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之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之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之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之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对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梳理,并力图在已有研 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构建一个研究君子与小人的清晰框架。研究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君子与小人的转化,君子与小人的测量,应 对君子与小人的策略等。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 君子的根源特质为仁、义、礼、智。小人的根源特质为不仁、不义、无 礼、奸诈。 2 ) 君子与小人的转化包括:人格本质的转换,真实面目的显现,人们对君 子和小人的误解,“中人一两面性的体现。 3 ) 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包括:人格特质,行为表现,荣耻心,时空表现 的一致性。 4 ) 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方法包括:内省法,观察法,考验法,。逻辑推理法, 问卷调查法等。 5 ) 对待君子的策略包括:勿仇君子,勿为君子所弃,见贤思齐。对待小人 的策略包括:正己为先,不恶而严,化之以仁,御之以义,让之以礼, 止之以智。 关键词:君子人格小人人格人格特质转化测量应对策略 a b s t r a c t t i l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g i v eas y s t e m a t i c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c r i t i c a lr e v i e wo ft h e g e n t l e m a n s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t h ev i l l a i n sp e r s o n a l i t y , a n dd e s i g n sad i s t i n c tf r a m ef o r s t u d y i n gt h e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v i l l a i nb a s e do nt h ee x i s t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t h i s f i e l df r o ma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n er e s e a r c hi n c l u d e ss e v e r a lp a r t s :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o ft h e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v i i i a i mt h et r a n s f o r r n a t i o n so ft h e 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v i l l a i n , 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m e t h o d so ft h e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 v i l l a i n , a n dc o p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t ot h e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 l l a i n 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c a n b ed r a w na sf o l l o w s : 1 ) t h e r ea l e4p r i m a r yt r a i t so ft h eg e n t l e m a n :b e n e v o l e n c e ,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 r i t e s , w i s d o m , a n da l s o4p r i m a r yt r a i t so ft h ev i l l a i n :n o n - b e n e v o l e n c e , i n i q u i t o u s n e s s ,i m p u d e n c e ,f r a u d u l e n c e 2 n 圮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o ft h e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v i l l a i ni n c l u d e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e s s e n c eo f p e r s o n a l i w , e x p o s u r eo ft h er e a la p p e a r a n c e ;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t h eg e n t l e m a no rt h ev i l l a i n ;e m b o d i m e n to ft h e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 “c o m m o np e o p l e 3 1t h es t a n d a r d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n gt h e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v i l l a i ni n c l u d e :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b e h a v i o r s ,s e n s eo fh o n o ra n ds h a