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魂 舜礁日期 加2 r 年 月厶日 中文摘要 本文拟以水 旱 蝗和沙尘四种自然灾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查阅大量史 料的基础上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唐代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研究 一 水 旱 蝗和沙尘四种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 即分别从灾害发生的类 型 发生的频率 发生的季节 地域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这四种灾害作了逐一分 析 并归纳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二 唐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主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进行探讨 得知在 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社会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即就是说自然 灾害的发生 有不可抗拒的气候因素 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 促使生态 环境日益恶化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然灾害发展的进程 三 唐政府的救灾措施 主要叙述了唐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后采取的赈 恤 蠲免 节俭 兴修水利 贱粜及禁闭籴 捕蝗六种措施 此外 还有一系列 的社会保障措施 如埋瘗 修宅 医疗 藉庸 煮粥等等 逐条对以上数种措施 进行评估 分析出它们的优点及不足 总之 唐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是在大的气候背景下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的结果 唐人采取的诸多措施 多是补救性举措 很难达到治根的效果 有些甚 至是消极的迷信活动 则是极不可取的 应当摒弃和破除 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 教训 以便为今日社会经济健康 持续地发展尽绵薄之力 即是本文的主旨所 在 a b s t r a c t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m a i ns t u d yo b j e c t sa r ef o u rn a t u r a lc a l a n l i t i e s w h c ha r e 血 u n d a t j o n s e v e r ed r d u g h p l a g u eo fl o c u s t sa n ds a n ds t o n n o nt h eb a s i so fc o n s u l t i l l g l o t so fh i s t o r i c a lm e t e r i a i ia t t 锄p tt oa j l a l y s et h en a t u r a lc a l 锄i t i e so ft a n g 功m a s t y a c r 出n g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5 f l r s t b a s i cc n d ic i o n so ff o u rn a t u r a ic a l a 1 1 i t i e s n a m e i y ir e s p e cr i v e l ys r u d y p a t t e r n s f r e q u e n c i e s s e a s n s r e g i o n sa n dd r e c t i o n s o5 u mu pt h e kc h a r a c t e r 风t i c s s e c o n d 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a n gd a n y s t y sn a t u r a lc a a m i t y e s ii n q u i r ei n t ot h i sq u e s t b nm a i n l yf r o mn a t u r a la n ds o c i a a s p e c t sa n dr e a i 北 t h a ts c i a l f a c t o 巧p i a yn r e a n dm o r e m l p o r t a n tp a r t t h ep r e m i s ei s 出a tn a r a lf a c t o ri si nt h ed o m i n a n tp o s i t m t h a tb t h eh a p p l m h gd n a t u r a lc a m i t ybc c 哪e c t e dw i t h 出m a t e b n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d e s t r o yo f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n m e n tc a u s e db ym e nm a k e st h ee c 0 1 0 9 i c a