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3月 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 Mar 2005 Vol 21 No 2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 复译 转译 之争 陈 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 北京 100101 提 要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值得 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给予公正的评价 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 一直存在 抢译 胡译 乱译 滥译 甚 至是抄袭现象 应把它们与复译 转译区别开来 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 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复译 转译 中图分类号 H31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831 2005 02 0100 05 Debate on Re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not from the Original Text in 20th Century sL iterary Translation in China CHEN Yan Abstract As cultural phenomena re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not fr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China which deserves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Re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not fr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om random translation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retranslation translation not fr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 类型而展开的论争 由同一原本的不同译本出现 的时间先后的不同 形成了首译与复译两种不同的 译本类型 由译本所据原本的不同 形成了直接翻 译和转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 因已有的译本不 能满足读者的期望和需要 复译是翻译家常有的选 择 因翻译家所掌握的语种等因素的限制 转译也 常常是译介外国文学的必要途径和方式 在中国 翻译史上 复译和转译是相当普遍的译本类型 其 中不乏成功的 受到读者欢迎和肯定的译作 也有 不少过多背离原文的转译本和重复平庸 乃至滥竽 充数的复译本 对于复译和转译的是非功过 翻译 界有着见智见仁的不同看法 并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和争鸣 一 复译之争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 复译普遍存在 数量较 多 尤其是1930年以降 复译越来越常见 在已出 版的各种译本中 复译本的数量占一多半 许多著 名翻译家如鲁迅 郭沫若 茅盾 郑振铎 梁实秋 周 扬等都参与了名作复译 复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和必要性 首先 复译的出现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 的翻译方法不断更替的一种表现 晚清时期 翻译 家普遍采用豪杰译的翻译方法 对原作多有增删 改动 五四以后 主张尊重原文的翻译家 使用逐 字译和直译的方法重新翻译就成为必然 其次 复 译的出现也是现代汉语不断发展 演变和完善的体 现 由于现代汉语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文白夹杂 五 四时期的中外杂糅阶段 直到30年代后才逐渐趋于 定型 所以30年代以前的译本普遍显得译文老化 不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 也就需要复译 这就是30 年代前后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形成第一个复译高 峰的原因之一 这股潮流对翻译文学的普及具有 重要意义 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 如抄译 乱译等不 良现象 引起人们对复译的反感 认识上的分歧及 学术上的论争 邹韬奋指出 复译不太经济 应该翻译那些有 价值的未曾译过的书 邹韬奋 1920 