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 他们的艺 术实践活动涉及面很广 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 特别是在 书法 绘画 音乐和诗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文人艺术作为中国 传统社会中 士 的艺术 在发展中受儒 道等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 的深刻影响 加之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和人格结构 形成了一套独特 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 以朴素为美 这种朴素之美普遍地存在于书 法 绘画 音乐 诗歌 散文等丈人 生艺术样式之中 呈现出独有的 形态特征 庄子说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文章深入到文人艺 术的本体世界 在与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比较中 具体分析了 朴素之能成为文人艺术最高审美理想的原因 揭示出朴素美的几个本 质内涵 指出朴素是宁静心态的产物 是华丽之后的极境 是生存的 敞开状态 在分析中还引入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 与 存在者 的理 论 以加深理论阐述的深度 拓宽研究的视野 最后还对文人艺术朴 素美的哲学底蕴和文化渊源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诃 丈人艺术 朴素 中国美学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l i t e r a t o r sw e r et h e s p e c i a ld o m i n a n tp e o p f e t oe n g a g ei nt h ea r ta c t i v i t y t h e i ra r ta c t i v i t i e sw e r e d e v e l o p e di nl a r g o f i e l d a l m o s ti n c l u d e da l lt h ea n c i e n ta r t c a t e g o r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 i n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p a i n t i n g m u s i ca n dp o e m g r e a ts u c c e s s a sas u p e ra r t si nt h e f i e l d t h ea n c i e n th a v ea c h i e v e da 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 l i t e r a t o ra r t s w a s d e e p l ya f f e c t e db y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t a o i s m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w i t ht h ep a r t i c u l a rc u l t u r ef u n c t i o n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s t r u c t u r e t h e l i t e r a t o ra r t sh a sb e e n s h a p e dw i t has p e c i a la r t s s t y l e a n da e s t h e t i c t e n d e n c y s i m p l i c i t yi st h eb e a u t y s i m p l i c i t yb e a u t yw i d e l ye x i s t si nt h e l i t e r a t o ra r t ss u c ha si n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 p a i n t i n g m u s i c p o e ma n d e s s a y f i e l d t a k e so nap a r t i c u l a rf o r mc h a r a c t e r c h i n e s ef a m o u sp h i l o s o p h e r z h u a n g z is y s s i m p l i c i t yb e a u t yi sm o r eb e a u t i f u l t h a n a n vo 廿l e r b e a u t i e s d e e p l yd oi n t ot h en o u m e n o nf i e l do ft h el i t e r a t o ra r t s t h r o u g b t h ec o m p a n s o no ft h ew e s ta r t s 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a r t s t h i s 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r e a s o n sw h y t h es i m p l i c i t y b e a u t yb e c a m et h et o p m o s t b e a u t y t ot h e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o r s e x p l o r e s t h ee s s e n c e c o n t e n to ft h e m m p l i c i t yb e a u t np o i n t so u tt h a ts i m p l i c i t yi st h e p r o d u c to ft h ec a l m h e a r t m es u p e r s e ts c e n ea f t e rt h em a g n i f i c e n c e t h eo p e