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1页
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2页
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3页
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4页
2015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河南省中招物理试题分析-邓州市教研室2015年9月16日一、命题理念与内容要求 1命题理念:初中物理学业考试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评价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程度。试题突出基础性、科学性、教育性、时代性和导向性,有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为评定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2命题内容要求:命题内容不超过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科学探究的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加强了基本实验技能与探究过程的考查,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内容的考查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发挥了不同题型的功能,试题结构与试题难度控制得当,有效的促进了全省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二、试卷整体分析1试题数量:试卷共有五大题,22小题,整卷阅读量近3700字,与去年持平。2试卷的题型结构:题型填空选择作图实验探究综合应用合计题量7823222分例20%22.9%5.7%27.1%24.3%100% 3试卷的知识结构:知识内容实验基础声光电与磁力热能源与信息分值2252127103比例2.9%2.9%7.1%30.0%38.6%14.3%4.3%4试卷的难度结构:试卷整体难度比例约为: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4:3:2:1,易、中、难在不同题型中都有体现,整体试卷和不同题型都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编排,具体难度系数如下表:题型填空选择作图实验探究综合应用非选择题满均分7.7610.761.6710.526.3726.32难度系数0.550.670.420.550.370.49三、我市各分数段分布情况参加人数12820人,平均分37.08分。最高分70。最低分1分.优秀率6.19%。及格率42.75%。低分率27.9%。难度系数0.53.区分度0.57.四、试卷具体分析(一)填空题总体情况: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8。99分,难度系数0.64,1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时测量工具必不可少。请写出一种测量工具及其测量的物理量名称。测量工具: ;物理量名称: 。得分情况:正确率81%-正确率72% 易 难度系数约为0.76【思路方法点拨】: 测量工具是指能直接测出某一物理量具体数值的一种仪器。在实验操作中,我们使用过很多这样的测量工具,如用刻度尺可以测出物体的长度、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出力的大小、用温度计可以测物体温度的高低、用电流表可以测出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用电能表可以测出用户消耗的电能多少等。象这类覆盖面大的物理常识性题目,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声、光、热、力、电的顺序)进行考虑,回忆在该部分的实验操作中我们用到的测量工具,这样目的性较强,更容易找出答案。解答此题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清楚物理仪器与测量工具的关系,如平面镜、凸透镜等属于物理仪器,不是测量工具;但所有的测量工具均属仪器的范畴。二是清楚物理量和单位的不同及物理概念的包涵关系,如刻度尺所测的物理量是长度,而不是长度的单位“米”、弹簧测力计能测出力的大小,而不单是重力的大小等。三是写出用测量工具能直接测出的物理量且二者要对应,如量筒直接测的是(液体的)体积,而不能写用量筒可以测质量等。【阅卷信息反馈】: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测量工具及其用途的掌握,属于基本技能,是一道基础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难度系数约为0.76左右,主要问题表现在物理量和单位区分不清。如:将物理量名称写成单位,如“力”写成“牛顿”。物理量名称写错,如“力”写成“重力”;“长度”写成“宽度”、“距离”。测量工具与物理量不对应。【中考复习建议】: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清楚接触到的每种仪器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明确不同仪器的基本作用,而且还要渗透物理量及表示符号、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符号等基础知识。如物理量:电流,它的表示符号是I,它的单位是安培(安),单位的表示符号为A等。本题涉及到的内容虽然贯穿整个教材,但由于考查的是基本的实验素养和基础知识,且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为试卷的首题,平和务实而又不落俗套。 2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l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得分情况:正确率72%-正确率81% 易 难度系数0.75【思路方法点拨】: 声音的特性是指“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此题中的“大声”和“轻声”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是指响度的大小。控制噪声有三种途径:控制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防止噪声入耳(在人耳处减弱),图中“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表明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阅卷信息反馈】: 本题属于对声现象的考查,内容简单,难度系数0.75左右,主要问题是答案不规范,具体表现在:专业术语写错,如“声源”写成“音源”、“发声处”;“响度”写成“音量”概念错误,“响度”写成“音调”。错别字【中考复习建议】: 课标要求“了解乐音的特性和防治噪声的途径”,其中乐音特性中“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容易混淆,但却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本题以常见的图片为背景,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迁移能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落到实处。