m e ,t h et i m e - s p a c e c o n s i s t e n c y 4 ) t h em e t h o d so f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h eg e n t l e m a na n dt h ev i l l a i nc o n s i s to f i n t r o s p e c t i o n , o b s e r v a t i o n ,t e s t i n g , 1 0 舀c a la n a l y s i s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a n d s oo n 5 ) t h es t r a t e g i e sc o p i n gw i t ht h eg e n t l e m a ni n c l u d e :d on o th a t eo re n v yt h e g e n t l e m a n ;d on o tb ed e s p i s e db yt h eg e n t l e m a n ;l e a r nf r o mt h eg e n t l e m a n s o 蠲t oi m p r o v et h em o r a lq u a l i t yo fo n e s e l f 1 1 h es t r a t e g i e sc o p i n gw i t ht h e v i l l a i ni n c l u d e :i m p r o v eo n e so w n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f i r s t ;d on o ti r r i t a t et h e v i l l a i n , b u td ow a t c ho u tf o r 也ev i l l a i n ;i n f l u e n c e t h ev i l l a i l lb y b e n e v o l e n c e ;c o n t r o lt h ev i l l a i l lb y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h o l dt h ev i l l a i no f f w i t h r i t e s ;g u a r da g a i n s t t h ev i l l a i nw i mw i s d o m k e yw o r d s :g e n t l e m a n , v i l l a i n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m e a s u r c r n e n t m e t h o d s ,c o p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髻求实、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箭孝 日! j吾 君子与小人,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人格类型划分。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角度阐释和 验证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探讨君子与小人的测量以及应对君子与小人的策略。 1 文献综述 关于君子、小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古代典籍文献中,当代学者也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 列的研究。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人的人格类型、君子人格、小人人格、君子小人的区 分以及君子与小人的转化等几个方面。 1 1 对中国人人格类型的研究 1 1 1 传统的人格分类思想 王季香在先秦诸子之人格类型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先秦四家( 儒家、道家、墨家、 法家) 七子( 孔子、孟子、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的人格分类思想: 1 )儒家按道德实践区分的人格类型 典型的人格分类:圣人、仁人、君子、士、小人、乡愿、奸人 君主的人格分类:王者、霸者;圣王、霸道之君、权谋之君 人臣的人格分类:贤臣、无道之臣;圣臣、功臣、篡臣、态臣;忠臣、国贼; 谏臣、争臣、辅臣、拂臣 儒的人格分类:。大儒、雅儒、俗儒 2 )道家按心灵修养区分的人格类型 老子:上士、下士 庄子:真人、俗人、方外之士、方内道德之士 3 )墨、法两家按政治事功区分的人格类型 墨子:圣王、王公大人、暴王:士君子、贤士仁士义士 韩非子:上君、中君,下君;贤臣、无益之臣、不肖之臣;有益之民、无益之 民、蠹害之民1 。君主”、。人臣”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概念,。儒”、。士”的名称现在也很少使用, 道家的“真人”人格也不适宜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人格,因此现实意义都不是很大。而君子 与小人不仅始终是儒家文化所关注的人格类型,而且这一人格分类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至今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医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根据人的阴阳之气的多少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 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 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 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温怒,心疾而无思,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 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 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塔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立,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 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 变化,等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一2 但是,目前学界对阴阳五态人格类型说的划分依 据“阴阳之气”还存在很大争议。