茅盾不同意 这样的看法 他认为 我们以为如果真要为读者的 经济 打算 则不 但批评劣译是必要的手段 而且主张复译是必要的 救济 如果劣译出世 一方加以批评 而一方又能 以尚有第二译本行将问世的消息告知读者 这倒真 正能够免得读者 浪费 了时间精神和金钱的 茅 00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盾 1937 鲁迅对翻译界存在的那种独占选题 在报上登 广告 声称 已在开译 请万勿重译为幸 的现象做 了尖锐的讽刺 他坚决提倡复译 认为复译除了可 以击退乱译 随着语言使用的变迁 有复译本也是 必然的 鲁迅全集 6 1998 275 看来 不赞成复译 是为了将有限的出版资源 用于更需要的翻译选题上 而赞成复译者 是为了 使翻译活动在不同的复译本的竞赛中 不断更新 不断提高翻译质量 双方的看法角度不同 各有道 理 但复译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并不由邹 韬奋所说的 经济之道 所左右 1949至1979年 间 我国翻译出版的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 复译的 作品占80 以上 50年代初 茅盾和周作人再次强调复译的价 值 周作人甚至认为 重译书之多少与文化发达是 成正比例的 茅盾 1984 周作人 1950 他们同 时也批评了复译中的 抢译 乱译 滥译 等现 象 周作人 1951 改革开放后的80 90年代 名著复译的规模更 大 覆盖面更广 欧洲古典名著如 堂吉诃德 红 与黑 简爱 呼啸山庄 包法利夫人 等至少 有三个以上的译本 有的 如 红与黑 甚至高达十 三四种 东方古典名著 一千零一夜 包括各种节 译本 改写本和全译本在内的复译本甚至超过了几 百种 复译的层出不穷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 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 同时也存在大批胡译本 乱 译本和滥译本 甚至有不少抄袭作品 造成这种现 象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有人似乎认为翻译是沽 名钓誉的捷径 利用管理机制不完善钻空子 根据 我国在1990年代初已加入的世界版权公约及伯尔 尼公约的规定 作者去世50周年以上的外国文学作 品 翻译时不存在版权问题 不需要购买版权 于 是 出版社就把目光盯在这些没有版权问题的名著 的复译上 为追求短期商业效益 出版社常常约请 一些二三流甚至是末流的译者译名著 即使聘请 的是翻译名家 也常因出版社催稿急迫和翻译不认 真等 不免粗制滥造 而且 过多的复译 浪费了有 限的出版资源 遮蔽了优秀译本 令一般读者无所 适从 复译中的这些不良现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翻译界的忧虑和批评 针对复译展开的论争和研 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是复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问题 翻译文 学中的 理想的范本 或 定本 是否存在 是复译的 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否存在的关键问题 在翻译文 学中是否存在后人难以超越的 范本 或 定本 如果有这样的 范本 或 定本 那么后来者的复译 就是徒劳无益 大可不必的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 范本 或 定本 那么复译就是必要的 方平认为不存在 理想的范本 正因如此 才能促使艺术的生命永葆青春 方平 1995 许 钧也说 翻译不可能有定本 他根据外国的接受 美学和阐释学的原理 指出 文学作品是一个相对 开放的符号系统 译者首先是读者 阐释者 其首 要的任务是理解 发掘原作的潜在意义 尽可能接 近原作的精神 但由于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审 美趣味 价值取向 不同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经历 对 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各有不同 如果一部作品不可 能被一个读者理解阐释殆尽 这个人的理解不可能 是唯一正确理解 许钧 1996 罗新璋则认为 翻译完全可能有定本 这不 是理论上的推断 而是实践作出的回答 凡译作 与原著相当或相称 甚至堪与媲美者 应该说已接 近于定本 他列举了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 鄂君 歌 佛经翻译文学 吕叔湘译 伊坦 弗洛美 等 之后指出 现今来争说定本 不是为争谁是谁非 而是对 前人劳动的尊重与肯定 忙了一两千年 竟连 一个定本也搞不出来 不亦太饭桶乎 罗新璋 1996 看来 有无定本的争论 实际上是对 定本 内 涵的理解不同 方平和许钧认为没有 定本 更多 的是着眼于翻译文学自身的特性 罗新璋认为完全 可能有定本 则着眼于翻译文学的史实 前者是从 理论上讲的 是绝对意义上的 后者是从史实上讲 的 是相对的意义上的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某 种译本有可能具有 范本 或 定本 的性质 