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三(文言文).doc_第1页
201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三(文言文).doc_第2页
201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三(文言文).doc_第3页
201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三(文言文).doc_第4页
201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三(文言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当语文网 201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必修二 文言文【学法引导】目标导航备考指导1.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所守或匪亲 ()2直不百步耳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9约从离衡 ()10合从缔交 ()11赢粮而景从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或师焉,或不焉 ()参考答案1“匪”通“非”,不2.“直”通“只”,不过3.“无”通“毋”,不要4.“颁”通“斑”,花白5.“涂”通“途”,道路6.“有”通“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7.“知”通“智”,智慧8.“生”通“性”,资质、禀赋9.“衡”通“横”,连横10.“从”通“纵”,合纵11.“景”通“影”,影子12.“受”通“授”,传授13.“不”通“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二、一词多义1、寡人之于国也(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6)、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7)、凶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残暴甫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8)、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9)、以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介词以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王好战,请以战喻 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表目的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根据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2、过秦论(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3、师说(1)、 惑: 传道、授业、解惑名词疑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名词疑惑惑之不解名词疑惑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不耻相师学习动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做的手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原因()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知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三、词类活用1、寡人之于国也(1)王无罪岁 “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食”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3)“填然鼓之”中“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劝学(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6)“輮”动词作名词,輮这种方法。(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9)“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3、过秦论(1)、名词的活用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2)、动词的活用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3)、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4、师说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意动用法是故,圣益圣,愚愈愚。圣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四、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寡人之于国也(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2、劝学(1)、状语后置 于蓝取之 于蓝青、于水寒 乎己参省 乎己参省(2)、定语后置句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省略句 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3、过秦论(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3)、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4)、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4、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不拘于时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宾语前置五、古今异义1、劝学(1)、假(古)凭借(今)与“真”相对(2)、跪(古)腿或脚(今)跪下(3)、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4)、就(古)靠近(今)副词(5)、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6)、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7)、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8)、用心(古)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9)、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帮凶(10)、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2、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没有必要。六、重要语句翻译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_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_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_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_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译文:_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_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_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参考答案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2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3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不会有过失了。4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5胡人(再也)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6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过往行人。7那些童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8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 七、名句名篇1、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课堂练习】(参考新人教版)寡人之于国也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通“_”,_)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通“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通“_”)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通“_”,_)二、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2.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_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_今义:常用义是保养身体4.王无罪岁古义:_今义:常用义是没有犯罪5.然而不王者古义:_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 )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 )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百发百中 ( )3.发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涉世家)(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 )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并序) ( ) 邻国之民不加少 ( )4.加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 )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填然鼓之( )5.鼓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 ) 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6.或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7.于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移其民于河东(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4)王无罪岁( ) (5)然而不王者 ( )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非我也,岁也。 ( )翻译:_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_3.鸡豚狗彘之畜。 ( )翻译:_4.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翻译:_6.可以无饥矣。( )翻译:_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_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翻译:_六、语句翻译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翻译:_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翻译:_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翻译:_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翻译:_答案解析一、答案:1.无 毋 不要 2.无 毋 3. 颁 斑4涂 途 道路二、答案:1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可”,可以;“以”,凭借 3供养活着的人 4不要归咎 5“然”,这样;“而”,却,但是三、答案:1.c,密/几、若干/天数、命运/shu,屡次 2.只是、不过/与“曲”相对,不弯曲/通“值”,价值 3.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射/征发/开花/出发 4.副词,更/动词,放上/动词,增加/动词,超过 5.击鼓/打击乐器的一种/弹奏 6.代词,有的人/代词,有时/副词,或许/连词,如果,假如 7.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介词,到/介词,与,和/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四、答案:(一)1.(1)击鼓 (2)种植 (3) 穿上 (4)归咎、归罪 (5)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为办丧事 (二)1.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2使迁移 (三)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五、答案:1.判断句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2、3.宾语前置句 2.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3.蓄养鸡、狗、猪。4、5.状语后置句 4.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5.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6.省略句 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7.固定句式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8.固定句式 状语后置句 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有什么不同?六、答案:1.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就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采分点:兵、走)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采分点:胜、是、丧、憾)3.分给百姓五亩住宅的场地,在上面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采分点:树、衣)4.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采分点:检、涂、发)过 秦 论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_”通“_”)2.合从缔交(“_”通“_”)3.赢粮而景从(“_”通“_”)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_ 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 今义:山东省4.宽厚而爱人古义:_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5.以致天下之士古义: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三、一词多义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 )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两章)(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并序)(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遗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5.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 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 )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6.乘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 名词作动词(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2)外连衡而斗诸侯 ( )(3)履至尊而制六合 ( )(4)将数百之众 ( )(5)序八州而朝同列 ( )(6)会盟而谋弱秦 ( )2.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 ( )2.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3)吞二周而亡诸侯 ( )(4)序八州而朝同列 ( )(5)却匈奴七百余里 ( )(6)约从离衡 (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崤函之固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翻译:_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翻译:_3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翻译:_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翻译:_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翻译:_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翻译:_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翻译:_8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翻译:_9以为桂林、象郡。( )翻译:_六、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翻译:_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翻译:_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翻译:_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翻译:_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翻译:_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翻译:_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翻译:_答案解析一、答案:1.衡 横 2.从 纵 3.景 影二、答案:1.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2.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 3.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4.爱护人民 5.两个词,以:来;致:招纳三、答案:1.控制/统率、统领/形制、构造/规模 2.使灭亡/丢失、失去/逃兵/逃跑、逃脱/灭亡、消亡/通“无”,没有 3.有利的形势/锐利、锋利/使快/有利、条件好/好处/利润 4.丢失/丢失的东西/抛弃/给予 5.量、计算/规章、制度/风度、常态/次、回 6.古代四匹马拉的车为乘/趁着,凭借/顺应四、答案:(一)1. (1)称帝称王 (2)采取连横的策略 (3)登上 (4)带领 (5)排列座次 (6)结盟 2.(1)像席子那样;像包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