复习此部分知识时,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从概念、决定因素和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示例等方面对乐音的三个特性进行比较区分。另外,可以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说明防止噪声的三种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标示、标语、现象等,并跟相应的物理知识关联在一起,学用结合,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不仅使枯燥的知识灵动有趣,而且更易让学生认可并牢固掌握。3如图2所示,小红和小明都能看到掉在地上的课本,这是由于太阳光射到课本上时发生了 现象。太阳能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来源:学.科.网得分情况:正确率64%-正确率71% 中 难度系数0.65【思路方法点拨】:首先知道光的反射有两种情况: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射到光滑表面上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射到粗糙表面上的反射是漫反射。若入射光是平行光,则镜面反射后的反射光也平行,即反射光平行射向某一个方向,而漫反射时,即使入射光平行,其反射光线也是朝向各个方向。其次还应知道只有来自物体的光线进入眼睛时,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然后分析此题,我们把太阳光看作平行光,题中所述“小红和小明都能看到书本”,说明来自于课本的反射光线同时进入了二人的眼睛,又由于图片显示二人不在一个方向上,说明太阳光入射到课本表面时的反射光线不是朝向一个方向,即太阳光射到课本上发生了漫反射现象。由于太阳能相对于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阅卷信息反馈】: 难度系数0.65左右,主要问题是物理概念区分不清导至用词不精准,具体表现在:未注意题目的关键提示,将“漫反射”写成“反射”。错别字,如“漫反射”、“慢反射”、“可在生”。【中考复习建议】: 本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课标要求的“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掌握情况,同时又通过图片巧妙的与能源联系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注意概念的区分和教材中插图与物理知识的前后关联,能通过图片把物理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建议复习光学知识时,先从大方面着手,然后再具体到某一知识点,如先从整体上把握光在传播过程中遵守的三个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质,称为光的反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新的介质(透明),称光的折射。知识轮廓清楚后,再逐一复习每一规律。同时也可配以小专题的形式针对某一知识进行专项练习,如光学作图问题、平面镜成像问题、凸透镜成像问题等的专项训练,使每节课有目标和主题,每节课有收获和感悟。4图3是小聪为拉船靠岸而设计的甲、乙两种方案,若拉船的力需要很大,则应选用 方案(选填“甲”或“乙”),因为采用这种方案可以 。(不计机械的自重及摩擦)得分情况:正确率63%-正确率48% 中 难度系数0.61【思路方法点拨】: 首先明确图片中虽然只有一个滑轮,但它们都是动滑轮,甲乙两种方案是动滑轮的两种不同用法。甲图中动力作用在滑轮的一边,是一种省力(费距离)的用法,乙图中动力作用在滑轮的中心,是一种省距离(费力)的用法。其次要清楚题中要求“拉船的力需要很大”, 而人的拉力大小是有限的,要想拉动船只,只能采用省力的方法,即采用甲方案。另外也可以把图片右转90度,竖过来看,将船当做重物,更容易理解。此题的难点在于是在水平方向上使用动滑轮,且乙图所示动滑轮的用法平时练习较少,又将动滑轮的使用放在实际情景中,而学生较熟悉在竖直方向上使用滑轮,因此有一定难度。但题目中图片的摆放顺序使难度又有所降低。【阅卷信息反馈】: 难度系数0.61左右,属中等题。主要问题是:区分不清定滑轮和动滑轮及语言叙述不准确,具体表现在:如“省力”写成“不费力”、“减少力”、“更轻松”、“更容易”等。错别字。【中考复习建议】:本题是根据课标“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而设置的,旨在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该部分知识时,建议侧重于分析滑轮的受力情况,也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以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与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能从生活所见现象中归纳提炼出物理概念或规律,并能用所学的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信阳“毛尖”深受人们喜爱,在制茶过程中,通过加热能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便是制茶工序中的“杀青”。用高温开水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越剧烈。得分情况:正确率46%-正确率72% 中 难度系数约为0.63【思路方法点拨】: “杀青”是将新鲜茶叶中的水分除去的过程,通过加热,使液态的水快速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是汽化过程。茶叶泡出来后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阅卷信息反馈】: 难度系数约为0.6左右,主要问题是概念不清,表述不准,具体表现在:概念不清,如“汽化”写成“升华”、“熔化”;“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写成“分子扩散”、“物体运动”、“溶解”、“茶叶和水的反应”。错别字,如“气化”、“汽华”。【中考复习建议】: 本题是根据课标“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而设置的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一道题目。以“制茶”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热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物态变化部分多为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督促学生在理解的同时熟记和准确书写。6图4是某款电热水龙头的电路原理图。R1、R2为电热丝,通过旋转手柄可使扇形开关S同时接触两个相邻触点,实现冷水、温水、热水挡之间的切换。当开关同时接触2、3触点时,水龙头放出的是水 (选填“冷”、“温”或“热”)。若R22R1,水龙头在温水挡正常工作时电功率为2000W,则它在热水挡正常工作1min消耗的电能为 J。得分情况:正确率56%-正确率36% 难 难度系数为0.43【思路方法点拨】: 首先应清楚开关接触不同的触点时,电路中两电阻的串并联关系 ,由此确定出“冷水”、“温水”、“热水”三个不同的挡位。当开关同时接触1、2触点时,两电阻处于断路状态,电功率为零,水龙头出冷水;当开关同时接触2、3触点时,电路中只有R1接入电路,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根据可知,在电压一定时,电功率最小,处于保温状态,水龙头放出的是温水;当开关同时接触3、4触点时,两电阻并联,电路中总电阻最小,总电功率最大,处于加热状态,水龙头放出的是热水。