难以超 越 未必今后就不可超越 超时空的定本并不存在 其次 文学翻译界对复译的学术价值的认识也 逐渐在深化 复译有利于普及翻译文学 提高翻译 质量 这些观点早已为学界普遍接受 直到20世纪 末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复译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 比如以复译本为基础的翻译比较研究 既可以探讨 不同译品的表层结构和形态 又可以对译品所表现 出的不同审美特征 一个国家 民族 同一或不同时 代的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作出美学上的价值判断 从而发现译品的审美本质和规律 总结翻译方法 推动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 姜治文 文军将其称为 比较翻译学 即 建立在比较翻译之上 系统地揭 示与重译 复译的理论及实践相关的翻译规律的学 101 笔者统计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 图书馆编的 1949 1979翻译出版外国古典文学目录 中 华书局 1980年 一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科 姜治文 文军 1996 80年代以来 比较翻译 研究论文的数量急剧增多 不少学者都把不同译 本的比较纳入自己的视野 像周仪 罗平的 翻译与 批评 1999 一书列出专章来谈论 译文比较与欣 赏 学界对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质量也在逐渐提 高 起初以 挑错 为主 后来发展到研究不同译本 的创作动机 方法 接受状况以及风格 得失等 从 随感式 印象式写法走向有理论深度的系统全面的 批评 总之 比较翻译批评推动了复译水平的提 高 也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郑诗鼎 还进一步提出对复译进行 构建性研究 它包括 三方面的内容 即交叉型的综合研究 多元性和同 一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构建性译文 其中 交叉 型的综合研究 指广泛应用语言学 及其分支学 科 文学 美学 包括接受美学 文化学 心理学等 以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对复译进行全面的 综合的考查和研究 多元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研 究 指在采用不同理论 多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努 力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识 郑诗鼎 1999 一些论者还就复译的正 负价值及其成因加以 分析 并提出克服复译负面性的办法 许钧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了复译 已有的 译本不完整 已有的译本为转译本 已有的译本语 言陈旧 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 已有的译本失 误较多 理解有待加深 表现有待提高 已有的译本 是合译本 风格上不太统一 他也指出从事复译的 翻译家存在的各种 无奈 出版社催稿太急 难以 精雕细刻 译者怕背上 剽窃 的恶名 不敢借鉴已 有译本的长处 已有的译本水平已很高 难以超越 等等 许钧 1994 王宁建议译界和出版界 与其 把大量钱财和纸张花在不必要的名著重译上 还不 如花在购买当代名著的版权上 王宁 1996 关于 如何对待复译中的消极的 负面的东西 罗国林认 为对复译现象不能硬性禁止 而应运用翻译批评这 一有效武器 对那些滥竽充数的伪劣复译 通过翻 译批评让它们曝光 罗国林 1995 二 关于转译 转译 是指以非原语的译本为依据所做的翻 译 所以有人也称为 间接翻译 20世纪20 30 年代也有人称转译为 复译 或 重译 是不科学 的 这样很容易与上述的真正的 复译 相混淆 转译这种形式的翻译 古今中外都出现过 在 各国 民族 文化交流尚不充分 现代化发展的早 期 转译现象更为普遍 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 大 多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 而是译自各种西域语言 胡语 晚清时期 中国留学日本的学生最多 所以懂 日语的也最多 那时许多西洋文学作品 大都是由 吴 陈景韩 包天笑 徐念慈等翻译家从日文译本 转译的 郑振铎是这样描述当时的转译状况的 如此的辗转翻译的方法 无论那一国都是极少看 见的 但在我们中国的现在文学界里却是非常盛 行 郑振铎 1984 89 20 30年代 翻译界注重 翻译欧洲小国 如东欧 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 但那 时很少有人通晓相关语言 于是大都从英文等译本 译出 如当时影响很大的挪威作家易卜生的 玩偶 之家 就是胡适从英文版本译出的 30 40年代 我国译界普遍通过转译 翻译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无 