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分析.doc_第1页
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分析.doc_第2页
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分析.doc_第3页
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分析.doc_第4页
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及困境分析以苏州市调查为例摘要后金融危机时期,有限资源促使世界经济进入合作创新的新时代。苏州作为我国外资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如何应对全球科技开放式创新的新模式,这对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调查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苏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相关建议。关键字苏州 科技 创新 国际化 Abstrac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limited resources promote the world economy into a new era of cooperation innovation. Suzhou a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oreign capital reg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open new mode of innovation, will giv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Jiangsu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ituation, this paper will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uzhou.Key word Suzhou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21世纪以来,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开放式创新 Henry Chesbrough(2003);,即创新国际化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导模式。苏州作为我国外资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目前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如何,能否应对资本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带来的新挑战?一、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调查按照主体资源的走向,科技创新的国际化路径可分为传统的“请进来”(由外向内型)和“走出去”(由内向外型)两种类型。(一)由外向内型1.人才引进在开放式创新的视角下,吸引国际科技创新投入的关键己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更具发展性的人才、技术资源。截至2011年末,苏州市人才总量己接近160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突破9万人,常住苏州的国外专家或管理人员达5.1万余人,全市纳入国家、省级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数量居国内地级城市前列。表1为苏州海外人才引进年度统计表。在苏州,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效应己经日益凸显。表1 历年海外人才引进数量统计表20082009201020112012(14月)留学归国人员659980880533454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435NANA420297引进外国专家数314311400180086引进海外人才(团队)数790141122801178540数据来源:苏州人力与社会保障局资料、中国留学生年鉴等2.技术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目前, 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中国企业也因此有了更多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2005年,苏州首批挂牌认定了38家外资研发机构,其中1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外资研发机构。七年来,苏州重点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良好应用潜力的外资研发机构及实验室,至2011年末,总量己达522家,实现了开放与创新的紧密结合。表2为在苏外资研发机构数量历年发展统计表。表2 苏州外资研发机构年度统计表20072008200920102011新增外资研发机构52(126)65(191)76(267)96(357)165(522)其中,省级外资研发机构33(74)40 (114)NA(141)42(183)外资独立研发机构2(15)10(25)11(36)34(70)13(83)注:括号内为累计数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苏州市科技局资料、苏州市商务局资料等3.科技资本投入凭借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外资资本投入一直是苏州经济发展的亮点,广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创新资本投入。2011年,全市新设外资项目1516个,新增注册外资170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新设项目180个,新增注册外资24.1亿美元,占比14.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资33.47亿美元,占全市37.6%。表3为苏州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表。表3 苏州外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表20072008200920102011新增外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个)222(含内外资)NANA192180新增高新技术产业注册外资(亿美元)278622.8924.4831.724.1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亿美元)1090.081303.421181.551610.21621.64数据来源:苏州市商务局资料等(二)由内向外型1.资本输出 目前,我国境外投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油田、矿山等自然资源。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资源。2011年,苏州全市共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38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004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47.6%。占全省总量的27.3%和19.5%。其中,参股并购类项目1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为5715.2万。协议投资额连续八年位居江苏省第一,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显示出苏州市企业境外投资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表4为历年苏州市企业境外投资情况统计表。表4 苏州市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情况统计表2008200920102011新批境外企业数(家)63111118138新批境外投资额(亿美元)2.053.224.747参股并购类境外企业数(家)13152119参股并购类中方投资额(万美元)1942.63660.478153.935715.2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苏州市商务局资料等2.建立境外研发机构近年来,投资方式日趋多元,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除了以资本输出方式获取创新资源外,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也是一个直接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的方式。国内企业国际化的主流己不是到国外投资建厂,而是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吸收优秀人才,获得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 龙永图,杭州“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战略高端对话”(2007)。2009年,江苏省首批省资助的企业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苏州市以3席名列第一。其后几年,苏州每年均保持境外研发投资额的大幅度增长:2009年,苏州境外研发类投资额405万美元;2010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2615万美元; 2011年,境外研发类投资额则达到4685万美元,在全省占据领先地位。3.