其次再根据开关处于温水挡时电路的电功率和电压值,可以用比例进行相关计算。因为R2=2R1,由可知,当电压相等时,R2消耗的功率是R1消耗功率的,故R2的功率为P2=2000W=1000W,则加热档位的总功率为:P=P1+P2=2000W+1000W=3000W在加热档正常工作1min消耗的电能为:W=Pt=3000W60s=1.8105J【阅卷信息反馈】: 本题的难度系数为0.4,从阅卷情况看,问题出在不会分析电路的挡位,不会选适当的公式和数学计算错误,主要表现在:不会分析挡位,如“温”写成“冷”、“热”。计算错误,第二空写成“1.8104”、“1.8106”。审题不清造成计算错误,第二空写成“1.2105”。错别字,“温”写成“湿”。【中考复习建议】: 以生活中常见的电热水龙头为背景, 在考查对电路、电功率和电能等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进行了适当的考查。由于题目的综合性强且需要选取合适的公式进行运算,因此成为失分率最高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学的复习中,可先进行专项训练或专题复习,如欧姆定律专题、电路故障专题、电表示数变化专题、电学公式应用专题、挡位专题等,当学生把每个专题的特点和思路方法熟练后,再进行综合题目的训练。通过这样目的明确的训练,相信学生对不同题目的分析应变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7如图5所示,物体在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作用下,沿足够长的水平面向右做减速直线运动。假设物体运动时,重力突然消失,请推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简要说明你的推理过程: 。得分情况:正确率47%-正确率42% 难 难度系数为0.43【思路方法点拨】: 首先明确支持力和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并相互挤压”,物体间没有挤压,就不会有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产生。因此假设在运动过程中重力突然消失,即物体对水平面没有了挤压、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都会同时消失。然后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因为物体原来是向右运动的,当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重力消失那一刻物体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阅卷信息反馈】: 本题的难度系数为0.43,主要问题是不会利用支持力和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叙述不准确简炼。具体表现在:基础知识掌握不清,如第一空写成“减速直线运动”、“向上匀速直线运动”;第二空写成“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重力消失,所以支持力也会消失”、“物体不受重力将漂浮在空中”、“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叙述不完整,第一空写成“匀速运动”;第二空写成“重力消失,摩擦力也会消失,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没有推理过程,第二空写成“物体不受力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错别字,“匀速”写成“均速”。【中考复习建议】: 此题在考查对支持力、摩擦力产生条件及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情况的同时,也考查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推理能力。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学生并不陌生,但对它们产生的条件和各力之间的相互关联并未重视。从统计出的难度系数来看,此题“雷”倒了不少学生,是“把关”了。但题真的难吗?如果把题目改成“假设物体运动时,所有力都突然消失,请推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出错率还有这么高吗?相信不会。众多学生的“失误”映射出教学中存在的“漏洞”-重练习而轻辨析。学生做题的数量多了,潜心思考的时间少了。老师对题目的研究多了,对物理概念的辩析少了。如果我们讲清楚支持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区分清楚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不同,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此题还能成为“把关”题吗?设置此题的目的就是要暴露问题,从而引起师生的重视与反思,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把知识参透,不仅知道概念,更要知道其形成过程,要练习更要思考,对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个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8 2015年3月,我国成功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它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A电磁波B紫外线C红外线 D超声波【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旨在考查电磁波知识与当今社会时事紧密联系。现在汽车上基本都有导航系统。导航卫星与地面时事联系,传播速度非常快,应用的是电磁波;紫外线、红外线、超声波属于声的范畴,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无法达到实时传输的目的。【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1.73 难度系数0.87 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分不清电磁波谱,及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不知道声波属于机械波。不知道卫星导航系统是依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中考复习建议】:在今后复习过程中要了解电磁波在航空航天通讯中的重要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知道卫星和地面的联系靠电磁波,将图片和声音等信号调制到电磁波上,把电磁波当成载体发射回地面电磁波比超声波、次声波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卫星导航系统传递信息利用的是电磁波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始于对静电现象的研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B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C同种电荷相吸引,异种电荷相排斥D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旨在考查静电现象和原子核结构。