产阶级文学作品 以及被压迫民族被奴役民族与国 家的进步文学作品 除日本以外的东方各国文学 翻译 许多也是转译的 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孟加 拉文原作 印度小说家普烈姆昌德的印地语原作大 都根据英文 俄文转译 在20世纪著名翻译家中 以转译的方式从事文学翻译的不少 其中鲁迅从 日文转译的俄国作家果戈理的 死魂灵 法捷耶夫 的 毁灭 等等 更多的译本是从英文转译的 如20 30年代潘家洵翻译的挪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集 茅盾翻译的挪威作家比昂逊的剧本 50年代孙用和 景行翻译的波兰的 蜜茨凯维支诗选 60年代韩侍 桁翻译的 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 80年代方平和 王科一翻译的意大利卜伽丘的 十日谈 韩少功翻 译的捷克作家米兰 昆德拉的小说 生命中不能承 受之轻 等 都是从英文译本转译的 而且都有较大 的影响 9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的以色列现代文学 作品 绝大部分都不是从希伯来语翻译过来 而是 根据英文译本转译的 由于转译现象非常普遍 关 于转译问题的是是非非 也引起了文学翻译界的关 注 从20年代初开始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就转译 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转译与直接翻译的关系 转译 的局限性及特点等 展开了长时间的争鸣和讨论 首先 关于转译的局限性 学界没有分歧 大 都承认转译中或多或少存在对原文的不忠实 郑 振铎认为转译方法的盛行 表明了文学界的寂寞 从事于文学翻译的只要那一部分的通英语的人 其余通各国文字的人于文学都非常的冷淡 我 们实不胜有凄凉 孤独之感 而介绍西洋文学已有 数十年之历史 如今犹有 重译 指转译 引者注 问题之需讨论 中国人之迟钝麻木 更应该如何的 浩叹呢 他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重译的办法 是如何的不完全而且危险呀 我们译各国文学书 实非直接从原文译出不可 郑振铎的这些话虽然 不免夸张 也不确切 却点出了转译出现的根本原 因在于文学翻译中外语门类的不齐全 而转译实出 20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于迫不得已 郑振铎 1984 90 梁实秋则把转译 比喻为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 味道多少有所变化 不赞成转译 梁实秋 1984 他批评鲁迅的译文之 所以让人 硬着头皮 去读而不知所云 主要是因为 鲁译浦列汉诺夫所著 艺术论 是从日文转译过来 日文又译自俄文 而俄文又是从英文而来的 经过 了这三道转贩 变了形自是容易有的事 梁实秋 1932 穆木天不主张转译 他说 能 一劳永逸 时 最好是想 一劳永逸 的办法 无深解的买办式的 翻译是不得许可的 穆木天 1934 穆木天的文章发表后 译界就转译问题展开了 一场小小的论战 在穆文发表的第五天 鲁迅写就 了 论重译 一文 认为穆木天的说法与他自己提倡 广泛介绍外国文学的主张相矛盾 鲁迅分析了直 接译和转译的利弊 认为 重译 即转译 确实比 直接译容易 首先 原文中令译者自愧不及和不敢 动笔的好处 先由原译者消去了若干部分 重译时 便减少了译者对原文的好处的踌躇 其次是原文 中的难解之处 忠实的译者往往会有注释 而原书 上倒未必有 这无疑也为译者提供了许多便利 但 因此 也有直接译错误 间接译却不然的时候 鲁迅全集 5 1998 504 鲁迅在另一篇文章 中 同样以务实的态度 再次强调翻译首先要看本 身的质量 而不是直接或间接 以及译者的动机是 否 趋时 等 鲁迅全集 5 1998 507 508 茅盾与鲁迅一样 主张实事求是 反对唱高调 茅 盾 1934 郑振铎虽指出转译的种种不足 但他还是 从实际出发 提出转译的 慎重与精审 原则 谈到 态度和原则方法问题 主张转译者选择诸多译本里 最可信的译本来重译 也就是本文所论述的转译 笔者注 如译本有两种以上时 应该将其搜罗齐 全 逐一加以对照 译完后 应该请精通原本文字的 人员 将转译本与原本校对一下 郑振铎 1984 90 1946年 季羡林指出 重译 也指转译 引者 注 是造成一些译本令人看不懂的原因 他说 十 几年前 像当时流行的蒲列汗诺夫的艺术论 卢那 卡尔斯基的书之类 犹如天书 普通凡人看了就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译者虽然再三声明 希望 读者硬着头皮看下去 据说里面还有好东西 但我 宁愿空看一次宝山 再也没有勇气进去了 而且我 还怀疑译者自己也不明白 除非他是一个超人 这 些天书为什么这样难明白呢 原因很简单 这些 书 无论译者写明白不写明白 反正都是从日文译 出来的 而日本译者对俄文原文也似乎没有看懂 不难看出 季羡林在这里指的 天书 就是鲁迅在30 年代的一些译文 这里的结论显然并不确切 因为 鲁迅的译文难懂原因主要不在于它是转译的 但 季羡林举此例的目的 只是反对一切的重译 指转 译 引者注 本 季羡林 1996 此前茅盾称穆木天 持论太高 但季羡林的持 论似乎更高 因为由于客观需要 转译者不会 走 开 也不能 走开 甚至有时候 反对转译的人也 染指转译 如梁实秋考虑到当时国内缺少精通拉丁 语译者 也通过英语转译了 