le n v i r n m e n td e t e r i o r a t ed a ya f t e rd a y w h i c hi n 跏ed e g r e ea c c e l e r a t e st h ed e v e l o p i n g p r o c e s so fn a t u r a ld a l l i t y t h i r d t h et a n gg o 他m m e n t sm e a s u r e so fp r o v i d i n g d i s a s t e rr d i e f t h ed i s s e r t a t b ne x p o u n d ss l xk l n d sdm e a s u r e st a k e nb yt a i l yg o v e m m e n t t h e ya r er e l i e v i n g jr e d u c i n go r m i t t i n g t h r i f t y b u i l d i n gi r r i g a t i o nw o r k s s e m n gc h e a pg r a i n s p r o h b i t i n gc 1 0 5 i n gb u y i n gg m i n sa n dc a t c h i n g1 c u s t 5 f u r t h e 卜 m o r e t h e r ea r ea i s das e r i e so fs c i a le n s u r i n gm e a s u r e 5 s u c ha sb u r y i 培c o r p s e s m e n d i n gh o u s e s m e d i c a lt r e a t n l e n t r e 百s r r ys e r v a n t s b i i i n gp o r r i d g ca n ds 0o n l o ft h c s em e a s u r e sw 1 lb ee v a l u a t e da n de s t i m a t e do n eb y0 1 1 ea 1 1 d 1 a l v s e do u tt h e i r 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1 naw o r d t h ef r e q u e n th a p p e n i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n a t u r a ic a i a n l i t i e si st h e r e s u l to f t h ed e t e 曲r a t i o no ft h ee c d l o g i c a le n v i m n r n e n t u n d e rt h cb i gc l i m a t e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m e a s u r e st a k e nb yt a n gd y n a s t y sp e o p l ew e r em o s t i yr e m e d 越o n e s i tw a sv e r yd i f f i c u l tt oc u r eo n c ea n df o ra 1 1 s m ew e r ee v e ns u p e r s t i t i o u sa c t i v i t i e s w h i c hw e r en o td 皓i r a b l ea 1 1 ds h o u l db ed 1 5 c a r d e da n de r a d i c a t e d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 p u 巾0 6 ei st os 吼删z et h ee x p e r i e n o e sa n dl 删si nh i s t o r yt od 0m yh u r 1 b kp a r t f o rt o d a y ss o c i a 王e o n o m yt od e v e i o ph e a l t h i l ya n d n t i n u o u s l y 1 唐代自然灾害研究 谢翠维 内容摘要 有唐一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曾在古代历史上留下了令 人瞩目的辉煌篇章 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也给当时韵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人类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当时人们在同自然界的顽强斗争中留给 后人的经验教训 也为我们积累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本文拟以水 旱 蝗和 沙尘四种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为主 揭示它们在唐代发生 发展的自然规 律 详尽的叙述了唐人采取的各种抗灾 救灾措施 力求探寻有关的历史鉴戒 为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良性循环 以尽拙力 关键词 唐代自然灾害生态环境 一 唐代水 旱 蝗 沙尘四种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 据学者研究表明 在自然灾害史上 唐代是多种灾害并发的时代 诸如水 旱 地震 风灾 蝗灾 沙尘 霜冻 瘟疫等时有发生 不一而足 但因时间及 能力所限 笔者遂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水 旱 蝗 