ne s t a t e o ft h e s u r v i v a l i no r d e rt od e e pt h et h e o r yd i s c u s s i o na n d w i d et h es t u d yf i e l d h e i d e g g e r s e x i s t a n d e x i s t e n c e t h e o r yi sq u o t e di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i st h e s i s i nt h el a s t t h i st h e s i s a n dt h ec u l t u r er o o t s b r i e f l ya n a l y s e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yd e t a i l s 前言 中国传统艺术 分为宗教艺术 民间艺术 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四大门类 这其中 文人艺术是特殊的一种艺术类型 说它特殊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活 动主体 古代文人 也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 士大夫 其次 是因为它具有 特殊的艺术特色 与宗教艺术 民间艺术 宫廷艺术的艺术风格相比 具有鲜明 而独特的审美趣味 而且 对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来看 文人艺术对中国传 统艺术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尤其在绘画和书法等方面 由文人开创的清淡水墨画 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画的代名词 书法更是独具特色的 r 7 艺术 另外 文人艺术 也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类型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 有进行深入研 究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文人是社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 与其它艺术门 类相比 又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 与一般的艺术家不同 他们的艺术实践 活动涉及面很广 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 特别是在书法 绘画 音乐 和诗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古代书论 画论 乐论以及诗歌品评的专著十分 丰富 阐述精微深刻 而且各自都形成了自成系统的专门理论 我们在分析各种 文人艺术样式时会发现 虽然诗歌 音乐 绘画和书法是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 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规律 但是在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上 却表现出惊 人的一致性 即 共同地表现出朴索之美 文人艺术以朴素为至美的审美品格十 分坚固和持久 不但在具体艺术中表现出来 并且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 在实践 中忠实的履行 象这样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追求同 种审美感受是极为少见的 值 得对其深刻的哲学和文化背景作深入研究 另外 朴素之可以为美 己在生活中 为人所认知 但朴素之所以有美 却并未得到系统的研究 因而缺少这方面的学 理性成果 本文从中国文人艺术入手 作 尝试性的探讨 至今 在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专门的论著 甚至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的 只是在 艺术思想史 美学史和具体的文论 书论 画论中 谈及具体的 艺术样式或具体的作家作品时有所论述 但大多是分散和支离的 缺乏系统性和 理论分析 专题性研究成果几乎没有 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寥寥无几 这也是本文 选题的新意所在 而且 既便在一些论著中有所论及 往往仅是就具体的艺术样 式而言 很少上升到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缺乏理论的深度 急需在这 方面作更 深入的研究 另外 在研究方法上 以往的一些评述 大都足围绕着具体的艺术 样式而展开 没有把 朴素 作为统领所有文人艺术实践的一条金线来展开研究 中重辑掌技术夫学硕士掌位截 丈朴素而有置美一丈人艺井 朴素蕞曲 蕞幔j l l 本文就是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 以 朴素 这个贺穿于文人艺术实践的最高美 学追求为中心 重新整合了各种具体艺术样式 做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主要应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 横向纵向交叉接合 在分 析中国古代的文论 书论 画论 乐论等原始资料和各种艺术论的相关论著时 始终把 朴素美 作为统颁资料的重心和线索 把这些重要资料有机的结合为一 个整体 另外 为了更凸现文人艺术的特色 比较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在组 织材料进行论证时 始终是在同宗教艺术 民间艺术 宫廷艺术的比较中完成的 另外 还与西方相应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比较 不过这方面篇幅略少 在 深入剖析文人艺术的美学内涵时 应用了西方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 特别是海德 格尔的 存在 主义的一些观点 也是论文中比较有特色的部分 如此 选择 