阴阳五态人格类型中的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都属于典 型的小人人格,阴阳和平之人则是君子人格的典型,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则是介乎小人、君 1 王季香先秦请子之人格类型论台湾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7 3 1 8 5 2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第七十- - 子之间“无可无不可”的人格类型,因此“君子小人”人格类型说具备更大的解释力, 堪称是中国经典的人格类型说。 1 1 2 心理学界对中国人人格类型的研究 目前心理学界专门针对中国人人格类型的研究很少,大多都是使用西方的人格理论和人 格测评工具来解释、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但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本土 化,有的从西方的人格理论出发反、过来建构中国人的人格模式,有的从中国传统的人格思 想中汲取精华、概括出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他们都力图构建出适合中国人的人格理论,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登峰教授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和燕国材教授等人总结的五因素人格 理论。 王登峰教授针对西方。大五”人格理论的文化普适性疑问,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适合中 国人人格的“大七”人格理论,对于中国人人格的本土化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也是 采用“词汇学假设”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收集词典、文学作品与被试实际用于描写具体人物 的形容词基础上,经过对词汇表的简化与被试的评定,得到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七个因素 构成。这七个因素分别是:( 1 ) 精明干练一愚钝懦弱;( 2 ) 严谨自制一浮躁任性,相当于“大 五”人格的公正性;( 3 ) 淡泊诚信功利虚荣;( 4 ) 温顺随和暴躁倔强,与愉悦性相当; ( 5 ) 外向活跃内向沉静,相当于外向性;( 6 ) 善良友好一薄情冷淡;( 7 ) 热情豪爽退缩 自私,与情绪稳定性相当。研究者还强调指出,上述( 1 ) 、( 3 ) 、( 6 ) 等三个人格因素为中国人 所独有,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无对应成分;而开放性则为西方人所独有,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 无对应成分。1 研究还发现,汉语中的人格形容词更多地包含评价性词汇,从中国人独有的 ( 1 ) 、( 3 ) 、( 6 ) 三个人格因素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人格结构中价值判断成分的独特地 位。从中可以看出“精明干练”、“淡泊诚信”、“善良友好”都是君子的人格特点,分别对应 于君子的“智”、“诚”、“仁”;而“愚钝懦弱”、“功利虚荣”、“薄情冷淡”则与小人人格有 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另外,韦晓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构成中国本土化人格概念的两个主要因 素,即“良好人格”和。不良人格”。良好人格包含的四个因素分别为:“社会忠诚”、“亲社 会品质”、“廉洁坦荡,。英雄气概”;不良人格包含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卑贱”、“伪善”、 。自私”。2 不难推断,。良好人格”即君子人格,。不良人格”即小人人格。因此,“君子一 一小人”的人格类型是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一个经典诠释。 燕国材教授等人从文化典籍中挑选出一组最能集中体现中国人人性特征、道德因素和与 民族精神的词汇来研究人格特征,提出了中国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他们认为,我国传统 的五因素人格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董仲舒提出“五常”、进一步考察了五因素 的性质及其关系,奠定了五因素人格理论的基础,以后历代的思想家几乎无一不奉行这五因 素人格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我国传统人格是由“仁、义、礼、智、信”五个因素组成的。 “仁、义、礼、智、信”各自又有五个子因素:( 1 ) 仁爱人、爱物、爱己、愉快、宽恕; ( 2 ) 义公正、严谨、行为的合理性、乐于助人、舍生取义:( 3 ) 礼礼貌文雅、克 己自制、遵纪守法、情绪的稳定性、和合;( 4 ) 智精明、干练、冷静、独立思维、灵活 性;( 5 ) 信自信、信人、守信、忠诚老实、认真负责。而且,仁义礼智信都具有两极性。 非常明确的是,“仁、义、礼、智、信”正是君子人格的典型特质,研究者认为“仁义礼智 信都具有两极性”恰恰说明还有处于另一极的小人人格! 但是,由于研究者挑选人格词汇的 方法不尽合理,我们难免在心中疑问:五因素能否反映中国人的人格全貌? 另外,研究者自 1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心理与行为研究,2 0 0 3 ( 2 ) 8 9 9 5 2 韦晓汉语“人格”与。性格”的内隐概念及其心理结构的本土化研究云南师范人学教育科学与管理 学院硕士论文,2 0 0 1 4 7 5 3 3 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心理科学,2 0 0 5 ,2 8 ( 4 ) 7 8 0 - 7 8 3 2 己也承认,他们分析子因素的依据主要是古代思想家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很少考虑现代中 国人的看法与理解,这可能是难以原谅的缺点。而且仁义礼智信五因素到底可以分析出多少 个子因素、其分析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研究。1 1 2 对君子人格的研究 “君子”原指社会地位而言,到了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那里,这个概念已经包含了明 显的价值判断。 