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中轴线最终.doc_第1页
青岛崂山中轴线最终.doc_第2页
青岛崂山中轴线最终.doc_第3页
青岛崂山中轴线最终.doc_第4页
青岛崂山中轴线最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市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图纸目录规划部分一项目分析研究篇1 项目理解(1) 项目概况崂山区位于青岛市区东部,与老市区相邻,东南濒临黄海,是青岛市禀赋资源最为优良的区域之一。进入21世纪后崂山区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与形象是近期城市建筑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区域是崂山区城市建设的精华地段,同时也是青岛重要的会展、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本次规划设计旨在提升与完善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区域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地上、地下空间资源,使其发挥城市新经济中的作用。(2) 区位分析(宏观+中观)本次规划设计的规划范围是指由银川东路、云岭路、东海路、秦岭路围合地块,面积约102公顷。设计地块地处崂山区的中心区块,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紧邻石老人风景旅游景点,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地块位于崂山区滨海度假轴、生活发展轴、科技产业轴的滨海度假轴之中,西临崂山区的综合商业商务发展轴,区位优势明显。对地块内部的崂山区政府中轴线的打造,将充分展现山、海、城相融合的青岛新地标区域。2 现状分析(1) 现状用地评价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大多为公建用地,占总用地的50.89%,道路广场用地占22.5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占0.75%,公共绿地占11.8%,未开发用地占14.02%。(2) 现状交通情况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区域道路长度为6.17公里,其中主干路0.98公里。香港路是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区域贯通东西的一条主要道路,承担了区内东西向绝大部分交通量,除重大活动期间外,香港路交通运行状况较为通畅。东海路是青岛市最南端的一条次干道,与香港路平行,对香港路具有一定分流作用。东海路南侧为海,沿线串联着大量的海滨景点和标志性广场,道路服务的腹地相对较小,兼具旅游和景观的功能。银川东路是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区域内与区政府联系最为便捷的道路,是区域内的主要道路。(3) 现状建筑分布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在中轴线西侧,梅岭路以北区域,主要有崂山区政府、崂山区人民法院、青岛市人民检查院、山东省政协科技服务大厦、区文化局、检察院、区财经中心、风管委等八家单位,用地面积12.75公顷,占总用地的12.53%。贸易咨询业用地有:金石馆、永新国际城等用地,用地面积4.97公顷,占总用地的4.89%。旅馆业用地为会展三期,用地面积5.33公顷,占总用地的5.23%。图书展览用地为会展一期、二期、青岛博物馆,用地面积17.47公顷,占总面地的17.16%。影剧院用地为青岛大剧院,用地面积6.36公顷,占总用地的6.25%。游乐用地有:休闲娱乐中心、青少年活动营地等用地,用地面积4.92公顷,占总用地的4.83%。(4) 现状建筑高度与建筑层数现状基本以城市级别的大型公共建筑为主,建筑层数基本上在六层左右,现状最高层数为22层;建筑高度基本上在控制在60米以下,基本形成北高南低的建筑高度布局形式,局部也有高度上的突破,主要集中在大剧院西侧的地块中。(5) 现状可建设条件分析现状地面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可供规划和建设的用地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剧院西侧和北侧。现有规划对崂山区政府中轴线的红线宽度控制较为成功,基本实现了横向90m的中轴线建设宽度。本次规划基于此城市中轴线,对整个片区进行规划协调和城市景观设计,相应对地下空间进行适当的规划拓展建设。(6) 现有地下空间分布现状大型公共建筑均有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途是建筑设备用房和地下停车库,其中国展财富中心(会展三期)和规划建筑永新国际城的地下一层为地下商业建筑。3 现状问题总结与规划重点问题(1)景观设计层面目前中轴线已经形成了行政广场、会展广场、博览广场、商业文化广场与旅游休闲广场,但是五大广场的序列感不强,各个功能广场缺乏应有的联系和适当过渡,设施简单,功能单一,景观乏味。景观与功能的重塑-增加人气与活力(2)功能布局层面崂山区政府、青岛市会展中心、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大剧院等城市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位于地块之中,加上背山面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毗邻石老人旅游景点和崂山风景区,该地块在将来的城市发展中势必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旅游功能和文化品位(3)交通组织层面考虑到众多的城市公共设施特别是青岛市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等大型公建的坐落,如何做好动静态交通的组织,处理好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成为规划上必须考虑的问题。