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3年7月 第35卷 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uly 2003 Vol 35 No 4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南京大学 许 钧 提要 近年的翻译研究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 取得了明显成果 凸现了译者在翻 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本文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与把握并 协调翻译活动中作者 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间的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保 证涉及翻译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 而积极 互动的主体间性使作者 译者和读者三者之 间的和谐共存成为可能 也为从视界融合导向人类灵魂的沟通开辟了一条必由之路 关键词 翻译 主体间性 视界 融合 中图分类号 H31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0429 2003 04 029026 近年来 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 体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究与探讨 译者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凸现 但同 时 翻译界也更清醒地意识到译者主体地位的 确立并不以排斥作者为前提 也不以否认读者 的作用为目的 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 而 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联 现代阐释学 尤其是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 理论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 翻译活动不 再被看作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 而是一种 主体间的对话 本文在这一理论背景下 提出 要正确认识翻译的主体性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 一 研究翻译的主体性 不能忽视翻译主体间 的关系 于是需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看待 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和把握翻 译活动中作者 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的关系 杨恒达 2002 从翻译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出发 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 从 主体间 性 这一概念的内涵出发 探讨了上述问题 杨恒达把处理好多重的主体间关系 当作 成功 出色的翻译的基本前提 他 2002 着重 分析了译者与原作者 译者与读者的双主体间 关系 以及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多主体关系 并 提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否定自己 然 后才能确定自身 为说明此问题 他把作者主 体的可认知性定为翻译的前提 他援引哈贝马 斯的话说 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 最根本的东西 他认为对翻译来说 最根本的 问题 也必须以达到理解为目的 而要在翻译 中达到理解之目的 就 必须以确立作者主体的 可认知性为前提 就翻译的具体操作程序而 言 虽然译者面对的是文本 但杨恒达不说 文 本的可认知性 而提出 作者主体的可认知 性 是因为文本不仅是作者主体的创造物 而 且实际上是作者主体的一部分 对文本的理解 092 本文为江苏省 十五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不可能离开对作者主体的理解 在是否以作者 主体的可认知性为前提的问题上 他谈到了译 者的良心问题 就译者作为认知主体而言 我们从哈贝马斯交 往行为理论中得到的启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 先 哈贝马斯对非认知主义的抨击是从道德角度出 发的 而在翻译问题上 是否以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 为前提 涉及到译者的良心问题 译者在翻译中扮 演的认知主体角色不同于普通读者在阅读中充当的 认知主体角色 因为读者可以误解作者的意思 而 当他向他人阐释或介绍作者原意的时候 他是以自 我的身份出现的 他要为自己的误读 曲解及错误解 释负责 而译者则不一样 他是以作者的身份说话 他在翻译中的误读和曲解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被读者 