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管子》助动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管子 助动词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孔春英 指导教师 方有国教授 摘要 助动词是个有争议的类 也是个值得研究的词类 语法学界对其范围 语法功能等一直 没有统一的意见 本文就 管子 一书的助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和描写 并从句法 语义 语用三方面对助动词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上古助动词的研究提供些许资料 首先 介绍了管子其人及 管子 其书 对本文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了简单说明 接着介绍了本文助动词的确定标准和本文助动词的范围 然后对 管子 中助动词进行了句法 语义 语用分析 发现助动词内部是个有机整体 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补充 接着本文对 管子 助动词的功能和 v p 的语法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阐明了本文的观点 最后将 管子 与上古 四书 研究 序 第一辑 第2 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西南入学硕士学位论文 著书是不见用之人也 其书想只是战国时人收拾当时行事言语之类著之 并附以 他书 叫 管子 的成书年代也是众说不一 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 1 春秋成书说 这种观点与遗作说一脉相承 即认为 管子 是管仲所作 2 春秋至战国成书说 这种观点以明朱长春 见其 管子榷 现代学者黄云 眉 见其 古今伪书考补正 齐鲁书社1 9 8 0 年出版 等为代表 今人池万兴在 其 管子 研究 中认为 管子 是春秋管仲到战国末年成书 3 春秋至秦汉成书说 这种观点以梁启超为代表 他在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 释 中认为 管子 是从战国到汉初形成的 4 战国成书说 这种观点以胡适 见其 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 见其 中 国哲学史新编 等为代表 蒋伯潜在其 诸子通考 中也持这种观点 5 战国至秦汉成书说 这种观点以罗根泽 见其 管子探源 郭沫若 见其 管子集校 赵守正 见其 管子通解 等为代表 对于 管子 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黎翔凤在其 管子校注 中引严可均所说 近 人编书者 每谓此书多言后事 盖后人附益者多 余不谓然 先秦诸子 皆门弟 子或宾客或子孙撰定 不必手书 固引余嘉锡之语说 向歆 班固条别诸子 分为九流十家 而其同一人之书 又自为一家 合若干家之书 而为某家者流 明乎其所谓家者 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 父传之子 师傅之弟 则谓之家法 称 述师说者 即附之一家之中 如公 谷传中 有后师之说是也 管子 而称毛嫱 西施 吴王 齐桓公 此明是为管氏学者之言 何足疑乎 若谓 管子 不当记 仲之死 则 论语 不尝记曾子之死乎 故读先秦之书 但当问其是否依托 而 不比问其为何人所著 这段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对于作品不必拘泥表面 要看 其是否有依托 对于 管子 的作者 现在学者普遍认为 管子 非一人之笔 本文也赞同这 个观点 我们认为 管子 一书的作者 既非一人之作 亦非一时之作 它包 含了春秋时代齐国的史官以及管仲的门人弟子 后代 直到战国田齐时代稷下学 朱熹 朱子语类 卷一百三十七 原文见严可均 铁桥漫稿 原文见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 2 第1 章绪论 宫崇尚管仲的可以称之为 管仲学派 的稷下学士的论著 脚 管子 虽不 是管仲完成 但与管仲有着密切联系 对于 管子 全书的断代 本文采取池万兴的观点 认为 管子 是 春秋 管仲时代到战国末年 它应该是稷下学宫衰亡前的作品汇集 p 6 虽然 管子 中附有秦汉印记 我们认为古籍流传中不可避免地会参杂进时代特色 对于 管子 的思想体系 其中虽有道 法 儒 名 兵 农 阴阳等各家 思想学说 但还是以道家 法家思想为核心的 今本 管子 是西汉刘向整理编定的 定著八十六篇 今实存七十六篇 亡 佚十篇 刘向将 管子 八十六篇分为八个部分 经言九篇 外言八篇 内言九 篇 亡佚两篇 短语十八篇 亡佚一篇 区言五篇 杂篇十三篇 亡佚三篇 管子解五篇 亡佚 篇 轻重十九篇 亡佚三篇 1 2 研究意义 管子 虽是应当时实现霸业的现实需求而产生 但我们今天读来 它仍不 失为一部包罗万象的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 管子 一书 尽管不是管仲的自著 但却记录了管仲的所言所行与管仲的思想理论 它和 论语 记录孔子的言行而 非孔子的自著一样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p 5 但由于 管子 的作者和成书年 限等问题 再加上 管子 思想内容的多样性 使得 学者不敢据用 长期受到 冷落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改变 据我们的统计 现在关于 管子 的研究多是从思想方面 就管见所及还未 见有相关的助动词研究专著和论文 因此 我们完全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 争取弥补一点不足 以期将来助动词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 管子 一书是管仲时代到战国末年崇尚管仲之人的作品总集 其语言 的丰富性 多样性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上古中期汉语的特色 对其进行研究所 归纳出的规律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与概括性 再者 助动词是个有争议的类 各家对助动词的定义及划类也不同 助动词 尚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划分标准 