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講 社會的科學探究一、科學、科學假定、科學途徑與方法碩士專班研究生:陳達雄8901329 、楊國忠9001323日 期:90年10月2日前 言 研究方法學是一門技術性的學科,藉由科學方法的使用,探索現象,並對探究的現象,尋求合理的描述、解釋及預測。現象包括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然而也不見得各種現象都能經由科學方法的應用,而達到探究的目的。 一、What is science? 科學對現代人類雖極重要,但是大家對它卻常有誤解。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是將科學視同為技術,一說到科學便想到太空船、汽車、電腦、潛水艇、原子彈、電視機、電冰箱等;實則,這種種器械,並不是科學本身,而是科學的結果;還有將科學視為某些特定的科目、研究領域;或者將科學界定作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這些定義都只提到科學部分意義,並沒有說到科學的的全部特徵。 科學既不是技術,又不是某些特定的科目,也不僅只是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那麼科學它究竟是什麼?坦白地說,科學實在不是用短短的幾句話就能界定清楚的,在本課程裡,我們不妨將科學界定作:以有系統的實徵性研究方法所獲得之有組織的正確知識。此項定義的重點不在研究的題材的不同,而在研究方法使用上的差異。科學並不限定研究的題材,它可以研究自然的現象,也可以研究社會的現象;它可以研究動物的行為,也可以研究植物的現象,更可以研究人類的行為。不管所研究的題材為何,只要所用的是有系統的實徵性研究方法,便可以算是科學,否則便不能算是科學。如果同時有兩個人在研究人類的行為問題,其中一人採用有系統的實徵性研究方法,而另一用其它方法(例如神學或哲學的方法),則前者是科學,而後者就不能稱作科學。在以上的討論中,可能會使讀者得到一種錯誤的現象,以為科學所包含的是用有系統的實徵研究方法所獲得的最後知識。這是一種完備科學的觀念,而事實上完備科學是不存在的。沒有一位科學家敢說,在他的專業已完全得知解決某一問題所涉及的所有範疇,也沒有一門科學所包含的知識可以稱得上是絕對的真理。在任何一門科學中,知識都是一直在漸進的、蛻變的,而不是靜止的、絕對的。在科學中,一切的知識都是暫時性的知識、而且也是相對性的知識,相對於就研究題材的證據、工具及方法;研究題材倘有新證據發現新、的研究工具發明及方法引用,原有的知識都會面臨修正、補充甚是於推翻,而新知識發現焉;因此,科學知識永遠不會是最後的、絕對的。 在上文為科學所下的定義中,最重要的核心是有系統的實徵研究方法。所謂有系統的實徵研究方法,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科學方法。科學方法的探討,不但是有助於對科學的了解,而且也有助於對科學與非科學的辨認。 對於”科學”這個詞,人們有很不同的印象,有人認為科學的方法是新奇的、巧妙的、難明的;科學的結論是恆久的、確實不誤的、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的作用是萬能的。另一些人則說科學只是象牙塔內的活動,跟生活的關係間接無關;既昂貴又費時;有很多現象,科學依然無法解釋;有很多問題,科學依然無法解決。這些看法並不算錯,只是有像瞎子摸象,無法窺科學之全貌。科學到底是甚麼? 1.1科學具有聲望的工作。(狹隘) 1.2真實的知識(true knowledge)。經過反省、思考、批判、驗證的可靠知識(reliable knowledge);一套可靠的知識,經過反省、批判而放諸四海皆準。科學求真,其不同於: 1.21求善(宗教、道德家) 1.22求美(藝術家) 1.23求德(道德家) 1.3科學是一套獲得真實知識的方法,不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就不是真實的知識。 靈魂學探討mind,但使用占星術,不是科學的知識。 心理學也探討mind,但使用尻學方法,所以是科學的知識。學科(學術的領域)discipline art/craft/sciencevocation/profession / professional/professionalism 學科的要件:1.題材 2.教學與研究者 3.機構(系所、研究單位、學會) 二、科學探究的假定 假定vs.假設 2.1假設(hypothesis)假設必須具有可驗證性,也就是說,所設立的假設可用實徵的方法來決定其真或假。