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1.16 难度系数0.58 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不知道摩擦起电的过程就是电荷转移的过程,不是创造了电荷不知道自然界中,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一定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一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所以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没有弄清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不清楚静电现象是由于物质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产生的现象,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中考复习建议】:在复习时,要牢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现象是电子的转移,跟原子核没有关系10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开关应接在用电器和零线之间B用电器着火时,应迅速向用电器泼水C使用电冰箱时,外壳必须接地D为了方便,可抓着导线拉出插座上的插头【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安全用电原则.电与热、生活用电本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开关应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2)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再救火;(3)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应使用三孔插座,这样可防止因电器漏电而触电;(4)用手直接牵拉导线易造成绝缘层破损,引发触电【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1.82 难度系数0.91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学生不知道开关应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这样在断开开关时,用电器才不会带电, 用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再救火,若直接用电泼易引发触电 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应将外壳接地,这样可防止因电器漏电而触电 用手直接牵拉导线易造成绝缘层破损,引发触电【中考复习建议】:在今后的复习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安全用电原则,家庭电路中的安全用电常识,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11如图所示,图钉尖的面积是l07m2,图钉帽的面积是104m2,墙壁表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4106P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指必须用大于0.4N的压力,图钉尖才能进入墙壁B手指必须用大于400N的压力,图钉尖才能进入墙壁C图钉静止时,手对钉帽的压力大于墙对钉尖的支持力D图钉静止时,手对钉帽的压力小于墙对钉尖的支持力【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考查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学生知道. 压强公式变形F=pS求解手指对图钉的压力,要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受力面积是图钉尖的面积,而不是图钉帽的面积减小受力面积目的是增大压强此题就容易做了。【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0.9 难度系数0。45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不知道利用压强公式变形F=pS求解手指对图钉的压力,对AB选项进行判断; 不知道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对选项CD进行判断 不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图钉静止时,手对钉帽的压力与墙对钉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 虽然公式对了但是计算结果错误。不会科学计数法的运算。【中考复习建议】:在今后的复习中熟练掌握压强公式怎样应用和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要知道什么是受力面积,12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考查物态变化中液化及液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蒸气无色无味。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1.04 难度系数0。52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无色无味学生弄不清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把干冰升华混为一谈。学生弄不清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学生弄不清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学生弄不清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中考复习建议】:在复习中让学生知道“白气”是指空气中的小水滴,它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产生的,舞台上的“白气”、冰棍周围的“白气”、河面上的“白气”都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液滴,都是液化现象。要让学生明白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13图为小强打篮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篮球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是用来增大压力的B相对于在空中飞行的篮球,篮球筐是静止的C投入篮筐的篮球在空中下落时,势能主要转化为动能D篮球抛出后仍能向上运动,是由于受到了惯性的作用【思路方法点拨】: 本题是考查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惯性;要知道增大压力、增大受力面的粗糙程度可增大摩擦力;判断运动与静止时,取决于于参照物,根据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可判断篮球的能量转化情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的作用,只有力才能说作用。