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案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摘要:威尔策尔称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为“刑法中最困难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我国刑法学界发现对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本文试通过案例的形式对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进行梳理,以期在刑法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其理论印象,促进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关键词:间接故意;过于自信过失;预见;放任一、问题来源 今年司法考试中有一道题,一个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里面充气导致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主体是特定身份汽车修理工,他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这个行为是他恶作剧之举。那么,他有没有预见这种行为能够带来肠道、内脏的严重破损呢?从他的身份出发,他当然知道充气泵的作用。从认识因素上看,他知道自己的行为能够带来一定消极的后果,即他有一定的预见能力(不然没有所谓的“恶作剧”一说)从而排除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可能性。那么,本案中最关键的就是在意志因素上,他是放任的呢,还是轻信的呢?二、概念辨析 (一)间接故意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认识因素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这里的对犯罪结果的预见是不确定的,只是一种预见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同时,在内容方面行为人对行为目标对象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认识也是模糊或不明确的。这种可能性,来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这种客观条件,既包括犯罪时间、地点、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犯罪对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的外在客观条件和行为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程度等的内在客观条件。 在意志因素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的放任行为的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放任”是对客观危害结果的一种消极心理态度,介于积极追求和反对之间,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本身包含了一种不顾危害结果发生执意实施或执意不实施一定行为的内容。间接故意的另一个表现特征为行为人追求的结果和实际发生结果的偏差。对行为人来说,主观上的放任心理态度不具有独立性,行为人的希望意志(包括犯罪的意志和不犯罪的意志)多数是伴随其追求某种利益同时发生的。因而其没有预谋性。而正是这种无预谋性揭示了行为人对其可能发生的结果所怀有的不确定性,而行为人对这种不确定性结果所采取的行为又是其追求的结果得以实现的手段。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行为人为了追求一个犯罪目的,在其行为过程中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第二,行为人为了追求一个犯罪目的,在其行为过程中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第三,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相对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故意概念的界定,我国刑法上的故意概念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是将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的价值评判纳入了犯罪故意的概念,不仅要求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的性质有认识,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这种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第二是是以希望和放任作为故意的两种意志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容认主义的价值趋向。 刘东昱,郑州大学法学院,浅谈间接故意载于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二)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故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在这里,行为人只是预见到这种结果可能发生,而不是必然发生。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因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轻信”是指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因素,过低地估计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说包括以下含义:第一,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即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持否定的态度,希望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第二,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有一定的客观依据。这个客观依据,可以是行为人采取的积极补救措施,也可以是行为人本人的熟练技巧或较强的体力以及客观环境的优势。第三,相信那个避免结果发生的根据并不可靠。区别有学者认为对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分应当以社会的通常观念或常理为基准,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心理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危害结果的发生与行为人追求的目的是否矛盾;行为人在危害结果发生过程中乃至发生后的态度;影响行为人人格态度的各种因素;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原因等其他有关因素。 彭越林,中国政法大学 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界限载于人民司法 2011,07版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构成因素上的不同:一是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因为刑法明文规定,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是“明知”,而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在认识上只是“预见”。由此可见,两者的认识程度不同。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较低,间接故意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认识到犯罪结果具有较高的盖然性。二是意志因素上的差别。从意志因素上看,两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持有一种不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然而,在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内涵中,对这种消极心理态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不保护的态度。间接故意犯罪的客观危害,其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那些对危害结果已经有所认识,但轻信能够避免的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间接故意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不反对也不排斥的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且希望通过自身的内在与外在的条件积极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主观意愿的。