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网络的新发展及于期刊条码的关系.doc_第1页
ISSN网络的新发展及于期刊条码的关系.doc_第2页
ISSN网络的新发展及于期刊条码的关系.doc_第3页
ISSN网络的新发展及于期刊条码的关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SN网络的新发展及与期刊条形码的关系 叶继元(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210093) 摘要论述ISSN网络的发展及其与关键题名、期刊条形码的关系;结合ISSN使用中尚存在的问题介绍ISSN在2001年前的发展计划。关键词ISSN 期刊 期刊条形码 自1985年建立ISDS中国国家中心以来,ISSN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已成为中国标准刊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赫然印在每种正式出版的期刊封面上。关于ISSN的一般简况,不少同行已有所了解。但是关于ISSN的新近动态,近几年的发展计划,存在的问题,与最常用的两种期刊条形码之间的关系等一些问题,国内书刊尚极少论及,笔者也常被学生和同行问到此类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根据1996年参加北京IFLA会议时与ISSN国际中心负责人座谈的情况及较新的资料,写成此文,以飨读者。1 ISSN网络现状 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网络于1973年成立并包容了国际中心,1993年以前名为ISDS(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ta System)。至1996年,该网已拥有180余个国家14种文字的74万种被登记的连续出版物,每年增加4万至6万个ISSN号,修改8万余个ISSN号,已有60多个主要国家成立了ISSN国家中心。ISSN国际中心设于法国巴黎,法国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成员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并由三方代表选出管理委员会。资金亦来源于三方,中心通过提供出版物和各种服务也能获取一些经费。巴黎的国际中心将ISSN分配给各国中心,各国国家中心负责期刊等的登记和ISSN的配发。国家中心一般设置于国家图书馆或全国主要的文献传递机构,以便于通过呈缴本制度保证对一国所有期刊等的控制,国家图书馆还能通过编制全国期刊联合目录帮助完成这种控制。巴黎国际中心除了维护、登记ISSN,控制各国中心的活动外,也负责对未成立国家中心的期刊直接分配ISSN。每分配出去一个ISSN,都要在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库中登记。登记的数据被编成几种出版物,如ISSN Register(季刊)、ISSN Com-pact(季刊)、期刊刊名缩写目录、ISSN新闻(不定期)等,以CD-ROM、软盘和缩微平片三种载体形式出版。 ISSN是一种国际标准化的纯数字代码,由于阿拉伯数字全世界通用,因此ISSN十分便于不同机构出版的期刊之间的信息交换,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下各种语言的期刊之间的交流。ISSN代码本身不具有意义,也不包含与期刊有关的信息,有8位数字,分成两段,4位一段。ISSN数据记录项目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有项目28项:ISSN;关键题名出版物国别;出版项;缩略关键题名;不同的题名;正题名;出版物状况(目前正出版,停刊,不明);出版物日期(开始终止期);10出版频率;11出版物类型;12出版物语言;13初始题名;14分类表(国际十进制分类表或杜威十进制分类表);15ISSN中心代码;16发行团体名称;17全国编目实践组建立的发行团体名称;18Co-den号及其他代码;19文摘、索引服务的范围;20是其他语言版;21另有其他语言版;22以前题名;23继承题名;24是插入刊或附刊;25有插入刊和附刊;26是分辑;27有分辑;28相关题名。 ISSN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两项:一是利用ISSN作为期刊等连续出版物唯一的识别符;二是利用ISSN的注册记录单控制、完成或建立特定的数据。这两大作用对于不同的用户可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对出版者而言,利用ISSN识别不同的连续出版物,也可以把ISSN制成条形码或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图书馆来说,它可以用于期刊的预订、联合目录编制、馆际互借、期刊论文传递、复制、馆藏管理、编目等;邮递服务单位利用ISSN可减少邮费。2 ISSN与关键题名关系的分析最出建立期刊控制系统的构想是每“种”期刊只有一个代码,每一个代码只配给一“种”期刊。这是1972年定下的原则。但是1973年5月在巴黎完成的Guidelines for ISDS的内容,因强调ISSN与关键题名紧密相联,就改变了原来的宗旨,变成一个ISSN配给一个“题名”,一个“题名”就有一个ISSN。如果正题名改名了,则需重新分配一个ISSN,修改几次,就有几个ISSN。 连续出版物与图书等其他类型出版物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题名易于变化且复杂,有的题名寿命很短,有的既有总题名又有分辑题名。例如,1953年创刊的法国期刊Catalogue Mensuel desTraductions至1987年,改了15次名,其中又有分出改名、合并改名等。处理这种复杂的情况,导入ISSN十分有用。一个ISSN对应一个题名,识别纯数字的号码比题名方便。ISSN最可贵之处在于不重复、简明、有专指性,便于计算机处理。但是这种以“题名”而是以“种”对应的办法把本来有逻辑联系的各种题名(而实为一种连续出版物)区别成不同的出版物。在对目录数据库统计连续出版物种数时,常常造成“题名”数代替“种”数的误解。此外,由于ISSN与关键题名紧密相联,如何确定关键题名改变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亦会出现差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著名的期刊工具书常有差错。各国中心曾核对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New Serial Title,结果发现不少错误,有一个刊名数个ISSN,也有一个ISSN配给数个题名,其中重码最多。日本国家中心核查了6 710种期刊,发现282种有错。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图书馆期刊部主任埃斯特斯利普统计“05”开头的号码,错误率高达7.74%。近十余年来,这种情况已逐步减少。当发现重码时,应采用最低或较低的号码,如仍有疑问,可向国家中心询问。一般说来,ISSN国际中心和国家中心有关ISSN的出版物较为可靠。3 SSN与期刊条形码 条形码是由一组黑白相间、粗细不同和一组数字组成的机读式代码,以表示一种款目。它在商品流通、金融保险、工业生产自动化等领域应用广泛。中外期刊条形码最常用的有两种:一为EAN13码,一为128码,两者都利用了ISSN。 EAN13码是国际商品流通码,在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因有13位数字而得名。