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首次月考试题(扫描版).doc_第1页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首次月考试题(扫描版).doc_第2页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首次月考试题(扫描版).doc_第3页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首次月考试题(扫描版).doc_第4页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首次月考试题(扫描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冀州中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首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2分)1、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4、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承认了侵街的合法性。上述现象a折射出宋朝开放的时代特色 b说明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c 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 d 改变了都市汴梁的城市布局5、英人赫德(18311911)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当时赫德分析的最有可能是a中国市场的潜力有限 b中国物产的丰富多样 c对华战争的胜率较高 d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6、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8、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9、右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 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 ( ) 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 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 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10、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 )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11、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3、 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14、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我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我们可以研究宋代手工业某些部门的生产情况b、我们知道宋代手工业一些部门已经有了商标、广告意识c、我们可以研究宋代雕版印刷的某些技术d、 我们可以断定宋代的济南是全国的手工业中心15、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从唐诗诗句中分析唐朝历史面貌,下列分析最为恰当的是( )唐诗唐朝历史面貌a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创立了科举制b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朝重视城市管理,实行市坊分离c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唐朝实施对外开放政策d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民族交往影响了唐朝社会生活16、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后面的文句应是( )a“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c“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d“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17、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18、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书中说:“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铁路总里程的907%。”从中可以看出( )a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全面威胁 b帝国主义各国把中国作为投资场所c中国重工业殖民地化趋势加强 d国民政府吸引外资取得巨大成功20、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致北京政府财政部的信中指出:“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税兹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 b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北京政府的保护c外商企业享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d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21、观察下边图表,中国民族工业在1919年、1936年两度出现发展高峰,其相似的原因( )a、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b、国家实现政治统一c、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d、经济结构趋于完整22、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c洋务企业惧怕民族企业与之争利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23、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4、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2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2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 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27、2013 年7 月,在浙江金华发现了西周古墓群4 号坑。其中出土器物中有铜环、陶器、玉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原始三脚瓷鼎。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判断较为合理的是()a反映西周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墓葬主人应为手工业工匠c反映了西周时期私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d此三脚瓷鼎应该是一种釉陶28、李攸李朝事实录云:“益州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之营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每岁丝蚕米麦将熟时,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收买蓄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交子的印刷及管理比较规范 b钞币的流通地域仅限于四川c商品经济发达带来钞币的产生d地方豪商协商并由官府印制钞币29、文献通考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携带)券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下列有关材料中的“券”,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标志着飞钱的诞生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抑商政策的转变30、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31、“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 )a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提高农业生产b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业产量c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 32、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为其亡友的妻子幼子安排生计:“瘠田十母,自耕农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政府(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更加严格3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34、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35、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一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下列能准确解读该材料的是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处于第一次发展高潮 北洋军阀政府压制实业发展a b c d36、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时间厂家数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领导新文化运动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37、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市场上洋货流行 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 b c d38、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39、“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跌致受损失。”“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物资供应紧张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40、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41、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一现象表明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而大量内迁 d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42、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43、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1912年1936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54.7%14.3%出口比例10.9%25.2%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13.7%47%出口比例3.6%6.9%a、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b、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工业化c、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促进中外贸易d、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一定成效44、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士”与“商”紧密融合在一起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45、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导致钱荒的根本原因是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c富商大贾大量蓄钱,民间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自然损耗等造成d唐朝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扩大,铜钱的使用更为普遍,导致铜线相对短缺46、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47、(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48、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在民国建立前“鼓吹工业主义”“无效”的原因是a. 列强的不断加剧侵略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c. 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d.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49、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 每岁亦需巨资”。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501884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日本、印度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注:意思是商品减价销售)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c农业经济开始半殖民地化 d传统农业受到严重冲击二卷(40分)5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未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富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清雍正帝语材料四 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2006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2分)(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2分)(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2分)这些政策 有什么重大危害?(6分)52(14分)材料解析:材料一 自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5731644年)的72年中,从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日本等国输入中国的白银达到一亿元以上。这个数字仅指海舶输入申报之数,至于走私或私人带来的还未计算在内。巨额的白银输入是以巨额的商品输出为条件的。又据统计,从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十六年(17001751年)的51年间,(中国)从西欧各国进口的白银达到6 800多万元。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 清统一台湾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苏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 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后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请回答:(1)简要概括明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4分)(2)乾隆后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8分)(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对华贸易的状况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对策(2分)53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