看作是作者的本意 那么 既然译者是以作者的身 份说话 他在翻译中就有一个否定自身 进入文本作 者主体的过程 在这个问题上 译者的伟大之处在 于甘愿把自己看作文本作者的传声筒 他既是认识 主体 又要否定自己 尽量让作者借他的语言来说 话 这就像演员一样 既要认识角色 又要成为角 色 能否做到这一点 或者说尽可能接近这一点 就 要看译者是否真诚 是否有对得起作者 对得起读者 的良心 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杨恒达2002 99 关于 良心问题 这实际上是任何一个译 者都挥之不去的 情结 也就是 忠诚 的观念 良心问题 的提出 明显受到哈贝马斯交往伦 理学的启发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 主体间的 对话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参与对话的各 方应是平等的 二是参与对话的各主体必须遵 守被语言和生活共同体所承认和接受的准则与 规范 法国的贝尔曼在 翻译批评论 约翰 唐 一书中也提出了这一问题 贝尔曼以 道德 与 诗学 的双重标准对译者与作者 原文 和读者 目的语文化 的关系进行了审视 在他看来 翻译主体间的关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 首 先是道德标准 这与杨恒达所谈的 良心问题 颇有相通之处 道德标准是针对原文而言 贝 尔曼避免用 忠实 概念 而是提出 尊重 和 负 责 译者要 尊重 原作并要对原作 负责 这 里借用的不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而是 现代阐释学关于主体间关系的 宽容 与 能动 的观点 贝尔曼所说的 尊重 具有两方面含 义 一是保留原文的特质 气韵 风格等 二是要 在目的语中进行再创作 以丰富 拓展 延续原 作的生命 也就是说 译者与原作者应该是一 种相互尊重的对话关系 应以平等的态度直面 对方的存在 作为译者 他应当以其再创作的作 品来实现对 原作的一种馈赠 诗学标准是针 对目的语而言 诗学视作品为整体存在 则诗 学标准强调译作要作为整体而存在 有独特的 节奏 连贯的风格和内在的统一 总之 译者奉 献给目的语读者的 是一部完善的经过再创作 的作品 它既包含了原作者的生命要素 又以新 的生命形态在新的语言 文化环境中生存 An 2 toine 1995 862 101 考察翻译活动 探讨翻译的本质 不能不关 注译者 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 无论是杨恒 达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启迪下所说的 否 定自身 以确立自身 还是贝尔曼针对原文与目 的语所提出的道德与诗学标准 都在告诉我们 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翻译活动 特别是文学翻 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作者 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 不是孤立的主体 而是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一 种共在的自我 因此 如何协调好作者 译者与 读者间的关系 使共在的自我在翻译中充分发 挥和谐的创造作用 非常重要 为此 我们有必 要求助于伽达默尔的 视界融合 说 二 阐释学 作为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的理论和哲学 所关心的问题总是与翻译学所 关心的联系十分紧密 伽达默尔在 古典阐释学 和哲学阐释学 一文中这样写道 赫尔默斯是神的信使 他把诸神的旨意传达给 凡人 在荷马的描述里 他通常是从字面上转达诸 神告诉他的消息 然而 特别在世俗的使用中 Herm neus 诠释 的任务却恰好在于把一种用陌生 的或不可理解的表达的东西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 翻译这个职业因而总有着某种 自由 翻译以完全 理解陌生的语言并以对被表达东西本来含义的理解 为前提 谁想成为一个翻译者 谁就必须把他人意 192 许 钧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指的东西重新用语言表达出来 诠释学 的工作就 总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 从神的 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 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 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 转引自洪汉鼎2001 2 细读伽达默尔的这段话 我们可以看到他 所说的 诠释学 与我们研究的翻译问题在许 多层面上相一致 首先 在他的论述中 翻译的 传统方式得到了揭示 即在荷马的描述里 通常 都是 从字面上转达诸神告诉他的消息 字面 翻译在本质上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其次 伽 达默尔所说的诠释 阐释 任务与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任务是相同的 把一种用陌生的或不可 理解的语言表达的东西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 在这里 我们特别注意到被反复使用的两个词 理解与表达 包括下文的 重新表达 这两个 