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钟山石窟第3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 u b j e c t n o 3z h o n g s h a ng r o t t o e sc a v eo fi m a g e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b e l i e f s s p e c a l t y f i n ea r t s n a m e w a n gy u a n i n s t r u c t o r l is o n g a b s t r a c t z h o n g s h a ng r o t t o e si n 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r e g i o na n dt h en o r t h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r e g i o n g r o t t ot e m p l e a n ds a v et h eg o o da n dah i g ha r t i s t i cl e v e lo ft h eb e i s o n g d y n a s t y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s t u d i e si n v o l v i n gz h o n g s h a ng r o t t o e s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i nt h e f o r mo f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r e p o r ta n dt h ei m a g i n gs y s t e mw i t h i nt h em a i nc a v e p h i l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 b u ta l s ot h es t a t u so fb u d d h af o u n di n s i d et h ec a v et h e r ea r e s e v e r a l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 s i nt h i sp a p e r o nt h eb a s i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r o u g h s e v e r a lf i e l ds u r v e y st oo b t a i nf i r s t h 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i nt h ef o r mo ft a b l e sa n d a p p e n d i c e sl i s t e di nt h et e x t i m a g e sa n dt h r o u g ht h e s es t a t i s t i c ss h o wt h a tw i t h i nt h e b u d d h i s ts c r i p t u r e s a sw e l ia st h ec a v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fm u t u a ic o n t r o l a n do t h e rp a r t s o fi m a g i n gm e t h o d st oc o m p a r ez h o n g s h a ng r o t t o e s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r i n c i p a ls t a t u e s a n dc a v e so ft h es t a t u e sw a sr o u g h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t i m ep e r i o d s p a p e r ss e l e c taf e ws e l e c t e dm a j o rs t a t u e st h e m e a l t h o u g ht h e s et h e m e sa r e a l s om o r ec o m m o ni no t h e ra r e a s b u tt h ez h o n g s h a ns t a t u e si nt h ec a v ea r to fs t y l e w i t h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m a g i n gf e a t u r e sa l s or e f l e c tt h eb e l i e fo ft h el o c a l b yl o o k i n gf o r t h es o u r c et e x ti nt h ei m a g e a n do t h e rp a r t so f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g a n s u s i c h u a n a n do t h e rp l a c e so ft h ec o m p a r i s o n a n a l y s i so ft h eg r o t t oa r ts t y l ea n dg e o g r a p h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s z h o n g s h a ng r o t t o e sf e a t u r e so ft h e m e sa n di m a g e i n f l u e n c e dal o tb yt h ef o l kc u l t u r e t h et e x tc o m ef r o mt h ef o l kl e g e n d t h ei m a g e i n s i