阿拉伯与哀绿绮思的 情书 等拉丁文著作 郑振铎也根据英文本翻译了 泰戈尔的诗集 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转译存在的必 然性和必要性 所以更多的论者既看到了转译的 局限和不足 也意识到了转译的必要 50年代初 周作人对 转译 发表了与郑振铎 鲁迅 茅盾等相 似的看法 他认为从原则上说 直接译无疑是最理 想的 但在事实上不免有些困难 他的意见是 除 了专门绩学之士以外 直接间接混合翻译比较是好 办法 直接译固然是理想 弄得不好也会不及间接 翻译的 周作人 1951 到了80年代 茅盾再次叙及他的 转译 观 直接从原文翻译好还是转译好 原则上应直接翻 译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 有些小民族的作品 他们的文字懂得的人少 那就只能依靠转译 茅 盾对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战争与和平 有过精深 的研究 写过洋洋数万言的评论 茅盾认为也有转 译比直接翻译好的例子 如 战争与和平 有过几 个译本 直接从俄文翻译的也有过 但都不理想 还 是董秋斯从英文转译的本子好些 董采用的是毛 德的本子 毛德是托尔斯泰的至友 毛德译文 经托 尔斯泰本人审定 认为是好的 茅盾 1980 这种 情况的发生与当时俄罗斯的政治制度有关 当时 的俄罗斯报刊检查极为严格 有些作品的俄文原本 反而不全面 而英译本或法译本就显得重要起来 其它作品如托尔斯泰的 复活 库普林的 亚玛 等 俄文原本都被横加削砍 而转译本更可见真面 目 所以 翻译也应择善而译 不能一概而论 闻 家驷翻译的 红与黑 于1990年问世 闻先生知道 红与黑 在我国已经有四五种译本 但从学术研究 的角度考虑 他认为根据皮埃尔 儒乐达校正的手 稿本翻译 有其独特的价值 因为这个版本较其它 版本更忠实于原著 可见 只要转译能够推动翻译 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就有其存在的必然 性和价值 另外 如果译者具备广博的知识 并能 选择有价值的前译本 参考不同的版本 同样能够 转译出优秀的作品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批评中 对转译本进行仔细甄别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复译 转译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所以从 30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世纪初一直到90年代对复译与转译的看法一直 存在争议 特别是在90年代 复译与转译中大量存 在一些胡译 乱译和滥译现象 学界对复译与转译 的态度也趋向严厉 否定和批评的意见增多 但无 论如何 在整个20世纪 复译和转译无疑促进了文 学翻译质量的提高 满足了读者对文学名著的需 求 而复译和转译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不仅需要译 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批评工作要审慎到 位 而且要依赖译者与国家政策和出版 发行等渠 道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 邹韬奋 1致李石岑 N 时事新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豪车安全模拟碰撞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电费交易协议书5篇
- 客运出租车从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儿外科危重症护理处理应急演练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创业团队协议书
- 果蔬益生菌复合饮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工业设备智能维护软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力安全考试题库6及答案解析
- 富硒小麦种植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茶厂员工协议书
- 增强型水泥基泡沫保温隔声板建筑地面工程应用技术标准
- 虚拟现实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 志愿者安全培训课件
- 私募基金管理人尽职调查清单
- 居民自建桩安装告知书回执
- 科普:农药毒性分类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1篇3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教学课件
- 【执业药师考试】执业药师历年真题
- FZ/T 81004-2022连衣裙、裙套
- GB/T 34875-2017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
- 故障录波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