词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的基本过程 在 伽达默尔看来 这两个方面中理解是前提 所以 他的许多著述中特别强调对 理解 的研究 再 次 他指出了对于翻译研究来说非常重要的一 点 即从 他 世界到 我 世界的转换 这一转换 是本质性的 它标志着语言生成与接受环境的 根本变化 而这一根本变化必然对理解与再表 达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伽达默尔提出了 一个与传统翻译观相去甚远的观点 还给了翻 译这个职业 总有 的某种自由 也就是在根本 上承认翻译是有一定自由的 上述几点 在今天看来 也许并无新颖独到 之处 但以此为出发点 可以紧紧围绕我们所关 心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当译者进行翻译 时 他直接面对的并不是 作者 和 读者 而是 文本和想象中的 隐含的读者 也就是说 一 边是文本 另一面是译者假定的读者 这马上 给我们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那就是文本是否等 同于作者 译者翻译时考虑的读者是以什么方 式出现的 换言之 译者考虑读者时考虑的是 什么因素 如果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 翻译需 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语言 而且还以对被表达的 东西本来含义的理解 为前提 以 他人意指的 东西重新用语言表达出来 为结果 那么我们可 以说 前者是针对原文本而言 而后者是为了读 者而言 对于翻译的前提 理解 伽达默尔在 真理与方法 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不应把理 解设想为好像是个人的主观性行为 理解是将 自己置身于传统的一个过程 正是在这过程中 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对 翻译理论来说非常关键的问题 若把理解视作 译者的纯个人的主观行为 那么传统翻译论所 强调的以客观 理解的客观性 为基础的忠实 就无可保证 伽达默尔在对理解的主观性提出 质疑的同时 又赋予了它一个有限制的存在理 由 那就是要将理解的主观性置身于传统之中 因为在他看来 任何一个理解者 都不可避免地 处于传统之中 正是传统将理解与理解对象联 系在了一起 为此 伽达默尔又给传统与成见 一个重要的位置 以此作为个人理解的前提 从 而实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为译 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把握文本的意义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同时 就译者而言 作为一个特殊的 读者 他还担负着用另一种语言将他所理解的 东西向所设想的读者表达出来的任务 而我们 知道 在翻译活动中 读者的期待与要求始终是 译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一些富有经验 的译者来说 作者的意图 文本的意义 读者的 期待能否与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形成和谐的关 系 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了翻译的目的与任 务能否完成 翻译的这种多因素和谐的要求 又同样可在伽达默尔的阐释观中找到理论的支 撑 这就是他的 视界融合 说 周宪对伽达默 尔的 视界融合 说是这样理解的 所谓视界融合 指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不可能是 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 他对过去的理解总是包含着 自己对当前情况的理解 然而 解释者的视界又不 是凝固不变而是动态开放的 当前的视界可以扩大 到包容过去的视界 即施莱马赫尔所要求的 这样 便构成一个新的更广阔的视界 周宪1997 251 周宪补充指出 尧斯在伽达默尔的阐释学 基础上 提出了期待视界这一重要概念 三 期待视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提出来的 文 292 2003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4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的接受和理解都有赖于特定的期待视界 对 于翻译来说 这便涉及到多种期待视界存在的 可能性 对原文本的读者而言 存在着至少两 种不同视界 即文本问世时最初读者的期待视 界和当下读者的期待视界 一旦引入目的语的 接受语境 便又出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这种视界的历史间距与空间间距是客观存在 的 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 他的基本任务 之一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融合成一个 更大的视界 让翻译涉及的诸视界达到贯通融 合 亦即最终完成沟通与交流之重任 那么如 何去达到视界的融合呢 就翻译而言 视界融 合在某种意义上 是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 文本 的意义在目的语中得到再生 获得目的语读者 的共鸣 对这一问题 译界近年来有不少思考 