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351-2008 小麦》相比于其前一版《GB 1351-1999 小麦》,在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以适应小麦生产和贸易的新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具体变化包括:

  1. 分类方法调整:新版标准对小麦的分类进行了细化,不仅依据种植季节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还根据小麦的粒形、硬度等特性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如硬质白小麦、软质白小麦、硬质红小麦、软质红小麦等,这有助于更精准地反映小麦的品质特征。

  2. 质量指标优化:对小麦的质量指标进行了修订,包括但不限于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最大限量、水分含量等,这些调整旨在提高小麦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食品安全与消费者健康。

  3. 检验方法改进:新标准引入了更科学、更精确的检验方法,如使用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来测定小麦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安全卫生要求增强:增加了对小麦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限量规定,反映了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保障了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5. 包装、标识与储存要求更新:明确了小麦在包装、标识上的具体要求,强调了产品追溯性和信息透明度,同时对储存条件也提出了更详细的规定,以减少储运过程中的品质损失。

  6. 术语和定义的规范:对小麦相关的专业术语进行了梳理和明确界定,使得标准更加严谨,便于行业内统一理解和执行。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 1351-2023
  • 2008-01-01 颁布
  • 2008-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小麦》GB1351-2008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pdf_第1页
《小麦》GB1351-2008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pdf_第2页
《小麦》GB1351-2008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pdf_第3页
《小麦》GB1351-2008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小麦》GB1351-2008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小麦GB1351-2008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探讨张 涛(四川省粮油中心检测站,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本文介绍了GB1351-2008小麦标准在实施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相关标准文本作了解析、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便于大家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关键词:小麦 国家标准 检验技术前言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全球小麦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0%,在我国小麦年总产量约为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5%。我国的小麦标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对于促进小麦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规范检验和判定方法、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GB1351-2008小麦是国家2008年发布,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产品标准,它适用于收购、运输、加工和销售的商品小麦,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不符合该标准的小麦产品是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的。GB1351-2008小麦标准在我国当前的小麦标准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8版小麦到现在已实施了2年多,笔着曾参加国家粮食局标准中心组织的小麦新标准培训学习,并多次参与全国的小麦会检。作为省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检验、培训工作以及与同行交流学习中,发现了一些对于新标准使用的疑问和争议。通过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资料,与国家粮食局及其它省份的同行和专家们沟通、交流、结合多年的检验工作经验,在此针对这些问题对相关标准文本作出解析、梳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以便于大家正确理解把握标准的精神,也为以后标准的修订提供一些思路和课目。1、关于小麦类别判定1.1 2008版小麦相比于1999版小麦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新标准采用皮色和粒质两个分类要素,将小麦分为五类,这与老标准采用皮色、粒质、播种季节三个分类要素将小麦分为9类有了不同;二是对于粒质的判定,新标准采用了新的粒质判定指标硬度指数(HI值),代替了老标准使用的角质率和粉质率指标。因此,在小麦的类别判定上,不再有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分,也不再有角质率和粉质率的使用。1.2 要判定小麦类别先要理清两个分类要素的判定指标值,粒质按HI值区分为三种:即软质(HI值45);硬质(HI值60);混合(45HI值60)。皮色按同色粒率区分为三种:即白小麦(白色或黄白色麦粒含量90%);红小麦(深红色或红褐色90%);混合类(同色粒百分含量90%)。