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社工专业)2016.6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答题注意事项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第一章 绪论填空题: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 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 实验室 )实验法和( 现场 )实验法两种形式。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 )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4. 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一般观察法 ) 与( 参与观察法 )。5.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访谈法 ) ,另一种是 ( 问卷法 )。简答题: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第二章 社会化填空题: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 ) 角色。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 ),二是(非强制性的)。单选题: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C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B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B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C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D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7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 C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2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3. 规定性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第三章 自我填空题:1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 物-我分化 ) 、( 人-我分化)和有关( 自我的词 )的掌握。2.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 )与( 应该的自我 )。3.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 向上比较 ) 、 ( 相似比较 ) 与(乡下比较) 三种。4.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 生理)自我、( 社会 )自我和(心理)自我。5.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的)冲突和( 角色间的 )冲突。单选题:1.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 B )进行比较。A比自己强的人 B.与自己类似的人 C. 比自己差的人 D.自己不熟悉的人2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C )。A理想自我 B实际自我 C心理自我 D应该自我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自我美化: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2.自我实现的预言 P863.自我设障 P674角色扮演 P455.社会比较 P59简答题:1.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P582.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P67第四章 社会认知填空题: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 面部 )表情、( 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 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 行动产生的环境)。4. 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1965) 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 品质 )与他们的外在 ( 行为 )相对应。5.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 亲身经验 ) ;二是( 社会学习 )。单选题:1.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C )。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宽大效应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 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A )。A.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3.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 A ) 提出来的。A.凯利 B.海德 C.维纳 D.库利4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 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C )。A运气 B任务难度 C能力 D努力5.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A )看作是稳定的外因。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6.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B )看作是暂时的外因。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7.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D )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C )。A宽大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9.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C )。A选择性 B双向性 C整体性 D易出偏差性10.“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D )会影响社会认知。A经验 B需要 C价值观念 D情感状态名词解释:1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2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3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4. 简单暴露效应P1165.晕轮效应 P826.刻板印象 P84简答题: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P74-752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与弊是什么? P84-85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3. 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P894. 什么叫宽大效应?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P83第五章 社会态度填空题:1态度是由( 认知)、( 情感)和( 行为)三种成分构成。2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 服从)、( 认同)和( 内化)三个阶段。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 改变行为)和( 增加新的认知)。单选题:1.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 ( B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A权威性 B 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赖性2.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D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 B潜意识区 C拒绝区 D不明朗区3.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 ( A )和霍夫兰的(Hovland, C. L.)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A.谢里夫 B.卡茨 C.史密斯 D. 费斯汀格4认知失调理论是由( D )提出的。A海德 (Heder) B凯尔曼(Kelman) C谢里夫(Sherif ) D费斯廷格(Festinger) 5.卡茨(D. 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A ) 。A.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 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简答题:1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06 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 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 (3)增加新认知2.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 P111 3.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P111-117应用分析题:请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商家为什么不惜重金用明星做广告?这样做可能会有哪些风险?答案要点提示:商家不惜重金用明星做广告原因有:(1)影响说服效果的发起者的因素:吸引力明星的吸引力大、知名度高,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好感,有助于增加产品的影响和说服力。(2)态度的学习理论(联结、强化、观察模仿)明星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容易引导、强化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消费者会观察、学习、模仿明星的消费态度和行为。(3)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认同消费者容易认同和接受明星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这样做的风险有:(1)有些消费者对明星不信任,认为他们代言广告是为了赚钱,并不代表产品好。(2)产品的声誉容易受明星的丑闻所累。第六章 人际关系填空题: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P122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P121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P129-1314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P1445.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P123单选题:1爱情三角理论由( C )提出的。