交通系统应做到合理的人车分流,在满足消防防灾的同时,处理好重大活动期间的瞬时交通,注重公共交通设施的安排,适时适地考虑与未来地铁站点的联系。组织多样化交通方式-缓解交通压力(4)开发建设层面为了集约使用土地,加之地块地面部分建设基本完成,如何在景观设计的同时,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本次设计的另一关键因素。因地势设计地下、半地下的公共空间,安排地下停车的同时建立有效的近地空间联系网络,构建地下、地面、空中有机结合、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体系。空间整合立体开发-地下地上有机结合4 案例分析(1)城市中轴线(2)城市地下系统横滨多伦多-path地下系统巴黎卢浮宫杭州钱江新城-城市阳台5 规划目标以崂山区政府中轴线为设计核心,改善目前中轴线广场设施简单,使用功能单一的局面,力争完善中轴线城市功能,重塑广场景观,创造多层次、多元化、高品质、功能与环境高度统一、序列感强烈的城市新景观。整合地面建筑功能与空间形态,强调近地建筑的合理利用,突出公共化,公众性,形成周边建筑与中轴广场空间上相互呼应,功能上相互补充的城市新形态。整合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利用中轴广场以及周边建筑的地下空间,构建以商业、休闲娱乐和停车等功能为主,形成功能上相互统一,空间上互相独立,交通上联系便利而又互不干扰的城市新空间。根据区域的现状特征,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塑造一个具有时代特征、文化品位、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地标。6 规划策划整合资源 颂扬地区个性 开辟海滨新焦点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设计地块形成背山面海的景观格局,随着青岛市城市建设的东进,时代赋予整个崂山区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开发潜力,作为整个崂山区的核心地块,势必将成为整个崂山区乃至整个青岛市新的亮点和活力源泉。节日庆典 为基点围绕青岛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把节日庆典、城市事件引入到地块内部的各类城市广场,打造区块人气,赋予其新的城市职能和实用意义。文化会展 为线索充分发挥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等城市大型公共设施的社会影响力,以会展为主题,文化为轴线,串联整个地块的功能活动。地下商业购物 为网络构建地下多层次的商业购物网络,打造合理的地下步行系统,营造丰富地下空间,合理布置商业业态,在不受天气影响的同时,享受海滨美景的同时,形成舒适的人工购物环境。地面度假休闲 为依托 利用海滨资源,发挥岸线优势,在打造海滨度假旅游胜地的同时,把休闲娱乐功能往纵深发展,形成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打造立体化开发,多元化发展的城市滨海中轴平台7 总体设计理念复合城市为打造富有人气的城市滨海片区,规划应该强调会展、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在功能之间的复合,产生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形成24小时都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城市滨海度假区。人性街区在大尺度的城市广场轴线为背景,部分区域回归传统城市紧凑的街区结构,营造连续的街道广场界面,近人的建筑尺度和环境空间,为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新滨海空间奠定空间基础。立体地景高密度的中心区空间环境和绿化景观向空中、地面、地下呈现立体化发展,建筑和环境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全新的城市立体地景。弹性开发规划应寻求一种易于控制的结构线索和模式,保证整体开发建设的持续和协调发展。在这样一种控制下,各地块的开发方式、内容和时序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二总体规划设计篇1 设计构思与理念和谐山海 潮汐生长 毯式巨构 人类是接近于大自然的,凡是他试图完成的事情,都是本能的真诚和完全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即使人类在随后的伟大文明时期中,人类依旧直觉地意识到大自然的规律-沙里宁自然的和谐是伟大而美好的,从一片树叶的纹理到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都呈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和谐。这种和谐透出的美感令人赏析悦目。从古至今,多少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每深入一步,其艺术、科学和意识形态就会上一个台阶。设计源于自然又表达自然,设计构思看似源于设计者天才的灵感流露,其实也是他头脑中曾经对世界种种感知的印象反映。作家用文字描绘自然,于是有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画家从自然中提取色彩和形式,创造出山水画、风景画,而古人从对自然山体的崇拜开始,建造出雄伟恢宏的金字塔。本设计首先感知自然,有意识地提炼自然,并用树木、水和地形来表达自然。自然馈赠给人类创造的灵感,人类则奉献给自然满腔的热情和感激。对于本次设计,海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因素,而海浪则是最为重要的元素。我们提炼了海浪的运动方式,对其浓缩、抽象和重新组合,运用到本次设计中来。