沙尘四种灾害作为研究对象 庶几对唐代的自然灾害有个较为具体的了解 下面分别就此作逐一介绍 1 唐代水灾的基本状况 据有关文献记载可知 唐代2 8 9 年的历史中 共 发生大小规模的水灾年份高达1 5 4 年 平均不到两年就有 次水灾 这说明水灾 是唐代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一种 按照唐代水灾发生的原因和形式大致可分 为以下几种 霖雨成灾型 江河决溢型 山水暴发型及海水泛滥型四种 霖雨成灾型因连绵降雨造成灾害 史籍多以 久雨 害稼 来描述 仅 以两唐书为例 如唐高宗 显庆元年 6 5 6 八月 霖雨 更九甸乃止 唐玄 宗开元十六年 7 2 8 九月 关中久雨 害稼 天宝十三载 7 5 4 秋 京 新唐书 五行志一 新唐书 五行志一 城连月澍雨 损秋稼 九月 坊市墙字 崩坏向尽 唐肃宗上元二年 7 6 1 京城自七月霖雨 八月尽方止 京城宫寺庐舍多坏 街市沟渠中漉得小 鱼 唐宣宗 大中十年 8 5 6 四月 雨 至于九月 霖雨型水灾多以降 水时间持续较长为特征 虽来势不猛 但也造成屋损稼坏的恶果 属于此类的水 灾多达5 6 次 江河决溢型造成这种水灾的原因很多 或以降水量过大 河流排泄不畅 或以堤破水决 造成田舍漂损 人口死亡 如唐高宗 永徽五年 6 5 3 六月 恒州 治今河北正定 大雨 自二日至七日 滹沱河水泛溢 损五千三百家 永淳元年 6 8 3 六月 连日大雨 洛水大涨 漂损河南立德 弘敬 洛阳 景 行等坊二百余家 坏天津桥及中桥 断人行累日 武则天如意元年 6 9 2 四月 洛水溢 坏永昌桥 漂居民四百余家 七月 洛水溢 漂居民五千余家 八月 河溢 坏河阳县 今河南孟县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 2 6 七月甲 子 怀 治今河南沁阳 卫 治今河南汲县 郑 治今河南郑州 滑 治今 河南滑县 汴 治今河南开封 濮 治今河南鄄成北 许 治今河南许昌 等卅 澍雨 河及支川皆溢 人皆巢舟以居 死者千计 资产苗稼无孑遗 唐 德宗贞元八年 7 9 2 六月 淮水溢 平地七尺 没泗州城 治今江苏盱跆北 唐穆宗长庆四年 8 2 4 夏 苏 治今江苏苏州 湖 治今江苏吴兴 二州大雨 水 太湖决溢 襄 治今湖北襄樊 均 治今湖北勋县东南 复 治今湖北沔阳西南 郢 治今湖北京山 四州汉水溢决 从北至南 黄河 淮河 长江均有涉及 只是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 据笔者统计 洛河泛溢多达 1 9 次 居各河之首 黄河决溢1 1 次 退居其次 滹沱河 淮水各5 次 江水则 为4 次 若以淮河为界 划分南北水系 将淮水归入南方 则北方水系决溢的 次数远比南方为高 山水暴发型多系暴雨造成 也有因连绵霖雨 浸坏地表引起的 但为数甚 少 如唐高宗永徽元年 6 5 0 新丰渭南大雨 零口山水暴出 溺死九十余 2 旧唐书 五行志 旧唐书 五行志 旧唐书 五行志 旧唐书 五行志 新唐书 五行志三 旧唐书 五行志 新唐书 五行志三 新唐书 五行志三 人 显庆元年 6 5 6 七月乙卯 宣州泾县 今安徽泾县 山水暴涨 高四 丈余 漂荡村落 溺杀二千余人 武则天长安三年 7 0 3 宁州 治今甘肃 宁县 大霖雨 山水暴涨 漂流二千余家 溺死者千余人 流尸东下 唐玄 宗开元五年 7 1 7 巩县 治今河南巩县东北 暴雨连月 山水泛涨 坏郭邑 庐舍七百余家 人死者七十二 唐宣宗元和十一年 8 1 6 五月 衢州 治 今浙江衢县 山水涌出三丈余 坏州城 百姓溺死 损田千余顷 唐穆宗长 庆四年 8 2 4 七月 睦州清溪 今浙江淳安北 等六县大雨 山谷发洪水泛 溢 漂城郭庐舍 据笔者统计表明 史籍明确记载此类水灾共2 0 次 涉及 1 3 州1 6 县 多分布在两京附近及江南道 海水泛溢型 多发生在沿海地带 且与盛行的季风风向密切相关 据笔者统 计 此类水灾共发生1 1 次 其中危害较大的有以下几次 如唐太宗贞观二十一 年 6 4 7 八月 泉州 治今福建泉州 海溢 唐高宗总章二年 6 6 9 九 月 括州 冶今浙江丽水东南 海水翻上 坏永嘉 今浙江温州 安固 今浙 江瑞安 二县百姓庐舍六千八百四十三家 溺杀人九千七十 牛五百头 田四千 一百五十贾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 2 6 秋 润州 治今江苏镇江 大风自 东北 海涛没瓜州 治今江苏扬州南 损居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 7 7 5 秋 七月 杭州 治今浙江杭州 大风 海水翻潮 溺州民五千家 船千艘 唐 宪宗元和十一年 8 1 6 六月 密州 治今山东诸城 大风雨 海溢 毁城 郭 八月 容州 治今广殖容县 奏飓风海水毁州城 海水泛溢发生的 年份共9 年 总计1 1 次 涉及沿海地区l o 个州 且多发生在秋夏两季 而以秋 季为甚 因此时正是东南季风盛行的季节 温润的大风吹拂 加之海涛翻上 若 没有良好的捍海防潮工程 那么毁坏船舶 淹没村庄也就势在必然 综上所述 唐代水灾不仅破坏道路民居及公共设施 还淹没大片田稼 甚至漂杀生人 给人 册府元龟 卷1 4 7 帝王部 恤灾二 旧唐书 敬宗本纪 新唐书 太宗本纪 唐会要 卷4 3 新唐书 五行志三 旧唐书 代宗本纪 新唐书 五行志三 旧唐书 宪宗本纪下 3 o 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唐代水灾具有连续性和集中性 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 连续发生2 年 及其以上的水灾达1 2 8 年 占水灾年份的8 3 连续发生3 年以上的水灾年份 则高达9 8 年 占水灾年份的6 3 由此可见 唐代水灾连年发生的频率很高 且以连续3 年以上的水灾为主 史籍载明季节的水灾次数共计1 8 4 次 秋季发生 的水灾就达9 9 次之多 占总数的5 4 夏季水灾的次数为5 7 则占总数的 3 l 春季和冬季水灾的次数分别为1 7 次和1 1 次 总共所占比例不到2 0 仅秋夏两季而言 就相差2 0 多个百分点 