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倾向 作为我的学位论文 具有极其重要 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学术之门的新人 虽然我力图以历史的和逻辑的 方法为指导 分析各个时代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采集众家之长 尽可能地提出自 己的见解 试图描绘出整个文人艺术世界的审美倾向与流变 但囿于学识 资料 的限制 所做工作恐怕难以达到应有的境界 文中的缺陷甚至谬误也定然不少 恳请各位专家 学者批评指正 j 帏 t l t 文人艺水的朴素其a 其形 恕4 征 第一章文人艺术的朴素美及其形态特征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 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 涉及面很广 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 特别是在书法 绘画 音乐和诗 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文人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 士 的艺术 在发展 中受儒 道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加之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和人格特征 逐渐 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 这种独特的风格和倾向在同其它传统艺术 类型如宗教艺术 民间艺术和宫廷艺术的对比中看得更为清楚 如果说 宗教艺 术晟突出的是辉煌之美 民间艺术是绚烂之美 宫廷艺术是典丽之美 那么 文 人艺术所体现的则是朴素之荚 或者说 以朴素为美 这种朴素之美普遍存在于 书法 绘画 音乐 诗歌等文人性艺术样式之中 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中国文人艺术的独特审美风格一朴素 一 宗教艺术 辉煌的美 与文人艺术相比 宗教艺术明显的特色就是辉煌 宏大 佛教艺术中的壁画 石窟和造像都具有这一特点 以莫高窟早期壁画为例 它充满了一种稚气和装饰 意味 线条豪放洒脱 色调浓重沉稳 艺术风格沉郁而热烈 在奇异中显露出真 实 既豪爽又多姿多彩 佛教本生故事以及种种 崇高的苦难 通过壁画被极具 感染力的表现出来 面对这些用浓重色彩描绘出的辉煌场景 会油然而生对人生 苦难的悲苦和对宗教救世主的崇拜 石窟和造像更能让人产生崇高的宗教感情 文人画以水墨为主流 绝无炫目的色彩和繁复的构图 宗教艺术追求作品与人的 距离感和仰视的角度 可以使人深感自身的渺小和佛祖的崇高 而文人艺术追求 艺术与入距离的消失 最终达到物我两忘 人与艺术息息相通 合而为一的境界 唐朝倾百年之功力建造的乐山大佛 脚踏三江 身负九岭 顶围百尺 目阔二丈 素有 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之壮誉 且当年佛像开光时 曾全身彩绘 与 水色山光交相辉映 壮丽无比 唐代诗人司空曙以 百丈全身开翠壁 万龛灯焰 隔烟萝 的诗句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足见其场面之浩大 气势之辉煌 一座乐山 大佛可说把佛教艺术的辉煌之美发展到了极致 中 辑掌拉木夫掌哦士掌位论文朴棠而有置其一文人艺术朴素英的审裹 向 二 民间艺术 绚烂的美 中国人历来注重世俗生活 有着一种天生的平民式的乐观主义 这种精神在 民间艺术中有充分的体现 民间绘画符合百姓大众的审美品味 以绚烂热烈为美 民间绘画多取材世俗生活场景 线条繁复 色彩热烈 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 以 著名的杨柳青年画为例 杨柳青年画制作十分精致 画面构图丰满和谐 线条匀 称流畅 版刻粗犷简朴 敷彩简洁浓重 色彩对比强烈 人物细腻传神 农饰富 有质感 年画题材很广 有传统的吉祥画如年年有余 五子拜寿等 还有人们熟 知的水浒人物 三国故事等 为广大民众所接纳和喜爱 但是 民间绘画中的形 象大都出自万古不变的 粉本 最善长的是描摹日常事物 而文人画则追求深 刻的内涵和超脱的意境 文人在审美上虽然允许流露出多种情感 但由于受到道 家自然无为 朴实虚静 淡泊无味的哲学的影响 最终是以轻微淡远的淡和之美 为宗旨 最忌闹 忌俗 民间音乐也是为了满足百姓大众的情感的实际需要而产 生的 因此 人们从民间音乐中期望得到的 就是满足视听感观刺激欲望 从喜 怒哀乐的情感宣泄或娱悦中 得到身心调剂及情绪感染 这个审美要求就决定了 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 即追求通俗易懂 鲜明浓郁的艺术风格 而迥然不同于文 人音乐 中和 或 淡然 的审美情趣 民间音乐的表现 更贴近实际生活的直 观描摹 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皆形于声色 而极少深奥义理的说教或玄妙意境的 刻意追求 广大百姓生活于社会底层 文化水准普遍不高 心地比较单纯 要求 具有较强娱乐性的音乐 大悲大喜是民间音乐喜爱的风格 这样可以激起他们心 灵的强烈共鸣 文人音乐不追求娱乐性 注重的是自娱 民间音乐中极具代表性 的民间锣鼓 丝竹音乐 表现力强 曲式多变 尤其擅长表现欢快热烈的喜庆场 面 如江南丝竹音乐八大名曲之一的 行街四合 曲调明朗 动静有致 中板 悠扬细腻 自然流畅 快板节奏明快 急切热烈 鲜明的表现出民间绚烂多彩的 特征 三 宫廷艺术 典丽的美 封建宫廷中 对音乐 绘画 诗歌等艺术 均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宫廷 院画体的始祖是唐代的李思训 李思训本身就是唐代皇家宗室 对于贵族生活环 境十分熟悉 他本人必然也具有和皇室相似的审美趋向 他用其特有的审美心理 去观察自然界的山水对象 创立了金碧山水的画法 所谓 金碧山水 就是 青 绿为质 金碧为纹 整体风格轻墨重彩 金碧辉煌 细密 精致而臻丽 有很 强的装饰性风格 突出表现出宫廷富贵的气象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与后来的另一 著名的花鸟画家黄筌的画并称 富贵 二者有着一致的精神风貌 黄签是宫廷 花鸟画家 他的画作皇家气派 宫院色彩很重 浓墨重彩 富丽堂皇 被称作 黄 家富贵 可见 宫廷画体共同的艺术特征是 刻画精致细腻 精于雕饰 具有 第一章文人艺术的朴素美a 其 患制r 征 极强的装饰性 画法上精致而古典 