人工景观是由人类营造,是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我们把潮汐生长的概念引入其中,渐进发展,循序生长,作为串联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发生树”,按照固有的生长规律,整合城市功能和活动,整体设计,逐步建设。土地价值的合理利用,功能的适时规划对于城市建设才是最具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还提出了毯式巨构。当地面的空间十分有限的时候,我们强调往地下发展,但不代表忽视地面,我们关注地面水平延展和特殊肌理的形态的同时,强调地下功能的最大化利用。2 总平面3 功能布局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区域根据功能可大致分为七大类:综合行政办公区、会展服务管理区、博览演绎共享区、娱乐休闲活动区、海滨度假接待区、中央景观开敞区和地下商业服务区。综合行政办公区可以理解为以崂山区政府办公大楼为中心的办公组团,背靠金家岭,面朝大海,将会是一个办公设施条件良好,景观视线开阔的综合办公片区。会展服务管理区主要依托现状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一期、二期进行拓展,在将来完成会展三期国展财富中心后,面向山东乃至全国,承接各方商务会议会展,提升服务档次,并逐步展示向综合服务管理的升级与转变。以青岛博物馆和大剧院为中心的博览演绎共享区,以打造青岛市重要文化展示和传播平台为目标,充分发挥博物馆和大剧院的综合文化效应,构建城市新的文化中心。娱乐休闲活动区定位为崂山片区、石老人景区的旅游服务综合区域,通过对餐饮购物、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活动的植入,使片区的旅游资源和人气纵深发展。服务综合片区的开发也为周边政府办公提供了相应的配套服务和消费场所,并且在带来旅游活动的同时,也避免了该区块在没有展览和演出的时候缺乏人气的尴尬局面。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滨海自然资源,打造城市新的旅游度假亮点,以建设新的配套设施较好的宾馆度假中心为契机,提升整个景观海岸线的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中央景观开敞区是整个地块建设的重点也是必不可分的伴侣。中央景观开敞区不仅带来地面上的各类绿化、广场、步行空间,成为贯穿整个地块的线索,而且利用这样的城市带状空间,引入城市事件和节日庆典,赋予其文化的意义和城市的职能。在中央景观开敞区的下面,我们设置了地下商业服务区,形成一个从海边向地块内部纵向伸展的地下商业购物网络,与此同时,在商业购物广场的底层布置地下停车场,服务于整个区块,同时缓解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在运转时的瞬时交通瓶颈。4 建筑功能布局新规划和改造的建筑功能主要集中在商业综合、旅游服务、休闲服务和宾馆接待等方面。以街区的形式来完善整个区域的旅游服务和休闲娱乐功能,提升人气的同时完善其作为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5 交通体系(车行,步行,地下流线)(1)地面交通系统在已有控规基础上,根据现状的道路状况对在区块路网进行梳理,拓宽部分道路,在保证中央景观轴线步行区通畅的同时,把东海东路打造为滨海步行街,进一步提升它的旅游服务观景功能。在地块中部,配合中轴线的景观设计设立街区式步行通路,营造宜人的休闲娱乐服务街区氛围。(2)地下交通系统在构建地下商业步行系统的同时,与中央景观带相互呼应,构建合理的立体上下通路,并且考虑地下停车库的合理布局。强调地下网络停车库与现有大型公共设施地下停车体系的连通,可以在将来互为借用,在大型公共设施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借用地下网络停车库,而平时自身的地下车库也可以对社会开放。6 绿化广场系统分析一个完整的绿化广场系统对于城市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的抑制由于过于集中而带来的污染、热岛问题,降低能耗,并形成优美宜人的都市环境。众多国外优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发展成熟城市中心区周边,势必有一个尺度适宜、结构完整的绿化系统与之相辅相承。基于“立体城市”的设计理念,本案力求在营造绿化空间最大化的同时,打造“多层面多功能立体化”的中央垂直绿化空间,即通过一个立体的绿化系统来营造一个高绿化覆盖率的中央景观轴线。通过地面的公园、街边多层次绿带,空中的绿化平台、地下庭院绿化、建筑室内绿化等,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大大提高了其绿化面积,并结合周边城市大型公建,设置行政广场、会议展示广场、文化演绎广场、滨海瞭望广场和休闲娱乐广场,为人们提供充满新鲜体验的城市中轴绿化景观活动环境。同时城市景观中轴与南侧的滨海公园、海滨游乐浴场形成一个整体,把海滨的旅游资源延伸到中心区的绿色空间,形成背山面海的景观格局。7 公共开放空间分析公共开放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对于增强地块的吸引力和人气来说极为重要,一个好公共空间将成为市民公共生活、商业休闲、商贸会晤、旅游度假的平台,有力地提升区块地位,并大大地提升其土地价值。公共开放空间的组织与绿化空间交织融合,以中央景观轴线为骨架,以金家岭、海滨海景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位于不同标高上的绿化广场、景观平台、跨路景观平台、商业通廊、大型城市公建景观等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系统,强调人工化的环境与自然化的环境的有机融合,并强调内部景观空间与外部空间景观之间的渗透交融。同时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形成满足不同活动需要的空间尺度,设计人性化的场所和设施,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公共生活环境。