笔者认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有差异是很显然的,但认识因素的判断难度往往比较大且属于内心活动,难以从外观上判断。笔者认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根本区别在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则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判断二者的界限应以意志因素为主,认识因素为辅,坚持主客观相结合原则,重点是厘清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态度的不同。坚持主客观相结合原则的方法,就是要结合反映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在实践中判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时要着重把握住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否定、排斥的态度,在认知上则是预见,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否定和排斥。在具体方法上,由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采取放任的不排斥、不否定的态度。因而没有防止结果发生的积极措施。如果有事实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则宜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彭越林,中国政法大学 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界限载于人民司法 2011,07版三、评析意见 本案中汽车修理工只是一名有着汽车修理技术的工人,他没有一些专业的医学知识,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严重性。他恶作剧,故意将充气泵塞入同事肛门中仅仅只知道这样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的,但是具体能对身体造成多大多深的危害,他是不确定不知道的,我们也不要求他能知道。而他,在这种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下依然实施了这种行为,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行为。假设,他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结果,但是依旧忍不住想要恶作剧。于是凭着自己多年打气的技巧,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气流的进入,慢慢打入。但是最后不小心还是给造成了危害结果。这种危害结果是他所要避免的。他有一定的客观依据来使他自信。例如,他的职业,他多年的经验以及生活常识,或许是他的充气泵是坏的打气量是不足以致人伤害的等等,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有利因素,低估了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利因素。在认识因素上,他对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预见可能性比较小。在意志因素上,他属于过于自信,相信客观因素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假设,他已经预见到这种结果的发生,但是依旧忍不住想要恶作剧。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充气泵塞入并充气最后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认识因素上,他对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在意志因素上,他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避免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反而是一种漠视,放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则是属于间接故意。我们必须通过分析行为的外在特征来区别两者。间接故意对行为人没有客观条件要求,自信过失则对行为人有客观条件要求,即要 求行为人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在第一种假设中,行为人有过补救措施,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如果行为人的自信没有任何客观依据,其行为必然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则不属于过于自信过失,应当认定为间接故 意。而在第一种假设中,行为人作为一名汽车修理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补救措施,只是一种依据常理比较有效的客观依据。但是有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这种所谓“轻信”没有实际根据,行为人所指望的避免结果发生的那种情况根本不会存 在,或者虽然存在,但对防止结果的发生毫无意义或意义极小,可以说,他对危害结果的不发生完全是抱着侥幸、碰运气的心理态度,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发生危 害结果,不是过于自信过失,而是间接故意犯罪。四、案例分析 根据以上区别方法,我们来看看以下三个案例:第一个:唐某与李某为表兄弟。一日李某与其朋友王某在饭店吃饭,其间李某因醉酒与王某发生争执,李某便以为其表兄唐某要债为由将唐某叫来,唐某去了以后得知其表李某是因酒后滋事,便斥责李某并让其回家。李某不仅不回家,还继续和王某争吵。在气愤之下为了制止李某,唐某便将手上的一块砖头向李某扔去,这时李某头一动,正好打在头上,唐某便将他扶回家。唐某声称李某回家后与平时喝醉酒一样身体发软,因此觉得没事,第二天早上发现李某死亡。经法医鉴定李某是因受钝器作用,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 在本案中,唐某为了制止李某酒后争吵而将一块砖头扔向李某,在认识因素上,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李某受伤的危害结果,因此其已经预见到这种危害结果,但是这种危害结果和最后的实际结果李某死亡是不一样的。这里唐某对犯罪结果的预见是不确定的,只是一种预见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同时,在内容方面行为人对行为目标对象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认识也是模糊或不明确的。唐某只是将一块砖头扔向李某,根据当时的情形,他可能只是想砸点东西砸醒李某,但是刚好李某头一动砸到了他的头上,这种结果也是唐某没有意识到的。在意志因素上,他也放任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回家后,他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检查下李某有没有更严重的伤害,只是觉得没什么不同就走人,放任了他的一击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从唐某的供词中得出,他观察过李某,也就是说他对于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明知的,只是检查后觉得和平日喝醉酒后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放任了自己之前的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表明他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李某自己觉得没事,这种没有任何客观依据的自信并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中的可以让人自信的客观依据。“放任”是对客观危害结果的一种消极心理态度,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另一个表现特征为行为人追求的结果和实际发生结果的偏差。对行为人来说,主观上的放任心理态度不具有独立性,行为人的希望意志没有预谋性。第二个:刘某酒后在某电玩城消费,输钱后怀疑机器作弊,与闻讯赶来处理此事的该电玩城经理贾某发生争执。刘某因对处理结果不满意,跟随要离开的贾某来到该电玩城3号门前台阶处,背向台阶,并与该电玩城保安徐某再次发生口角。因刘某出言不逊,徐某脚踢被害人腿部、贾某手扇刘某脸部,致刘某失足从3号门楼梯上端仰面倒地,滚落下台阶,当场昏迷。贾某等人将刘某打到后离开现场,后贾某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观察刘某的伤情,工作人员查看后回复贾某刘某已清醒过来,正坐在台阶上休息。