本文希望通过对 管子 助动词研究 能对助 动词的特性窥见一斑 也希望能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资料 池万兴 第4 7 页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2 版 第3 章 管子 助动词的句法分析 3 2 4 愿 厢 愿 在 管子 中共出现2 1 次 作为助动词有1 2 次 主要用于肯定句中 形成如下两种结构类型 1 n p 愿 v p 这种句式出现了1 1 次 例如 1 鲁未及致政 而齐之使至 日 夷吾与召忽也 寡人之贼也 今在鲁 寡人愿生得之 若不得也 是君与寡人贼比也 管子 大匡 2 鲍叔曰 君诏使者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 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管子 小匡 3 桓公日 愿闻五害之说 管子 度地 n p 多是名词 如例 1 也有省略情况 如例 2 例 3 v p 有偏正短语 如例 1 有动宾短语 如例 2 例 3 2 口岬 愿 介宾短语 v p 这种句式只出现了1 例 如下 1 桓公举衣而问曰 寡人有鲸枝兰鼓 其贾中纯万泉也 愿以为吾 贫萌决其子息之数 使无券契之责 管子 轻重丁 介词为 以 省略了宾语 鲸枝兰鼓 小结 1 励动词 能 后常为动词或动词性成分 2 有介宾短语在 v p 之间间隔 3 3 应当类助动词的句法分析 管子 中应当类助动词有2 个 当 宜 3 3 1 当 刘利在其 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 中称 当 用作助动词最早可以追溯到 尚书 例如 古人有言曰 人无於水监 当於民监 尚书 酒诰 刘利 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 第2 l 页 北京师范大学 j 版社 2 0 0 0 年版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助动词 当 在上古时的使用不太多 直到中古时才使用频繁起来 一直到现代 汉语都在使用 管子 中 当 共出现1 0 6 次 用作助动词只有1 7 次 使用格式有如下两 种 1 n p 当 v p 肯定句式 共出现1 2 次 例如 1 君有过而不改 谓之倒 臣当罪而不诛 谓之乱 管子 君臣下 2 故其当赏者 群臣不得辞也 其当罚者 群臣不敢避也 管子 明法 解 3 管子日 谓远近之县 里 邑百官 皆当奉器械备 管 子 臣乘马 n p 有名词 如例 1 有代词 如例 2 有名词性短语 如例 3 v p 有动词 如例 1 例 2 还有动宾短语 如例 3 2 口咿 n e g 当 v p 否定句式 出现5 次 否定词都是 不 例如 1 桓公曰 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君矣 不当尽语我昔者无道之君乎 吾亦鉴焉 管子 四称 小结 1 助动词 当 后常为动词或动词性成分 2 多出现在肯定句中 3 可以受否定副词 不 等的修饰 没有出现双重否定格式 3 3 2 宜 助动词 宜 由形容词 合适 相称 义发展而来 在上古时已用作助动词 但用例不多 管子 中 宜 出现了6 2 次 其中助动词用法有1 5 次 只构成 如下一种句式 1 n p 宜 v p 1 其宜修而不修者故何视 管子 问 2 才能之人去亡 则宜有外难 群臣朋党 则宜有内乱 管子 参患 第3 章 管子 助动词的句法分析 3 管子对曰 公宜服帛 率民去绨 闭关 毋与鲁梁通使 管子 轻 重戊 n p 可是代词 如例 1 可是小句 如例 2 可是名词 如例 3 v p 可是动词 如例 1 也可是动宾短语 如例 2 例 3 管子 中也出现了 n p 宜 的结构 但是 宜 的这种形式与助动词 可 能 等的单用形式有本质不同 如 4 渎田悉徙 五种无不宜 其立后而手实 管子 地员 所能补出的是名词 而不是 v p 可见 在这里 宜 是形容词作谓语 并不是助动词单用的情况 小结 1 助动词 宜 后常为动词或动词性成分 2 没有双重否定形式 3 不能单独作谓语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 章 管子 助动词语义 语用分析 4 1 管子 助动词语义分析 4 1 1 管子 助动词的语义基础 每一类词之所以归为一类 必有其共同的语义基础 如名词的语义特点是对事 物名称的描述 一般动词的语义基础是说话者对某一动作 行为的客观描述 助 动词虽然是动词的一个小类 但是和一般动词的语义基础还是有很大不同 段业辉对助动词的语义基础有较准确的阐述 一般说来 助动词的语义基础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某些动作行为的主观感受 所谓主观感受 指的是说话人对 客观事物或某些动作行为主观上的看法 如果没有这种主观看法 就不会有助动 词的产生 本文也赞同这种说法 前文已经说明 助动词是辅谓语 它的作用 是对谓语起辅助性的说明和判断的表态作用 那么助动词的 本质 就决定了它 们不可避免的带有 主观感受性 有了这种主观的判断推理 才产生了助动词 例如 1 管子曰 故夺然后予 高然后下 喜然后怒 天下可举 管 子 轻重乙 2 天地 莫之能损益也 管子 乘马 3 始于不足见 终于不可及 一人服之 万人从之 训之所期也 管子 立 政 4 管仲日 夷吾之所患者 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 齐之为义者莫肯 仕 管子 大匡 5 兵当废而不废 则古今惑也 管子 法法 6 而造修之官 出器处器之具 宜起而未起者何待 管子 问 例中助动词的语义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感受性上的 如例 3 助动词 足 表达了作者对教化重要性的看法 即使有客观推理 也是主观感受下的客观推理 如例 1 就表达了管子主观认为在 夺然后予 高然后下 喜然后怒 的客观事 实下 就能 天下举 段业辉 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 第6 9 页 南京师范大学 l j 版社 2 0 0 2 版 第4 章 管子 助动词语义 语用分析 虽然助动词 得 有时出现的环境客观性比较强 如蔓山 其木可以为材 可 以为轴 斤斧得入焉 九而当一 管子 乘马 得 表客观条件下的许可 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作者的主观判断 因此 感受性 是助动词语义特征的基 本特点 将带有助动词的句子称作 表态式 也是合理的 4 1 2 管子 中各类助动词义素分析 