【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0.65 难度系数0.32 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学生不知道篮球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目的是用来增大摩擦力的 物体运动和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相对于飞行的篮球,篮筐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篮筐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篮球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篮球重力在对外做功,重力势能减小,转化为篮球的动能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篮球向上运动是由于惯性,但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作用【中考复习建议】:在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知道机械能及其转化判断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14如图为小李用照相机拍摄的石拱桥照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B桥的倒影看起来比桥暗,是由于一部分光折射到了水中C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D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在考查光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1)桥在水中的倒影应用的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2)倒影是桥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在被水面吸收一部分后再反射出来,所以亮度肯定不及景物本身了应该暗(3)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满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凹透镜的中间比边缘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永远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用于矫正近视眼【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1.4 难度系数0.7 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不知道石拱桥在水中的倒影等同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不知道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了折射,有一部分发生了反射,学生不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戴一会聚透镜,即凸透镜,所以该眼镜可以用以矫正远视眼,近视眼应该利用凹透镜矫正对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满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桥的距离要大于2f不清楚。【中考复习建议】:在复习当中要清楚的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及其应用。15如图为实验室常用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图多匝金属线圈悬罝在磁体的两极间,线圈与一根指针相连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它受力转动带动指针偏转,便可显示出电流的大小下列与此工作原理相同的电器设备是()A电烙铁B电铃C发电机D电动机【思路方法点拨】:此题是考查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我们要首先利用图示的装置分析出其制成原理,然后再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各电学元件的制成原理,分别与前面分析的结论对应即可得到答案通过电流表的内部构造显示电流表的制成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并且电流越大,线圈受到的力越大,其转动的幅度越大因此可以利用电流表指针的转动幅度来体现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平均分1.14 难度系数0.57 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不知道电流的三种效应应用,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电烙铁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电铃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理论制成的 电流表是电流的磁效应的应用【中考复习建议】:在复习过程中对于使用和测量工具或设备,它们都有自己的制成原理,如:杠杆、连通器、天平、温度计、电话、电磁继电器、测力计,以及此题中提到的这些设备针对它们的制成原理都要知道。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16如图甲所示,人眼看到斜插人水中的筷子发生了弯折,请在图乙中画出能说明这一现象原理的一条入射光线及对应的折射光线,要求以O为入射点得分情况:正确率29.6% 难 难度系数为0.30【思路方法点拨】:此题是考查作光的折射光路图,是考试什么是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三线在同一个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但是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知道这些此题就易了。【阅卷信息反馈】: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画图时在同侧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光线没有划在或者应住入射点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没有箭头,或者有箭头但是方向标错【中考复习建议】:在复习过程中要规范作图格式、尺规法作图技巧,知道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好像从它的虚像上发出的注意折射光线入射光线都要经过法线上的入射点。17图中OA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在点B处用细绳悬挂一重物,在A端施加动力F1,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画出杠杆受到的阻力F2及动力臂L1得分情况:正确率31.5% 难 难度系数为0.32【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考查力臂的画法,属于简单机械考点,要知道动力和阻力都是对杠杆的力,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绳子拉杠杆的力,方向沿绳子向上;阻力是物重对杠杆的力,方向竖直向下;找准支点,本题已知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方向,根据力臂的画法,过支点作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动力臂和阻力臂【阅卷信息反馈】:此题问题具体表现在: 找错支点,把B点当成支点 没有画出动力的延长线 动力和阻力线段长短相差太大阻力和动力臂没有用字母表示【中考复习建议】: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判断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知道什么是力臂,会根据力臂的画法,准确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强调什么是力的作用线,什么情况下要画出力的作用线。