可见唐代的水灾多集中在秋夏两季 且以秋季为甚 唐代水灾的区域性特点是 重要的经济区域往往是水灾频繁发生的地方 其 具体情况表列如下 道区关内河南河北淮南山南l 江南河东l 剑南l 黔中岭南陇右总计 次数 5 98 94 72 92 34 4662203 0 7 百分比 1 932 911 5 49675 2l 4419 619 6o6 50 6 501 0 0 以2 0 1 0 和5 作为划分区域的界线 在2 0 以上的地区仅河南一道 高居各道之首 几乎占总次数的3 1 0 2 0 一l o 的地区有关内道 河北道和 江南道 1 0 一5 的地区则有淮南道和山南道 50 6 以下的地区为河东道 剑南 道 黔中道和陇右道 据史念海先生研究表明 隋及唐前期最富f 蔽的地区为关中 和黄河下游及其南北各地 也就是说 属于唐代的关内道 河南道及河北道 安史之乱后 黄河流域因战乱经济遭到摧残 而长江下游却因相对的和平环境及 北方大量人口的迁入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成为全国少有的富庶地区 尤其是太湖 区域 更是唐代朝廷财赋的主要取给之地 而此区恰属唐代的江南道 这几处富 庶地区均是水灾发生率高于l o 的地区 可视为水灾多发区 低于5 的地区在 几乎长达三百年的历史中 仅有数次记载 虽史籍记述难免疏漏和不实 但灾害 次数少则是显而易见的 可将其视为无灾少灾区 淮南道和山南道处于南北两大 经济区域的中间地带 其经济地位虽不及江南八道 但远比陇右 黔中及岭南发 达 其水灾发生频率属于多灾区与少灾区之间 恰好证明前面结论正确无误 若 以秦岭一淮河为南北分界线来统计 则北方发生水灾的次数远多于南方 南方水 灾总计为1 0 6 次 而北方则多达2 0 1 次 相差9 5 次之多 北方多水灾 这与今 天的认识颇不一致 说明唐代提供的孕灾环境即气候背景和地表植被等状况 和 史念海 隋唐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与人为作用的关系 历史研究 1 9 9 0 年第 1 期 d 今天是大有异趣的 唐代水灾的范围广 就每次水灾而言 往往涉及地区很广 如唐太宗 贞观 三年 6 2 9 秋 贝 治今河北清河西 谯 治今安徽毫县 郓 治今山东东 平西北 泅 治今江苏盱眙北 沂 治今山东临沂 徐 治今江苏徐州 豪 治今安徽凤阳东北 苏 治今江苏苏州 陇 治今陕西陇县 九州水 七 年 6 3 3 八月 山东 河南州四1 一 水 d 一次水灾 少则数州 多则数十 州 祸及数十万以上乃至上百万平方公里之地 从多数情况来看 一年之内 南 北均发生水灾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如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6 4 4 九月 谷 治今 河南宜阳西 襄 治今湖北襄樊 豫 治今河南汝南 荆 治今湖北江陵 徐 治今江苏徐州 梓 治今四川三台 忠 治今四川忠县 绵 治今四川 绵阳 宋 治今河南商丘 毫 治今安徽毫县 十州言大水 跨越河南 河北 山南 剑南四个道区 诸如此类的还有店德宗贞元七年 7 9 1 八月 河 南 河北 山南 江淮凡四十余州大水 第二 年 7 9 2 七月 河南北 汀 淮荆 治今湖北江陵 襄 治今湖北襄樊 陈 治今河南淮阳 许 治今河 南许吕 等四十余州大水 j j 死者二万余人 2 唐代旱火的基本状况 1 灾不象水灾那洋在较短的 j 闸内 直接破坏人 民的生产和生活 如田稼漂损 房屋倒塌 甚至大量人畜伤亡等 但它却能以渐 进的方式同样给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危害 甚至会出现哀鸿遍野 饿 殍蹄积n 9 悲隆景象 如峦太宗贞观二年 6 2 8 关内早 民多卖子 店高宗 成 二年 6 7 1 夏 关巾大与1 宫f 1 1 廊下的宿卫兵士有食榆歧者 兵士乏食 百姓自不倚言 上元初 京师旱 米斗直数千 死背甚多 早灾持续时间过 k 常常造成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促发饥疫发 l 三 民j 1 l 无奈 或背井离乡 四处流做 或鬻妻卖子 甚至发 l 人栩食 的脱缘 永淳元 l 6 8 2 关中 大早 饥 京师人棚食 唐r p 宗种龙三年 7 0 7 夏 山东 河北二十余州大 1 卜饥馑死者二干余人 唐德宗贞元元年 7 8 5 门春大早 麦苗枯死 新 伊五行志三 j l 府元他 卷 0 5 帝王部 懋民 j j 府元电 卷 0 6 帝王部 出 t 资 f 通鉴 卷 j 4 资治通鉴 卷1 9 1 1 店1 j 孝敬皇帝弘传 旧j 书 卷13 l 李卑传 新店书 五行志二 旧胧书 五行志 5 至八月 旱甚 灞泸将竭 长安城中井皆枯竭 无水可汲 贞元十四年 7 9 8 关中春夏旱 谷贵 人多流亡 唐文宗大和六年 8 3 2 河东 关 辅亢早为灾 秋稼不收 人甚穷困 开成四年 8 3 9 夏早 浙东尤甚 温 治今浙江温州 台 治今浙江临海 明 治今浙江奉化 等州饥 唐懿宗 咸通十四年 8 7 3 关东旱灾 自潼关至海 麦才半收 秋稼无几 冬菜至少 贫者铠蓬实为面 蓄槐叶为齑 唐僖宗 中和四年 8 8 4 江南大旱 饥 人相食 光启二年 8 8 6 二月 荆 治今湖北江陵 襄 治今湖北襄樊 大饥 米斗三千钱 人相食 至唐末 淮南遇岁旱 有至骨肉相食者 可见旱情之重 饥荒之甚 在这种情况下 加之其它矛盾 则极易发生农民起 义 著名的唐末农民大起义 就是在连年早灾的情况下发起的 唐代旱灾的地域性特点是呈片状分布 现据文献记载将其发生的地域表列如 下 道区关内河南河北淮南山南江南河东剑南黔中岭南陇右总计 旱灾次数 9 s2 51 l2 71 01 91 24o0o 2 0 6 百分比 4 2 71 2 15 3 41 3 148 59 1 35 8 3 1 9 400ol o o 从表中可以看出来 唐代旱灾发生最频繁的是关内道 占总次数的4 2 7 为旱灾主灾区 其次为淮南道 河南道和江南道 所占比例多在1 0 左 右 发生率虽不及关内道 但远较其它各道为高 这两类地区可视为旱灾多发 区 剑南 黔中 岭南 