义素是分解义位的结果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 e n i d a 指出要确定一个词的 意义的构成成分 即义素 须将该词的意义和同一语义场内的词 或邻近场内的 词的意义进行比较 本文主要在同一语义场 即助动词 内进行比较 同一语义 场的不同词 肯定有构成 同一性 的 共同义素 和形成 分离性 的 区别 义素 共同义素 使同一语义场的词有相同的性质 区别义素 使同一语义场 的词区分开来 前文已述 主观感受性 是各类助动词的语义基础 即各类助动词都具备的 语义特点 那么 共同义素 就是 主观感受 区别义素 我们在进行具体分析 时一一举出 1 可 可以 能 得 足 足以 可能类助动词的义素基本相同 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 但它们各自还 是有自己的特点 一 可 可 一般是对人或物承受外界动作行为的推理和判断 动作行为的方向是 由外向内的 如果 可 后动词是及物动词 包括形容词作动词情况 其主语一 般是受事的 如 1 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审于时而察于用 而能备官 者 可奉以为君也 管子 牧民 2 地不平均和调 则政不可正也 政不正 则事不可理也 管子 乘马 3 君谓国子 断狱 情与义易 义与禄易 禄可无敛 有罪无赦 管子 大匡 4 婢子日 公其毋少少 毋贱贱 由是观之 贱岂可贱 少岂可少哉 参看贾彦德 汉语语义学 第5 8 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3 l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管子 小问 5 用民之死命者 则刑罚不可不审 管子 权修 有时 可 后动词虽不表被动 但动作行为 不是由主语自愿发出 而是外 力促使它发出的 就主语而言仍有受事意义 如 6 管仲曰 宾胥无坚强以良 可以为西士 管子 大匡 7 始于不足见 终于不可及 一人服之 万人从之 训之所期也 管子 立 政 8 召忽日 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 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 管 子 大匡 例 6 是 可 介宾短语 形式 介词 以 语义通常指向句子主语 包括隐 含主语 使主语有受事意义 可 后动词常有被动义是这类句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是因为 可 由形 容词发展为助动词 中间经历了一个形容词用为意动的阶段 意动 体现了说话 人或主语的主观意志 后面的体词是被认为怎么样的对象 二 可以 可以 一般出现动作行为由内向外的句子中 即主语一般是施事者 如 9 地者政之本也 是故地可以正政也 管子 乘马 1 0 故为上者之论其下也 不可以失此术也 管子 宙合 有时 可以 后的动词不表被动 如 1 1 君之所慎者四 一日大德不至仁 不可以授国柄 管子 立政 1 2 行其田野 视其耕芸 计其农事 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 管子 八观 但这毕竟是少数 而且这类句子的 以 已经没有了语义指向 是 可 以 形式向助动词 可以 转化过程的重叠现象 这种意义上的互补 使二者长期共 同使用 随着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 现代汉语中 可以 吸取了 可 的大部 分语义特征 也出现在主语受事的句子里 三 能 助动词 能 是对人或物向外发出动作行为能力的估计和判断 所以主语一般 王鸿滨 春秋左传 中助动词 可以 探源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1 年第2 期 白晓红 先秦汉语助动词系统的形成 见于 语言研究论丛 第7 辑第2 2 2 页 语文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3 2 第4 章 管子 助动词语义 语用分析 是施事者 动作行为由内向外 如 1 3 见贤能让 则大臣和同 管子 立政 1 4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 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 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 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故祸不萌 管子 牧民 由于 能 的 主动性 较强 所以 能 多表施事者自身能力许可 它的 这种特点还影响到 不能不 形式的使用频率不高 能 在 管子 中的双重否 定都不是 不 不 形式 其中 国语 使用1 次 苟子 5 次 4 次为 不 能不 1 次为 不能无 墨子 和 韩非子 各1 次 p 1 2 0 不 不 形式带有客观条件制约的意味 而 能 的语义多是表示 能力许可 因此这种 形式不多见 到了后代 不能不 形式逐渐增多 是因为助动词 能 有了 客观的许可 义 能 大规模地进入这一框架还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情 p 1 2 1 四 得 得 之表可能 又可判别 可 能 之二义 能与不能 以行事者自身 能力而言 可与不可 则取决于外在之势力 如情理之当然 如他人之好恶 而 非行事本人所左右者也 助动词 得 在语义上多表客观条件或事理的许可 例如 1 5 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 非诚工不得食于工 非诚农不得食于农 非 信士不得立于朝 管子 乘马 1 6 便辟 左右 大族 尊贵 大臣 不得增其功焉 管子 七法 此外 助动词 得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并不单纯地表 可能 义 在未然 的语境下 它表示能实现某种结果 在已然情况下 表示实现了某种结果 当说 话人强调表结果的可能性时 得 就不能与其他可能类助动词互换 如 1 7 林 其木可以为棺 可以为车 斤斧得入焉 五而当一 管子 乘 马 1 8 桓公问管仲日 寡人欲霸 以二三子之功 既得霸矣 今吾有欲王 其可 乎 管子 小问 刘利 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吕叔湘 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 见于 汉语语法论文集 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 