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它们都与译者在 翻译活动中如何正确定位有关 1 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对大多数译者来 说 他们长期以来都奉行一条原则 那就是在翻 译中不要掺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这条原则的形 成是基于如下认识 只有保持客观 才能保证正 确的理解与再表达 这是一种典型的客观主义 翻译观 当我们通过对意义的探索 不再认为 作品的意义是永远固定不变和唯一的 不再把 翻译当作复制原作者的意图 传达原作的意义 的简单的语言转换时 我们便有可能从一个更 深刻的角度去理解伽达默尔的观点 理解就不 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 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 行为 因为在伽达默尔看来 作品的意义场永 远是一种不断开放的结构 其意义并不只存在 于文本的字面 而是需要读者的不断阐释来激 活它 阐释的最好方法便是作者视界和读者视 界的融合 伽达默尔的这一观点表明 阐释活 动既不是一种纯个人的主观活动 也不是一种 客观主义的对文本意义的简单求索或还原 保尔 利科在 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 文中对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这一概念作了深刻 分析 认为它 是一个辩证的概念 它是由拒绝 两种观点而产生的 一种是客观主义 在忘却自 身之上假定他人的客观性 二是绝对知识 普遍 历史可以在一个单一的视域内被表述 我们既 不存在于封闭的视域中 又不存在于一个唯一 的视域中 没有视域是封闭的 因为总有可能 使自己置于他人观点和他种文化之中 主张他 人是不可接近的 这将使人想起鲁宾逊 克鲁苏 Robinson Crusoe 但是也没有视域是唯一 的 因为他人和自己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不可超 越的 见洪汉鼎2001 447 文中的 视域 与我们所谈的 视界 是一个词 在利科的分析 中 我们可以看到视界融合这一概念的辩证性 在于 一方面对否认阐释者自身 抹杀阐释主观 的作用 毫无 先见 地解释历史的客观主义提 出了质疑 另一方面 又对坚持自己一孔之见 单凭自已误以为的惟一视界去理解历史的主观 主义予以批评 客观主义的结果是阐释者永远 无法真正理解与把握文本的意义和真理 因为 呈开放结构的文本需要阐释者的投入才能激活 其意义 主观主义的结果便是永远无法超越与 原作者的冲突 两者的视界无法融合 达不到沟 通 交流与对话意义上的积极理解与阐释 针 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而提出的视界融合说于 是赋予了 成见 以最突出的特征 利科指出 成见是现在的视域 是近物在其向远物开放中 的有限状态 这种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给予成见概念 以其最后的辩证作用 仅由于我使自己处于他人观 点中 我才使自己与我现在的视域 我的成见发生冲 突 只有在他人与自我 过去文本与读者的观点之间 的紧张关系之中 成见才具有历史的作用和本质 见洪汉鼎2001 4472 448 利科的表述有些艰涩 但道出了 他人 与 自我 过去的文本 与 读者的观点 之间冲 突的不可避免 而要积极地协调它们之间的紧 张关系 就不能不赋予理解者的成见以存在的 理由 赋予理解者的主观性以存在的必要性 在此 主观性与客观性构成了阐释过程的辩证 与互动关系 从理解上讲 译者作为一个处在 特殊地位中的读者和阐释者 面对一部作品 自 然会有着某种期待 认知的 审美的等等 这 种期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介入原文的一种主体 意识 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 自然要受到自己 392 许 钧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的个人兴趣 需要 知识 经验 文艺修养 欣赏 习惯 乃至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个人信仰等因素 的制约 这些因素构成了译者理解与阐释原文 的主观性 是译者与具有开放结构的文本进行 交流与对话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但这些主观因 素不能形成封闭的一孔之见 僵化的好恶判断 随心所欲的自我表现 而是要设法融入文本所 提供的历史语境中 在肯定自我为一种必然存 在的同时 又时时打破自我的禁锢 走出自我 融入他人 重新塑造一个融合于过去与现在 他 人与自我视界的更大视野 真正做到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让原文本的血脉在译本中得到继承 让 异域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再生 2 冲突与和谐的问题 在翻译活动中 无 论涉及哪一方 从本质上都不喜欢发生冲突 如果按照传统的翻译观 译者甘当一个没有主 见的仆人 忠实地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充当一个 传声筒 那毫无疑问 译者与作者也好 与读 者也罢 都不可能发生冲突 然而 翻译如伽达 默尔所说 要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 从一 