世纪经历四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通过在战争和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以及人文学者对国际关系探讨和深思,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最终推动了现代国家观念、国际社会以及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准则、国际行为规范乃至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这些要素,对于将来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体化进程,都具有根本的规范意义。4.民族国家是怎样起源的?答: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民族国家是政府体制的一种形式。而民族则是共同体的认同概念,其来源可以是共享的体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应此包括以公民国族主义及种族国族主义等不同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