陇右各遭所占比例不到2 当属旱灾的少发区 江淮 以南地区发生的旱灾仅6 0 次 占全国总数的l 3 不到 可见唐代旱灾多集中在 北方 且以关中为重 南方虽为旱灾少发区 但淮南 江南 亦频见旱灾 唐代旱灾具有持久性 如唐高祖 武德三年 6 2 0 夏旱 至于八月才雨 四年 6 2 1 舂不雨 至于七月 不仅涉旬连月 甚至跨年度的早定也多有 6 新唐书 五行志二 旧唐书 吴凑传 册府元龟 卷1 4 5 帝王部 弭灾三 新唐书 五行志二 新唐书 五行志二 册府元龟 卷5 1 0 邦计部 希旨 新唐书 五行志二 发生 如唐太宗贞观七年 6 3 3 自去秋不雨 涉兹春夏 积早三时 野无青 草 唐懿宗 咸通二年 8 6 1 秋 淮南 河南不雨 至明年六月 几乎 长达一年未雨 春不雨 米斗千钱 一季不雨 米价暴涨 那么累月连年的 太早 米价当更高 唐代旱灾的频发性 即一年之中 旱灾数次发生 如唐高宗 咸亨元年 6 7 0 春 旱 秋复大早 永淳元年 6 8 2 春 关内旱 日色如赭 六 月 关中初雨 麦苗微损 后旱 民饥 唐玄宗 太极元年 7 1 2 春 旱 七月复旱 唐代宗永泰二年 7 6 6 关内大旱 自三月不雨 至于六月 是冬 无雪 诸如此类的还有大历六年 7 7 1 春 夏 秋三季旱 大历十 二年 7 7 7 春 夏 冬也是三季连旱 据笔者初步统计 史载年内发生两季旱 灾的年份共3 9 年 占总旱灾年的2 7 4 唐代旱灾的连年性 即数年之中 旱情接连发生 如唐太宗贞观元年 6 2 7 贞观二年 6 2 8 贞观三年 6 2 9 贞观四年 6 3 0 连续四年关辅大 旱 唐玄宗先天元年 7 1 2 至开元八年 7 2 0 九年之中 关中就八年连旱 据 笔者统计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 仅连续三年发生旱灾的年份共计7 1 年 占总 年份的5 0 若加上连续二年的旱灾 其所占比例则会更大 唐代旱灾多在夏季发生 据笔者统计 唐代2 8 9 年中有6 5 年发生夏旱 占 总年份的3 1 8 春旱次之 为5 3 年 占总年份的2 5 9 秋旱和冬旱分 别为4 7 年和3 9 年 所占比例为2 3 和1 42 相差仅几个百分点 然秦岭一 淮河以南则不然 据统计 秋季发生的旱灾为1 6 年 夏季为1 2 年 春冬两季分 别是4 年和2 年的记载 由此知之 南方以秋旱为主 夏旱次之 春冬又次之 这种南北差异当与气候不同密切棚关 秋季东南季风很强 雨峰移至北方 北方 旱灾相对较小 从而形成南方多秋旱的状况 春冬季节南方气候较为温和 雨峰 移至江浙一带 故春冬两季旱灾较少发生 但从总的情况来看 南方由于气候湿 润 旱情较北方为轻 3 店代蝗灾的基本状况 蝗灾是因蝗虫肆虐而造成的灾害 它在唐代虽不 是主要灾种 但给社会经济和广大农民造成的损失却不可低估 据笔者查阅有关 册府元龟 卷5 8 帝王部 勤政 新唐书 五行志二 资冶通鉴 卷2 2 3 新唐书 代宗本纪 7 文献 有唐一代 共发生蝗灾4 0 次 平均72 5 年一次 尽管蝗灾较水旱灾害 为少 但因蝗虫所历之处 轻则损稼 重则草木牛毛皆尽 加之蝗灾多发生在早 荒之年 蝗 旱灾害相互影响 助纣为虐 使平民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苦不堪 言 如唐高宗永淳元年 6 8 2 六月 关中初涝后旱 京兆 岐 治今陕西风 翔 陇 治今陕西陇县 螟蝗食苗并尽 加以民多疫疠 死者相枕于路 著 名文学家陈子昂述其惨状日 自河已西 莫非赤地 循陇已北 罕逢青草 唐玄宗开元三年 7 1 5 六月 山东诸州大蝗 飞则蔽景 下则食苗稼 声如风 雨 可见其数之多 其势之强 这样 往往造成农业减产 粮价暴涨 饥馑 相连 如唐代宗广德元年 7 6 3 秋 蝗虫食苗 关中西部尤甚 米斗千 钱 唐德宗贞元元年 7 8 5 夏 蝗尤甚 自东海西尽河 陇 群飞蔽天 旬日不息 经行之处 草木牛畜毛 靡有孑遗 关辅已东 谷大贵 饿馑枕道 民蒸蝗 曝 扬去翅足而食之 贞元二年 7 8 6 河北蝗早 米斗一千五百 文 复大兵之后 民无蓄积 饿殍相枕 唐穆宗长庆三年 8 2 3 秋 洪州 螟蝗害稼八万顷 唐文宗开成四年 8 3 9 河南府界黑虫食苗 河南 河北 蝗 害稼都尽 镇 治今河北正定 定 治今河北定县 等州 田稼既尽 至 于野草树叶细枝亦尽 唐懿宗咸通七年 8 6 6 夏 东都 治今河南洛阳 同 治今陕西大荔 华 治今陕西华县 陕 治今河南陕县 虢 治今河南 灵宝 及京畿蝗 据 唐齐州灵岩寺道鉴传 云 蝗虫 弥空亘野 食人 苗稼 至于人人家食缯 帛之物 唐僖宗 光启二年 8 8 6 难南蝗 自西 来 扬州府署 所树幢节 一夕如翦 是年 米斗钱三千 人相食 唐代蝗灾在季节上的特点极具集中性 据笔者统计 有唐一代 共发生蝗灾 4 0 次 秋蝗1 8 次 占总数的5 0 夏蝗为1 5 次 占总数的4 1 7 舂冬两 季总共为3 次 所占比例不到9 由此可知 唐代的蝗灾以秋季最多 其次是 8 旧唐书 高宗本纪 旧唐书 陈子昂传 旧唐书 玄宗本纪 旧唐书 五行志 旧唐书 五行志 两唐书 张孝忠传 两唐书 五行志 旧唐书 五行志 新唐书 五行志三 t 宋高僧传 卷1 8 新唐书 五行志三 唐会要 卷4 4 螟蜮 夏季 这与蝗虫的生长规律有关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 蝗虫的发生期及世代 主要决定于不同纬度的气温变化 降水的多少及温度是否适宜 一般而言 蝗虫 孵化的最低温度为1 6 且土壤含水量在8 22 范围内 可以正常发育成长 蝗蝻发育温度在1 8 一4 2 之间 由一龄蝗蝻发展到成虫所经历的时期大约为 3 0 天左右 由此看来 暮春初夏是蝗虫孵化 蝻虫成长的最佳期 经过舂孵夏 长 进入秋季 蝗虫经过多代的繁衍 从而达到数量最多的猖狂时期 这就是蝗 灾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且以秋季最多的客观原因 蝗虫排卵之后 若冬季气温适 宜 蝗卯会很快进入下一轮的生长期 这样蝗虫会愈来愈多 第二年会接连成 灾 唐代某些地区蝗灾连年发生 其原因就在于此 唐代蝗灾的连年性 如唐玄宗开元三年 7 1 5 七月 河南 河北蝗 