判定把握关键是:小麦的5个类别中除混合小麦以外的4个类别需同时满足粒色和粒质两个指标要求,其它的就归为混合小麦。1.3 红小麦的判定是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标准将红小麦定义为“皮色呈深红色或红褐色”,而相当一部分小麦皮色为黄色和红色的混合色,呈深浅不同的棕色、褐色,与深红色、红褐色没有显著的区分界线,由于不同的检验人员视力对颜色的敏感度会有一些差异,再加上使用的观察背景可能不同,会使人家对于深红色、红褐色的把握尺度产生较明显的差异,进而造成小麦分类上的争议、纠纷。对此问题可以采用一个推荐性国家标准加以辅助判定,即从2009年1月20日开始实施的GB/T22504.1-2008粮油检验 粮食感官检验辅助图谱第1部分:小麦,它规范了检验环境与工具,提供了比较直观的实物图示,具有较好的辅助判定作用。另一种易混淆的情况是由角质粒的影响导致的,由于白小麦种皮薄,当整粒小麦几乎全为角质时,胚乳呈半透明状,外观呈褐色甚至黑褐色,往往容易误判为红小麦,把握的关键是在规范的检验条件下,仔细辩别种皮的颜色是否是深红色或红褐色。2、关于不完善粒的判定小麦作为一种天然作物,虽然基本形态颜色变化不大,但其粒粒不同的自然属性导致其形状、颜色、质地有着千差万别的细微差别,当这种差别刚好处于指标判定的临界范围时,会导致检验人员在观察判定时发生迟疑不定,把握不好尺度甚至偏离标准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结果准备度低的问题。而如果能对标准文本有清晰的认识,对标准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则无论遇到何种复杂或模棱两可的情况,都能牢牢把握住标准,迅速作出判断,从而又好又快的完成检验工作。对于小麦不完善粒的判定上,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2.1 未能把握好将不完善粒完全拣出的尺度。由于小麦属小颗粒作物,作为立体物,它的各面都有可能发生损伤,当我们将其置于试样盘中观察时,必然有一部分表面不能暴露于检验人员的视线之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目前的目视观察法,要百分之百将试样中的不完善粒拣选出来不太可能,而如果只做单面或不规范的拨动翻看观察,则会造成显著超过双试验误差的检验结果,且不同的检验人员间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找到一个办法,即通过一定次数的上下颠簸,使小麦颗粒表面充分暴露出来进行观察拣选。具体方法是:先将试样平摊散开在试样盘中,观察拣出全部可见的不完善粒,然后将颗粒在盘中上下颠簸一次,进行第二次观察并拣出全部可见的不完善粒,如此反复操作至少三遍,当最后一次拣出的不完善粒小于5粒时,可视为不完善粒已完全拣出。通过这样的操作方法能较好的满足检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要求。2.2 对于不完善粒中病斑粒、黑胚粒、生芽粒、生霉粒的判定容易迟疑不定,把握不好尺度和发生误判2.2.1 病斑粒及黑胚粒新标准将病胚粒定义为“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检验时对于外观上观察到有病变痕迹的籽粒,必须进一步确认皮层下的胚或胚乳是否受到损伤,若受到损伤则归为不完善粒,未受到损伤则归为完善粒,必要时可通过去皮或剖粒的方法进行确认。黑胚粒是病斑粒中的一种,标准定义为“籽粒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也要把握住是否伤及胚或胚乳。需要注意的是此前曾有一个专门针对黑胚粒的推荐性国标GB/T21124-2007小麦黑胚粒检验,是小麦的子标准,实施时间是2007年,与2008版小麦的实施时间很接近,但它与2008版小麦对于黑胚粒的定义有明显差异:它规定黑胚粒包括了黑尖粒和黑斑粒,黑斑粒的定义为“由于植物病菌侵害使胚和胚乳表面呈深褐色或黑色斑块,斑块累积超过籽粒表面积二分之一以上,或超过腹沟二分之一以上的麦粒”,此处将籽粒表面变色面积的多少也作为了判定依据,这与2008版小麦中以粒质受损程度作为判定依据是不相符的。从两个标准的关系来看应当属于母子从属关系,虽然作为一个专项的不完善粒检验标准,它能帮助我们更细致完备的认识理解相关标准定义,但在使用时必须关注标准的时效性问题,需要仔细辨别与当前有效的母标准是否有基本精神的违背,若有悖于当前新版本母标准,则不能再继续使用。2.2.2 生芽粒2008版小麦对生芽粒的定义是“芽或幼根虽未突破种皮但胚部种皮已破裂或明显隆起且与胚分离的颗粒,或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对于该定义,可以将之进行分类以便于掌握。首先根据芽或幼根是否突破种皮分为两大类:可见芽粒和未见芽的芽萌动粒,可见芽粒识别容易,只需注意将其中生芽长度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拣出归入杂质即可;对未见芽的芽萌动粒的判定难度大一些,我们也可将之分为两类以便于把握:一种是胚部种皮已破裂;一种是胚部种皮未破裂但明显隆起且与胚分离,即在胚与胚部种皮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气囊现象。2.2.3 生霉粒对于小麦生霉现象的反映,2008版的小麦采用“生霉粒”替代了1999版的“霉变粒”,将之定义为“粒面生霉的颗粒”,与1999版的定义“粒面生霉或胚乳变色变质的颗粒”有了显著差异。这是因为2005年国家发布了GB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中规定“霉变粒”的定义,即“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和胚乳(或子叶),无食用价值的颗粒”,为客观反映小麦霉变的程度,保持与国家卫生标准的一致性,2008版小麦采用了新的术语和定义,以表明本标准中的生霉粒与国家卫生标准中的霉变粒有本质区别。检验时把握的关键是观察外观的霉变是否伤及胚或胚乳,未伤及的判为生霉粒,归属为不完善粒;伤及的判为霉变小麦,归属为杂质。3、关于杂质的判定在实际操作中,杂质也是一项容易发生误判的项目,由于与不完善粒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也会间接影响不完善粒的检验结果。2008版小麦中杂质定义为:“除小麦粒以外的其他物质,包括筛下物、无杂质和有机杂质”。容易误判的主要是有机杂质,标准对有机杂质的定义为:“无使用价值的小麦,异种颗粒及其他有机类物质”。其中对于无使用价值的小麦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类:一是受到某种损伤已失去使用价值的小麦,包括三类:即霉变粒、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的小麦、受到其它损伤已失去本颗粒一半以上使用价值的小麦;二是遭受特定病变的小麦,即线虫病小麦和腥黑穗病小麦。总之,作为从事质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希望自己能对相应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