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一个自己的语言世 界 在这种从 他 到 我 的转换中 由于语言 思维与现实的参照方式发生了变化 也由于涉 及翻译各个层面的差异的客观存在 翻译在某 种意义上说 是在不可能中求得可能 是在 反 逆 中求得新生 于是冲突不可避免 也就是 说 凡翻译必有冲突 且冲突会出现在翻译活动 的方方面面 正因如此 翻译中才存在一系列难 以解决的矛盾 存在令译者两难的悖论 面对客观存在的冲突的可能性 译者不能 借口自己的 居间性 而回避冲突 相反 一个有 责任心的译者往往在充分认识有可能造成冲突 的种种障碍与困难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 主观能动性 采取各种方式 去化解矛盾 去协 调冲突 将持不可知论的某些哲学家判为不可 能的翻译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 通过译者富于 创造性的努力 化冲突为和谐 从隔阂到相互了 解与沟通 为此 翻译家们以实实在在的努力 去面对 左右为巫 的困难 在译与不译的尴尬 处境中 在异同与得失之间 进行 选择 与 变 通 在 归化 与 异化 的两极中寻找一个平衡 的度 在对原本血脉的继承中创造某种不朽的 生命 在一次又一次的复译中朝理想中的 范 本 靠近 在充满冲突和各种矛盾的翻译活动 中 不少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出了一 套套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方法并试图建立起能被 普遍接受的原则 余光中在读思果的 翻译研 究 一书后 写了一篇长文 叫 变通的艺术 文章概括了翻译的一些基本特征 翻译是一种 相遇 相知与共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冲 突 有矛盾 为相知 必尊重对方 为共存 必求 两全之计 以妥协与变通 求得一桩美满婚 姻 而这一切 全凭译者的 修养 余光中 2002 55 在我们看来 这里的 修养 也就是 译者的主体性因素 不少翻译家更是从为人的高度探讨了如何 与作者和读者沟通的原则 如曾虚白 1984 4152 416 在强调译者的主观性存在之必要的同 时 给自身提出了两重标准 一在自己 一在读 者 为我自己方面 我要问 这样的表现是不 是我在原文里所得的感应 为读者方面 我要 问 这样的表现是不是能令读者得到同我一样 的感应 若说两个问句都有了满意的认可 我 就得到了 神韵 得到了 达 可以对原文负 责 可以对我自己负责 完成了我翻译的任务 傅雷积其丰富的翻译经验 视翻译为神圣崇高 的事业 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 重 要求自己持郑重的态度 慎重选择 以免冲 突 他 1984 626 这样说道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 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 入 那就不必勉强 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 甚至相见 恨晚 但即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 也非一朝一夕所 能真切了解 想译一部喜欢的作品要读四遍五遍 才能把情节 故事 记得烂熟 分析彻底 人物历历如 在目前 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也能慢慢琢磨 出来 但做了这些功夫是不是翻译的条件就具备 了呢 不 因为翻译作品不仅仅在于了解与体会 还需要进一步把我所了解的 体会的 又忠实又动人 地表达出来 傅雷把选择原则当作交朋友 态度是严肃 492 2003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4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而诚恳的 不勉强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作者 但 对一见如故 相见恨晚者 也不轻率相处 而是 努力去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铁塔基站租赁与广告位合作合同范本
- 2025版桥架安装与防雷接地工程承包合同样本
- 2025年建筑材料供货与绿色建筑认证服务合同
- 2025年二手房买卖合同:针对老旧房屋改造的特别约定条款
- 2025年度高效节水农业种植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跨境矿山资源承包与国际贸易合同
- 2025版文化旅游区建筑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数字经济法律咨询项目评标保密与委托合同
- 2025版石料矿山安全生产责任协议
- 2025年度旅游行程变更免责协议及游客须知
- XXX有限公司报销审核制度
- WS/T 427-2013临床营养风险筛查
- GA/T 1047-2013道路交通信息监测记录设备设置规范
- GJB9001C内审员培训讲学课件
- 五牌一图(完整版)
- 幼儿园绘本故事:《十二生肖》 课件
- DDI定向井难度系数
- 激光跟踪仪使用手册
- 新媒体运营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ppt课件(完整版)
- 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二级 Fat Cat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