d et h ec a v ei sn o tb a s e do nt h ec l a s s i cn a r r a t i v e t h e s er e a c t i o n so ft h es t a t u e so f c i v i in a t u r eo ff a i t h g r o t t oo ft h ei m a g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l a y o u ta n di m a g e st or e f l e c tc h a n g e s i nt h ei o c a if a i t h b u t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c a v e si nt h eh y b r i d i t yo ft h ev a r i o u ss e c t s 舢8川6 肌7 0 4洲7 川 y k e y w o r d s s h a n b e ip l a i n z h o n g s h a ng r o t t o e s i m a g ec o m p o s i t i o n b o d h i s a t t v a s k s i t i g a r b h a t h e s i s t h e o r y 目录 第1 章引言 l 1 1 研究对象 1 1 2 研究目的 1 1 3 前人已做的研究 2 第2 章钟山石窟第3 窟的概况 4 2 1 钟山3 窟的图像内容 5 2 1 1 石窟的形制 5 2 1 2 造像布局 造像组合及题材 7 2 1 3 石窟的造像顺序 l l 2 2 石窟的风格来源 1 6 2 2 1 与周边石窟的关系 1 6 2 2 2 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 1 8 第3 章部分题材内容及图像特点 1 9 3 1 三世佛 o 00 10o 1 9 3 1 1 三世佛的图像系统 2 0 3 1 2 三世佛的信仰 2 3 3 2 十六罗汉 2 3 3 2 1 图像分析及文本来源 2 5 3 2 2 钟山3 窟十六罗汉的艺术特点 2 6 3 3 地藏菩萨 2 8 3 3 1 地藏菩萨的图像考释 2 9 3 3 2 地藏崇拜 3 2 3 4 涅粲图 3 3 第4 章钟山3 窟图像蕴含的信仰情况 3 5 4 1 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3 5 4 2 密教因素的影响 3 6 结语 d o o0 0o oa0 0m 00 i 3 8 附录 4 0 参考文献 4 6 l v 插图目录 图卜1 延安地区石窟分布示意图 引自姬乃军 延安地区的石窟寺 文物 1 9 8 2 年第1 0 期 第1 8 页 图卜2 钟山3 窟 图2 1 钟山石窟平面图引自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 子长县文物管理所 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 考古与文物 1 9 8 2 年第6 期 第3 9 页 图2 2 梵文位于钟山3 窟的窟顶藻井边缘处 图2 3 释迦牟尼佛白文摄 图2 4 石柱造像 图2 5 门洞过道的西壁造像龛 图2 6 钟山3 窟的东壁上龛 图2 7 庆阳北石窟寺第2 6 3 窟坐佛 引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编 陇东石窟 图八一 图2 8 钟山3 窟东壁涅粲图 自在观音龛白文摄 图3 一l 善跏趺坐佛白文摄 图3 2 禅定印坐佛白文摄 图3 3 东壁药师佛 图3 4 钟山3 窟罗汉像 图3 5 伏虎罗汉白文摄 图3 6 清凉山万佛洞2 号窟罗汉 图3 7 降龙罗汉 白文摄 图3 8 钟山3 窟十六罗汉 图3 9 庆阳北石窟寺第1 6 5 窟罗汉像 引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编 陇东石窟 图八七 图3 1 0 钟山3 窟前壁的地藏十王像 图3 1 1 钟山3 窟后壁的地藏菩萨龛 图3 一1 2 四川石篆山第9 号龛地藏十王像 引自郭相颖 李书敏主编 中国大足石刻精萃 第1 3 7 页 图3 1 3 钟山3 窟前壁涅集像 图3 1 4 钟山4 窟正壁涅桀像 图4 1 钟山3 窟门洞上方的五佛并坐 图4 2 钟山3 窟门洞过道西壁的造像龛 v 2 6 6 7 8 9 加加 m殂殂毖孔孔卯凹鹪勰 凹凹缸 鹪弘盯盯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第1 章引言 1 1 研究对象 子长县钟山石窟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北宋佛教石窟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安 定镇 一九八八年一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石窟现存有 五个窟 第3 窟规模最大 即为主窟 根据窟内题记可知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 历经宋 金 元 明 清 历代都有修葺和增补 造像题材有三世佛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自 在坐观音 地藏菩萨 十六罗汉等 主窟东边的第4 号 第5 号窟的窟壁上的造像题材 与主窟相近 l 号窟风化严重 仅在窟门两侧各存有一天王像 年代应在金以后 2 号 窟为空窟 石窟后山的山腰上有一座七级砖塔 为明代万佛塔 据统计 现有的五个窟 内保存石雕造像7 0 0 0 余件 1 本文将根据3 号石窟内的石碑 造像题记 以及图像组 合 将3 号窟的造像内容进行分期 重点了解北宋到元代之间的石窟完成情况 探究钟 山石窟的来源 通过分析主窟中的主要造像题材 这里包括 三世佛 十六罗汉 地藏 菩萨 涅粲图 找到属于石窟的造像特征 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北 宋以后陕北的佛教艺术和信仰情况 1 2 研究目的 中国石窟艺术自唐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众多学者将心力投注在唐以前的石窟研究 上 对北宋及其以后的金 元 明 清时期的石窟研究显得不足 从时间上来看 北宋 