第二年即开元四年 7 1 6 夏 山东 河南 河北蝗虫大起 唐代宗广德元 年 7 6 3 秋 好蛄食苗 关西尤甚 米斗千钱 广德二年 7 6 4 秋 蝗 食苗殆尽 关辅尤甚 米斗千钱 文 武二宗朝 发生过连续6 年的蝗灾 从中可见蝗灾蔓延的速度之快 面积之广 如开成元年 8 3 6 夏 河北道的镇 州 治今河北正定 河东道的河中 治今山西永济西南 蝗 害稼 开成二 年 8 3 7 六月 魏 治今河北大名北 博 治今山东聊城东北 淄 治今山 东淄博南 青 治今山东益都 河南府等州并奏蝗害稼 其中兼有河北 河东及河南道的大部分州府 开成三年 8 3 8 秋 河南 河北等州蝗 草木叶 皆尽 开成四年 8 3 9 田稼既尽 至于野草树叶细枝亦尽 至开成五 年 8 4 0 夏 幽 治今北京市 魏 治今河北大名北 博 治今山东聊城东 北 郓 治今山东东平西北 曹 治今山东定县 濮 治今山东鄄城 沧 治今河北盂村西北 齐 治今山东济南 德 治今山东定陵 淄 治今山东 淄博 青 治今山东益都 兖 治今山东兖州 海 治今江苏连云港 河阳 今河南盂县 淮南 虢 治今河南灵宝 陈 治今 可南淮阻 许 治今河南 许昌 汝 治今河南临汝 等州螟蝗害稼 不但河南 河北道有更多的州遭 陈永林 我国是怎样控制蝗灾的 中国农史 1 9 8 2 年第3 期 新唐书 五行志三 旧唐书 玄宗本纪 旧唐书 五行志 旧唐书 代宗本纪 新唐书 五行志三 唐会要 卷4 4 螟蜮 新唐书 五行志三 册府元龟 卷1 0 5 帝王部 惠民二 贤治通鉴 卷2 2 l 旧唐书 五行志 卷4 4 杂灾变 1 1 塞 经二日乃上 唐文宗 太和八年 8 3 4 十月甲子 土雾昼昏至于十一 月癸丑 此类情形共有1 3 次记载 这种频频出现在史书上的 风霾 黄 雾 雨土 等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沙尘天气 综上所述 唐代 沙尘以浮尘为 主 霾次之 沙尘暴又次之 唐代的沙尘多发生在关内道 且以京师为主 据笔者目前统计的数字表明 关内道麸有3 0 起沙尘 其中西京长安多达2 5 次 河南道仅6 起 东京洛阳为3 次 众所周知 沙漠化地表是沙尘产生的必具因素之一 有唐一代 总计3 7 次 沙尘表明 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 战争年 代 甚至在战争期间 常多次发生沙尘 如唐肃宗至德元年 7 5 6 安史之乱正 在炽烈之时 曾发生 大风飞沙 跬步之问 不辨人物 的沙尘天气 乾元二年 7 5 9 三月 唐军与安史乱军的安阳河之战中 因 大风忽起 吹沙拔木 天地 昼晦 交战双方弃甲而逃 唐武宗会昌三年 8 4 3 九月 吐蕃论恐热与尚婢婢 将庞结战于河州 治今甘肃和政西北 南 大风飞沙 溪谷皆溢 吐蕃论 恐 热大败 单骑遁归 唐昭宗乾宁二年 8 9 5 十一月戊辰 巨野 大风沙尘晦 冥 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日 此杀人未足 下令将三千余俘尽杀之 也是发生 在战争结束不久 从侧面印证了人为因素 战争等 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灾害的 发生起着催化作用的观点 是确凿无疑的 唐f 沙尘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和不规律性 然而唐朝后期却多次出现连年发生 的现象 如唐穆宗长庆二年 8 2 2 十月 夏卅l 大风 飞沙为堆 高及城堞 三 年 8 2 3 正月丁已奶 大风 昏霾终日 唐懿宗中和元年 8 8 1 及中和二 年 8 8 2 均是大风雨土 唐昭宗 天复三 r 9 0 3 二月 雨土 天地昏霾 天桔元年 9 0 4 闰四月甲辰 大风雨土 有唐一代 沙尘发生年份共约3 0 年 连年发生的年份为9 年 占总年份的3 0 而唐朝后期连年发生的就有6 年 占总年份的2 0 三成巾占去二成 可见份量之重 唐代沙尘年内变化不 大 多为一次 只有少数情况多于两次 这样的例子如贞观七年 6 3 3 3 次 景龙元年 7 7 2 次 中和二年 8 2 2 2 次 合起来才占总次数的5 唐代沙尘多发于春季 其次为冬季 再次为夏秋两季 其中史籍载明月份和 新唐书 五行志三 卷2 6 0 新唐书 五行志二 新唐书 五行志二 庙会要 卷4 4 杂灾变 新唐书 五行志二 1 2 季节的共3 3 次 春季发生的为1 7 次 占总数的5 l5 冬季为7 次 占总数 的2 1 2 夏季沙尘为5 次 占总数的1 3 6 秋季为4 次 占总数的1 2 1 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春季和冬季为唐代沙尘的多发期 夏秋虽降雨 量较丰 植物覆盖率较春冬两季为高 但这并不能阻止夏秋两季节沙尘天气的出 现 只是次数相对为少而已 这与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密切相关 冬春两季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深受从西伯利亚和内蒙古高原刮来的冬季季风的影响 气候 以干燥寒冷为特征 至夏秋两季 则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颇深 以高温多雨 为特点 降水的多少 植被的状况 还有风向都会对沙尘是否发生产生重大影 响 沙尘天气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 其一 沙漠化地表 其二 强风 两者 缺一不可 沙尘的季节性特点表明沙尘发生与我国季风性气候有极大关系 安史 三乱之前 唐朝共发生1 4 次沙尘 平均9 8 6 年一次 安史之乱及其 以后 唐朝则有2 3 次记载 平均66 5 年一次 无论从次数来讲 还是就频率 而言 唐朝的沙尘灾害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发展且幅度骤增 综上所述 水 旱 蝗和沙尘四种自然灾害对唐代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同 