整体风格高贵华丽 符合皇家宫廷的审美品 味 文人画平淡朴素的风格在与院体画的对比中更具有说服力 南唐时期流传的 民谚 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即说明当时皇家画院画师与民间文人画师在画风上 的迥然不同 徐熙的画追求的是绵邈空灵的情调和清淡隽永的意境 这是文人画 的品格 虽然不能见容于宫廷 但对后世的审美倾向影响极大 院体画与文人画 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情趣 文人画则始终把追求朴素之美作为最高的审美 准则 对宫廷音乐起指导作用的是儒家的音乐美学观 即把音乐作为维持社会等级 秩序和规范伦理道德的工具 审美上追求的是 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 的 中 和 之美 宫廷音乐以 雅乐 自居 极力排斥谓之 俗乐 的民间音乐 特别 是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的宫廷雅乐 是儒家音乐美学观在宫廷音乐中最完 整 最集中的体现 它是古雅 庄重的 担负着礼仪教化 维护社稷的重大责任 甚至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宫廷音乐的另一分支是专为皇家侍宴娱乐服 务的宫廷燕乐 它所注重的则是对感性美的追求 如 隋书 音乐志 记南朝陈 后主 尤重声乐 遣宫女习北方箫鼓 谓之 代北 酒酣则奏之 又于清乐中 造 黄鹂留 及 玉树后庭花 金钗两臂垂 等曲 与幸臣等制其歌词 绮艳 极高 极于轻薄 男女唱和 其音甚衷 北朝也是如此 北齐后主高纬 为 尤愁曲 音韵窈窕 极于哀思 使胡儿阉官之辈 齐唱和之 曲终乐阙 莫 不陨涕 1 2 这反映了整个南北朝时代的宫廷 对音乐的偏好是感性的 轻靡的 典雅华丽又动人心魄 唐代的宫廷音乐更加追求华丽与壮美 而文人音乐的代表 乐器古琴不能取悦于喧闹的殿堂和歌舞宴会的场合 它与文人音乐相结合的特点 决定了它只能在宁静的生活环境中 用心灵的细微感触去体会 平静 淡泊 的 审美境界 去追求内在的情思感受 这与唐代宫廷音乐 燕乐等 在格调品味上 有着巨大反差 据唐南卓撰 羯鼓录 所记 唐玄宗 酷不好琴 曾听琴 正弄 未及毕 叱琴者出 日 待诏出去 并且下令 速招花奴 将羯鼓来 为我 解秽 1 3 1 这反映出在音乐审美趣好上 宫廷音乐与文人音乐存在的巨大差异 宫廷诗歌与院体画 宫廷音乐有着相似的审美趣味 宫廷中流行着的是感性 俗丽的宫廷诗 细腻 生动而娇软 艳情 闻一多先生在 唐诗杂论 宫体诗的 自赎 一文中给宫体诗下了这样的定义 宫体诗就是宫廷的 或以宫廷为中心 的艳情诗 它是个历史性的名词 所以 严格的讲 宫体诗又当指梁简文帝为 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 隋炀帝 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1 4 1 宫体 诗即起自萧纲 风靡梁陈 余者波及初唐 其内容直接描绘女性或闺情 风格倚 t 9 t 隋书 音乐志 隋书 卷十三 第3 2 8 7 页 本文中涉及二十五史的引文 均选自 十五史 上 海古籍出版杜1 9 8 6 年版 下同 只注卷别 1 2 1 c i i 史 周武帝宣帝静帝纪 北史 卷一零 第2 9 3 3 页 1 3 1 转引自修海林 李吉提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8 8 页 1 4 1 胡瑜岑 闻一多作品精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版 2 4 7 页 一5 一 中啊科掌技术 掌硬 掌 镕文丰卜t w j j 其一文 z 术朴 美的审美 向 丽 语言香艳 直露 最具有代表r 生的是象 咏内人昼眠 戏赠丽人 那样的 艳情之作 宫体诗给我们带来了感性上巨大的美感享受 但又因其 淫靡 流俗 与 文质彬彬 l i l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1 2 l 的中庸精神和 信言不美 美言不 信 3 1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 l 的道家思想均格格不入 也成为历代文人 批判和改革的对象 早在陈代和之元的 梁书 总论 就有 太宗 文章妖艳 隳坠风典 诵于妇人之口 不及君子之听 斯乃文士之深病 政教之厚疵 5 1 的说法 唐初的魏征甚至把六朝文学 宫体诗作说成是亡国之音 隋书 文学 传序 中记载 其意浅而繁 其文匿而彩 词尚轻险 情多哀思 格以延陵之 所 盖亦亡国之音乎 6 李百药 北齐书 文苑传赞 说 乃眷淫靡 永言丽 则 雅以正邦 哀以亡国 f 7 宫体诗的娇艳浮华只能迎合宫廷贵族们的审美趣 味 只是在特定时代 特殊范围内出现的 生命及其短暂 或者 它只是整个中 国古代文学 诗学大潮中的几朵浪花 整个潮流还是重质轻文 尚平淡质朴的 第二节中国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形态特征 一 布局上倾向于 疏简 疏简 即疏朗 简约或简朴 无论是为诗 为文 为画 尚简的风尚我国 古已有之 最早的思想渊源或许可以上溯至老子的 少则得 多则惑 和 论语 中的 礼 与其奢也 宁俭 在具体的艺术领域 简约更是文人们的不懈追求 在文论中 东汉王充的 论衡 艺增 在反对经学的夸张时 提出 世俗所患 在于言过其实 夸大其辞 要求文章风格要朴素 简要 唐代司空图的 诗品 把诗美归纳为二十四品 其中就有 洗炼 一则 所谓洗炼 即简洁 凝炼 文 人画中尚简朴的风气更浓 从画面构图上看 由对全景山水的喜爱发展到 一角 画的出现 画家为了能用自然界的山水集中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 必须摄取自然 的精英 用最洗练的方式 最节省的笔墨 单刀直入 虽然笔墨寥寥 结构简单 却能突出意境 寄寓深远 南宋的马远 夏圭 将结构简化为 一角 半边 史称 马一角 夏半边 所谓的 一角 和 半边 虽然寓有南宋江山残缺 不全之意 但在艺术上所体现的正是一种简约疏旷的风格 这种布局上的简约疏 i l l 论语 雍也 诸子集成 第一册 本文中 诸子百家 的著作均选自 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1 9 5 4 年版 下同 只注册别 1 2 1 论语 八佾 诸子集成 第一册 唧 老子 八十一章 诸子集成 第三册 嗍 庄子 天道 诸子集成 第三册 l l 粱书 总论 梁书 卷一 第2 0 1 9 页 懈 隋书 文学传序 隋书 卷七十六 第3 4 5 5 页 1 7 l 北齐书 文苑传赞 北齐书 卷四十五 第2 5 7 i 页 一6 第一 t 文人艺术的朴 女奠a 其 意挎 旷 其妙处是在 