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与批评_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位.pdf_第1页
钩沉与批评_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位.pdf_第2页
钩沉与批评_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位.pdf_第3页
钩沉与批评_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位.pdf_第4页
钩沉与批评_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位.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收稿日期 2005 11 18 基金项目 2006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2006SK215 作者简介 黄焰结 1971 男 安徽怀宁人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钩沉与批评 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位 黄 焰 结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安徽 芜湖241000 摘 要 奈达翻译理论始自上世纪中叶 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钩沉奈达译论的基本框架 描述其后来的 发展 并且例证其实际操作能力 目的是对其整体做出客观的批评和恰如其分的定位 以期提醒译界人士 翻译理 论的研究不应 喜新厌旧 关键词 奈达 翻译理论 钩沉 批评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237 2006 02 0111 05 奈达译论的钩沉 奈达博士在世界翻译界是一位备受推崇的 长 青学者 evergreen scholar 其翻译思想的发展主要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描写语言学阶段 1943 1959 2 交际理论阶段 1959 1969 3 社会符号 学与社会语言学阶段 1969 第一阶段是奈达翻 译理论的初创期 第二阶段是其理论的成熟期 奈达 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 第 三阶段 奈达虽然从多学科角度研究翻译 但大多还 是对前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奈达初期的翻译理论不够成熟 而中期的十年 可谓是他译学研究生涯中最主要 最活跃 最丰产的 时期 1964年出版的 翻译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一书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过 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而1969年他与塔伯合著的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TheTheoryandPracticeof Translation 是 探索 的补充与发展 1 Pvii 着眼于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俗易懂 影响甚至超过了 探 索 2 P134 在这些著述中 奈达主要论述了翻译的 性质 功能 过程 分析 转换 重组和检验四个阶段 等 而其中 动态对等 的翻译观是核心部分 简言 之 奈达的交际翻译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 接受美学 和信息论等理论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 奈达的 动态 对等 理论是以生成转换为理论基石 以读者反应为 标准 以信息转换为方法形成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理 论体系 3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奈达译论逐渐暴露出它的 缺点 由于外界的批评 也由于自身翻译观的发展 奈达对前期的译论做了一些修正和补充 其一 交际翻译理论转为社会符号学理论 上 世纪70年代后 奈达渐渐认识到交际理论范围较狭 窄 不能够充分地解释所有话语层语言符号的本质 而且忽略了社会行为和语言使用 语言和文化之间 的关系 4 P184 因此他将翻译理论的研究纳入了社会 符号学的模式 后来再纳入社会语言学模式 不过 有人认为 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观转变为社会语 言学翻译观时 他已经在走回头路 因为后者的研究 范围比前者要狭窄得多 5 其二 动态对等 转为 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t 立足于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 功能对 等 强调译文的有关一切都有意义 其中包括言语形 第26卷第2期 2006年4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Vol126 No12 Apr12006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式 4 P9 按照奈达的这个说法 形式也有意义 不可轻 易牺牲 因此澄清了人们对他的误解 同时也使其含 义更加清楚 4 P7 再后来 奈达将 功能对等 划分为 最低定义和最高定义 最低定义是 译文读者应能透 过对译文的了解而想象得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 欣赏原文的 最高定义是 译文读者应能以与原文读 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 6 P87 这是奈达从 社会语言学翻译观出发 把翻译看作语际交流的结 果 另外 奈达也认识到 动态对等 过于集中解决译 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 