(1) 假設應該與同一研究範圍內的已有知識相一致,而不宜有明顯的牴觸。(2) 假設應該簡約,即假設中宜避免採用不必要的複雜概念。(3) 假設應該能夠針對所研究的問題提供答案,而無文不對題的情形。(4) 假設應該具有邏輯的單純性;也就是說,所立假設可以直接解釋某一問題或現象,而不 必附加其他假設。(5) 假設應該以量化或便於量化的形式加以表達。(6)假設應該有相當的廣度,以便從而導出很多的推論。 假設至少有三項重要的功能: 1.假設有指導研究的功能-假設可使研究工作有其方向,而不致在浩瀚的現象界中迷失。 2.假設有演繹推論的功能- 研究者可自假設中推論出個別而特殊的實徵事象或關係。例如,貧窮可導致犯罪這一假設,可以推論出城市貧民區的犯罪高於非貧民區,而後一範圍較小的假設將更易加以驗證。 3.假設有增進知識的功能-假設常自某一理論演繹推論而得,而經由證實或否定推得的假設,即可增進科學的知識。即使所控討的假設並非導自理論,驗證的結果也會構成科學知識的一部份。:是對待決問題所提出之暫時性的或嘗試性的答案,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數間的可能關係。譬如說:公民參與政治的程度隨其教育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假設的目的是在於組織吾人的探究,提供探究問題之結構的功能,它是一個需花心思、細心培育、帶有繁殖功能的概念。假設的特性: 2.11具有真假可言的命題2.12待驗 2.2假定Assumptions:無法證明或無發推翻的命題(unprovable/ unproved) 類似像上帝存在嗎?這類命題是unprovable/ unproved,它就不是科學探究的範圍。對於這些科學至今仍無法處理的問題,在科學探究中視之為假定。 科學探究的六項基本假定:David Nachmias and Chav Nachmias 介紹科學探究的六項基本假定:1. Nature is ordering and regular科學探究的對象-自然,是指經驗上可以觀察的客體(empirically observable objects),因此排除那些超自然,例如神靈、上帝等的客體。自然是有秩序與規律,進一步指出科學探究的客體一定事出有因,絕非偶然。自然現象存在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偶然只是文學家的用詞。但是宇宙事物的本質似是變;歷史雖不會重演,但人在重演歷史;有道又似有非常道,科學探究似是面對變動不拘的客體;儘管如此,科學探究仍是假定自然是有秩序與規律,科學探究的目的就是建立自然的秩序與規律。2. We can know nature自然非偶然,對於自然現象的存在,人類具有認識它的能力。2.1理性論 (rationalism):透過理智能力認識自然,理性是知識的唯一來源。2.2經驗論(empiricism):透過五種感官認識自然,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但是理性經常判斷錯誤,經驗也經常觀察不實,理性與經驗似是無法認識自然;儘管如此,科學探究仍是假定人類具有認識自然的能力。3、Knowledge is superior to ignorance 致知乃是為人類之故,雖然科學知識只是暫時性的知識tentative knowledge,不是絕對的真理,即使這樣的知識,對個人、人類仍然具有正面的價值。 致知是一種科學發現,也是一種科學發明,它對人類是具有好處的。發現:事實早已存在,經由觀察與驗證所獲得的知識結論,例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發明:人類將心中的構思,科用科學的途徑與方法,經由不斷的嘗試,所創造出來的 知識結果,例如: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但是知識似乎不完全是帶來人類的幸福,反而有時是人類的禍害,例如火藥的發明;儘管如此,科學探究仍然假定知識勝於無知。4、All natural phenomena has natural causes 科學探究在尋找事件的存在原因,建立事件的因果關係。cause因effect果事件的存在原因,原因是指自然因,不是超自然因。尋找事件的存在原因,因此也拒絕超自然的解釋。 某二變項可能相關,卻不一定互為因果。倘互為因果,則此相關始稱為因果相關。