它由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rticle Num-bering)管理,EAN曾与ISSN国际中心签订协议,选定ISSN为连续出版物识别符,并作为EAN13码中重要组成部分。EAN13码前三位数通常为商品生产国代码,因此期刊条形码的前三位“977”专指期刊。 我国正式出版的期刊封面上均印制EAN13期刊条形码,外文期刊亦有一大半使用EAN13码。128码是SISAC(Serial Industry Systems Advi-sory Committee)利用128个符号系统形成的一种密集型纯数字代码,亦称SISAC码。SISAC于1982年在美国成立,旨在发展标准化的交换格式,特别是各图书馆、订购代理商和出版者之间的交换。实际上,SISAC码也就是SICI(Serial Item and ContributionIdentifier)码。SICI码在美国标准ANSI/NISO(Z39.561991)中有较详细的解释。该码被国际科学出版者、复制版权代理商广泛采用,它甚至可为每一篇期刊论文提供专指的识别符。SICI码的形式如下:1144-875X(199303)52;1-0 前8位数为ISSN;括号里为出版物日期,199303意为1993年3月;52为卷期号(可为多位数,如232:2/3);1为标准的版本号,数字前有分号;最后一位为控制号。 SISAC码包含SICI码的所有项目,但形式略有不同,在128个符号系统中,条形码的长度可减少。SISAC码为:1144875X9031993307665201。SISAC码、SICI码在外文期刊中较常用。4 SSN在2001年前的发展计划 尽管ISSN网络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ISSN网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在许多地方,ISSN网络及其出版物、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包括ISSN数据库,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又对ISSN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迅速发展,非印刷型期刊、电子期刊、网络期刊越来越多,这需要扩展ISSN书目格式,解决经而高效传递ISSN编目数据库时所产生的问题。其次,人们对期刊机读数据库应用的不断增加,要求ISSN数据库在数据范围、流量和精确性上能不断提高。再次,某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尚不具备适合自动化书目发展的技术环境,因此目前世界上仅有60多个国家成立了国家中心,相当多的国家尚未建立国家中心,许多地方未使用ISSN。此外,如何高效、合理、科学地管理、协调国际中心和各国国家中心的网络也是一大问题。为此,ISSN国际中心专门制定了到2001年前的战略发展计划。该计划已被成员馆全体会议通过。对ISSN网络来说,该计划要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鼓励和促进ISSN网络成员馆的合作和扩大其范围,吸纳至今尚未使用ISSN的国家或地区;二是进一步增强利用ISSN系统的意识。 对ISSN的数据则要求达到5项目标:及时、准确地提供ISSN数据以便获得和利用。ISSN国际中心推出了便于较小的国家中心编制机读目录,节省时间和资源,并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便于数据获取利用的OSIRIS应用软件。因特网的使用也为利用ISSN数据提供了可能。评估和提高目前的性能和水平,尤其是数据库中数据的质量和范围、记录结构和网内全体人员的培训。促进ISSN格式与其他自动化格式的兼容和协调。发展和引入新的计算机系统,以便网络能够维持ISSN系统的目的和目标。将ISSN数据转换到联机系统中去,以利于信息检索和最新数据的利用。 关于ISSN的出版物和服务亦有两个目标:一为通过增加额外项目更好地为现有用户服务,并吸引各种类型的新用户,以扩大ISSN和ISSN数据库的使用范围;二为发展和资助一项满足用户需求的出版物与服务政策。在行政管理方面,则要完善计划过程、管理结构以及资金与预算等,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以上各个方面的计划综合起来就是要达到ISSN网络的最终目的,即建立全世界期刊等连续出版物记录的数据库,作为规范文档。利用ISSN识别代码维护书目控制,便于所有用户利用印刷和非印刷形式的连续出版物。为此,ISSN国际中心已采取了一些实施步骤,如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连续出版物馆藏调查哪些地区尚未使用ISSN,以便进一步与UNESCO及其他组织合作,签订新合同,帮助资金困难的国家建立国家中心。可以相信,在国内外期刊同行的共同努力下,ISSN及其网络在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环境下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1 ISSN International Centre. ISSN Strategic Plan to2001. Beijing: The 62nd IFLA Conference. 19962 叶继元.国内外主要期刊数据库系统之比较研究.图书情报工作,1996(5):68713 辜瑞兰.国际标准期刊号码及其资料系统的研究.台湾:台北市“国立中央图书馆”,1979New Development of ISSN Network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Key Titles and BarcodingYe Jiyuan(Nanjing University Library) Abstrac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SSN network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key titles and barcoding, and gives a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ISSN strategic plan to 2001 worked out by the ISSN International Center. 作者简介叶继元,男,1955年生,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出版著作(含合编)12种,发表论文70余篇。(上接第35页) 展动向.情报学报,1995, 15(1):4145 H.Woodwad.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nserials collection management. IFLA Journals, 199420(1):35456 陆长旭.我国方兴未艾的电子出版物.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5,6(4):3840Some Thoughts on the Electronic JournalZhao Danqun(The Departm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bout the electron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