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教材助读一 资料链接1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这本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2背景资料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而唐雎则是当时诸多“士”中之一。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国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二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理清文章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发展)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结局).预习自测一、初读文章.我的疑问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第二学习时间 新知探究案 .学始于疑- 我思考 我收获一、整体把握(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甚: 虽然:唐雎不辱使命 辱: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逆: 轻:长跪而谢之 谢: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听:岂直五百里哉 岂: 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尝:否,非若是也 若是: 请广于君 广: 大王加惠 惠: 2. 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5)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9)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1文中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形象?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的“潜台词”。 (方法链接:按词典的解释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话里有话”。 人们经常用“潜台词”表达自己内心的不便明说的想法,而人们虽然听到了这个意思,却有苦难言。潜台词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它是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是掌握台词的一把钥匙。要善于挖掘潜台词,潜台词挖掘好了,人物的动作也就出来了。找到了潜台词,也就找到了人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表达方式,也就有了依据。)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3本文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4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5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三、感悟总结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不畏强暴、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特色品评:本文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人物个性鲜明,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本文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描写以及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从而突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秦王蛮横无理、狂妄虚伪、阴险狡诈、外强中干、前倨后恭;唐雎临危不惧、立场坚定、机智果敢、从容冷静、义正词严。 第三学习时间 课后训练案 基础训练题 - 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一、基础知识:(一)、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技亦灵怪矣哉二、文本阅读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 通 ,意为 (2) 通 ,意为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请广于君 ( )()秦王谓唐雎曰 ( )()天下缟素 ( ) ()长跪而谢之曰 (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布衣之怒 B天子之怒 C庸夫之怒 D专诸之刺王僚翻译下面句子()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答: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的性格特点。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C唐雄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