上承晚唐 下启南宋和金 处于转折时期 从空间来看 北宋石窟在陕北地区较集中 是中原北方石窟的代表 陕北石窟是研究中国佛教石窟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现保存较 好的有子长钟山石窟 延安清凉山万佛洞 黄陵双龙千佛洞 安塞樊庄石窟等 图1 1 2 0 0 8 年元月至2 0 0 9 年六月 在这期间笔者先后对陕北的子长钟山石窟 延安清凉 山万佛洞 黄陵双龙干佛洞 以及富县石泓寺进行考察 其问曾去过三次子长钟山石窟 子长县钟山石窟位于延 安市子长县安定镇 据 延安府志 安定县志 等史 料记载 子长县在历史上一直是边关要塞 北宋时期称 安定堡 元初改为安定县 钟山石窟现存有五个窟 由 西向东依次编号 西边两个小窟风化严重 中间的3 号 窟为主窟 图1 2 此窟为北宋治平四年开凿 元 明 清有所修补 窟内的题记较为丰富 艺术风格写实 弋 攀 怒鬈憾 g 始 图1 1 延安地区石窟分布示意图 1 子长县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钟山石窟 2 0 0 6 年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而略有夸张 塑像的雕刻手法细腻 遗憾的是近年来 主窟室的后壁和西壁风化比较严 重 主窟东边的两个窟 也为北宋时期开凿 图1 2 钟山3 窟 4 号窟和5 号窟内有北宋政和的年号 近 些年来 对钟山石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调 查报告和介绍性的文字 缺乏深层研究 钟山石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主 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 石窟的地理位置较 偏僻 二是 年代为北宋以后 此时中国 的佛教石窟艺术开始走下坡路 石窟开凿 活动多为民间性质 规模较小 2 0 0 9 年6 月笔者第三次对钟山石窟进行实地考察 主要对主窟内的题记 碑记进行抄录 丰 富的记录为研究石窟寺的历史和对供养 人的追述提供了大量文字依据 而且窟内 的佛教造像对于北宋时期的佛教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子长 钟山石窟的研究尚不全面 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子长位于延安以北 在其周边地区分布着多处形制和时代相近的北宋石窟 这为研 究北宋佛教造像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和空间 钟山石窟在造像风格上与其它几处有所不 同 图像与文献相结合是研究石窟寺的主要方法 本文将对重要的造像题材做初步分析 从图像特征来看当时佛教信仰的发展趋势 窟内有纪年的龛像是进行分期研究的重要依 据 文章不采用传统考古学的分期研究方法 而是根据图像和碑文相对应将窟内的图像 内容整体编排 1 3 前人已做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国内的专家学者将研究视点放在了陕北石窟上 陕西省博物 馆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学者张智先后在 文物 上发表过几篇调查报告 2 此后 对陕北石窟的研究又处于沉寂状态 直至1 9 7 9 年 延安地区文化局做了一次石窟寺的 普查工作 对几处较重要的石窟进行了调查 其中包括子长县的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虽 为北宋以后凿建的佛教石窟寺 但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并不逊于早期石窟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国内的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子长县钟山石窟 在一些有关石 窟寺研究方面的文章和图录中 钟山石窟经常被提到 学者靳之林 姬乃军 韩伟 齐 2 陕西省博物馆 陕西省文管会 富县石泓寺 阁子头寺石窟调查简报 文物 1 9 5 9 年第1 2 期 第 1 9 2 2 页 张智 黄陵万佛寺 延安万佛洞石窟寺调查记 文物 1 9 6 5 年第5 期 第3 0 一3 7 页 陕两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对 介绍中有关问题的补充和订正 文物 1 9 6 6 年第2 期 第4 s 4 7 页 2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天谷 齐鸿浩先后在 美术 文物 文博 等刊物上发表过文章 但多数以调查报 告的形式出现 3 此外 王子云先生 李凇先生 靳之林先生 韩伟先生在各自的著作 中也对钟山石窟进行了一些介绍 并附有石窟的主要图录 4 学者何利群 台湾学者林 锺妓分别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涉及到了钟山石窟的研究 但专门针对钟山石窟做深入研 究的文章寥寥无几 现将近年来学术界涉及对钟山石窟的相关研究兹列如下 1 靳之林在 延安地区石窟艺术 一文中 对钟山石窟的开凿时间 石窟形制 造 像的艺术风格做了初步的分析 2 1 9 8 1 年出版的 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 中收入了一篇齐天 谷的 子长县钟山石窟 文中对钟山石窟主殿做了系统介绍 但东西两侧的小窟没有 涉及 此后 子长县文物管理所于1 9 8 2 年发表的 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 一文中 认为钟山石窟三号窟佛坛上的三尊主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三身像 即正中是释迦佛的法身 像 东边为应身佛 西边一尊是报身佛 调查报告中还提到石窟内 重修万佛岩碑记 记载石窟内有东晋太和年号 根据史书记载 东晋的统治范围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与 东晋对峙的北方政权是前秦 因此石窟中出现的东晋太和年号应是错误信息 3 姬乃军 延安地区的石窟寺 对佛坛上的三尊佛像确认为横三世佛 即 