假設A與B兩變項(Variable)互為因果,則此因果相關標識如下: A B (因) (果) (自變項) (依變項)在此一因果關係中,A為B的因(cause),B為A的果(effect);A又稱為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又稱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A是此因果關係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而B是此因果關係的充分條件(sufficientcondition)。充分條件(B)先於必要條件(A)。因為B是某一現象,為一既存的果。而導致(cause)的此一果的因,則可能不只一個,卻使此一因果關係的探討有意義(meaningful),則果(現象)的成立為先決條件。此外,依變項本身不自行產生變化,自變項則自身即可產生變化,依變項係依自變項之變而變。例示說明如下: 社會經濟情形(SES) 犯罪 此一因果相關說明個體的社會經濟狀況(social economic status)導致犯罪行為。犯罪之行為為果,而個體的社會經濟狀況良窳,則為導致其犯罪行為之因。倘若某人犯罪行為已存存(充分條件)卻不一定存在。5、Nothing is self-evident(沒有自明文理)科學是致知活動,致知活動是一種不斷觀察、驗證的過程。驗證(verification)包括考驗test 與證成confirmation。 科學的態度因此是skeptical attitude 懷疑的態度,存在不見得合理,合理不見得存在,知識才能發現;也是批判的態度critical attitude,不斷的反思、批判,知識才能累積進步。6、Knowledge is derived from experience 知識經由經驗方法的使用而獲得6.1感知perception:聽、聞、看、嗅、觸6.2觀察observation:觀察及測量,分間接與直接測量。心理測驗都是間接的觀察,觀察依靠測量,測驗工具的信度與效度決定觀察的結果。6.3實驗experience:實驗法是建立事件因果關係的方法,但人類的生命現象不能拿人的性命來作實驗,因為人的生命是無價的;政治也是不能實驗的,因為政治的影響層面太廣。三、科學方法 對某一特定現象或問題作研究時,一般人常採用科學的與非科學的探究途徑。1.非科學方法(non-scientific): 權威(皇帝.長老.祭司)、神秘(迷信)、傳統等三種形式。2.科學方法(scientific) :理性/經驗 實驗法、觀察法2.1特性科學首先是一個”助動詞,用來描述人們”怎樣”去認識事物。透過這種認識方法,而非其他的認識方法,人們把認識活動組織和累積起來,在短短幾世紀,尤其是過去幾十年間,發現和發明了幾千年來前所未見過的新事物。這種空前有效的方法,施展起來可能使人莫測高深,歸結起來,卻只有六項常人不難遵從的準則。愈能符合這六項準則的認知方法,其”科學性”就愈強。2.11定義清楚 科學方法第一步,是把認知或研究的對象概念化,至少亦要盡量把對象清楚地界定出來。換言之,要時刻知道自己在研究甚麼。對於那些易受時間或環境影響的事象,要進一步在定義中加上具體條件,例如在哪種燈光下的顏色、某種陶器在零下若干度的導電性能、甚麼溫度下水的密度、智力衰退早期患者的智能等等。2.22要求驗證所謂驗證,就是透過經驗、實驗或觀察等方法,來證明定義所指的事象是否存在。驗證前不能偏向於肯定或否定事象的存在。要留意的是:這說服力是相對於概念與事象是否吻合,不直接作出這個市場值得開發這類的結論。科學的目的在證實在一個6寸高的杯子裡是否盛著3寸高的水,不去爭論這子裡到底半空抑半滿。2.23經得起客觀考驗科學方法並不限制研究者對觀察角度和驗證策略的選擇,可是,這選擇必須經得起客觀考驗。客觀這個詞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在這裡,卻只代表幾層很具體的意思。最起碼的一層是,驗證的策略必須得到公認。任何科學報告都要清楚地列出定義和驗證步驟,以便別人鑑定。其他角度和方法出現的可能性,可以減低單方面壟斷客觀事實的情況。2.24不斷探新客觀考驗通常受當科技水平限制,如果當時的顯微鏡只看得到細菌,便驗證不出病毒的存在。可見客觀考驗不是科學成功的充分條件,科學家還須不斷改善方法,不斷探索新境界。客觀考驗和不斷探新,是個相生相剋的過程:要求客觀這種態度一方面要防越軌的方法,一方面要保障新方法冒升的機會。不斷求新這種態度一方面要衝破當時視野,一方面得先尊重當時的共識。後者要求明白指出現存方法怎樣錯誤或不足、新方法有何獨特,及新方法原有知識系統中的方位。2.25列明假設研究者首先須留意各種可能的觀察角度,從那些列入研究範圍內的假設出發,發展出待驗假設(hypotheses)作為研究的焦點。至於那些在當時條件未能照顧、在該次研究中不再研究中不再探究的角度,則列為未驗假設(assumptions)。對於未驗假設,研究者有責任明白地宣告出來,解釋為甚麼不去探究,並指出這個盲點會怎樣影響研究的過程和結果。