建立国际科技联盟国际科技联盟是为了实现创新资源互补,企业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外公司建立技术联盟,从而在更短时间内进行快速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 陈劲、景劲松(2003)。苏州市积极利用多渠道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联系,并启动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为科技合作的平台。但就企业层面而言,目前在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不乏有建立科技联盟的想法,而实施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通过与国内对口高校、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的形式,利用国内智力、技术资源,建立产学研联盟。因此,总体来说,建立国际科技联盟由于对国内企业人脉、资金、市场的要求较高,在苏州企业中并不多,在各项政府报告及统计年鉴资料中也鲜见相关口径指标体现。二、苏州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困境及建议(一)人才引进结构亟待优化根据现状调查,苏州市在国际人才引进数量上成效显著。但“引进来”之后,是否能够“用得上”、“留得住”,这是紧接着要考虑的问题。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只有量、质齐升才能推动全市创新产业的发展。那么,什么才是创新型人才?海外人才是否等同于科技创新人才?学历高就是创新人才吗?答案明显不是。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符合科技创新人才定义的统计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科研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人才的标准是能够提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可实现市场转化的专业技术成果。而在苏州,无工作、生产经验的留学生占据目前海外引进人才总量的大多数,引进的外国专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各高等教学领域。因此,苏州市除了要加快创新人才引进速度外,更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改进人才引进评估标准,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成果实施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尤其是团队);其次,应由政府、企业、各类服务组织多方联动,营造和谐、高效的创新环境,使引进人才能够在这里扎住根、长得好,为苏州市战略急需的重点产业服务,从而构建起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长效引才机制。(二)外资研发溢出效应有限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市场的表现一枝独秀,外商纷纷把对中国的研发投资看作实现和维持其比较优势的关键。自2005到2011年,七年间己累计有522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苏州,其中,省级研发机构就达到了183家。但在这些亮点数据的背后,却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在华外资的研发机构包括独立研发机构和非独立研发机构。其中,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非独立研发机构)对当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不可否认对所在国的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客观说来,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研发产业核心技术,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和方式,从产业源头抢占所在国同类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当前外来投资中,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占相当多数,其并不会主动外溢技术,影响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培植潜在的竞争者,这就令所在地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具体到苏州的调查数据,目前522家在苏外资研发机构中非独立研发机构有439家,只有83家独立研发中心,仅占到总量的16%。因此,苏州必须正视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和影响,多途径鼓励外商转让关键技术或采用共同开发的模式,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程度,带动本土技术创新主体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其次,在土地成本、规费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优惠鼓励措施,以优越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独立研发中心落户苏州,使外商资本真正投入到苏州产业升级、创新的大潮中来。(三)外资投入效能有待提高根据苏州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苏州市生产要素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以土地为例 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今后苏州外资用地的每亩投资强度至少要在75万美元以上,超过目前苏州投资强度最高的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70万美元/亩的记录。此外,苏州城市的人口容量、生态环境等都对苏州市外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最少的资源耗用创造最多的效益?必须在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链上移上多下功夫。近年来,苏州市引进外资规模稳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但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领域,仍有较大的空间有待提升。2011年,苏州取得现代制造业领域新增注册外资40.5亿美元,占比23.8%;高技术产业领域新增注册外资24.1亿美元,占比14.2%。两者合计53.9亿美元(剔除重复因素),占比仅为31.7%,较2010年下降3.4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实际利用外资0.17、59.62、29.3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0.19%、66.90%、32.91%。其中,二产比重比2010年降低8.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2010年提高5.6个百分点,但二三产比重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苏州市利用外资统计指标中,除按金额、产业、来源等指标分类外,还应引入耗用资源与产值比等产耗衡量指标,以把握外资流向,将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吸引国际资本的重点,促进苏州市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端延伸。(四)境外研发困难重重当今世界,综合利用资源的全球范围研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是由其面临的市场形势和企业的实力决定的。目前,苏州市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困难:一是由于企业基础参差不齐,境外研发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资金投入少、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多进行的是试探性、探索式的技术搜索和学习,缺乏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如华为、海尔等)所具备的成熟国际化研发经验; 二是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仍主要面向国内,一直面临的是有跨国公司加入的国内市场竞争。开展海外研发后,地理上的分散使公司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东道国环境因素的影响成为国际化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更加关键的因素,极大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我国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跨国公司得天独厚的国际关系网络,国际生产经营程度普遍不高, 根据当地市场和资源更好地提高竞争力的市场支撑型国际化技术创新并不符合目前大部分企业的需要。因此,现阶段苏州市企业研发国际化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学习和资源利用, 提高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而政府工作的重点则是利用政府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海外研发企业的融资、管理能力,完善企业风险承担机制,促进苏州市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加速成熟。参考文献1刘云、叶选挺、樊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