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测试 (选择题15x4=60分 材料题 40分 满分100 时间 4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分)1、(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3、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豪强地主隐瞒赋税 农民负担沉重 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 b、 c、 d、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9、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 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11、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的统治13、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b. c . d . 14、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5、 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改革都取得成功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16、(2008年广东高考31题)(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请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4)(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6)17、(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6)(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18、(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 cdaadbbaccddccc16、【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点拨】(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17、【答案】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18、【答案】(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