而忽视了文学欣赏性 因此提 出了可懂性 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三原则 奈达转换理论的应用 为了取得 动态对等 奈达借鉴乔姆斯基转换 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 非核心句及其转换的概 念 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理论 按照乔姆斯基 转换语法 transformation gram2 mar 的一个重要观点 所有语言都有6到12个基本 结构 可通过所谓的 转换 而产生语言中所有的表 达形式 转换的基本理论是 尽管人类语言在形式 上各不相同 但在表达语义的深层结构上是基本相 同的 翻译首先应该进行 逆转换 back transfor2 mation 即把原语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原语的 近核心 句 near kernels 译语的核心句在深层结构上与 原语的核心句取得等值后 再 转换 transformation or forward transformation 生成适当的译语表层结构 奈达认为 这种三段式的转换是科学 有效的翻译方 法 确实 转换理论将翻译中的曲译现象减少到最 低的程度 7 P35 令人耳目一新 对指导翻译实践有一 定的意义 为了说明这一点 请看下面两个英汉互 译的例子 例1 For far too long Asia has suffered from a deluge of specialists devoted to the idea that development is only a billion dollars or a billion birth control devices away 1 分析成分 即判断出句中词是object event abstract还是relation R A A A O E R A R For far too long Asia has suffered from a deluge of O E R O R E specialists devoted to the idea that development is A A O R A A only a billion dollars or a billion birth control O A devices away 2 说明内隐结构成分 specialists是devote的施事 也是suffer的施事 dollars和devices是development的施事 3 判定核心句 1 Specialists were devoted to the idea 2 dollars or devices developed Asia 3 The idea suffered Asia 4 说明各核心句之间的关系 1 句和 2 句是并列的关系 但 2 句是对 1 句的 补充 3 句是 1 句的结果 5 把各核心句变成近核心句的形式 A billion dollars or a billion birth control devices away developed Asia This idea was what a lot of spe2 cialists were devoted to For a long time they suffered Asia 此时 将英语的近核心句译成汉语 经过重组 翻译成中文就是 只要能得到10亿美元的帮助 或者只要让10 亿人实行计划生育 亚洲的经济就可以得到发展 这 是众多的专家潜心研究出的一个思路 长期以来 这个思路对亚洲一直起误导作用 例2 那时候 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 披长发 留着浓密大胡子 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 青藏公路附近活动 那支磨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挂 在他身上 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 物 这是笔者在翻译中碰到的一个例子 面对庞杂 的这段话 笔者一开始感到一筹莫展 遂试着用奈达 的转换理论将其拆成几个核心句 为节省篇幅 分析 从略 顿觉豁然开朗 试译如下 In those days people who frequented north Tibet would often meet an old thickly bearded man along Qinghai Tibet highway Wearing Tibetan boots carry2 ing a hunting rifle shining from frequent use at his side he walked in front of two yaks heavily loaded with games his long hair following over his shoulder 用逆转换方式将文本转换成简单的结构句和核 奈达所谓的核心句只是近核心句 而非真正的核心句 这是他与乔姆斯基的不同之处 奈达认为 如果将句子的表层结构逆转换为真 正的核心句层 那么翻译将无法进行 因为真正的核心句是孤立的 各句之间没有联系 另外 奈达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见下文分析 奈达认为 语言的词汇按其在上下文中的语义关系可分为四种语义单位 semantic category 即物体词 object 活动词 event 抽象词 abstract 和关系词 relations 这四种语义单位构成了各语言的 核心成分 kernels 是语言中表层结构赖以生成的基础 1 P37 奈达划分的7个英语核心句是 1 John ran quickly 2 John hit Bill 3 John gave Bill a ball 4 John is in the house 5 John is sick 6 John is a boy 7 John is my father 1 P40 211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6 第26卷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心句并不符合乔姆斯基的方法 乔氏的结构比奈达 的要复杂的多 不少翻译理论家对此提出了质疑 是否在每一句话之前都得进行一番类似乔氏式的转 换 复杂句式中的短语与短语之间如何转换 歧义 短语 又该如何转换 8 P56 确实 奈达的转换翻译模 