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习题演练(2).doc_第1页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习题演练(2).doc_第2页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习题演练(2).doc_第3页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习题演练(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习题演练(2)1. 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拉马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变异、自然选择的结果 d基因突变引起显著变异的结果2. 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3. 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4. 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5. 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变得颈和前肢都要很长b尺蛾工业黑化的现象是因为尺蛾受到煤油烟污染被熏黑的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6.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b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过程c不断的产生新基因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a适应特定的环境 b定向变异c定向生存斗争 d能传种接代8.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有隔离存在b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使不同区域种群彼此无法交配c生殖隔离专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9. 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10.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18%,82% b36%,64% c57%,43% d92%,8%11. 在豚鼠中,黑毛对白毛是显性,如果基因库是,90%是显性基因b, 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为bb、bb、bb的频率分别是( )a81%、18%、1% b81%、9%、1%c18%、81%、1% d45%、45%、10%12. 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都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作用的结果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变异的结果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13. 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14. 右图73为某一群体基因频率变化图(横坐标表示基因型,纵坐标表示频率),则与这一现象相符的事实是( ) 图73a克格伦岛上残翅昆虫和强翅昆虫的形成b人类新生儿体重过重或过轻死亡率较高c育种学家选育某抗病品种d工业(尺蛾)黑化15. 下图74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于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该城市附近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 图7416.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用现代化进行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b南美不同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c南美同一种雀种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地雀d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17. 资料分析:资料1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资料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资料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资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资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1说明_。(2)资料2说明_。(3)资料3说明_。(4)资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_。(5)资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_。(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_;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_;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_。18.以下图解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的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图71请根据此图解回答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 (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答案:1a 2c 3b 4d 5。 d6d 7a 8c9a 解析:该种群这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b和d与题意不符。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加强,故c叙述亦错。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频率增加,说明此性状能适应环境。故答案a是正确的。10 解析:由于杂合子aa中a基因和a基因各占一半,因此,在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的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所以,a基因的基因频率=18%+1/278%=57%,a基因的基因频率=4%+1/278%=43%。11a12c 解析: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能力。根据现代进化理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应是:古鹿发生变异鹿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很大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生殖隔离现代的长颈鹿。13d14a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型频率向两个方向发展, 最终将导致两个不同物种或不同性状生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分裂性选择。15a 解析:黑蛾重捕数少,表明环境选择白飞蛾。16a17(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2)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3)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