以少总多 是对外在世界经过高度提炼后所作的经营布置 它把丰富繁杂的景物冶炼出精华 以有限的景物表现丰富的内容 这方面 马远 的 寒江独钓图 踏歌图 和夏圭的 松溪泛月图 最具代表性 画中清淡简 略的构图 虽一角却又十分完整 虽琉朗而又意味丰厚 在文入画中 虚境不虚 空白不空 空白 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衬托画面的主体 而且开拓 画面的艺术空间 画面的虚空中是宇宙的灵气 正所谓 虚则灵气往来 这两 幅画中留出的大片空白给人以想象的无限空间 又创造出包容一切的悠远意境 正如苏轼所说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1 只有把自己的位置降到最低 才能看出天地的更为高远 只有做到内在虚空 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包容性 反 映出更为广阔的世界 文人艺术在布局上的疏简是以内涵上的丰富博大为前提 的 文人艺术的这一特点 在同宫廷艺术的比较中最能见出 中国宫廷艺术 如 音乐 绘画 诗歌等 均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宫廷院画体虽是五代两宋时出 现画院以后才产生的 但其始祖应是唐代的李思训 李思训作为唐代宗室 习见 于浓香软艳的贵族生活环境 形成特有的审美趣味 然后再以这特有的审美趣味 去观察自然山水 创立了金碧山水画派 这类画浓艳绚丽 辉煌耀眼 充溢着皇 家的富贵之象 五代时花鸟画家黄筌 其画色彩丰富浓丽 笔致工整细腻 重写 生传神 正如沈括所说 黄画花 妙在赋色 用笔极新细 殆不见墨迹 但以 轻色染成谓写生 1 他的画同李思训的画被人并称为 富贵体 与之相比 与 黄同时的徐熙 虽然也以花鸟著名 但他 追逐一种天然的豪情和江湖的野趣 0 1 其技法不重彩而重墨 不求工而求意 只 以墨笔画之 殊草率 略施丹粉 而已 神已迥出 别有生动之意 3 所追求的是与黄迥然不同的超凡脱俗的情 调和淡远放达的意境 而这正是文人画的品格 二 色彩上倾向于 素淡 绘画作为一门艺术 首先在于再现自然界的美 无论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 还是色彩斑斓的自然色彩 在这方面 西方绘画显然做到了极致 其中尤其重视 色彩的运用 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甚至认为 画家而不精于用色 其作品就 只能是涂鸦而决不会是绘画 1 中国绘画则与此不同 色彩处于极不重要的地 位 赋色的传统至唐代即已势渐式微 唐宋兴起的文人水墨画在画坛上占据了主 导地位 中国的色彩美学是建立在道家自然质朴的思想基础上的 老子提倡 见 索抱朴 反对人为的 反自然的 五色 他说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乱目 i l l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下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第3 5 页 沈括 梦溪笔谈 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9 0 页 嘲陈炎 中国审美文化史一唐宋卷 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第2 7 9 页 l q 沈括 梦溪笔谈 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9 0 页 憎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罗瓦日记 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1 版 第2 6 2 页 1 中一种拳披术 掌硕士掌位论文 朴素而有置英一文 艺术朴景蕞的审其馕向 使目不明 所以必须消除 五色 而主张 无色而五色成焉 老子讲的 无 色 不是不要颜色 而是要回归到能体现道家精神的黑色 黑色就是玄色 也就 是 道 的颜色 体现在绘画巾就足墨色 中国画家通过墨色浓淡深浅的变化 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 以平淡 朴素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韵味 在水墨画中 无论是山水画 花鸟画还是人物画 绝大部分是全不用色彩 只有 纯一的墨色 极少数用到色彩的 也仅仅是个点缀 古人也说过 作画应 以墨 为主 以色为辅 色不可夺墨 中国画坛曾发生过著名的南北宗之争 最终足 以北宗的失败而告终 原因就在于他们过分忠实于自然界的景物 追求形似 色 彩丰富 所以画虽精巧 却只是 画工 而己 缺乏南宗文人画清淡自然的内在 神韵 五代荆浩在对比李思训和王维的绘画风格时表示 李将军理深思远 笔 迹甚精 虽巧而华 大亏墨彩 而王维则 笔墨宛丽 气韵高清 巧象写成 亦动真思 1 这段话既概括了李思训父子和王维的不同风格 更鲜明地表示了 他贵水墨清淡 轻华丽赋彩的美学倾向 素 足对 彩 而言的 其极端形式足以墨为彩 墨分五彩 淡 则是 对 浓 而言 是对墨色亦即素色的进一步要求 北宋米芾 画史 在评价董源 山水画时亦说 董源平淡天真多 唐无此品 在毕宏上 近世神品 格高无与 比也 口1 表达了他对平淡素朴之美的推崇 在宋以后 这已经成为整个文人社 会对绘画艺术趣味的总要求 文学家欧阳修 鉴画 说 萧条淡泊 此难画之 意 画者得之 览者未必识也 故飞走迟速 意浅之物易见 而闲和严静 趣远 之心难形 若乃高下向背 远近重复 此画工之艺尔 非精鉴者之事也 1 这 种 闲和严静 趣远之心 其实就是 萧条淡泊 的朴素境界 苏轼则更从含蓄 的画面中寻求朴素 强调 萧散简远 妙在笔画之外 黄庭坚在艺术上也欣赏 淡 他很推崇李公麟创造的白描人物 称赞他是 淡墨写出无声诗 著 益州 名画录 的艺术理论家黄休复 则将 逸品 列为画格中的首位 认为他是 笔 筒形具 得之自然 莫可楷模 出于意表 1 而 逸品 即是崇尚淡逸 朴素 的艺术趣昧 宋代以后 文人画崇淡的风格大为发扬 一直影响到明清 论及这 一风格的更是不乏其人 明董其昌结合诗 文 书法来论画中之 淡 诗文书 画 少而工 老而淡 淡胜工 不工亦何能淡 1 而且 中国画中的虚空 平 淡 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 反而是最活跃的生命源泉 所以 明画家李 日华说 绘画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 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 