正中为 释迦牟尼佛 左右两侧是无量寿佛和药师琉璃光佛 此外 还提到 窟口左右两壁上 有清初雕刻的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像 中国的历史人物也成了佛教徒崇拜的对象 5 但 窟口左壁雕刻的是否为孔子像还有待商榷 4 靳之林在 对 一文的订正 中校正了姬乃军关于佛坛三尊主 佛的身份 靳先生认为 释迦左侧佛并非盘坐 而是两腿下垂的善跏趺坐 故应订正 为过去 现在 未来的竖三世佛 即正中为结跏趺坐的现在佛释迦牟尼 右侧为结跏趺 坐的过去佛迦叶 左侧为善跏趺坐的未来佛弥勒佛 5 李凇先生的 陕西古代佛教美术 中有对钟山石窟较详细的介绍 文中提到了关 于主窟开凿的历史和供养人情况 并将l 至5 号窟的方位 造像布局 图像组合作了细 致的介绍 对下一步的研究颇有帮助 6 韩伟在 陕西石窟概论 中对陕西石窟的总体发展作了介绍 其中涉及到了钟山 靳之林 延安地区石窟艺术 美术 1 9 8 0 年第6 期 第3 页 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 子长县文物管理所 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 考古与文物 1 9 8 2 年第6 期 第3 9 4 3 页 靳之林 对 一文的 订正 文物 1 9 8 4 年第1 2 期 第2 8 页 齐天谷 子长县钟山石窟 编入 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 报会论文选集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 1 9 8 1 年 齐鸿浩 延安地区石窟寺密宗造像 文博 1 9 9 1 年第6 期 第s 7 页 韩伟 陕西石窟概论 文物 1 9 9 8 年第3 期 第7 2 页 4 王子云 陕西古代石雕刻i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 9 8 5 年 王子云 中国雕塑艺术史 岳麓书社 2 0 0 5 年 李凇 陕西佛教艺术 艺术家出版社 1 9 9 9 年 李凇 陕西古代佛教美术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 靳之林 延安石窟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1 9 8 2 年 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 延安宋代石窟艺术 陕西人 民美术出版社 1 9 8 5 年 韩伟 中国石窟雕塑精华 陕北石窟 重庆出版社 1 9 9 8 年 姬乃军 延安地区石窟寺 文物 1 9 8 2 年第1 0 期 第1 9 页 3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情况 7 子长县位于延安北部 北宋时与西夏交界 密教在西夏十分盛行 陕北地区的很 多佛教石窟寺中有密教的因素 齐鸿浩在 延安地区石窟寺密宗造像 中对延安地区的 几处石窟存在的密教造像进行了分类 按照其归纳 子长钟山石窟中的自在坐观音也是 密教造像之一 钟山石窟密教因素还有几处 主窟中间门洞外侧的西壁刻有千手观音像 根据旁边的题记可知雕刻于至元已卯 至元十六年 即1 2 8 0 年 此外 石窟中出现了 五方佛和地藏菩萨像 这些图像系统还尚待分析 具体见下文 8 学者何利群在他的硕士论文 延安地区宋金石窟分期研究 中 对分布在延安周 边地区的石窟寺从考古学的角度将石窟的形制 造像组合等作了系统的编排 是近年来 关于陕北石窟研究较全面的石窟寺考古论文 为深入研究作了基础工作 6 9 台湾学者林锺奴的硕士论文 陕北石窟与北宋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表现 首先对 富县大佛石窟 子长钟山石窟 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等处石窟做了概述 从石窟的建筑和 图像的题材入手 关注陕北石窟的区域性特点 通过综合分析陕北地区的北宋石窟中的 自在坐观音 地藏菩萨 泗州大圣等几个代表性的图像 说明北宋佛教艺术世俗化的倾 向 并探究北宋佛教艺术和思想的变化 7 1 0 钟山石窟作为陕北地区保存较好的北宋石窟 应将其置于整个石窟寺发展的脉 络中进行分析 有地域和时空的差异 近年来 对陕北石窟的研究多从造像的世俗化和 建筑等方面进行研究 8 1 1 涉及钟山石窟研究的文章中 著述和讨论较多的是关于3 号窟中佛坛上的三尊 佛像身份的认定 对于三佛的身份究竟是三身佛还是三世佛的观点不一 而且对于三世 佛的看法也有横三世和竖三世的不同说法 近年来 有学者提出三佛为释迦佛 弥勒佛 和阿弥陀佛9 关于钟山石窟的研究 国外学者关注的比较少 日本学者蔌原哉针对钟 山石窟主窟内的三尊主要造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与国内的学者意见不同 加具体论 证还需分析三佛的图像系统 以上诸位专家 学者的研究分别从陕北石窟的形制 图像组合进行分析 多是对陕 北石窟的概述性文字 第2 章钟山石窟第3 窟的概况 何利群 延安地区宋金石窟分期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论文 2 0 0 2 年 林锺妓 陕北石窟与北宋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表现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2 0 0 6 年 张璐 陕西唐宋石窟寺建筑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0 6 年 肖屏 试论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 世俗化表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第2 6 卷 李静杰 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纂图像考察 故宫博物院院刊 2 0 0 8 年第3 期 第3 7 4 1 页 蔌原哉 三世仫 造像 锺山石窟第3 号窟 三仫它中心己l t 印度孥佛教翠研究第5 6 卷 4 钟l l j 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2 