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试题 一、 基础知识(共8分,每小题2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lio) 青荇(xn) 彳亍(ch) 百舸争流(k)b撰(zhun)写 干(gn)练 喋血 (di) 叱咤(ch)风云c攒(cun)射 屠(t)杀 颓圮(p) 博闻强识(sh)d目眦(z) 租赁 (ln) 拊(f)心 长歌当(dng)哭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惆怅 长篙 缉拿 桀骜不驯 b陷阱 猝死 步履 引吭高歌c遏止 喧嚣 抉别 谩不经心 d嬉笑 笙箫 慰藉 蜚声文坛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b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c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统一意见,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再发生。d中国建设部官员指出,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应当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真叫人痛惜不已。b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c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态度,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d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二、文言文阅读(58题,每小题2分;第9题,每小题3分;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附b鲁卒以为将 卒: 士兵c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劝戒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过:指责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 夜缒而出c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乃以为西河守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7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其母死,起终不归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译文:_(3分)(2)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译文:_(3分)(3)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译文:_(3分)三、诗歌鉴赏(6分)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0、(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有何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四、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默写(共7分,每空1分)11、(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2)沉默呵,沉默呵! , 。(记念刘和珍君(3)波光里的艳影, 。(再别康桥)(4)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6)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怀念萧珊巴金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忙碌、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到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协分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们的前途忧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尽,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节选自怀念萧珊,有删节)12请根据文章段的内容,概括萧珊的性格特点。(4分)答: 13第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 14作者为什么说“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5分)答: 15读完文章请你对巴金叙事时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4分)答: 六、语言知识运用(6分)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从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必修一)中任选两个人物,写一句话表明你对他的看法或评价。(句式一致,字数可不拘)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七、作文(4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时常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是贼,偷窃走了人们的光阴。如果能用电脑统计每人一生中浪费于等待的长长短短的时数之总和,必会大吃一惊!然而不得不等待,中国谚语“欲速则不达”,法国谚语“须懂得等待”,我故乡的老乡们说“性急吃不得热粥”。等待中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其中包含人间百味。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西安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答案一、基础知识:1、d(百舸g争流 叱咤zh风云 博闻强识zh)2、c(诀别 漫不经心)3、d(a句式杂糅。改: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b 歧义。“这样”既可以指代前面两种意见,也可以只指代前面两种意见中得后一种意见。c不合逻辑。将“不再”改为“再次”)4、b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二、文言文阅读:5、a(“卒”应为“终于”,“谢”应为“辞退”,“过”应为“超过”)6、c(a之:到,前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实在意义。b而:可是、却,表转折;表修饰。c以:因为。d乃:于是,就;才)7、b(讲吴起跟士兵同甘共苦,士卒愿为之效死。)8、d(“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与原文意思不合。)9、(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往来(经过郑国时),(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鲁国有人恶语中伤(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做人处世),(对)人猜忌(猜疑)残忍。”(3)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附:古文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耗费尽了,乡邻中有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只是个小国,现在却有了战胜强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对此心有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以前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三、诗歌鉴赏:10、(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