1 9 8 4 版 3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 1 7 中 得 意在强调未然情况下 能够进入 这种结果 例 1 8 中 得 强调 已经实现霸业 这种结果 如果用其他助动词 只表可能性 没有 了 结果 意味 五 足 助动词 足 表示有能力或条件做某事 暗含 值得 义 因此与表 可能 义 的 可 能 得 相比 足 所表的可能性最大 语气也最肯定 例如 1 9 日 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 田宅富厚足居也 管子 九变 田宅富厚足居 表示 土地肥沃 家财丰厚值得人们居住 也完全能够使 人们安居乐业 如换成 可 能 得 则肯定语气比 足 弱了许多 助动词 足 是由形容词发展而来的 中间经历了一个 使动 阶段 因此 足 与 可 一样 其主语 包括隐含主语 经常带有被动义 六 足以 助动词 足以 也表示有能力或条件做某事 但没有 值得 义 其主语没 有被动义 例如 2 0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 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 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 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故祸不萌 管子 牧民 2 1 厚爱利足以亲之 明智礼足以教之 管子 权修 与 可以 比较 足以 中 以 与 足 的黏合程度没有 可以 强 足 以 中 以 还有一定的介词意义 但是与 能 以 有明显的不同 能 后 以 大多是带宾语的 即使没带宾语也有明显的介词意义 如 2 2 能以所闻瞻察 则事必明矣 管子 禁藏 2 3 公叉问日 不幸而失仲父也 二三大夫者 其犹能以国宁乎 管 子 戒笫 管子 中可能类助动词的义素构成归纳成下表二 表中 代表具有这种 义素 一 代表不具有这种义素 代表可有可无这种义素 后面的表相同 第4 章 管子 助动词语义 语用分析 表二 可能类助动词义素分析表 义素 共同义素区别义素 赳 主观感受 可以 能够主动性值得结果 可 可以 能 一 得 一 足 士 足以 一 2 欲 敢 肯 愿 一 欲 说文 欲 贪欲也 一本为名词 表示某种心理活动的状态 由此发 展成动词 表 想要 欲望 而后虚化出助动词义 想要 打算 表人主观 的没有实现的想法 助字辨略 说 凡云 欲 者 皆愿之而未得 欲 表施事者想要完成他想做的事 带有明显的外向性 这样的语义特点 决定了其后 v p 很少省略 才能有完整的句意 例如 1 桓公谓管仲与鲍叔日 夫宋 寡人固欲伐之 无若诸侯何 管 子 大匡 2 桓公日 寡人欲毋杀一士 毋顿一戟 而辟方都二 为之有道乎 管 子 轻重乙 二 敢 助动词 敢 表有胆量做某事 对施事者的胆量作出评价 语义较单一 在 管子 中多用于否定句 占到其助动词用法的8 5 3 例如 3 虽有贤身贵体 毋其爵不敢月艮其服 虽有富家多资 毋其禄不敢用其财 管子 立政 4 居身论道行理 则群臣服教 百吏严断 莫敢开私焉 管子 七法 在其它典籍中 敢 也是极少用于肯定句 这是受其语义特点的影响和此书 内容的限制有关 由于汉民族的民族性格和表达方式 在肯定句中 敢 的语义 使句意比较直接突兀 用 不敢 要委婉的多 再加上 管子 一书多是向统治 刘淇 助字辨略 第2 4 0 页 中华书局 1 9 8 3 3 5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进言 用否定形式使句意含蓄委婉 更符合臣子身份 三 肯 肯 的语义也较单一 表施事者主观上愿意做某事 且一定伴随行动 管 子 两见均有 莫 否定 如 5 管仲曰 夷吾之所患者 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 齐之为义者莫 肯仕 此夷吾之所患也 管子 大匡 四 愿 愿 表施事者的主观意愿 这种意愿的实现 往往需要所交谈的对象 与 事者或受事者 的配合 例如 6 桓公日 愿闻五害之说 管子 度地 7 于是乎楚王号令于国中曰 寡人之所明于人君者 莫如桓公 所贤于 人臣者 莫如管仲 明其君而贤其臣 寡人愿事之 管子 霸形 例 6 是桓公想听管仲讲五害之说 交谈对象充当与事者 例 7 寡人愿 事之 的 之 指谈话对象 充当受事者 愿 很少有否定形式 管子 中没有出现 愿 的否定形式 本义的 欲 有一个前提 即施事者愿意实行该动作行为 也就是说 欲 的前提是 愿 欲 包含着 愿 如果不 愿 就根本谈不上 欲 欲 隐含着 愿 的含义 在 欲 的否定式中 这种含义就突显出来 相当于 不愿 不欲 在语义上 等于 不愿 因此也就不需要有 不愿 了 以上意愿类助动词的义素构成归纳成下表三 表三 意愿类助动词义素分析表 心素 共同义素区别义素 鳜弋 河 3主观感受 想要敢于愿意希望伴随行动 欲 一 敢 丹 愿 一 从上表可看出 管子 中意愿类助动词的区别较显著 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互 换 需要注意的是 肯 和 愿 的使用 肯 和 愿 都有 愿意 义素 强调 姚振武 晏子春秋 词类研究 第1 2 3 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第4 章 管子 助动词语义 语用分析 此意义时 可以互换 如例 5 中 肯 可换成 愿 但有些情况却不能互换 如例 6 例 7 中 愿 不能换成 肯 这是因为 肯 就一定会付诸行动 不肯 就一定不会做 而 愿 的事可能不做 不愿 的事也可能做 3 当 宜 一 当 当 表示事理上应该发生的 例如 1 君有过而不改 谓之倒 臣当罪而不诛 谓之乱 管子 君臣下 2 桓公日 仲父既以语我昔者有道之臣矣 不当尽语我昔者无道之臣乎 吾亦鉴焉 管子 四称 二 宜 管子 中 宜 的语义和 当 相近 也表事理上应该 但是助动词 宜 由于是从形容词语义 适合 发展来的 它的助动词语义还有 对某种情况判断 后最好如此 的因素 例如 3 管子对日 公宜服帛 率民去绨 闭关 毋与鲁梁通使 管子 轻 重戊 4 宜芸而不芸 百草皆存 民以仅存 不芸之害也 管子 轻重己 应当类助动词的义素构成归纳成下表四 表四应当类助动词义素分析表 义素 共同义素区别义素 漶 主观感受应该比较 当 宜 由上表看出 宜 和 当 虽然都有 应该 义 但 宜 还有 比较 义 素 这使得两者不能互换使用 如例 3 例 4 中的 宜 都表达了说话人经 过比较后得出的判断 有 最好如此 的意思 换作 当 不能体现这种比较 4 2 管子 助动词语用分析 广义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的产出和和话语的理解 本节采用认知语用学的关 