式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存在着一些漏洞 但不可 否认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可 以结合实际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当然 它的缺陷还 需要翻译理论家们继续努力 利用现代语言学及其 它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对其加以修正和发展 奈达译论的批评与定位 1 奈达译论的贡献 奈达是第一个科学 严肃地研究翻译的语言学 家 9 P4 在他之前 传统的语文学范式翻译研究占 据着统治地位 这种范式重灵感 凭借直觉 是一 种经验主义理论 传统译论强调翻译以原文本为依 归 奈达译论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传统译论强调 形式对等 奈达译论重视动态对等 传统译论强调翻 译的结果 重视原文说了些什么 而不在乎原文怎么 说 奈达译论强调的是翻译过程 重视原文的传译方 式 8 P54 传统译论是经验的总结 采取的是 评点式 随感式 印象式 的批评方法 奈达译论综合了语言 学 信息论和接受美学等现代理论 是科学的结晶 等等 总之 奈达翻译理论的横空出世 构筑了现代 翻译科学 打破了经验主义的樊笼 因而不啻于翻译 界的一次革命 2 奈达译论的不足 尽管奈达译论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尽管其不断 得到修正和补充 然而终究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 总 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首先 按照奈达的定义 语言翻译 linguistic translation 是指 翻译中只有语言上隐含的信息才能 通过分析和转换后传达出来 而 文化翻译 cul 2 tural translation 则指 原文中的有关文化内容经过改 变以适合译语文化 1 P199 203 但奈达认为 好的翻译 应是 语言翻译 而非 文化翻译 语言翻译 是合 乎规矩的 legitimate 是唯一忠实的翻译方法 而 文化翻译 则与之相反 它只是教师和牧师的职 责 1 P13 134 奈达上述说法是否偏颇与极端呢 我们 且来看一看他举的一个例子 他说 Phillips版 圣 经 中 then a diabolical plan came into the mind of Ju2 das 犹大心中产生一个邪恶的计划 就是 文化翻 译 是不合规矩的 而应当翻译成今日英语版 圣 经 中的 then Satan went into Judas 撒旦进入犹大心 中 1 P134 其实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前者虽然可能 达不到 动态对等 但起码传达了原文信息 使读者 易懂 而后者不要说 动态对等 读者能否理解恐怕 也是个问题 另外 奈达将 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 这事像板球赛一样重要 翻译成 这 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将 as white as snow 白如 雪 译成 白如鹭毛 等又何尝不是 文化翻译 呢 打板球 是英语世界的一种体育文化 而 吃饭 体 现的是中国的一种饮食风俗文化 那么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如何处理呢 奈达说 原文中重要的文化特点应当保留下来 就像上面的 今日英语版 圣经 的那种翻译一样 若文化差异太 大 可以加注 1 P110 111 按照奈达理论 汉语中的 情 人眼里出西施 这个成语不能译成 Helen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因为那属于 文化翻译 合理的译法是 Xishi is in the eyesof the beholder 再 加注说西施是中国春秋时代的美女 同前例 不要 说英语读者能否达到同汉语读者一样的感受 也不 要说有多少读者愿意看原文的注释 读者要弄清楚 原文传达的信息恐怕也要花相当的气力 奈达后来 虽愈来愈重视修辞意义和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但遗 憾的是 上述问题却没有得到纠正 其次 奈达承接的是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受其影 响 着重于句子的语义分析 翻译单位以句子为 主 而忽视了篇章结构 其实 人们运用语言这一工 具进行交际 并不是以单词或单句为单位的 句子只 是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 而实际交际中 人们是利用 这些句子组成语篇来进行的 实际上 奈达在中期 对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的不足已经有了察觉 并做了 一些尝试 1 P102 140 可惜他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 过 而且后来再也没有提及 奈达之后的不少翻译 学者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此方面进行过许多有 益的尝试 突出的有Basil Hatims Ian Manson Chris2 tiane Nord和Jeremy Munday等人 再次 奈达译论的母理论仍旧是结构主义语言 学 尽管他后来引入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模式 但仍未摆脱其影响 结构语言学认为语言交际是解 码和编码过程 采取 从下到上 bottom up 的方法 对语言进行分析 但却忽视了语言交际的心理过程 和人的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强调 原型 proto2 type 研究 采取 自上而下 top down 的方法论 利用认知语言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基石 为翻译研究提 供了新的视角 挖掘了新的深度 Ernst AugustGutt 这是奈达与乔姆斯基的不同之处 乔氏多次强调 他所建立的语法模式是形式的和非语义的 出自天津外国语学院林克难教授的手稿 特此感谢 311 第2期 