水 旱是唐代的主要灾害 无论发生的次数还是危害的程度 皆居高不下 蝗灾和沙 尘虽为次要灾害 但却以递增的趋势发展 且增长幅度颇大 这一特点值得重 视 另外 各利 自然灾害往往交错发生 或蝗旱俱至 或先早后涝 或水后又 旱 真可谓祸不单行 霜雪俱降 1 3 二 唐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唐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从火的方面来讲 主要有两 个方面 1 客观原因 即自然因素 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证明 唐代是中 国历史上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之一 即因气候带北移一个多纬度 平均温度比 现今高l 度左右 北方水资源及降水量都远较现在丰富 这就为唐代水灾的多 发提供了可能 掘笔者统计表明 水灾发生的年份为1 5 4 年 其中冈降雨导致 水灾的年份为7 5 年 占总水灾年份的4 s 7 原因不明的年份为4 6 年 占总 水灾年的2 9 8 其它因人为决河 海水泛溢等造成的水灾则占2 2 5 由此 看出 降水量过多 也是唐代水灾多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归根结底是唐代的大气 候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种灾害的季节性分布特点 表明其与区域性季风气候关系极为密切 如水 灾以秋 夏最多 旱灾以夏 舂为甚 蝗灾以秋季频繁 沙尘则以春冬多发 这 似乎与今天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状况相近 另外 我国北接西伯利皿和内蒙古高 原 东南部毗邻太乎洋 地势西高东低 因而深受从北部来的冬季季风和从东南 部来的夏季季风的影 向 因来源地不同 其性质也不一样 每年冬舂两季 干燥 寒冷的冬季风从西北方刮向我国 向南则风势逐渐减弱 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方 冬季寒冷干燥 到了夏秋两季 夏季季风强盛 将温暖湿润的气流推向我国北方 地区 造成夏秋多雨的特点 我国冬春少雨 且以西北风为主 而 皿沙漠和内 蒙古高原之沙地恰处我国西北方 这为沙尘的发生提供 必要条件 故这两个季 节为沙尘的多发期 降水量过少 满足不了植物生长的需要 若没有其它水源来 补充 农业必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 这便造成旱灾 冬季气温低 蒸发量小 这 种现象不甚严重 若是暖冬 降水少 同春季一样均会造成干旱 影响作物的生 长 因而冬春两季也是容易发生旱灾的季节 夏秋多雨 尤其是秋季 是典型的 多雨季节 若水土保持不好 或河流排泄量不大 势必导致山洪暴发或水涝成 灾 这便是秋季频发水灾的气候原因 蝗虫生长和发育以i 6 一4 2 的温度和 8 一2 2 的土壤含水量最为适宜 而夏秋两季气候多能满足以上条件 故蝗灾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 1 9 7 2 年第1 期 蓝勇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魏晋南北朝隋j 占史 2 0 0 1 年第2 期 1 4 多以夏秋为主 2 主观原因 即社会因素 人虽不能直接作用于自然灾害 却可以间接的 方式改变局部气候和地理环境 使各种诱灾因素急剧增加 从而加速自然灾害的 发展进程 成为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 唐人为我们提供了正 反两方面的教训 主要有以下几点 北方天然森林遭到破坏 众所皆知 天然森林具有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 保护农田等作用 然唐代天然森林的状况 尤其是北方 却不容乐观 唐代的 关内道 河南道及河北道 自古以来 就是重要的经济区 作为政治 经济 文 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 就建立在这样的经济区上 唐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特 权以及为其阶级本性昕限 大兴土木 且愈演愈烈 从而给天然森林带来了致命 的危害 仅据 新唐书 地理志 载 有唐一代 仅关内 河南两道的宫殿就多 达3 5 处 而这些供皇室专用的宫室无不极尽奢华 如则天朝构筑的明堂 高二 百九十四尺 方三百尺 中有巨木f r 嗣 上下逮贯 日役万人 所费以万 亿计 可见人力物力虚耗之大 十围巨木 非天然森林之木不可得 除此而 外 众多的寺庙及达官贵人的府第 也是森林面积锐减的原因之一 如韦嗣立 在 谏造佛寺奏 中云 比者营造寺观 其数极多 皆务宏博 竞崇环丽 大 则费一二十万 小则尚用三五万余 略计都用资财 动至千万已上 又如 唐中宗景龙元年 7 0 7 银青光禄大夫 上庸公 圣善 中天 西明三寺主慧 范于东都作圣善寺 长乐坡作大像 府库为之虚耗 唐玄宗 天宝中 贵戚 勋家已务奢靡而垣屋制度犹存 然卫公李靖家庙已为嬖臣杨氏马厩矣 及禄山 大乱之后 法度隳驰 内臣戎帅竞务奢豪 亭馆舍第力穷乃上 时谓之 木 妖 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马磷 久将边军 国家倚为屏障 在京师治第尤 为宏侈 其弟马经仅一中堂 赞钱二十万贯 他室降第无几 此外 如 户 部侍郎潘孟阳 居筇颇极华峻 宪宗见其宏尚 工犹未已 这些建筑用料 无不山近及远砍伐 遂有人云 l u 无术石 必以他 以致之 木无因近必穷远 以采之 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年复一年 势必造成林木匮乏 这在唐代北 方 已有突出的表现 