(四)、实验探究题(第18题4分,第19题7分,第20题8分,共19分)18为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军用图1中两个相同的装置做实验,实验器材还有天平和钟表收集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此温度值是26(2)实验中,用加热时间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液体1(选填“液体1“或“液体2“)的吸热能力较强物理上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 物理量物质质量/g初始温度/加热时间/min最终温度/液体15020545液体25020568【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比热容的相关知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为了比较吸热能力,引入了比热容这个概念,比热容就是反映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吸热能力的强弱不等于吸热的多少;当质量、升高温度一定时,吸收热量多者吸热能力强;当质量、吸收热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少者吸热能力强。【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包括3小问,满分4分,平均得分:2.3分,难度0.57。第1小问要求考生基本仪器的读数,仍有部分考生失分,主要是受到“长度测量时应读出估计值”这一知识的影响,人为的添加“估计值”,读作“26.1”或“25.9”,从而导致失分,这一错误是典型的知识的负迁移。第2小问考查研究物理问题时常用的“转化法”,典型错误有二: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二是对“转化法”的核心要素不甚理解,“转化法”的核心要素除了“用可见显示不可见”之外,更应强调“一一对应”,如本题中影响“物体温度变化”的因素除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之外还有“物质的种类”,因此“物体上升的温度”就不能反映“物体吸热的多少”。第3小问考查比热容的概念,不少考生误认为“温度升高的多的物体比热容大”,这显然是受到人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也间接说明考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只是一知半解。另外,错别字也是失分的一大因素,如将“容”写作“溶”、“融”、“熔”、“镕”等,甚至还有汉语拼音。【中考复习建议】:对于概念的教学,既要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引入该概念的意义,加强对科学方法的教学,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量替代法”等常用方法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量替代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适用范围、条件,以及这些方法的要素等,正所谓做到“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19小华在“探究小灯泡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所用电源电压恒为3V,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选填“左”或“右”)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若电路中仅有一处故障,这个故障可能是:灯泡短路(3)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小华进行了4次测量,并将有关数据及现象 记录在表格中在笫1次实验中小灯泡不亮的取因是:变阻器接入阻值太大,灯的实际功率太小物理量次数电压U/V电流I/A实际电功率P/W小灯泡亮度10.50.120.06不亮21.50.200.30偏暗32.50.30正常42.80.320.90更亮(4)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0.75W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思路方法点拨】:课程标准要求: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测量小灯泡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灯泡与滑动变阻器是串联关系,与电压表是并联,如图3;(2)闭合电路前滑动变阻器应在最大阻值,故,滑动变阻器在最左端;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是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说明与电压表并联部分电阻为零,小灯泡短路;(3)接通电路时滑动变阻器在最大阻值处,滑片向右滑动过程中电阻减小,开始时电阻较大,电路中电流较小,电灯实际功率小,电灯不亮;(4)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功率为P=UI=2.5V0.3A=0.75W,根据图中数据,电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共有4小题,满分7分,12问4分,得分:2.968;34问3分,得分:2.462。难度0.78第1小题要求完成电路连接,主要问题是:1.导线交叉;2.滑动变阻器连接错误;3.用虚线连接。第2小题考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以及判断电路故障,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大多考生均能正确作答,但对电路故障的判断则错误较多,主要问题一是不能正确判断故障性质,二是用词不严谨,如只答“短路”,而未指明短路的元件。第3小题要求考生分析灯泡不亮的原因,不少考生误答为“滑动变阻器电阻太大”、“电流太小”或“电压太小”,说明考生对影响灯泡亮度的因素实际功率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同时也反映了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欠缺。还有部分考生回答“灯泡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说明考生对额定功率的概念的掌握也不甚精准。另外,还有部分考生的答案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电流小于额度功率”、“电压大于电流”、“电流小于实际功率”等,说明考生还未建立物理思想,不知道不同的物理量不能比较大小。