由于不放心刘某伤情,贾某亲自折返3号门口查看刘某伤情,在确信刘某无碍后,方才离开。3月后后刘某被送入医院因救治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刘某系头部受到减速运动的作用致颅脑损伤死亡。贾某与刘某在案发时初次相识,二人不存在积怨,贾某并无放任被害人身体造成伤害的现实动因,即不具有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意识。在意志因素上,贾某的行为方式及行为时的条件分析,其具有“轻信”危害后果不会发生的现实条件。在本案中,贾某不放心刘某还特意派工作人员过去看望,得知刘某已经醒来并坐在台阶上休息后还不安心再自己过去查看刘某伤情,确定无恙后再走开。贾某具有采取积极措施为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此处和第一个案例有区别,第一个案例的唐某在李某昏迷的状态下以为是喝醉酒后的常态,而且两案例的死亡时间,第一个在第二天早上就死,说明他的情况比较严重,唐某的轻信没有现实依据,本案中,3个月后死亡,说明在当时贾某检查结果正确,当时的客观条件可以让他自信刘某已经没事。 在认识因素上,贾某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结果。因此他不放心刘某还特意派工作人员过去看望,得知刘某已经醒来并坐在台阶上休息后还不安心再自己过去查看刘某伤情,确定无恙后再走开,表明他非常不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综合以上情况应当认为,贾某认识到了行为时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一些客观条件,应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三个:李俊华与丈夫张杰在酒吧外发生争吵,随后李坐在张驾驶的一辆车,陪伴张开车送同事回家。路上夫妻两人又发生争吵,在行驶过程中李将面包车车门打开称要下车,张没有阻止李的危险行为,坐在车第二排的张的同事将李劝阻。张将其同事送回宿舍后载着李回家,途中李再次拉开车门要从正在行驶的车上下车,张没有停车,也没有制止李俊华的危险行为,只是问李俊华要干什么。李一直哭没有回答,将车门合上了,但没有关车门,并且两只手仍然拉着车门锁。后李第三次拉开车门要从副驾驶座位下车,张仍未停车,也没有制止李的危险行为,导致李从车上跳下。张见李跳车后,不仅不停车救助,还踩油门加速离开现场,使李的身体被车带动着旋转180度后随着车前进的方向倒退了几步,仰面倒地,造成重度颅脑损伤。张加速离开现场后,后又回到事发现场看到李仰面躺在地上,张仍然没有停车救助,而是继续开车离开。群众报警后,李被送往医院抢救,但因抢救无效死亡。 本案从客观方面来看,张的行为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行为。张在其妻子李明确提出要下车,并曾两次试图跳车之后,没有采取停车、劝止等行为,而是继续行驶;在李跳车时,没有制止。上述不停车、不制止的行为即不作为行为。而本案中中的张有作为的义务,其义务来源于先行行为。张作为司机,开车同李一起回家,其驾驶行为使得他将李置于一种受控于他的驾驶的危险之中,即其驾驶行为就是先行行为,负责驾驶的人负有保证乘客人身安全、避免危险发生、制止乘客危险行为的义务。本案中,张并未受到行为强制,其作为司机,完全有能力停车劝止、制止被害人的危险行为。但是张既没有停车也没有制止被害人的危险行为,完全符合应当作为而没有作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是如果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危害结果,则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本案中,如果没有张的不停车行为,被害人就不用跳车,如果没有张的不制止行为,被害人就不能跳车,因此,张的不作为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从主观方面来看,张对被害人李的死亡后果持放任态度。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态。这里的“明知”不仅仅指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还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这里的“放任”不仅仅指对某一具体结果的放任,如对死亡结果的放任等,还包括“概括”的放任,也就是对任何可能的结果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无论受伤还是死亡都无所谓。张虽然供述称以为李只是想吓唬他,但案发之前,李已明确提出要下车并两次试图跳车,之后车门并没有关好,李两手还拉着车门锁,也就是说李正处在随时准备跳车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认定被告人张明知自己不停车、不制止的行为最终可能会导致李不得已跳车。其次,张虽然供述称认为李可能会擦伤屁股,没想到会伤那么严重,即是认识到了受伤,没有认识到死亡。但根据本案的客观情况,张应当认识到了死亡的结果从张到事发路段附近观望中可以看出。因此,本案属于间接故意。五、总结回顾 从各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典型的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案例: 1、在因交通违章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后逃逸过程中驾车撞人的案件 通常是间接故意,有些有积极的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的情况下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2、为防盗而私设电网的案件 此类案件要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如果行为人设置电网有明确的告示,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的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如果没有采取积极避免措施的属于间接故意。 3、偷盗井盖的案件由于一些井盖是在公共场所或公路上,如果井盖被盗可能会发生车辆或人员损伤等情况,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另外如果行为人盗窃的井盖达到数量较大的标准,同时又危害公共安全的,一行为触犯两罪盗窃罪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典型的想象竞合犯。通常来说盗窃井盖的行为人不会采取避免措施,应该构成间接故意。即便没有发生实际后果,也应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4、.打猎或练习射击而误中他人的案件比如,有两个游人在旅游区旅游时练习射击,用自带的枪打树上的松果,结果将一百多米外的一个游人打中,该游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这种情况下应该定过于自信的过失。另外由于行为人的行为是在旅游区实行的,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所以应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又如:一个大学生从表兄那里借来一支枪,拿着到宿舍打树枝玩,后来看见有几个同学在楼底下走,结果照着两个同学的中间开了一枪,按行为人自己的心态想把中间的泥土打起来,吓唬同学,与他们开玩笑,没想到打中了后面的一位同学,该同学经抢救无效死亡。该行为人对自己的枪法过于自信,又过高的估计了当时的有利条件,导致结果的发生,所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5、.因斗气或开玩笑而造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上传后不显示问题分析
- 教学比赛课件注意事项
- 2025年粪污管理岗位面试解析及模拟题
- 2025年航空安全知识测试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安全员实操考核指南
- 2025年康复社工招聘笔试考试大纲
- 说明文拓展探究题课件
- 2025年吊塔维护安全操作模拟题
- 2025年政府会计准则实施能力考试模拟题及答案模拟练习模拟题库
- 2025年统计员招聘笔试红白理事会重点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知识竞赛题库(试题及答案)
-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 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二卷)试卷与答案
- 2024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
- 2025年高考真题【地理】试卷含答案(全国新课标卷)
- 交通事故处理交通事故委托书
- 辽宁盘锦中医师承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考试题含答案2024年
- 《WPS AI智能办公应用大全》全套教学课件
- 新疆疫苗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