以虚淡中含意多 l l l 彭修银 中国绘画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3 页 1 2 1 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文物出版社1 9 8 2 版 第5 i 页 脚米芾 画史 中国书画全书 第一卷 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第9 7 9 页 1 4 1 欧阳修 鉴画 杨大年 中国历代画论采英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第8 4 页 c 5 l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1 0 页 嘲转引自伍蠡甫 t 中国面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 第1 3 9 页 闭宗白华 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8 7 年版 第2 1 6 页 一r 一 第一章文人艺术的朴案美a 其m 怠特征 耳 1 文人艺术对素淡的追求 不仅体现在绘画这一视觉艺术之中 同时也体现在 非视觉艺术如诗 乐方面 在文学上 魏晋南北朝时是以讲求形式美而著称的 建安文学集团中的 三曹 与 建安七子 的创作就非常生动优美 如曹植的 洛 神赋 美女篇 曹丕的 燕歌行 等 一扫两汉 古诗十九首 中质朴无华 的诗歌风气 曹丕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与应用文的区别 夫文 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1 说明诗赋的特征是 丽 丽 被文学家所提倡 鲁迅概括建安文学的特色是 清峻 通脱 华丽 壮大 0 1 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但这文与质的完美结合却在后世常常被曲解 和变形 西晋文学就偏离了情文并美的正确轨道 单方面的追求形式美 陆机说 诗缘情而绮靡 吟咏性情与辞采文章 已近乎于同义语 南朝文学形式美的 倾向更为明显 出现了专门针对形式的文笔之辨和声律学 南朝宫廷中 流行着 轻靡浮艳的宫体诗作 把追求感性美 形式美推向了更高层次 可以说 整个六 朝的创作风貌是奢华 绮丽的 六朝辞赋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 骈文追求句式对 称荚 词藻美 诗歌也讲究对偶押韵 采丽竞繁 1 但这股追求浓丽 绮靡的 风气只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辉煌了几十年 从隋唐开始 追求自然平淡仍然是中 国文学 诗学的主流 初唐时期的文学是建立在对六朝诗风的强烈批评上的 陈 子昂大声疾呼 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 并痛心于 齐梁间诗 采丽竟繁 而兴 寄都绝 李白声言 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1 雕虫丧天真 1 这时 南朝诗学崇尚绮彩的倾向被历史地否定了 李白所崇尚的 清水出英蓉 天然去 雕饰 的美 同样也是当时整个诗学的追求 有不少诗人在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 时 均对自己年轻时重 浓 求 艳 的倾向作了否定 柳宗元说 始吾幼且 少 为文章以辞为工 及长 乃知文者以明道 是固不苟为炳炳娘娘 务采色 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1 宋代更是一个全面推崇平淡美的时代 平淡不仅成为文 学 诗学 同时也是绘画 音乐的最高境界 宋初梅尧臣就提出 作诗无古今 唯造平淡难 的观点 说明平淡既是他所追求的境界 又是难以达到的境界 对 平淡论述最多的当属苏轼 他最欣赏的是 发纤币农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认 为朴素美是绚烂美的更高级的形态 他还说 凡文字 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五 色绚烂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 绚烂之极也 1 苏轼的绚烂之 l 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文物出版社1 9 8 2 版 第2 2 9 页 哪曹丕 典论 论文 郭绍虞 王文生 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一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 第1 5 8 页 1 3 1 鲁迅 鲁迅全集 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版 第4 9 1 页 1 4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下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第3 5 页 李白 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8 7 页 嘲李白 t 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第1 3 3 页 1 7 1 柳宗元 柳宗元集 第三册 卷三十四 中华书局19 7 9 年版 第8 7 3 页 州苏东坡 东坡题跋 卷二 中华书局丛书集成版 第3 7 页 中 科掌执术大掌硪士掌位论文朴素 葡有置 蕞 一 扒艺术朴素 的 牵 m 向 极 乃造平淡 从表面说是讲求艺术学习中从技巧到风格境界的转化过程 从 根本上说 他强调的是艺术的境界 风格以 平淡 为上乘的观点 这种 平淡 的前提是对艺术技巧的严格训练 而并不是连基本规范都没有的随意而就 从艺 术创作上说 平淡 是对 峥嵘气象 的 绚烂之极 的 反拨 是 回归 到 纯朴自然 方向的第二个起点 1 苏轼的 平淡 是对绚烂荚的扬弃 是 超越了 平淡无味 与 华丽绚烂 之后的第二个阶段 即哲学上所谓的否定之 否定阶段 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苏轼早年诗作才华横溢 意气风发 但晚年却 对平淡朴素推祟备至 这 转变集中表现在他对陶渊明诗的推崇上 他称赞陶诗 外枯而中膏 似澹而实美 1 在 和陶诗序 