P144A伯克威茨(Berkwitz) B李(Lee) C斯腾伯格(Sternberg) D鲁宾(Rubin)2.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 D)种类型。P125A.5 B. 6 C. 7 D. 8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2.人际关系:P121第七章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1.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P165 3.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P165简答题: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P165应用分析题(一):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答题要点: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2)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如,不知歹徒和刘某是什么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3)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应用分析题(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资助贫困的学生无疑是伟大的善举。但资助者与被资助者并没有都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丛飞资助100多个贫困学生,几乎是倾注全部家产。可是当他生重病住院,连住院费都交不上时,竟有被资助学生家长气冲冲地指责丛飞说,你不是说要资助孩子上完大学吗?现在停了,不是在骗我们吗?孙俪资助一个贫困学生从高中上到大学,花钱不少,投入感情也很多,最后却几乎“反目为仇”。请分析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使“善良的种子结下的却是变异的果实”? 答案要点提示:1、资助者的原因: 动机施恩有念,如果得不到受助人的理解和感激会觉得不公平方式不顾受助者的自尊心2、受助者的原因: 不感激,认为富人助人是应该的:杀富济贫、公平的思想、明星也是为了出名不珍惜:因得之容易,不劳而获自尊心作怪,不善表达沟通(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第八章 攻击行为填空题:1.根据攻击方式的不同,攻击行为可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P1812.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P181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 本能论 )、(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单选题: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和米勒(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P190A.伯克威茨 B.多拉德 C.弗洛伊德 D.班杜拉名词解释:1.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简答题:1.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那我们根据哪些线索来判断一个人的攻击行为是故意的?P180第九章 社会影响填空题:1暗示可以分为( 直接暗示)、( 间接暗示)、( 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P2242.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都把模仿分成(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两类。P2223. 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 他人 )的服从和对( 规范 )的服从。P2184他人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 反暗示 )。 P224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 和 (社会抑制)。P207单选题:1“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 C )现象。P210A社会抑制 B社会促进 C 社会惰化 D从众2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C )现象的存在。P213A模仿 B暗示 C从众 D服从3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 C )。P218A顺从 B从众 C服从 D盲从4.“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D)。P224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服从和从众虽然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都是因为压力而导致的行为,但两者有诸多不同。首先,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来源于个体的内心,从众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次,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众是自发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如何做。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往往会使个体受到惩罚,而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当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服从和从众相互交织,并不能截然分开。顺从(compliance)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和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5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 D )行为的普遍存在。P218A模仿 B暗示 C从众 D服从名词解释:1社会促进: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社会促进”。2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单独时偏少,不如独立完成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懈怠。3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4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5. 从众:P2126. 模仿:P2217. 社会影响:P207简答题:1.简述去个性化的定义以及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P226,P227-2282. 简述从众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P212,P215-216第十章 群体心理填空题:1.领导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它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因素所构成。P2512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 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 放任型领导)。P2383.多伊奇(M. Deutsch)和克劳斯(R. M. Krauss)于1960年进行的“运输竞赛”研究是一项说明(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P239名词解释:1领导方式:P2542群体思维:P2473. 群体极化:P2494. 领导:P250-251单选题:1.下列属于正式群体的是(C)。P233A同乡会 B.集邮爱好者协会 C.学校的班级 D.高校里的诗社2.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B )。 P233A.机关的科室 B.集邮爱好者协会 C.学校的班级 D.工厂的班组简答题:1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P2382.简述群体决策有哪些好处。P245-2463.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P266-268应用分析题(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群体内的各个成员间可能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很多事实表明,不良的竞争常常会两败俱伤,相互合作常会产生双赢的局面。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及您自己的经验来阐述:(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P240-241(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作的形成?P240-241应用分析题(二):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2秒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在飞机发射之前工程师对发射提出过置疑,认为空气的温度过低会对飞船的安全造成威胁。但是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强迫操作者发射了飞船。他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美国宇航局已经有55次成功发射的先例。反对者迫于压力,保持沉默,于是出现了一致通过的假象。请说明为何会产生这种悲剧?如何减少这种悲剧的产生?答案要点提示: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出现了群体思维。具体原因可能有:第一,美国宇航局已经有55次成功发射的先例,高级管理人员盲目乐观,把自己的群体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不可战胜的,根本不会犯错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工程)》真题及答案
- 2025年生产经理高级面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综合能力)仿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市场营销专业笔试全真模拟题及答案速递
- 2025年农村生态系统中碳汇管理知识要点与模拟题详解
- 桥梁养护法规与规范课件
- 2026届云南省昆明市外国语学校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老年护理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复习题及答案二
- 2025年陪诊医师考试题及答案新版解析
- YY/T 1766.3-2023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3部分:双能量成像与能谱应用性能评价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艺术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电气施工图设计审图要点
- 西方语言学史讲稿
- 烟草香味化学
- 临时用水施工专项方案
- GB∕T 9286-2021 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
- 720全景照片制作方案及发布流程
- 工作责任心主题培训ppt课件(PPT 26页)
- 除尘器基础知识培训资料(54页)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