联理论从交际层面对助动词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关联理论是法国学者s p e r b e r 和 英国学者w i l s o n 合作提出的一条交际原则 两位作者指出 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 3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一个明示一推理过程 能5 对说话人来说 交际是一个明示 过程 对听话人来说 交际是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最佳关联原则 最 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p 2 9 在 同等条件下 付出的努力越小 关联性就越强 4 2 1 管子 助动词与明示行为 s p e r b e r w i l s o n 对最佳关联假设如此解释 a 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 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 b 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 因而最具关联性 可见明示行为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 交际离不开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明示即 明白地表示自己有明白地表示某事 的意图 s p e r b e r w i l s o n 1 9 9 5 5 4 说话人通过明示向听话人展示交际意 图 给听话人提供推理依据 根据关联理论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 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7 对于交际者来说 想取得交际的成功 实现其交际 意图 必须寻求一种最佳关联 那么 说话人必然将所要强调的部分通过某种直 显手段表现出来 以便听话人进行推理 管子 中助动词明显是 直显手段 例如 1 明日 管仲朝 公曰 寡人愿闻国君之信 管子 中匡 2 桓公日 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与昔者无道之君矣 仲父不当尽 语我昔者有道之臣乎 吾以鉴焉 管子 四称 例 1 寡人愿闻国君之信 意思是 我想听一听关于建立国君威信的问题 即桓公明白地告诉管子他 愿 听 国君之信 的信息 他可能明白无误地向管 子传递了他的信息意图 使对方明白 寡人愿闻国君之信 这就是言语交际中说 话人的明示行为 此例中的 明示刺激 就是助动词 愿 信息意图不是说话人 最终希望传递的信息 需要听话人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推理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d 锄s p e r b e r d e i r d r cw 订 n 何自然 冉永平导读 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d 柚s p e r b c r d e i r d r c 晰ls l r e l e v 柚c e c 咖m u n i c a t i o n 柚dc o 驴i t i o n o f o r d b l 扯k w e l l 1 9 8 6 1 9 9 5 p 2 7 参见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 修订本 第2 2 9 页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0 0 6 年版 曲卫国 也评 关联理论 见于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 第2 5 2 6 页 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3 8 第4 蕈 管子 助动词语义 语用分析 如管子要推断桓公想听 国君之信 是要他讲讲呢还是有其他的意思 例 2 中 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臣乎 意思是 仲父应当给我讲 下古时有作为的臣子 桓公告诉管子应该如此做 他通过 明示刺激 助动词 当 向管子明示了自己的意图 又如 3 小白日 夫二人者奉君令 吾不可以试也 管子 大匡 4 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 非诚工不得食于工 非诚农不得食于农 非信 士不得立于朝 管子 乘马 5 故赏不足劝 则士民不为用 刑罚不足畏 则暴人轻犯禁 嵌管子 正 世 6 欲为天下者 必重用其国 欲为其国者 必重用其民 欲为其民者 必 重尽其民力 管子 权修 7 管仲日 安得已然 此皆其贪民也 夷吾之所患者 诸侯之为义者莫 肯入齐 齐之为义者莫肯仕 此夷吾之所患也 管子 大匡 在这些例句中 助动词使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准确的表达出来 并使其交际意 图更容易理解 也就更容易达到交际目的 从而实现 最大关联 明示行为也说 明了助动词在句中作为表达重心的地位 此外 关联理论是建立在 经济原则 上的 即在交际中总是希望以最小的 努力得到最佳的理解度 助动词正符合了人们交际的 经济原则 4 2 2 管子 助动词与推理过程 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 交际是听话人通过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推导对方的 交际意图 交际的成功离不开听话人的推理 管子 中助动词的意义便是明示信 息 例如 1 夫民必得其所欲 然后听上 听上 然后政可善为也 管子 五辅 此例中阅书者根据著者提供的话语信息 听上 然后政可善为也 进行推理 可以得出 听从国君领导 国政才能治理好 如果听者领会到了这一点 与作者 意图一致 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运用助动词 可 明白地表达了 政善为 的办法 而听者又根据 可 明白了作者的意图 这样就达到了 互明 也就是交际成功 曲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又如 