2.26推論嚴謹科學方法不依靠神助、不要求有慧根、也不等待頓悟,科學方法依賴的,是兩種遵循嚴格紀律而行之有素的方法:邏輯和統計。透過統計和邏輯,基於自己或別人驗證的結果,我們可以較有信心地推論出一些未經驗證的事象,科學方法的應用範圍,因而大大擴闊。可是統計和邏輯本身,都要求應用者經常警惕到那裡可能出錯;統計方法還計算出錯誤可能性的大小。可見科學對推論態度的慎重,即使相信邏輯和統計的可靠性,卻從來不堅持推論結果是絕對真理。2.11定義清楚2.22要求驗證2.23經得起客觀考驗2.24不斷探新2.25列明假設2.26推論嚴謹2.2程序 2.1.1明確定義 2.1.2建立假設 2.2.3蒐集資料 2.1.4分析資料 2.1.5獲得結論 2.3方法演繹法(deductive method) 全體個別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個別全體理論的創建,一般經由演繹法(deduction)與歸納法(induction)的邏輯循環,如下圖。理論(Theories)觀念化過程觀念化過程(Conceptualization (Conceptualization Process)Process)實證的普及化(Empricial Generalizations假設(Hypotheses)歸演納繹(induction) (Deduction)觀察(Observations)操作化過程操作化過程(Operationalization (Operationalization Process) Process) 2.31演繹法 理論是一系列具體而特定的觀念化後的語言(conceptualized language),研究者嘗試應用某些理論於研究一特定現象時,先擷長補短、汰蕪存精,將各家適合己用的觀念綜合,經過觀念化過程後,演繹出一組假設。 每一單一假設為一簡短之論句,又常以是非形式出現。一組假設建立後,便進入操作化過程,蒐集可資驗證假設的資料進行觀察。觀察在進行前,須先經由一操作化過程,轉換成可資在現實世界中求證的工具,例如問卷調查中的題目。經由現實世界中的實證研究結果,接受或駁斥一些假設,對某一現象的新解釋於焉產生,再經由觀念化過程,零星的論句再度觀念化而成具體特定的理論,新理論於焉創立。2.32歸納法 歸納法是一種從零到有的理論創建方法。科學家常存好奇心,觀察萬事萬物亦格外敏銳。周遭的某些尋常事物,周而復始的不斷發生,迷信、傳統或權威的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有好奇心強烈者如牛頓,才會觀察到蘋果落地,又發現任何物體均落地,才會歸納出地心引力的理論,歸納法即此原理。 牛頓多次觀察到蘋果落地,縱然好奇,卻尚無理論,經過操作化過程,心中疑問具體化成其他物體也落地之假設,為求證萬物的這項共通性,乃進行實證研究。其後觀察到鉛筆、萬本、杯、碗.等各種物體離手後即落地,經此實證的普及化過程,終於歸納結論證實地心引力理論。 再舉一社會科學的實例。犯罪學者偶然於某地區接觸到數名出身貧窮罪犯(觀察行為),心生好奇:莫非罪犯以貧窮出身者居多?(操作化過程),便著手研究各地的罪犯,果然發現出身貧窮者居多(實證的普及化),於是歸納出貧窮導致犯罪行為的理論。 從觀察到同性質的類似現象起,經由普及的實證研究求證,終於歸納出可資解釋此一共通現象的理論。由是,歸納法因屬於一種從無到有的理論推演活動。 最後舉一例說明科學探究途徑之差別,鬧區有一路口常發生車禍,目前又有一位汽車駕駛人在夜間在當地撞傷一名行人。迷信的解釋,認為該路口有冤魂不散,該一事件係找投胎替身的鬼魅情事。交通事故處理人員的權威解釋,則認為該路口四面高樓大廈林立,車道又狹窄,轉彎倘不及閃躲來車,必會撞及穿越馬路的行人。交通學者經年累月的統計分析研究則指出,高樓遮擋轉彎視,固然可能致使駕駛人肇事,而駕駛人是否酗酒、當時之視線是否良好、路面是否濕滑等,均是提高事故發生之原因。該事件事後調查發現,肇事人不僅飲酒過量,當夜更是大雨滂沱,受害路人也是酒醉酩酊,乃有該事故之發生。 比較上述虛構狀況的三種解釋可知,迷信若有若無且無法觸及,權威則雖不無道理,卻不求甚解;而唯有科學的解釋,不僅較為合理客觀,且能觀察求證。科學化的解釋,係應用研究方法學所得到的結論,而這種結論科學的理論或 學說(theory)。研究方法即為提供者一些合情合理的科學方法,為探討之現象找出客觀方理論解釋。四、科學知識的本質4.1信仰.常識與科學知識4.2科學知識的界域 Karl Popper 提出一種知識具有科學的地位的三個判準criteria of demarcation 4.21 testability 可驗證性4.22 f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