8 城市空间形态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是对外所显示的最为突出的景观形象,是展现地域特点的重要表征,也是本次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设计从一开始就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和构思,在充分考虑现状基本情况和今后的可实施性,对空间形态的组织进行反复推敲和调整,力求形成一个整体和谐而特色鲜明的城市中轴线空间形象。1)、空间界面控制空间界面是影响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因素,本设计对规划范围内的空间按照其不同的功能和表现形式控制为五大区域:行政办公整合区、城市公建空间开敞区、休闲街区空间紧凑区、滨海度假景观瞭望区、中央景观空间通透区。行政办公整合区主要围绕崂山区政府等行政办公建筑展开,形成边界较为清晰的办公空间界限。城市公建空间开敞区主要以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为主,建筑体量比较大,造型比较自由,形成较多与中央景观轴线相错的自由空间,形成比较开敞和丰富的城市活动空间感觉。休闲街区空间紧凑区主要以街区式的空间组织模式来演绎休闲娱乐功能,强调较为规整的商业沿街界面和内部休闲活动空间。形成严整的连续街区界面和城市公建自由不连续界面的对望。滨海度假景观瞭望区主要以宾馆度假为主要空间特征的区域,区块毗邻海岸线,是中央景观轴线的衍生段,成为眺望海景的主要场所。中央景观空间通透区是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最主要的体现,理念上模拟海浪的地景形态,形成多个景观平台的上下交错向北部延伸。2)、建筑高度控制建筑群体高度基本上控制在80米以下,保证中央景观带的视线开阔和空间的流畅,主要高层控制在地块北侧,其他区域建筑基本应该控制在50米左右,使其与中央景观轴线有良好的空间尺度。建筑设计应强调生态建筑特色,降低能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9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主要由商业购物和地下停车两大功能组成。仙霞岭路与东海东路之间均有地下空间开发,大致分为A,B两大区块。A区位于仙霞岭路与苗岭路之间,结合地面会展服务的功能,地下三层基本都以停车为主,用来缓解会展中心成型后的停车压力,同时地下停车库与周边建筑的地下停车库打通,在高峰时段可以互相借用。B区位于苗岭路与东海东路之间,与A区地下三层 车库相连通。B区地下一层主要是商业购物功能,地下2-3层也是地下车库,也与周边建筑的地下停车库打通,在高峰时段可以互相借用。10 技术经济指标11 开发强度和分期实施(1) 开发强度(2) 分期建设根据“生长城市”的基本理念,城市的开发建设可以化解成一个个生长单元,沿着绿化生长脊逐步发展。因此,地块的建设将以中央景观轴线的建设为线索,由南向北,逐步建设,进行地上地下联动的综合性开发。启动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拓展阶段通过这样一个一个生长单元的逐步发展,使城市建设走向一条“逐步规划、逐步建设”的有机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一个多样而和谐的整体。建筑部分地下空间规划目标:青岛市崂山区政府中轴线整体地下空间,综合商业设施、市政以及停车等多种功能,打造一条长约1.35公里的大型地下步行街。该步行街连接沿线建筑裙房,作为地面商业设施的延伸和补充,成为地区商业的主轴。本设计尝试利用“都市造园”的手段梳理、连接、充实和转化“物化城市”,建立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逐步将城市中存在的分离的单个建筑,转化为可以激发市民互动交流的城市新领域。修复中断的城市脉络,在空间中注入新的生活方式。地下空间规划原则:打破地上、地下严格对立的局限,用一组波浪型的地景巨构融景观与建筑于一体;同时也实现了游览观光与行政、会展、文化等行为的自然接合。充分利用中轴广场以及周边建筑的地下空间,构建以商业、休闲娱乐和停车等功能为主,形成功能上相互统一,空间上相互独立,交通上联系便利而又互不干扰的城市新空间。因借地势高差设计地下、半地下的公共活动场所、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同时建立有效的近地空间联系网络,构建地下、地面、空间有机结合、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地下空间分为A区、B区两部分:A区从仙霞岭路至苗岭路,面积10.6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8.2万平方米为停车,半地下部分3.4万平方米为服务和设备用房;B区从苗岭路至东海东路,面积25.5万平方米;其中最下一层5.6万平方米为停车,其余部分19.9万平方米为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A区与B区合计总面积36.1万平方米,其中停车场13.8万平方米(约3400个停车位),服务和设备用房3.4万平方米,经营部分19.9万平方米。商业开发经营部分考虑在半地下层及地下一层等近地面区域设置百货、零售、专卖店空间;在地下二层设置餐饮、KTV、美容、休闲、健身房、儿童游乐园、旱冰场等空间; 人流组织:A区其中半地下层设置一处下沉广场,经布道穿越仙霞岭路与政府前下沉广场相连接。利用波浪型地景建筑的特点,将人流自然的引向下沉广场,并继续引向室内。B区在苗岭路、香港东路与梅岭路间设置两处观景平台,同时也成为人流上下穿越的中枢。进入地下空间后,在南北向纵轴上设置一主两辅三条通道,主通道设置四处垂直中庭,并通过电梯、电动扶梯和楼梯上下相连。创造更多的观景和流线变化,同是也为商家提供更多的人流和展示空间。地景巨构顶部的游人既可以在景观绿化间休闲运动,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