2 圣人不能分民 则犹百姓也 于己不足 安得名圣 管子 乘马 3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 必知其疾 而忧之以德 勿惧以罪 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 足以治民也 管子 小问 4 虽有贤身贵体 毋其爵不敢服其服 虽有富家多资 毋其禄不敢用其财 管子 立政 5 管子对日 故祖籍 君之所宜得也 管子 轻重乙 在推理过程中 助动词是听话人进行推理的方向和目标 能较好的引导听话 人思维 从而使他们从较小的可及性语境中获取语境含意 即付出较小的努力获 取最大的语境含意 可见有助动词的句子使话语的关联性加强 第5 章从 管子 看助动词的功能 手ij v p 的语法特点 第5 章从 管子 看助动词的功能和 v p 的语法特点 5 1从 管子 看助动词的功能 助动词的典型分布是位于动词前 可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 因此 助动词 v p 结构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助动词到底作何成分也没有定论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 点 1 状语说 这种观点是一种传统的说法 认为在结构中 助动词对其后的谓词 性成分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做状语 王力 黎锦熙等在自己著作中均持此观点 状语说不易将助动词和副词分开 因为副词经常在动词前做状语 而且状语的语 义指向对整个句子来说是指向动词的 不指向主语 管子 助动词的语义覆盖全 句 再者 管子 助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 早在马建忠就已经指出这点 现在大 家也已公认助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 状语说不能解释助动词单用的情况 2 动宾说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讲话 朱德熙 语法讲义 都是持此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助动词后的动词做宾语 虽然承认助动词可以做谓语 但是 助动 词 v p 结构中 不能用 助动词 什么 来问 显然助动词后动词不是做宾语 3 合成谓语说 马忠在其 古代汉语语法 中阐明了此观点 这种观点也是认 为助动词可以做谓语 但是没有讲清楚助动词与其后动词的关系 通过对 管子 中助动词研究 以上三种观点 均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助动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和有助动词的句子的特殊结构 p 1 近年来又有新的观点出现 即 辅谓语说 徐适端在其 韩非子 单音动 词语法研究 中对有助动词的句子和助动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作了详细的归纳说 明 p l l 5 一 有助动词的句子 是一个具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谓语的特殊结构句式 其中两个谓语分别由助动词和其后的动词 动词性结构或少数形容词充当 二 有助动词的句子中 动词 包括少数形容词 谓语是全句的主要谓语 它陈述 或描写 主语发出的具体动作 行为变化 或性质 它具备一般动词谓 语句的谓语所具有的 切结构特点 即它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也可 徐适端 韩非子 单音节动词语法研究 巴蜀书社 2 0 0 2 年版 4 l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带宾语或补语 也可以是连动 兼语等结构形式的复杂谓语等 总之 它同一 般动词谓语没有差别 故仍以 谓语 称呼之 助动词谓语则不然 它不带任何 形式的宾语或补语 一般不单独与名词 名词性词组组织成句 而是依赖于其后 的动词 或形容词 谓语 与主语构成句子 故名之日 辅谓语 三 辅谓语与谓语之间 没有修饰 限制与被修饰 被限制的关系 辅谓 语只是在陈述主语的同时 对谓语所表示的行为 动作 变化的实施起辅助性的 说明和判断的表态作用 这种说明和判断的表态无论对主语还是对谓语 都是来 自于主客观方面的心理或价值上的表态 故将有助动词作谓语的句子称作 表态 式复谓语句 从语用角度分析 辅谓语 能更好的区分表达重心与结构中心 本文认为 一般情况下 助动词 v p 结构中 助动词是句子的表达重心 动词是句子的结 构中心 表达重心是指在具体句子中的表达重点 也就是逻辑重心 它决定于具 体句子的表达要求 结构中心指抽象的静态的句法结构体内部结构关系的中 心 它决定于内部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如 1 桓公日 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 管仲对曰 可 管 子 度地 在此句中 后一 可 不是一般动词 回答时省略 扼 是为了突出对动作 可行性的判断 突显了 可 作为表达重心的地位 能做谓语 和 不是一般动 词 并不冲突 从语义 语用两方面理解可更好的解释助动词的单用问题 由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辅谓语 说有以下几个优点 1 辅谓语 说区分了助动词与其后动词的不同 将其各自的语法作用进行 了区分 2 辅谓语 说认为助动词是 辅谓语 其后动词为 主要谓语 说明其后 的成分只能是动词性结构 体现了 助动词 动词 的语法框架 3 辅谓语 说认为助动词是依附其后动词做谓语的 即能体现助动词可以作 谓语 又能体现助动词作谓语时的特殊环境 是省略谓语形式 4 辅谓语 说能很好地解释助动词作为 表达重心 的语用地位 与 主要 谓语 的句法中心不冲突 并且体现了助动词与其后动词的不同 范晓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第2 7 2 页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 9 9 8 年版 4 2 第5 章从 管子 看助动词的功能和 v p 的语法特点 此说之后 一些论文 著作逐渐接受了这种观点 如刘利 先秦汉语助动词 研究 中就认为助动词充当 辅谓语 或 辅助谓语 本文亦赞同此说 5 2从 管子 看 v p 