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高考历史 经济史部分 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1页
(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高考历史 经济史部分 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2页
(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高考历史 经济史部分 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3页
(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高考历史 经济史部分 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4页
(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高考历史 经济史部分 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 (2013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又除草来又砍树,田头翻耕松土壤。千对农人在耕地,洼地坡田都前往。 其中“千对农人在耕地”这说明这是集体耕作。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这一时期封建小农经济还没有形成,所以只能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2、(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富庶人家置买田租给别人种,是想收田租而不是行仁义,但是到了洪涝或旱灾的季节时,那就必须得要让那些种田的先欠着你的租税,因为要是在这种时候还要向他们收租的话,本来就没收成,那贫佃户肯定要跑了,然后田也荒废了,这样下去的损失肯定比你现在免去他们租税的损失还要大。ab项不符合材料;d项租佃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本题选c项。3.(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租佃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 d自耕农式经营【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村生产关系租佃制度的发展的理解。根据“耕者之田资于富民”的提示说明有了“耕者”和“富者”的差别,而且出现了分成租,这些都是租佃关系的特点。4.(2013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6题)“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d【解析】考查依据教材相关知识理解历史现象。关键信息:千年土地八百主“,限制词:实质。本题容易错选a项,从题干中反映封建土地易主之多,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但实质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这因封建土地是私有的,bc说法错误。5.(2013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6题)“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d【解析】考查依据教材相关知识理解历史现象。关键信息:千年土地八百主“,限制词:实质。本题容易错选a项,从题干中反映封建土地易主之多,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但实质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这因封建土地是私有的,bc说法错误。6.(2013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中三年级三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9题)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答案】d【解析】考查对北宋时期土地制度的理解。a、c明显不符合史实。b“解决了”也不准确。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短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从长远看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故选d。7.(2013年安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13题)右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a北魏的均田制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d中共的土地改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图3均田制付诸实施,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性质;而且笔记里有“北方经济”一词。其余选项不符合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8.(2013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14题)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就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a抑制土地兼并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巩固北魏统治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答案】a【解析】考查考生材料信息获取分析能力。知识点:土地制度。关键:富强者并兼山泽而就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因此,正确选项为a。9.(2013年广东省韶关市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14题)“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是说现今授田制被破坏了,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而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据此本题选选b项。10.(2013年广东省韶关市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14题)“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是说现今授田制被破坏了,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而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据此本题选选b项。11. (2013年山西省高考联合模拟训练一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5题)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考查宋代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认为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这是租佃制,明清时期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是在明清时期。选择d项。12.(2013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4题)关于下述农民起义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明末李自成起义贵贱均田均田免粮a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表明农民反对分封制度下的世袭统治权b北宋农民起义的口号表明农民反对因商人地位上升导致的贫富不均c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映d“平均”的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答案】d【解析】考查考生比较分析能力。农民起义口号共同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如“吾疾贫富不均、均田;abc说法错误。13.(2013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4题)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出现于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14.(湛江市2013年普通高考测试)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 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井田制。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题目中两国擅自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d。a、b、c项与题意不符。15(江西省红色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从关键词“千耦”,可以判断是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其他选项不符该信息。故选c。16.(河南省漯河市2013届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美)斯塔福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答案】c【解析】直接向农民索取地租,说明承认土地私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井田制瓦解对应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二、非选择题1.(2013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1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赋税始于夏代,在井田制基础上,三代行贡、助、彻之法,即“籍田以力”的劳役地租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确立了以田亩计征的实物地租制,是税收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标记。第二次重大改革是秦汉时期秦统一后,征收田租“舍地而税人”,即按每人应有土地亩数征税,田租约为“什一之税”至唐时实行租庸调制,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定额缴纳。第三次重大变革是唐中后期的两税法第四次重大变革是明代的“一条鞭法”标志中国赋税制度向以物田为课税对象的租税制度转化。第五次重大变革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废除。摘编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万历间,旧饷五百万,其末年加新饷九百万,崇祯间又增练饷七百三十万,倪元璐为户部,合三饷为一,是新饷练饷又并入于两税也。至今日以为两税固然,岂知其所以亡天下者之在斯乎!使练饷、新饷之名不改,或者顾名而思义,未可知也。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者亦无几矣。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 现代有史学家把这种“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即: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租庸调+杂派+杂派 一条鞭法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地丁合一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杂派+杂派通式: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摘编自秦晖并税改革与黄宗羲定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春秋至清朝征税标准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定律。依据黄宗羲定律,评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解析】第一问中概括征税标准额变化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要仔细阅读材料加以概括。分析征税标准变化的原因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第二问概括“黄宗羲定律”时注意对材料中的相关公式作比较,会发现“+杂派 ”“+杂派+杂派 ”“+杂派+杂派+杂派”的变化,据此概括组织语言来表达。赋税制度的改革是由政府对人民进行,故定会对政府和人民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从对政府和对人民,对社会几个方面来谈即可。【答案】(1)变化:春秋:以田亩计征;(1分)秦汉:以每人应有土地亩数征税;(1分)唐前期:按丁身和土地数量定额缴税;(1分)唐中期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多少作为征税标准;(1分)明清:以物田税为准,逐渐废除人头税,(2分)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写具体制度变化也可给分);(1分)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化繁为简,便于政府计算征收;(1分)土地兼并。(1分)(2)定律:历史上没进行一次“并税”改革,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2分)影响:每次赋税改革都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催生杂派税项,增加农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2分);人民起义不断,导致政府统治危机。(2分)2(江西省红色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0分)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材料三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011年8月6日)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骚乱对比材料四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一个层面,都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整体性、体系性的运动。与此同时,针对这种新的整体性运动,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这种反抗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如西雅图、热那亚和纽约街头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