如 资治通鉴 卷2 0 5 云 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 6 9 5 资治通鉴 卷2 0 4 资治通鉴 卷2 0 5 唐会要 卷四十八 t 资治通鉴 卷2 0 8 册府元龟 卷4 5 4 将帅部 奢侈 册府元龟 卷4 5 4 将帅部 奢侈 册府元龟 卷9 4 6 总录部 奢侈 册府元龟 卷8 3 2 总录部 规讽二 1 5 构筑明堂 就是 采木江岭 开元 天宝中 7 1 3 7 5 5 年 长安附近欲觅五 六丈木 尚未易得 皆须岚 治今山西岚县 胜 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采造 更有甚者 因近处木材不易得 而毁一些现成的建筑 取其材再筑 如 长安i q 年 7 0 4 正月 毁三阿宫 取其材木造同泰宫于寿安山之方安县 今河 南宜阳 至唐代宗大历二年 7 6 7 宦官鱼朝恩以先赐庄为章敬寺 复加兴 造 穷极壮丽 以城中林木不足用 奏毁曲江亭馆 华清宫观楼及百司行廨 将相没官宅 以给之 唐末 朱全忠胁迫昭宗迁都洛阳 竞于天祜元年 9 0 4 正月 毁长安宫室及民间庐舍 取其材 浮渭沿河下 以营洛阳 林木如此 匮乏 说明北方森林已破坏到唐以前未有的程度 当然 林木匮乏不只是大兴土木所致 唐代手工业的发展 也是造成这种状 况的重要原因 如造纸业 造船业 采矿冶炼业等均是在消耗大量柴木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如 资治通鉴 卷1 9 9 云 贞观二十二年 6 4 s 唐太宗为了进攻 高丽 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船 大者或长百尺 其广半 之 激起雅 治今四川雅安 邛 治今四川邛崃 眉 治今四川眉山 三州 a 民反抗 唐代采矿业分布很广 在今天山东 河北 山西和四川等地 铁矿就 达四十多处 兖州莱兖县西北的韶山 自汉至唐 鼓铸不绝 是 个重要的铁产 地 铜矿主要分布在河东 淮南 江南和剑南 蔚州的飞狐 今河北沫源 和 涧州的句容 今江苏句容 产量也很大 如 通典 卷九 食货九 钱币下 云 定州 治今河北正定 的冶铜矿 每炉可用去铜矿二万一千二百二十斤 诸 如江淮七监 岁铸钱四万五千绻 商州 治今陕西商县 洛源j 临十炉铸钱 岁可 得钱七万二千缗 煮盐业更勿帛 多言 采用传统的煮盐方法生产食盐 如顾况 嘉兴盐记 云 淮海闽骆 其监十焉 嘉兴为首 前坎张恃n i 滂王尚书 纬 总其1 式 宏羊之计 遂有采l lj 煮海之役 十年六监 各碍其所 又如 元和郡县图志 云 潭州 治今湖南长沙 连水县盛产盐 煮水一石 得盐 五升 古代所用的燃料多为薪炭 煮盐业越发展 意味着材木消耗量越大 扬 州海陵监年产盐6 0 万石 其所耗薪灰亦不在少数 此外 如制瓷业 造纸业 在店代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青瓷 白瓷已初有名气 益州 治今四川成都 的 新店书 裴延龄传 册府元龟 卷5 3 2 谏诤部 规谏九 资治逦鉴 卷2 2 4 新唐书 鱼朝恩传 湖北大学学报 1 9 9 5 年第l 期 唐会要 卷8 6 市 文苑英华 卷8 1 3 张途 祁门县新修闾门溪记 元和郡县图志 卷2 8 江南道四 i 7 以南 该线之北分布不多 就茶树而言 多种植在阴山匠陵地带 如陆羽在 茶 经 中云 茶叶 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砾壤 下者生黄土 为了能生产出优 质茶叶 以此为生的人们在条件适宜茶树生长的山林地带建立茶园 也是极有可 能的事 即就是说有些经济林是在破坏原有植被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 人地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导致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随着唐代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率也会显著提高 在生产水平不能进一步提高的情况 下 为了生存 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而在更大范围里获 取足以谋生的生活资料 与此相应的 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便会日趋缩小 史 籍常有人进兽退和人生瞥亡的记载 如 唐宣州灵汤泉兰若志满传 云 兰若 志满南游至黄山灵汤泉 结茅为庐 乡人告其此处虎豹为售 满焚香祝厌之 由兹弭息 又如 唐唐州云秀山 l l 鉴传 日 神鉴 了怀安西北山陪焉二是 小先是猛兽旁午 率多怍害 从鉴居之 虎灾弭 色 远近弥之 这些记载虽 有荒诞不经之嫌 但却透霜出这样的事实 生存空间的争夺 最终以人进兽退而 结束 此类事情 正史也可以佐证 如 新店书 李缉传 言 霍山多虎 撷茶 者病之 冶机关 发民迹射 不能止 绅至 尽去之 虎不为暴 与此同时 则是毁林开荒业不断发展 唐代土地允许买卖 有权势的豪强则乘机掠夺农民的 田地 农民要么沦为佃农 遭受更重的剥削 要么逃入山林 以垦荒谋生 若遇 到年谷不熟的凶年 以及大的战争 大批流民则星散于深林僻谷中开垦种植 自 然生态势必遭到极大的破坏 如陈子昂在 上蜀川安危事 中日 诸州逃户万 余 在莲 治今四川仪陇南 渠 治今四川渠县 果 治今四川南充 合 治今心川合川 遂 治今四川遂宁 等州 l l 林中 不属州县 土豪大族阿隐 丰 容 当然森林边缘地带和一些次生林地 开荒也非易事 古人常用一种称 之为 岔 的方法耕植 如 甫曾在 淫西荆扉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中云 斫岔应赞f j 解缆不知年 刘禹锡的诗 叫更为 删了 何处好岔田 团团缦山 股 铺值得雨卦 上山烧卧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