的语法特点 上文提到 管子 中助动词一般只在表态式复谓语句中作辅谓语 其后谓语 仍具备一般动词性谓语的结构特点 具体有以下四个特点 1 管子 助动词 v p 结构中 v 之前允许出现状语 可以是副词 数 词 名词和介词结构等 例如 1 管子喟然叹曰 内失吾众 诸侯设备 吾人设诈 国欲无危 得 已乎 管子 大匡 2 强不能遍立 智不能尽谋 管子 心术下 3 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 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 管子 霸形 以上三例为副词作状语 4 夫名实之相怨久矣 是故绝而无交 惠者知其不可亟守 乃取一焉 管 子 宙合 以上为数词作状语 5 中和慎敬 能旦新乎 管子 正第 6 桓公日 甲兵大足矣 吾欲壹伐 何主 管子 小匡 以上为名词作状语 7 能心行德 则天下莫能鱼鱼争矣 管子 形势解 8 请以令籍人三十泉 得以五谷菽粟决其籍 管子 轻重丁 以上为介词结构作状语 2 管子 助动词 v p 结构中 v 可以是单独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果是 名词 则活用为动词 例如 1 故日 朝不贵经臣 则便辟得进 毋功虚取 管子 重令 以上为单独的动词充当谓语 2 施伯进对鲁君日 若受之则齐可弱也 若不受则杀之 管 子 大匡 以上为形容词作谓语 4 3 曲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3 君有过而不改 谓之倒 臣当罪而不诛 谓之乱 管子 君臣下 罪 名词活用为动词 意为 治罪 3 管子 助动词 v p 结构中 v 可以带宾语 补语 也可以同时带 例如 1 故刑罚不尽瞄畏甚童 杀戮不足瞄服甚皇 管子 牧民 2 管子对曰 公宜服壹 率民去绨 闭关 毋与鲁梁通使 管子 轻 重戊 例 1 中 其意 作谓语 畏 的宾语 其心 作谓语 服 的宾语 例 2 中 帛 作谓语 服 的宾语 3 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 则不可加土蔓焦 管子 立政 例 3 中介词结构 于尊位 作谓语 加 的补语 4 能易贤不肖而可威堂士王 管子 君臣下 此例中谓语 威 同时带有宾语 党 和补语 于下 4 管子 助动词 伊 结构中 v 的宾语可以前置 在 管子 中 这 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助动词 能 敢 的否定句中 否定词都为 莫 宾语多为 代词 之 例如 1 定宗庙 育男女 天下莫查能伤 然后可以有国 管子 七法 2 故贤知之君 必立于胜地 故正天下而莫奎敢御也 管子 七法 第6 章 管子 与其他典籍助动词的比较 第6 章 管子 与其他典籍助动词的比较 本章选取上古前期经典著作 诗经 尚书 中期代表作 左传 后期代 表作 史记 及魏晋南北朝时重要作品 世说新语 跟 管子 中助动词进行纵 向比较 以进一步说明 管子 助动词的特点和历史面貌 发掘一些更具普遍性 的规律和线索 为称说方便 下文把上古 诗经 尚书 左传 史记 称 为上古 四书 6 1 使用情况的比较 根据 管子 中助动词的范围 我们对上古 四书 及 世说新语 中助动 词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 以便更有利于对比分析 下表中 前数字为该词在 典籍中用作助动词的数量 后数字为该词在典籍中出现的数量 6 1 1 与上古 四书 的比较 表五可能类助动词统计表 助动词 塾式 可可以能克堪得足足以 典籍 诗经 7 5 8 l1 6 1 92 9 3 03 5 3 8o 2o 1 5乜 io 尚书 3 4 3 42 62 7 4 36 8 1 5 92 2o l l拍o 左传 3 7 l 8 2 49 5 1 3 54 6 5 5 5 43 0 2 4 67 3 0 6 4 2 9 3 9 8 22 4 2 8 1 2 9 5 1 1 5 l 7 1 6 史记 1 8 8 2 0 9l 1 2 6倒1 32 5 2 5 7 51 2 3 1 2 5 1 4 3 41 2 3 81 9 5 3 1 7 7 5 1 6 7 2 6 8 0 合计 3 0 l 3 6 91 3 们6 99 l 蛆 2 6 3 6 7 7 1 4 7 1 5 3 2 3 7 31 8 6 52 2 7 2 管子 5 0 8 6 2 01 6 0 l 4 4 6 5 7 40o1 5 4 5 7 21 9 1 7 86 3 6 3 4 5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六意愿类助动词统计表 助动词 数套 欲敢肯 愿 葱 典籍 诗经 3 53 3 3 31 2 1 2q nl l 尚书 舛1 86 5 8 26 焰o 忽0 左传 2 7 0 3 4 52 5 3 3 7 l8 92 6 5 72 1 2 史记 1 4 1 9 1 5 1 45 1 4 5 4 31 2 0 1 2 l3 4 8 3 7 4o 合计 1 7 0 l 1 8 8 2 8 6 5 1 0 2 91 4 倒1 4 8 3 7 4 珥3 7 3 1 3 管子 1 4 9 陀3 09 5 1 0 3旎1 2 2 l0 表七应当类助动词统计表 助动词 量 当宜 典籍 诗经 05 3 5 尚书 2 2o 3 左传 2 7 l l 5 5 史记 2 7 l 6 4 l8 7 2 3 3 合计 2 7 5 7 1 4 9 3 3 2 6 管子 1 7 1 0 61 5 佑2 对上表数据分析得出 四书 中可能类助动词出现较早 使用次数也最多 意愿类助动词中 敢 肯 助动词用法在上古早期就已发展成熟 欲 的助 动词用法早于 愿 应当类助动词在上古时期处于起步阶段 使用次数最少 与 管子 助动词所反映的情况相同 此外 诗经 尚书 左传 中还出现了 管子 中没有使用的助动 词 如 克 堪 愁 克 主要用于 尚书 中 诗经 中也有大量使 用 助动词 堪 在 尚书 左传 中都有使用 但次数不多 愁 见于 诗 经 左传 中 例如 1 帝日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不自满假 惟汝贤 尚书 大 禹谟 第6 章 管子 与其他典籍助动词的比较 2 惟尔多方 罔堪顾之 尚书 多方 3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左传 隐公元年 4 不愁遗一老 俾守我王 诗经 小雅 5 钧将皆死 愁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克 堪 用法相当于 能 表 可能 能够 义 克 在 尚书 中的助动词用法有1 3 6 例 占到总数的8 5 5 堪 2 例 占到总数的l o o 能 在 尚书 中助动词用法只有2 7 例 