第4小题第1空要求考生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出现的错误一是将公式误记为P=U/I,得出“0.83”,二是凭空猜想,取上下两个值“0.3”和“0.9”的中间数,得出“0.6”,说明考生还未能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第2空绝大部分考生都能正确作答,需要注意的是用词的准确性,功率应用“大”、“小”表示,若用“高”“低”表示则不够准确。【中考复习建议】:1.电学教学中,连接电路电学的基础,是电学综合题起点。2.判断电路故障建议教师对常见故障进行总结,如灯泡不亮的几种可能性:短路的特点、断路的特点、滑动变阻器阻值太大的特点进行归纳。3.由于考生用来答题的笔不合适,造成扫描不清而失分的现象,也应提醒考生注意。4.提高考生从表格或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5.培养考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20小亮想测量一个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他利用天平、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细针等器材,经过思考,想出了如下的实验方法(1)图甲是小亮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游码未游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2)小亮纠正错误后调节好天平,按照以下步骤继续实验:将小木块放在天平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木块的质量为18.6g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细针缓慢地将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利用排水法,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30g,则小木块的体积为30cm3(已知水=1.0xl03kg/m3)测出小木块的密度是0.62g/cm3(3 )受小亮实验的启发,小丽在实验时除了利用原有的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和细针外,又找了一把刻度尺,不用天平也测出了木块的密度请你将下列测最步骤补充完整:在玻璃杯中装人适盘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0;将木块轻放入玻璃杯中,待它漂浮时,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用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m;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水=水(用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思路方法点拨】:课程标准要求: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认识浮力.调节天平时,首先将天平放置在水平台上,游码放置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然后观察指针是否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来判定天平是否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由右盘砝码质量总和加上游码读数(游码读数时,先看清该天平的感量);因圆柱形玻璃杯的底面积未知,设圆柱形玻璃杯的底面积为S,物体重力利用转换法,让物体在水中漂浮,根据浮沉条件,浮力等于重力,木块重力等于gS(h-h0),木块的体积等于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S(hm-h0);根据密度公式可求出木块密度。【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共3小问,满分8分,12问4分,得分2.424;第三问4分,得分0.646。难度0.38第1小问比较简单,大多考生都知道,但表达不清晰,如“游码”写成“铁块”、“铁片”、“小砝码”等,说明考生对仪器的各部分构造名称不熟悉。还有部分考生将天平使用时的两次调平相混淆,误答为“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审题不清)。回答“不能用手调节”的也大有人在,显然是和“不能用手取放砝码”记忆相混淆。第2小问第1空要求读出木块的质量,主要问题是以游码右侧读数以及分度值错误。第2空既用到了等量替代,又考查了密度计算,主要问题是计算错误以及单位换算有误。第3空计算木块密度,由于不重复扣分的要求,故此空得分较高。第3小问第1空的典型错误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边长,算出体积”、“用天平测出质量”等,这说明考生没有认真审题,前者是因为题目中并没有出现“规则形状”等条件,后者是因为题目中已经明确“不用天平”。另外,考生应试的能力也较差,步骤和步骤都是“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稍加思考可知,步骤也应是在一定条件下“测出杯中水的深度”,由此可知学生的推理能力也有待提高。第2空要求利用浮力知识求出木块密度,题中要反复应用等量替代法分别求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难度较大,其失分原因是表达式中使用的字母与步骤中不一致,或者是没有化成最简式,说明考生的数学推导能力稍显不足。【中考复习建议】:1.本题体现出的问题是基本概念不清楚,应在以后教学中抓基础,如概念的背诵和默写,重点字和物理术语的强调,单位换算的训练等都要得到重视。2.在教学中应多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明白出题人的意图,作习题时要能发散思维,不能习惯从某个角度出发,要能把握知识的整体与系统。3.在复习时强调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密度板块与浮力板块的联系。(五)、综合应用题(第21题8分,第22题9分,共17分)21质量为3t的小型载重汽车,额定功率为l00kW,车上装有6t的砂石汽车先以lO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以20kW的功率匀速行驶了lOmin,消耗汽油1.2kg,然后又以额定功率用了2min的时间,将砂石从山坡底运送到50m高的坡顶施工现场g取10N/kg试问:(1)1.2kg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已知汽油的热值为4.5107J/kg)(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多少?(3)汽车从坡底向坡顶运送砂石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思路方法点拨】:(1)利用燃料放热公式Q=mq,求出放出的热量;(2)先利用牵引力的功率和时间求出牵引力所做的功,再根据W=Fs求出牵引力,结合二力平衡得到阻力;(3)先求出有用功即6t砂石运到坡顶所做的功,总功是汽车在额定功率下用了2min的时间所做的功,再利用斜面的机械效率公式求出机械效率【阅卷信息反馈】:本题共3小问,满分8分,平均得分3.67分,难度0.46。第1小问是热值计算,本题错误率较高,主要是考生将热值计算误认为是比热容计算,由此导致错误。第2小问得分率相对较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论述不严谨,在计算出动力之后,忽略了阻力等于动力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