中 的统计,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一百零七次。2 此外,孟子、苟子、 周易、礼 记、大戴礼记、陆贾的新语、刘向的说苑、 盐铁论、杨雄的法言、白虎通 义、王符的潜夫论、苟悦的申鉴、徐斡的中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王通的 中说、贞观政要、韩愈的韩昌黎文集、李翱的李文公集、柳宗元的柳宗元集、 周敦颐的周濂溪集、胡宏集、朱熹的四书集注、陆九渊集、胡居仁的胡敬斋先 生居业录、薛碹的 、王廷相集、李贽的焚书: 、陈确集: 、王夫之 的读通鉴论、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冯友兰的三松堂全集中都有对君子的论述。 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我们在 、历代名人论君子等书中可以看 到历代儒家学者针对君子的论述。 对于君子人格,兰甲云认为周易中最早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类型, 文言传对 君子的特征作了基本的描述,即“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 干事”,如果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就可称为君子。4 余潇枫、张彦在其著作人格之境 噗伦理学引论中探讨易经的伦理思想时也明确指出:孔子著大象,从伦理的 角度对易经作了全新的阐释,从八卦的卦象中直接提升出了君子人格的人格境界。具体 说来有:从乾卦之象强调君子当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之象提出君子当以。厚德载物”,根 据蒙卦之象提出君子当以“果行育德”,根据大有卦之象提出君子当以。遏恶扬善、顺天休 命”,根据益卦之象提出君子当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等等。5 但是,易经中的。君 子”主要还是针对社会地位而言,即在上位者。真正开始系统论述君子人格的还是论语, 孔子大力弘扬的君子风范,极力推崇君子人格,他本人曾感叹道:“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6 但君子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 中并没有直接说明。孔子家 语中对君子做了精微的阐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 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及者,此则君子也。”7 由此可见, 君子作为孔子的理想人格典范,其标准是极其严格的,其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换言之,即以 道为理想目标、以仁为内在精神、以义为基本原则、以礼为外在规范,从而形成了一种人格 典范的有机统一体。于福存在略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及其人格修养一文中概括了君子人 格的内涵:( 1 ) 君子求道,“君子学以致道”8 ,“朝闻道,夕死可矣”9 ;( 2 ) 君子崇仁;( 3 ) 君子 重义;( 4 ) 君子隆礼。 当今学者对君子人格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孔子的君子学说而展开的,。君子”与“小 1 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心理科学,2 0 0 5 ,2 8 ( 4 ) 7 8 0 - 7 8 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2 4 6 3 吴枫,宋一夫中华儒学通典海口:南海出版社,1 9 9 2 2 0 3 0 - 2 0 4 4 陆宝根历代名人论君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 9 9 6 4 兰甲云周易的人格类型与伦理价值导向湘潭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1 ,2 5 ( 2 ) 1 2 1 1 2 4 5 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杭州:浙江火学出版社,2 0 0 6 6 6 - 6 7 6 论语述而 7 孔了家语五仪解 8 论语子张 论语里仁 m 于福存略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及其人格修养齐鲁学刊,1 9 9 9 ( 4 ) 5 1 - 5 3 3 入”被普遍看作是由孔子所提出的两个基本人格类型。1 廖建平认为“仁”是君子入格所要 达到的最高的道德原则,他认为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为守仁,行义,尊礼,智明,忠信。2 方 铭提出,君子人格根植于仁爱,其特点在于其人格自觉性,能够践行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3 葛荃总结了君子人格的道德表现:君子能认真践行礼义,是仁德的 执着追求者和克己的典范,“君子中庸”,能把握一个。诚”字。4 他还归纳了君子人格的 内涵:君子是诸多道德的负载者,更是仁德的执著追循者;君子着眼于正己和道德实践,在 德行修为上严于律己,无求于人;君子人格具有道德的恒定性,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表 现出最佳道德风貌:在理念上,君子人格完美无缺,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君子的表现须 一以贯之。5 杨钊认为君子人格的特征有:重义轻利的素质,仁爱忠恕的胸怀,刚健自强的 精神,坦荡宽容的品性,并揭示了实践君子人格的途径。6 鲍彩莲在其硕士论文中较为详细 地剖析了君子人格的内涵、修养方法和君子人格的践行。7 她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 为切入点,认为“仁”是君子的“质”所在。君子之“质”包括:孝悌仁之本;忠恕一 仁之道;智与勇仁之德;恭、宽、信、敏、惠仁之体,恭、宽、信、敏、惠五者 是君子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道德风范:刚毅木讷近仁;正己而行。君子之“文”指 “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5 。张聪在其硕士 论文中介绍了君子的“内圣”与“外王”,以及君子与“中庸”之道的密切联系。他比较重 视“中庸”,认为“中庸”是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标准之一,即君子人格的重要特质。君子 。