只占总数的6 2 7 到了 左传 时 助动 词 克 只出现了3 0 次 仅占总数的1 2 2 堪 的助动词用法降到2 3 3 到 先秦末期 管子 时 克 堪 没有用例 能 的助动词用法达到4 4 6 次 频率达到7 7 7 至两汉 史记 时 克 堪 也没有助动词用法 克 的唯 一一例还是引用 诗经 用例 助动词 能 的使用频率更是上升到9 3 o 在语言发展中 由于 能 与其他成分的组合能力更强 表达意义更充分 逐 渐地 克 堪 被 能 取代 愁 与 愿 用法相同 在语言发展中也都被 后者取代 6 1 2 与 世说新语 的比较 表八可能类助动词统计表 助动词 数i 可可以能得足足以 典籍 管子 5 0 8 6 2 01 6 0 1 6 44 4 6 5 7 41 5 4 5 7 2 1 9 1 7 86 3 6 3 世说新语 2 1 4 2 2 9l o 1 5l l o 1 3 91 2 7 2 4 33 5 6 21 n 表九意愿类助动词统计表 勋动词 数宣 欲敢肯愿 赚 s 管子 1 4 9 2 3 0 9 5 1 0 32 21 2 2 l 世说新语 1 7 0 1 8 51 0 3 1 1 41 7 1 8o n 4 7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表十应当类助动词统计表 助动词 怼 当 宜 应 要 管子 l7 1 0 61 5 6 2oo 世说新语 9 4 1 8 72 9 3 42 2 5 73 2 3 由上表可以看出 管子 中的助动词在中古时继续使用 尤其应当类助动词 发展成熟 如 当 的用法更加多样 已经发展成熟 管子 中 当 的助 动词用法只有1 7 次 占 当 全部用例的1 6 而在 世说新语 中有9 4 例 占其全部用法的5 0 3 达半数以上 并且句法格式也增多了 除了没发展出 不 当不 格式 助动词 可 在 管子 中出现的句式 当 在 世说新语 中都 出现了 宜 在 管子 中虽然出现6 2 次 但助动词用法只有1 5 例 占总数的 2 4 2 世说新语 中助动词 宜 用法占到总数的8 5 3 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同时中古时又发展出了新的助动词 如 应 要 等 要 在 世说 新语 的助动词用法有3 例 应 有2 2 例 但同 当 宜 比 还较 年轻 发展还不成熟 在语言发展中 除了会淘汰不能适应需求的单位 还会新生一些适应表达需求 的词语 如中古时为适应口语化而发展出的 应 要 等 而 当 与口语化语 言的协调性较强 所以到中古时有了较大发展 6 2 句式方面的比较 管子 助动词与上古 四书 句式的比较主要从 不 不 双重否定形 式的发展方面进行 与 世说新语 句式的比较以正反问句式的出现为主 6 2 1 与上古 四书 的比较 诗经 尚书 中 不可不 出现6 次 不敢不 出现5 次 例如 1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 召诰 2 谓天盖高 不敢不局 诗经 小雅 左传 时 不可不 有7 例 不可以不 7 例 不敢不 6 例 如 3 穆叔日 齐犹未也 不可以不惧 左传 襄公十九年 4 r 第6 章 管子 与其他典籍助动词的比较 管子 中 不可不 出现了2 7 次 不得不 出现8 次 可以 敢 虽然没出现 不 不 形式的双重否定 但出现了 不 无 不 勿 莫 不 等形式的双重否定 形式更加多样灵活 并且 得 也出现 不 不 形式 到 史记 时 不可不 出现2 1 次 不可以不 出现5 次 不得不 出现4 次 不敢不 出现1 1 次 并出现了 不能不 句式 例如 4 魏王日闻其毁 不能不信 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史记 魏公子列传 5 窦太后好黄帝 老子言 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 老子 尊其术 史记 外戚世家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双重否定形式在上古初期就已使用 发展到上古中后期 双重否定形式更加多样 出现了 不得不 不能不 形式 6 2 2 与 世说新语 的比较 1 不 不 双重否定形式的成熟 世说新语 中 不可不 有4 例 不敢不 有2 例 不得不 有8 例 管 子 中没出现 不能不 世说新语 中出现1 例 可 敢 的双重否定形式 在先秦时已经发展成熟 所以到 世说新语 时保持稳定 得 能 的双重否 定形式继续发展 这说明到中古时 不 不 形式的双重否定已经有了较大 发展 2 正反问句式的出现 助动词的正反问句式在 四书 和 管子 中都没有用例 到了 世说新语 时期 句末加 不 的正反问句式开始大量出现 如 1 是卿何物 有后不 世说新语 此时 助动词出现于正反问句式中的格式一般为 助动词 v p 不 如 2 君能屈志百里不 世说新语 在 世说新语 中 助动词的正反问句式用例颇多 如 可 正反问句式有 1 0 例 能 有3 例 当 有4 例 欲 有2 例 足 有1 例 到现代汉语中 正反问格式发展成 x 不x 是辨别现代汉语助动词的重要 依据之一 中古助动词的正反问格式虽然与此不同 但在语义上是一致的 如例 4 9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即 能屈志百里不能 正反问格式虽然在形式上提出两种可能性 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招标咨询合同范本
- 物业管理农场合同范本
- 衣柜安装售后合同范本
- 租客养狗合同补充协议
- 酒店入住协议合同范本
- 盐田水果配送合同范本
- 药厂收购合作合同范本
- 物业转让出租合同范本
- 酒厂销售外包合同范本
- 租房写字楼合同协议书
- 2025山东德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20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2026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 标准离婚协议书文档模板
- 装修挂靠协议合同范本
- 爱情合同协议电子合同
- 2025年高考生物试题(重庆卷) 含答案
- 拆除工程专项方案
- 2025年全国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笔试试题(200题)附答案
- 2026环艺省考试题及答案
- Unit4+Exploring+Poetry+Reading+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译林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