1钟山3 窟的图像内容 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安定镇钟山南麓 依崖开凿 坐北朝南 前临秀延河 现存大 小石窟5 个 根据钟山石窟第3 窟内 明嘉靖四年石碑 增建万佛岩佛塔记 记载 城 东一里许 志日钟山 寺名万佛岩 自宋治平四年 学佛人张行者偕石工王信辈 依山 相地 凿石为洞 万佛森列 八柱挺立 盍得与天地相为终穹者也 钟山石窟又名石 宫寺 普济院 大普济禅寺 万佛岩 石窟前的门面是木结构建筑 虽然是近代重建的 但这种形式自北宋时期开始流行 主要的窟前建筑有殿堂和窟檐两大类 在形制上和具 有主室 前室的洞窟是完全相同的 北宋以后的石窟建筑风格 多是在依山开凿的石窟 前再搭建木质的门面结构 仿照寺院建筑风格 将石窟与寺院结合起来 2 1 1 石窟的形制 钟山石窟第3 窟分前 后两室 前室为明代所建 开三个门洞连接前 后室 其中 间门洞的门楣上刻有 万佛岩 三字 前室壁面上雕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龛 关圣帝 像以及供养人浮雕像等 位于西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根据壁面上的题记可知 为 元代至元年间雕造 其右侧有一老者造像龛 长须 头戴帽 右手握一串佛珠 旁立一 侍者 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孔圣像 但位于造像龛的上部有一方题记 霁雪山程远 寒云石洞深 汲泉怜老衲 一酌洗尘心 正德戊寅季冬之吉 赐进士 陕口口前御史李元书 根据图像的特点以及上面的文字 称龛内的老者为孔圣像有些牵强 应为居士像或 路过此石窟的游人所留下的造像和题记 现将钟山3 窟后室的石窟形制按照窟型 窟顶 龛型以及座型进行分析 1 窟型 第3 窟的主要造像集中在石窟的后室 即北宋时期开凿的主窟 石窟的形制为佛殿 窟 亦称为方形窟 石窟平面为长方形 窟中央设佛坛 根据子长县文管所的调查报告 石窟东西宽为1 6 4 米 进深9 5 米 高5 5 米 佛坛东西长1 1 米 南北宽5 米 高 1 4 米 1 2 佛坛上有三尊主像 坛上前后两排立八根石柱连接窟顶 图2 一l 平面图 石 柱上雕有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千佛等造像 1 1 姬乃军 延安地区的石窟寺 文物 1 9 8 2 年第1 0 期 第1 9 页 窟口左右两壁上有清初雕刻的文圣孔子和 武圣关羽像 林锺奴 陕北石窟与北宋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表现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2 0 0 6 年 第 n 页 1 2 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 子长县文物管理所 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 考古与文物 1 9 8 2 年第6 期 第3 9 页 s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鼠乳氦 囝 一叠 口口 翌 i 翮黝e 图2 1 钟山石窟平面图 2 窟项 石窟为平顶 佛坛三尊佛像上方各有一个八角形覆斗藻井 藻井上绘有坐佛 卷草 纹 莲花纹等 其中两尊上方的藻井边缘写有梵文 图2 2 这些梵文所代表的意义 以及是否与开凿者的宗教背景有关还有待考证 3 龛型 主窟内东壁 西壁 以及 后壁共有8 个主要造像龛 龛型为尖楣龛 而且龛型较 大 后壁风化十分严重 东 西两边上下各有两龛 窟内 图2 2 梵文位于窟顶藻井边缘处 东壁与西壁的龛型和造像组合基本相同 均在壁面的中间位置上下排列两个造像龛 龛 内为一佛二弟子 遗憾的是西壁风化严重 造像的细节已看不清楚 位于前壁东边门洞的东侧亦开有造像龛 分上中下三层 龛型为横长方形 此外 窟内四壁左右上方各有一自在观音龛 龛型均为方形 4 造像座型 3 号窟中的造像座型主要有仰莲座 方形座 八角形束腰须弥座等 仰莲座有双层 仰莲座和三层仰莲座 佛坛上位于正中间的佛座型为仰莲八角形束腰须弥座 座下有卧 狮和力士 狮子的造型生动 一只脚爪举起搔头 另一只爪下扣着球 托座力士的身材 魁梧 表情威严 其东边坐佛的座型也为仰莲八角形束腰须弥座 不同的是为三层仰莲 座 座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卧兽 佛坛上西边的一尊主像善跏趺坐于方形座上 脚下踏两朵莲花 东壁上下两龛中的主尊座型为仰莲须弥座 其中上龛的座下左右各有 一个托座力士 这与窟中其它座型有所区别 两个托座力士身材魁梧 上身着衣 而其 它的造像座下均雕造有卧兽 且力士为裸上身 西壁与东壁龛中的座型相对应 钟山石窟中的佛座造型多为束腰仰莲座 座上的装饰因素较丰富 与这一时期陕北 地区的其它石窟中的佛座造型基本相同 这种造型风格在陕西唐代中期以后的石窟中亦 有出现 安塞县黑泉驿石窟的年代推测为五代至宋初时期 窟中的佛座亦为束腰仰莲式 6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而陕西唐以前的石窟中的佛座形式较为简洁 因此 北宋时期陕北地区流行的这种佛座 形式应是从其它地区流传而来的 或如韩伟所提到的 陕北地区的造像风格受到了南方 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 具有小乘佛教的特点 1 3 2 1 2 造像布局 造像组合及题材 3 号窟内的造像和题记较丰富 中央佛坛 坛基上的八根方形石柱 石窟四壁 以 及中间门洞的纵深面均有浮雕造像和立体圆雕像 造像组合与题材主要有三佛六弟子四 菩萨 一佛二菩萨 一佛二弟子 千佛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自在坐观音 地藏菩萨 十六罗汉 涅桀像等 佛坛上的三尊佛像 两边的胁侍弟子 菩萨像 以及佛坛下方的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为圆雕可活动造像 窟室四壁 柱面上 门洞均为浮雕造像 现将 中央佛坛 石柱 窟四壁上的造像及布局分列如下 1 窟中央佛坛上的造像 佛坛上的三尊主要造像为三世佛 中间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 结跏趺坐 图2 3 图2 3 释迦牟尼佛 坐于束腰仰莲须弥座上 右手施说法印 