中说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独 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1 陶渊明以清新 质朴 自然的诗风在六朝尚文采华丽的时代中独树一帜 他的平淡正是绚烂之极 后的返朴归真 其意趣与整个宋代的美学精神如此契合 因此 对他的推崇也成 为整个宋代文人社会的共识 如严羽在 沧浪诗话 中说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 耳 1 朱熹在 朱子语录 中评价道 渊明诗平淡 出于自然 1 正是因为陶 诗的趣昧符合了文人平淡朴素的审美理想 才受到如此的关注和极高的评价 与此相似 中国音乐特别是古琴音乐也是以清幽 平淡为上 不以繁声热 闹为趋 中国乐器无论是筝瑟 箫笛 还是钟磬 胡琴 其音色均柔和 恬淡而 又音韵绵长 为中国音乐的清 淡风格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古琴则又是这一方面 的最为突出者 m 古琴是文人音乐的代表乐器 古代琴论均对清 淡做过详尽 的论述 因为这是古琴音乐的主要色彩 徐上瀛 溪山琴况 论 清 时说 故 清者 大雅之原本 而为声音之主宰 1 论 澹 时说 琴之为音 孤高岑 寂 不杂丝竹伴内 清泉白石 皓月疏风 俪俪自得 使听之者 游思缥缈 娱 乐之心 不知何去 斯之谓澹 夫琴之元音 本自澹者 制之为操 其文情 冲乎澹也 1 清 的本质是幽静淡泊 澹 的本质则为恬淡宁静 其根本上 都是对朴素美的外在描述 溪山琴况 中还表达了徐上瀛对 希声 境界的追 求 所谓希者 至静之极也 通乎杏渺 出有入无 调古声淡 渐入渊源 此希声之引申也 这 希声 的特点就是 淡 他还明确指出 疏疏淡淡 i l l 刘道广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1 4 8 页 p l 苏东坡 苏东坡全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第5 4 4 2 页 瑚苏东坡 t 苏东坡全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第5 4 1 8 页 川申骏 中国历代诗话词话选粹 上 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5 0 页 1 5 1 朱熹 朱子语录 张健 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 商务印书馆1 9 6 9 年版 第1 2 8 页 6 1 刘承华 古琴艺术论 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第2 6 4 页 1 7 1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1 年版 第3 0 6 贾 1 8 1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人民啬乐出版社i9 8 1 年版 第3 0 6 页 p l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人民音乐出版社19 8 1 年版 第3 0 6 3 0 7 页 p o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人民音乐出版社19 8 1 年版 第3 0 7 页 一1 0 第一章文人艺术的朴素 奘及其 患特征 其音得中正平和者 是为正音 溪山琴况 是中国古代古琴理论的集大成 之作 他对于 清 淡 疏淡 的论述 代表了整个古琴美学的审美倾向 也 是文人音乐的审美倾向 在清新淡远中获得巨大的美感享受 总之 文人艺术所追求的平淡之最高境界乃是 寓悲壮与闲谈之中 含雄浑 于敬慕之界 简古中有繁华 淡泊中有执拗 情韵与风骨兼胜 景象与理趣并长 言近意远 举重若轻 深哀浅貌 味淡意浓 1 这种评价极为贴切 三 技法上倾向于 生拙 拙 意味着 不呈才 不使气 它贵在敛约 1 远古时期的原始艺术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生拙是真实形成的 而后代文人艺术家所追求的 拙 则 是有意为之 刻意的追求 我国古代书论中对这一风格论述颇多 宋黄庭坚说 凡书要拙多于巧 明代书家傅山主张 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 宁支离毋轻滑 宁直率毋安排 这里所说的拙 绝非是笨拙 稚嫩 而是在技巧极为娴熟的基 础上 放弃对外在技巧的刻意追求 在艺术创作中 尽量保持自然状态 使作品 若出自天然 毫无雕琢的痕迹 庄子所谓 大巧若拙 就是这个道理 文人画家 同样追求 拙 的境界 黄庭坚在 题李公佑画 时曾写道 余初未赏识画 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 学道而知至道不烦 于是观画悉知其巧 拙 工 俗 造 微入妙 然此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哉 1 这和他论书法时的观点是一致的 主 张要无意地 自然而然地于 拙 中体会出画的奥妙 明代顾凝远 画引 则更 鲜明地表达了他对 拙 的推崇 生则无莽气 故文 所谓文人之笔也 拙则 无作气 故雅 所谓雅人深致也 1 反映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 明代书画理论 家董其昌在论 拙 之前先提出 熟 认为 画不可不熟 画须熟外熟 1 意思是 不讲求变化 不锤炼笔墨 而信手涂抹 那么不仅不熟 更谈不上 得心应手 挥洒自如的 熟外熟 等达到了 熟外熟 的境界 以前的刻意求 工便为平淡自然所代替 而平淡之极就呈现出 生 拙 之趣 以生拙为艺术 最高造诣 是文人画的一条重要原则 这 生 意味着 生而后熟 熟而后生 的第二个 生 也是董说过的 少而工 老而淡 淡胜工 或者苏轼所言之 绚 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种 生拙 在音乐 特别是文人的古琴音乐中也有同样表现 明代文人琴 家张岱在 与何紫翔 中就曾提出 练熟还生 之说 他说 古人弹琴 吟 猱 绰 注 得手应心 其间勾留之巧 穿度之奇 呼应之灵 顿挫之妙 真有 i l i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 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1 年版 第3 0 8 页 瑚韩经太 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第3 1 