黄焰结 钩沉与批评 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位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就是此方面的佼佼者 最后 语言学翻译研究注重的是从微观角度来研 究翻译 而忽视了把翻译放到宏大的环境中去考察 结果往往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而且 奈达 的译论是一种规范性 prescriptive 的研究 即利用语 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 rigorous 的描述 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 用以指导翻译 实践 文化翻译研究扭转了这一局面 学者们运用描 写性 descriptive 的翻译理论 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 探讨译文产生的文化背景 包括政治 社会 经济 意 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以及译文反过来对文化产 生的影响 这方面杰出的学者有Susan Bassnett Maria T ymoczko Edwin G entzler以及已故的Andre Lefevere等 人 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 奈达后来所探讨翻译中的 文化问题 从根本上讲 还是狭义的语言中文化差异 问题 而并非广义的文化研究 3 奈达译论的定位 奈达译论自上世纪中叶始 辉煌数十年 而最终 淡出翻译历史的舞台 这是历史的必然 奈达译论 的兴衰沉浮反映了译学研究在不断向前发展 是完 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因此我们不必为之惊讶 也 不必为之惋惜 按照当今走红的文化学翻译理论观 点 任何翻译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受制于 当时 当地的历史条件与具体的文章体裁 作者风 格 译者目的 诗学规范等 另外 个人的世界观 自 身的知识结构也对每种翻译理论的形成有着深深的 影响 因此 奈达译论存在着不足 不够完美 这是 极为平常的事 实际上 奈达本人也多次提到 翻译 是一种复杂现象 没有一个完美理论能对之解释一 切 不同的译论只是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 确实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 而皆准 行之百年而不衰的的完美翻译理论 至于 严复 信 达 雅 三字经在中国译界历经百年仍长盛 不衰 某些人至今仍奉之为圭臬 那只不过是中国人 祖先崇拜 思想意识的使然 10 对待任何一种译论 我们不应该在其辉煌时奉 之为神 也不应该在其淡出时视之为一无是处 我 们应该持着客观的批评态度 认识其长处和不足 发 挥其所长 而摒弃其不足 奈达译论对传统译论是 一种突破 它适宜指导以传达信息为主的文本的翻 译 而用以指导文学翻译是不合适的 显然 奈达认 识到了自己译论的缺陷 因此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 缀 不断修正和充实自己的观点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还大力提倡进行跨学科和多元的翻译研究 欢迎 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 其广博的胸怀 谦谦的学者 风范可见一斑 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确实 在翻译 研究这块土地上耕耘的每一个学人 都应该有海纳 百川的胸怀 这样翻译学的研究才会更加蓬勃发展 其作为独立学科身份的确立也将指日可待 最后 想提醒译界人士的是 在翻译研究众声喧 哗的今天 奈达理论的悄然淡出并不意味着从此被 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其长处要发扬 短处要克服 总之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其实 任何旧理论的发展 与创新都应该是这样的 正如林克难教授所言 对 待翻译理论 喜新又何必厌旧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2 nd edition M Leiden E J Brill 1974 2 谭载喜 翻译学 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 魏标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看奈达的翻译思想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4 99 101 4 Waard Jan de Nida Eugene 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 M Nashville Tho2 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6 5 陈宏薇 从 奈达现象 看中国翻译走向成熟 J 中国翻译 2001 6 46 49 6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 谭载喜 奈达论翻译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8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3 9 Peter Newmark About Transl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sters LTD 1991 10 林克难 严复 奈达 严复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1 5 责任编辑 管正平 校对 徐平 出自天津外国语学院林克难教授的手稿 411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6 第26卷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