佛两旁侍立弟子迦叶 阿难 佛前有两尊菩萨 坐像 其中左边一尊菩萨的头顶发髻雕刻的较粗糙 或没有雕刻完工 释迦牟尼佛左侧 韩伟 陕西石窟概论 文物 1 9 9 8 年第3 期 第6 9 页 7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的主尊为过去佛 同样为结跏趺坐 双手结禅定印 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 左右立弟 子迦叶 阿难 释迦牟尼右侧佛像为未来佛弥勒 善跏趺坐于方形座上 右手持说法印 左手平放于膝上 佛两侧同样侍立二弟子迦叶 阿难 此外 佛坛东西两边各立一菩萨 像 东边的菩萨原上身已残 据悉原位置并不在此佛坛上 而是从偏殿搬至此处 但从 造像风格和雕工上看 与坛基上的其它造像相近 应为同一时期所造 佛坛下部正前方有两尊菩萨像 左为文殊师利菩萨 右为普贤菩萨 两尊菩萨均头 戴冠 坐于仰莲座上 座下分别是狮和象 其中普贤菩萨和下面象座的雕工较饱满 细 致 相比之下 文殊菩萨以及狮座雕刻的较粗糙 或未完工 与普贤菩萨的雕刻手法有 所不同 从风格上来看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的造像年代略晚于坛基上的几尊主要造像 但从造像组合来看 与佛坛上的释迦牟尼却构成了华严三圣像 2 石柱 佛坛上八根石柱的柱面上均浮雕千佛 十佛 十菩萨像 图2 4 每根立柱亦雕有文殊菩萨 普 贤菩萨 自在坐观音 前排的四根石柱的正面各上 下排列两龛 题材以自在坐观音为主 前排东边的 第一立柱上龛为自在观音 下龛为普贤菩萨 西边 的第一立柱上龛亦为自在观音 下龛为文殊菩萨 后排石柱的背面均未造像 但石柱上有刻凿的痕 迹 可能由于突发事件而尚未完工 后排西边第一根立柱正面有5 层小龛 最上一 层为骑狮的文殊菩萨 第二层是三佛并坐 第三层 龛内亦为文殊菩萨像 第四层和第五层龛内的图像 内容相同 即中间主像坐于莲花座上 两边各立一 供养人 上下两龛内的主尊均头戴冠 右手做说法 印 左手仰放于膝上 坛基上每根立柱上下排列2 0 层左右的浮雕像 其间亦凿有很多小功德碑 反映 了一些供养人的信息 3 前壁和门洞 图2 4 石柱造像 石窟前壁的造像题材最为丰富 仍以自在观音 小千佛为主 中间门洞的门楣上刻 有五尊坐佛像 五佛并坐 正对着佛坛上的三尊佛像 自在坐观音位于中间门洞的东西 两侧壁上 值得注意的是中间门洞的东侧门沿处刻有一尊童子立像 上身裸露 双手合 十 下着裙带 头顶有肉髻 这样的图像在东壁也有出现 中间门洞两侧壁面的下部为 8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十六罗汉 东西两侧各刻有八身 每一尊罗汉像都有其个性和特征 表情生动 造像浑 圆 钟山石窟中的罗汉造像风格与延安地区的其他石窟中的罗汉像 以及其它北宋时期 的罗汉像风格有所不同 祥见下文分析 前壁东边门洞的东侧壁开有两层造像龛 下龛 面积较大 中间主尊为地藏菩萨 两边各有一弟 子像 下刻有十身立像 为十王像 上龛内刻有 五身造像 中间为戴风帽罗汉 其形体较其它四 身造像大一些 结禅定坐 两边是布袋和尚像及 游戏坐罗汉像 中门的纵深过道的东西两侧均有造像龛 东 侧过道左右开两龛 右边龛内上层为一佛二弟子 下层为文殊骑狮 提篮罗汉像 左边华严三圣龛 有三层造像 上层为一佛二弟子 中层刻文殊菩 萨 普贤菩萨 两边各一昆仑奴 下层为一供养 菩萨 过道西侧壁上下排列两小龛 图2 5 上 龛内刻一坐佛 头顶戴冠 手做智拳印 坐于仰 莲座上 或为大日如来 下龛为普贤菩萨坐于莲 花座上 座下有一象 与门洞东侧壁的文殊菩萨 对应 4 东壁 图2 5 门洞过道的西壁造像龛 东壁中间位置上下排列两个造像龛 龛内造像题材为一佛二弟子 下龛较大 龛内 的中间主尊为药师佛 左手托钵 右手举于胸前 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 座下有一狮子 弟子迦叶 阿难分立两边 上龛中间主尊为一坐佛 图2 6 左手仰放于膝上 右手 抚膝手指向下 结跏跌坐于仰莲座上 莲花座下有二托座力士 左迦叶 右阿难 此处 造像龛中的坐佛像与庆阳北石窟寺第2 6 3 窟的一尊唐代阿弥陀佛像 图2 7 的手印和 坐姿相同 推测其身份亦为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像 与下龛的东方药师佛像 共同体现 了净土信仰 东壁共有造像1 5 层 壁面上除小千佛外 在壁面上方的左右角亦雕有自 在观音 从上数第6 层的中间位置有一立佛像 两边各有五尊立菩萨像 东壁壁面上有 两处涅檗图 其中一处风化严重 只能看清佛头向南 似仰卧 另一处涅巢像头部亦朝 向南 同样亦为仰卧 床榻边围绕着众弟子 表情刻画的痛苦悲伤 佛头顶部有一朵祥 云 云端刻有一坐佛 似寓意脱离轮回而成佛 涅巢图旁边刻一自在观音龛 图2 8 左脚踏莲花 右侧有一供养人 左侧为一裸上身的童子像 5 西壁 9 钟i j j 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图2 6 东壁上龛 图2 8 东壁涅榘图 自在观音龛 图2 7 庆阳北石窟第2 6 3 窟 坐佛 西壁风化较严重 壁面中间上下亦开两个 造像龛 题材均为一佛二弟子 壁面上方左右 两角各一自在观音龛 与东壁的造像题材和布 局相同 6 后壁 后壁共有四个造像龛 东西两边上下各排 列两龛 东边上龛刻一佛二菩萨 下龛为一佛 二弟子 西边的上龛造像组合亦为一佛二菩萨 两菩萨的座下为狮和象 通过坐骑推测为文殊 菩萨和普贤菩萨 龛内的中间主尊虽已残 但 根据造像组合 中间的坐佛应为释迦佛 题材 为华严三圣 下龛内的主尊头戴冠 左手托钵 右手上举 两边站立着年轻比丘和供养人像 或为闵氏父子 从造像特征上判断为地藏 菩萨 下方的造像残毁严重 左右各五尊立像 应为十王像 后壁壁面上的其它造像已 风化无存 1 0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钟山石窟第3 窟中的主要造像是三世佛 此外 自在观音和地藏菩萨也是窟中的重 要造像题材 窟内各石壁以及立柱上都雕有倚坐的自在观音像 地藏菩萨像多出现在石 窟的前壁 后壁以及坛基的石柱上 石窟中将地藏菩萨的地位提高了 通过窟内的造像 题材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在北宋时期所崇拜的对象和宗教信仰情况 2 1 3 石窟的造像顺序 钟山石窟第3 窟中的造像从北宋至明清均有保留 窟内的碑文和题记分布在佛坛 立柱以及四壁 年代从北宋治平四年至清康熙五十一年 内容丰富 根据石窟内的碑文 题记和图像结构可以将3 号窟的造像进行分期和梳理 