页 唧伍蠡甫 中国画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3 年版 第1 2 6 页 1 4 l 黄庭坚 题李公佑画 陈维国 余毅恒选注 黄山咎诗选注 四川人民出版杜1 9 8 8 年版 第1 2 0 页 1 2 1 顾凝远t 莉引 中国书画全书 上海书面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第8 1 7 页 t e l 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文物出版社1 9 8 2 版 第2 5 0 页 中 科掌拭丰大掌硕女掌m 论文丰卜 w 女z 姜一文 艺术朴素其的审奠倾向 非指非弦 非勾非剔一样生鲜之气 人不及知 己不及觉者 非十分纯熟 十分 陶洗 十分脱化 必不能到此地步 盖此练熟还生之法 自弹琴拨阮 蹴鞠吹箫 唱曲演戏 描画写字 作文做诗 凡诸百项 皆藉此一 口生气 得此生气者 自 致清虚 失此生气者 终成渣秽 吾辈弹琴亦惟取此一段生气己矣 在张岱 看来 练熟还生 之所以重要 在于它是向生命状态的还原 熟 是指技术 形式 艺术虽然离不开这些 但其灵魂却不在这里 而是生命本身 张岱所说的 生气 就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 所以 练熟还生 的真实内涵是 演奏者 通过技巧的熟练来超越技巧和形式 使演奏向生命本体接近 从而进入鲜活的生 命状态 若究其思想渊源 则应该追溯到老子的 大巧若拙 大味必淡 大 音希声 大象无形 四 表现上倾向于 含蓄 关于含蓄 有人做过专门研究 指出 含蓄并不是通常我们所认为的模糊 不是抽象 不是隐藏 也不是留有余地 而是以淡化和抑制的方式 通过以隐藏 为显露 在隐藏中显露 将欣赏者的审美触觉伸向表象的背后 去获得更加丰富 深厚的意味 这是一种从表象中透见深层 从有限中体验无限的美感形态 1 这一特征 我们可以文人艺术中的古琴音乐为例加以说明 中国文人的追求平淡 素朴 含蓄 集中地体现在对古琴的钟爱 珍视和推 崇上 古人认为 颐天地之和 莫穷于乐 穷乐之趣 莫近于琴 古文献有 士 必操琴 琴必依士 士无故不彻琴瑟 的讲究 说明琴与文人是一体的 古琴 是形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乐器 古色古香 典雅质朴 有着独特的音色和很强的 艺术表现力 故自产生之时起 就受到文人的喜爱 他们以弹琴来 修身理性 自娱白乐 苟子 乐论 说 君子以钟鼓道志 以琴瑟乐心 0 1 就指出了 先秦时钟鼓与琴瑟的不同功能 庄子也说 鼓琴足以自娱 古琴之所以成为文 人音乐的代表性乐器 与其本身的音色有关 古琴的声音恬淡 温静 不张扬 不喧嚣 且音量不大 有一种抑制和向内收敛的效果 这与含蓄正相吻合 而且 古琴的音色深厚 悠远 蕴藉 出音时有一种旋绕 内含 深蓄的效果 由于古 琴的这些特点 使它更可以在内容表现时产生含蓄的韵味 也最适合表现古朴深 沉的感情和飘逸悠远的意境 与古琴产生于同一时代的另一种乐器一古筝 则有 着迥异的风格 与古琴主要为 士 所喜爱不同 古筝主要在民间流行 自然而 然地带有民间艺术绚烂的艺术特征 筝的音色不像古琴那样古朴 素雅 而是宏 亮 明朗 刚健 演奏技法上也更为流畅 灵活 华丽 没有了古琴的滞涩 朴 拙与矜持 在表现功能上 琴的抒写情感比较含蓄 它会使你深深的叹息 而不 1 1 张岱 与何紫翔 张岱 琅媳文集 岳麓书杜1 9 8 5 年版 第1 4 7 页 瑚刘承华 古琴艺术论 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第2 4 8 2 4 9 页 嗍 苟子 乐论 诸子集成 第二册 一1 2 第一章文人 艺术 朴素美a 苒 患特 致使你恸哭流涕 筝则直接而且外露 抒情效果更为强烈 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 染力 东晋裴启 语林 记载道 晋孝武祖宴西堂 诏桓子野弹筝 桓乃抚筝 丽歌怨诗 悲历之响 一堂流涕 而古琴的抒情则更为深沉内敛 这与其淡 朴含蓄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与筝相比 琵琶则更具有繁复的色彩 完全是盛唐气 象的代言人 自居易 琵琶行 中 对琵琶的音色与表现力有着极传神的描述 同时 高超的演奏引起了听者的共鸣 江州司马青衫湿 便是证明 而主要用 于自娱的古琴则不易产生这种效果 或者 并不追求这种效果 只求 自得其乐 足矣 书法的含蓄之美体现在充满了质感的点画线条中 书法用笔讲究 含 含 就是要求作书讲求蓄笔 强调中锋行笔 使线条内有筋骨 外有血肉 书法的点 画外表极朴实 内里却藏骨抱筋 含文抱质 横写的笔画中含有起笔时的藏锋和 收笔时的回锋 笔中的力量化入无形之中 却又能在隐藏中显现出来 蓄是力感 构成的潜在技巧 正如米芾所说 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 蓄要使力度深藏起来 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 剑拔弩张的力虽然也能给人强烈的感觉 但那是一种了无 含蓄 一览无遗的效果 因其 直露 而 浅薄 深为书法家们所不取 中国绘画中有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 即 舍象求意 其实就是追求含蓄之 美 对注重毫发细节 历历具足 的作品历来持否定态度 认为画作只要深得其 意 也就够了 无须拘泥于 象 这一思想在 庄子 一书中有着明确的论 述 它说 签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签 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 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所以 绘画n 寸表意不应停留在 象 的本身 这样会 妨碍 意 的表达 而有限的形象则可以表现无限的画意 文人画中常借画一片 落叶 而写秋意萧杀 绘一片彩霞 而呈天宇空阔 意在以少胜多 以有限表现 无限 古人论画曾说 盖笔墨虽未到 其意已到也 这是一种最高明的表现 画 意 的方法 一幅画可以不着背景 处理为一片空白 但这笔墨未到之处却仍是 画的有机部分 它是实中的虚 又是虚中的实 它是无笔墨的笔墨 无形象的形 象 就如 留素成云 那样 虽未画出云 但它比画出的云更丰富 因为它不受 形象所限制 而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歌中的含蓄手法运用更多 所谓 一唱而三叹 感情的表达要曲折迂回 才更有令人寻味无穷的深厚意蕴 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