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泰、矜,群”都可以说是“中 庸”的构成因素9 陈静宜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君子的德行内涵为:仁、义、孝悌、信。1 0 对 君子人格的论述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枚举。根据已有研究对君子人格纷繁复杂的阐释, 我们可以总结出君子人格的几个最主要特征:中庸,“君子而时中”;仁,。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1 2 :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终始如一,“终始如 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h 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人格被普遍看作是一种理想人 格。”君子人格可能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那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7 虽不能 至,然心乡往之。”m 1 3 对小人人格的研究 儒家在论述君子人格的同时,自然论及到君子的对立面小人。大学中说:“君子 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中 庸中提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论语中认为“小人比而不周”,“同 1 王季香先秦诸子之人格类型论台湾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7 3 1 8 5 2 廖建平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衡阳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5 ( 1 ) 7 2 7 5 3 方铭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 0 0 4 ( 1 ) 3 8 - 4 4 4 葛荃君子小人辨:传统政治人格与君主政治h t t p :l l w w w t s z z c o n ds c h o l a r g q g q 0 2 h t m 5 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1 1 2 - 1 2 9 6 杨钊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及其现代价值浅议怀化师专学报,1 9 9 7 ,1 6 ( 4 ) 3 5 7 3 6 0 7 鲍彩莲试论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君子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 0 0 3 7 - 1 5 5 论语泰伯 9 张聪“君子”的特征与历史价值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硕士论文,2 0 0 4 5 - 2 3 m 陈静宜先秦儒家君子说之研究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2 0 0 4 7 2 8 6 札记中庸 珏论语擎仁, 1 3 论语擎仁 苟子- 礼论 ”郑十民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及其现代重构曲阜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硕士论文,2 0 0 6 i - 7 埒【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4 而不和”,“骄而不泰”,“小人喻于利”,“小人长戚戚”,“小人之过也,必文”,“未有小人 而仁者也”;苟子中认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等等。此外,高攀龙断言“小 人定是不仁,颜氏家训中认为“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格言方面,北宋林逋在省 心录中提出“小人诈而巧”,明代陈继儒在安得长者言中揭露“小人专望人恩,恩过 不感”,此外俗语中还有“易涨易退出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伪君子,真小人”、“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等说法。此外,张居正在权谋残卷中 揭示了小人颠倒黑白的特点:“谗者,小人之故伎。口变淄素,权移马鹿。逞口舌之利剑, 毁万世之基业。”2 王通在止学中指出:。小人嗜利远信”3 ,“谤贤者固小人也”4 ,“小 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5 。它们都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小人人格的特征。事实上,对 于小人人格的系统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人们从历史典故和现实教训中获得的生活智慧的总 结,这主要表现为专门研究、揭露小人的著作。 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查询,查到研究、揭露小人的著作主要有:小人研究、 、不可不防的1 0 1 种小人 、小入就在你身边洞察小人8 3 招、小人不 可得罪、防小人就这几招、 如何对付小人、 、小人得志更猖狂、等等。 这些著作的作者都认为小人无处不在、小人无时不存,人们都知道小人的存在,但同时又知 道小人难以分辨。小人摸不准捉不着,令人防不胜防。因此,这些著作都旨在通过揭露形形 色色的小人伎俩、各类小人的特征及危害进而教人们及时发现和防备小人,并列举出了对付 不同小人的防范建议和策略。例如,反学提防小人一书分谄媚篇、嫉妒篇、诽谤篇、 贪婪篇、谎言篇、诈骗篇、歹毒篇,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勾勒出了形形色色、卑鄙龌龊的小人 的丑恶嘴脸:私欲膨胀、本性凶残,花言巧语、逢迎拍马,两面三刀、口蜜腹剑,造谣撒谎、 诽谤诬蔑,背信弃义、妒贤嫉能等等。6 另外,李宗吾的厚黑学指出。脸厚心黑”乃小 人之根本特征,揭露了“小人之智厚黑心术”。