主窟中现保存有八块石碑 几十 处题记和发愿文 具体见附录 现将主要碑文 发愿文对应石窟的建造历史和造像顺 序等相关的内容列于下表 名称年代位置 碑文及发愿文所录主要内容 备注 开窟题记北宋治平四位于佛坛前治平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口州界题记残毁严 年 公元部的窟项中安定堡百姓张行者发心打万菩萨重 依据李 1 0 6 7 年 央堂口人百姓等五人 王信 薛成 凇 陕西古 冯义 孙有 孙王打堂以后 皇代佛教美 帝万岁 重臣千秋 国泰民安 术 中的录 合家安乐口口神虎口人雷泽刊字文 人李温立记1 4 王友等三北宋熙宁五位于佛坛西熙宁五年三月十五日本堡弓箭手 人修下生年 公元侧壁上部王友 王大 贺文友等三人同发 佛1 0 7 2 年 心结连修下生佛口口口并装画已 了 请僧庆贺 十月一日 永为 供养 杜义修菩 北宋熙宁七位于佛坛前 郎 富 州保捷第一指挥杜义修 何利群 延 萨一尊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 菩萨一尊 熙宁七年六月二日安地区宋金 1 0 7 4 年 排列第一立 石窟分期研 柱的东南角究 释读为 下部 府州 李元修菩北宋熙宁八位于佛坛前驻泊同州保捷第二十二指挥使李佛坛正面右 李凇 陕西古代佛教美术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 第1 8 7 页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萨碑记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元 自发轧心修菩萨一十六尊为侧有熙宁八 1 0 7 5 年 数第四立柱供养 皇帝万岁 国泰人安 愿年正月十五 正面的下部亡先父母多多来世却得团圆 熙日题记 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题记 驻泊同州北宋熙宁八位于佛坛前驻泊同州保捷第二十二指挥军司何利群 延 军司修菩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口口已下五十将节口至延口行同安地区宋金 萨题记1 0 7 5 年 数第四立柱发轧 虔 心各口口口修菩萨三石窟分期研 西南边棱下十三尊 永为供养 熙宁八年五究 识读为 部月二十九日题记军司李口口政 军司李有 瞿政 修菩萨题北宋熙宁八位于佛坛前口口信口为父母修菩萨六尊 熙 记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 宁八年八月十三日 1 0 7 5 年 数第四根立 柱西北角 王氏修菩北宋元丰五位于佛坛后 女弟子王氏修菩萨壹堂永为供 何利群 延 萨题记年 1 0 8 2排由西向东 养 元丰五年七月十二日了安地区宋金 年 第一石柱正石窟分期研 面 南 究 为 田 氏 武氏修佛北宋元佑六位于佛坛前 清信弟子武氏三县修佛十尊金 十尊题记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 今 以庆贺 永为供养 元佑 1 0 9 1 年 第一立柱西 六年伍月十八日 侧柱面 元佑癸酉北宋元佑癸位于佛坛后颖水陈子后催籴边储 遍入诸垒 年题记酉 公元排由西向东因过安定清河张遵约率陇西李天 1 0 9 3 年 第三立柱东贶 太原武辩叔 南阳周子履 侧柱面上部 京兆台正臣烹茶酌泉清集于此 元佑癸酉岁孟夏九日 韩家弟子北宋政和二位于佛坛前韩家门下弟子口施口口菩萨一 题记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堂 政和二年九月记 1 1 1 2 年 第二立柱 政和四年北宋政和四位于佛坛后路分左武刘仁远命麾口原口别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题记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帅庭武 愿大夫前弟六副将王有 1 1 1 4 年 第二立柱方 武翼郎弟六副将白延勋 成忠 郎权知安定堡陈元老 成忠郎权 监押徐任保义郎监酒石坚同送别 于此 政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河 南景年题 郭行者修北宋靖康元位于佛坛前本堡郭行者修口口四尊 靖康元 菩萨题记年 公元排由西向东年七月口日 1 1 2 6 年 第二立柱 冯氏修佛北宋靖康元位于中门洞靖康元年八月十五日 女弟子冯 发愿文年 公元过道的东侧 氏修佛一堂盖为合寨人民见存者 1 1 2 6 年 壁 常安常乐 亡过者生天自在 谨 白冯氏口 大朝国元壬寅年位于佛坛后 延安府安定堡溪山沟地普济院常元朝又称 公元排由西向东住地土东至大河及胡伯春桑平至 蒙古大朝 1 2 4 2 年 第三立柱东崖 南至河 西至河 至道珍地国 或 大 侧柱面上部 为界 北至后现为界 壬寅年三朝国 因此 月口日记 住持僧净禅师 惠空 推断此处的 惠稳 惠福 惠弘 惠顺 惠后 壬寅年 为元1 2 4 2 年 重修大普元至元二十位于佛坛前记载龙泉禅师的生平及来到安定碑文祥见附 济禅寺记五年 公元部东侧县普济院的经过 录一 1 2 8 8 年 重修普禅明洪武十九位于佛坛前陕西长史司霍均实撰 石碑记载碑文祥见附 寺记年 公元部西侧了钟山石窟的开凿过程和历史沿录二 1 3 8 6 年 苣 杨志明 王明正统十年位于佛坛后男杨志明王氏妆佛菩萨二十一 氏题记 公元 排由西向东尊 正统十年八月初七日 1 4 4 5 年 第三根立柱 画工杨海明正统十年位于佛坛后 东关女信士昆氏女珍妆佛菩萨一 题记 公元 排由西向东百五十尊 上报四恩 正统十年 1 4 4 5 年 第三根立柱三月十一日 画工杨海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杨海 刘氏明正统十年位于佛坛后寺南杨海刘氏妆佛菩萨新旧共计 题记 公元 排由西向东二百二十尊 上报四恩 正统十 1 4 4 5 年 第四根立柱年九丑三月十一日 天顺二年明天顺二年 位于坛基正闲来游梵刹 景物最堪题 口耀 题诗 公元 面东侧岩为像 迢遥石口梯 喜无俗客 1 4 5 8 年 至 唯有野猿啼 老衲忘怀送 欣然过虎溪 大明天顺二年丁丑 岁元日 重修大普明嘉靖四年主窟前室东亦记录石窟的兴衰历史以及寺院碑文详见附 济禅院万 公元侧 内的香厨 僧舍 钟楼 观音阁 录三 佛岩楼记1 5 2 5 年 等其它建筑 增建万佛明嘉靖四年主窟前室东记录了建造万佛岩佛塔的经过 岩佛塔记侧 杨冀龙题明嘉靖癸丑位于中间门解绶登临话别游 夷茗迎迁缝缁 记 公元 洞西侧壁上流 灯口曾受三冬苦 行李于今 1 5 5 3 年 部一担妆 口国口人做事业 归家 任我勤耕畴 中原全陕今分袂 鱼口传来两地忧嘉靖癸丑春三月 吉文林郎丁酉经魁襄城口涯杨冀 龙谨识 孙公重修明隆庆三年主窟前室西记载了自嘉靖庚申石窟遭洗劫碑文祥见附 万佛岩寺 公元 侧后 加固修葺石窟录四 碑1 5 6 9 年 党廉修菩 具体年代不 位于佛坛前党廉为无子修菩萨十尊 后世却 萨题记详 排由西向东得子火传 元永为供养 第一立柱 李功修菩具体年代不位于佛坛前安定堡番 落第七十指挥第一 萨记详排由西向东都长行李功自发虔心修菩萨二十 第一立柱尊永为记 根据以上的碑文和题记的年代 位置可知钟山石窟第3 号窟在北宋熙宁至靖康年间 的造像数量较多 治平四年 公元1 0 6 7 年 仅完成了石窟的基本构造 包括佛坛上的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三尊佛像 弟子 协侍菩萨 前壁的十六罗汉以及窟内四壁的主要龛像 佛坛西侧壁上 的题记 熙宁五年三月十五日本堡弓箭手王友 王大 贺文友等三人同发心结连修下 生佛口口口并装画已了 即说明熙宁五年之前佛坛上的主要造像已经完成 此时已开 始对图像进行妆彩 窟内的题记多集中在佛坛立柱上 依据这些题记推断八根立柱的柱 面上的千佛像和菩萨像基本完成于熙宁五年 公元1 0 7 2 年 至靖康元年 公元1 1 2 6 年 从北宋熙宁五年 1 0 7 2 年 至清乾隆五十一年 1 7 8 6 年 七百多年间陆续雕凿和修补 了坛基上的石柱造像 壁面上的部分小干佛 菩萨像以及门洞纵深过道上的小佛龛 菩 萨龛 根据窟内碑记和石柱上的发愿文可判断 石窟内的大量造像妆彩完成于宋熙宁至 靖康年间 而且明清时期仍有妆彩之举 石窟的东壁和西壁几乎没有保留题记 但两个壁面的造像题材是相对应的 而且与 中央佛坛上的造像风格相一致 应为同一时期所造 石窟后壁虽风化严重 仅西边的下 龛造像保留较完整 但从龛型和造像题材来看 与东西两壁是对应的 亦为同时之作 窟内的造像题材和布局特征基本是左右对称 佛坛上后排的四根立柱的背面均无造像 有的石柱上还保留着雕刻小千佛像的模 子 有尚未完工的迹象 坛基上立柱的柱面造像未完成的原因可以从石窟的兴衰史 地 理环境以及历史背景进行追溯 根据 元和郡县图志 中记载 安定县 本汉泥阳县 在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城也 至后魏太武帝置安定县 取定俗安人为义 在今县理 西北三里安定故关 自隋开皇三年移入 废赵兴郡里 仍属宁州 皇朝因之 1 5 安定县 自古为边关要塞 北宋时期成为连接西夏的边界 清道光时期刊印的 安定县志 载 边关之咽喉 实秦关之保障 坛基立柱上多次出现 指挥使 指挥军司 弓箭 手 等施主的题记 内容多祈求国泰民安 说明这个地区一直有军队驻守 特殊的地理 位置决定了此处是战争的多发地区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建造石窟寺 表明了人们对平 安生活的愿望和向往 也解释了部分造像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 从北宋靖康元年 公元 1 1 2 6 年 以后 窟内的造像活动逐渐减少 根据碑文和题记 明清时期多是游记题刻 保存碑石年代最早的是位于石窟前室关圣帝像旁的 普济院万佛崖记 上记载 大金 岁次壬寅八月 11 8 2 年 有保德州承天院僧王真清经过此院瞻礼 碑上其它内容已被 毁 此外 窟中又出现一处壬寅纪年 位于中央佛坛后排由西向东第二立柱的东侧柱面 上部的一段题记 大朝国 延安府安定堡溪山沟地普济院常住地土东至大河及胡伯春 桑平至崖 南至河 西至河 至道珍地为界 北至后现为界 壬寅年三月口日记 住持 僧净禅师 惠空 惠稳 惠福 惠弘 惠顺 惠后 此段虽没有确切年代 但根据 延 安府志 记载 子长县 宋设为安定堡 隶属延安府 元代至元元年 公元1 2 7 1 年 1 5 暗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载入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 钟山石窟第3 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 升为安定县 因此 此处的 壬寅年 应在至元元年之前 又根据元朝初年曾称为 大 朝国 此时元已灭金 推断石柱上的 壬寅年 应为公元1 2 4 2 年 窟内明洪武十九年 重修普禅寺记碑 和明嘉靖四年的 重修大普济禅寺万佛岩楼 记 两碑中均记载了石窟的开凿历史和修补情况 重修大普济禅寺万佛岩楼记 载 万佛岩古洞 宋敕赐名日 普济院 治平四年 学佛人张行者 偕石工王信辈之所凿 焉 洞中工巧 莫可具状 洞有三空门 宋金统问迭毁迭兴 莫能祥考 元统间两见修 举 始可纪述我朝洪武十六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科行政管理的现实挑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与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应用试题及答案
- 椅子与中国文化
- 餐饮行业点餐系统实施方案
- 企业干部教育整顿活动心得体会
- 高一语文下学期课堂管理计划
- 小学体育教材编写与应用计划
- 小学英语教研组家长沟通计划
- 教师职业道德奖惩实施方案
- 《社会职业大调查》 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劳动北师大版
-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
- 燃气工程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
- Unit3OnthemoveDevelopingideasRunningintoabetterlife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外研版英语
- 2023国家电网作业安全风险管控典型生产作业风险定级库
- 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同济大学
- 生物医药产业链研究报告
- 陈长兴《用武要言》(附要点解析)
- 防灾减灾日安全隐患排查台账
- 小品搞笑大全剧本完整-搞笑小品剧本:《四大才子》
-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