7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小人的一些人 格特征:小人做人做事不守正道,喜欢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喜欢拍马奉承、阳奉阴违,喜 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葛茎在其专著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中同样概括了小人人格的根本 特质:小人以追逐私利作为唯一的人生目的,道德表现极其恶劣,他们缺乏道德自我的同一 性,常常口是心非,言行相悖;小人才德相背,才是逐利和作恶的手段;小人“不耻不仁, 不畏不义”。8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的最后一章历史的暗角中专门研究了小人,指出“小 人之小,就小在人品人格上,分析出小人的几条重要的行为特征: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 见不得权力,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 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他还把小人按性质分为恶奴型、乞丐型、 流氓型、文痞型几类。9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将各种典型的小人形象对号入座、 加以甄别。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对小人人格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 此外,小人的人格。智慧”如果是从“小人”口中道出,可能更具有代表性。五代的冯 道在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被批判为典型的小人,甚至作者“闭眼一想,我脑子里首先浮 1 【明】高攀龙 高子遗书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章) 2 【明】张居正权谋残卷中伤卷 3 【隋】文中子止学利卷三 4 【隋】文中子止学辩卷i ,i j 5 【隋】文中子止学释怨卷八 6 坡东居士反学提防小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7 7 李宗吾厚黑学北京:求实 i :版社,1 9 8 9 o 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1 1 2 1 2 9 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0 2 2 8 5 3 1 0 5 现的是五代乱世的那个冯道,不知为什么我会把他记得那么牢。”然而,冯道( 长乐老) 所著 的容枯鉴,却提供了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视角,其中每一卷都有对小人的分析。1 曾国藩 评价荣枯鉴时认为它道尽了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从荣 枯鉴中可以发现,小人不是“惹不起”就能“躲得起”的,小人也并非不可战胜:只有了 解他,才可战胜他;洞悉其奸,才能防范在先。此外,唐代李义府的度心术也揭示了小 人的心理特征:“小人纵欲,其心惟欲也”2 ,“誉之非誉,小人之术也”3 ,“小人贵则气盛” 4 等等。 1 4 君子小人的区分 道家认为君子、小人没有差别。庄子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天下尽殉也:彼其所 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财货也,则俗谓之小人。其一殉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 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拓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而且,“人之君子,天 之小人”5 ,认为儒家的君子从“天”的角度来看也是小人。因此道家著作一般不对君子、 小人加以区分。与此相反,儒家文化则热衷于君子小人之辨,明确提出“君子,小人之反也。” 苟子指出,“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 开道人,不能则恭敬鳟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 故日: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 小人之分也。”6 孔子首先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儒家历代学者多把不同的义利 观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认为君子能见利思义,小人则见利忘义。孙奇峰也指出:。喻 之一字,传君子小人之神,定君子小人之品。”7 陆九渊提出了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细 则,他认为:“大抵今时士大夫议论,先看他所主。有主民而议论者,有主身而议论者,邪 正君子小人,于此可以决矣。”“主民”( 主张为民众百姓) 是“正”、是“君子”:“主身”( 主 张为自我私己) 是“邪”、是“小人”,正邪是区分君子、小人的基本标准。8 如果这样来看 的话“义”还可以理解为多数人的利,而“利”专指一己私利。朱熹近思录中记载, 。明道先生日: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9 儒家学者普 遍认为,君子要把践履礼义道德奉为毕生的崇高义务,生死一贯,“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 丰l 义之文也。一道德践行的终始如一也是君子区别于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 此外,资治通鉴开篇便以“德胜才”、“才胜德”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其他 的标准还有:。挺持自守者必君子,攀援附和者必小人”;。慎以自靖者,君子之徒也;佞 以悦人者,小人之徒也”1 2 ;“有毁人败物之心者,小人也;操爱人成物之心者,义士也; 油然乎物各当其分而无为者,君子也”:“大抵君子讷拙,小人佞巧;君子澹定,小人躁 竟;君子爱惜人才,小人排挤异类:君子图远大,以国家元气为先,小人计目前,以聚敛刻 薄为务。刚正不挠、无所阿向者,君子也;依违两可、工于趋避者,小人也。谏诤匡弼、进 1 【五代】长乐老荣枯鉴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 0 0 3 2 【唐】李义府度心术纵心第五) 3 【唐】李义府度心术构心第六 4 【唐】李义府度心术夺心第八 5 庄子大宗师 6 苟子不荀 7 【清】孙奇逢四书近指卷五 8 涂宗流陆九渊心学中的“心”、“本心” h t t p :w w w c o n l u c i u s2 0 0 0 c o n l c o n f u c i a n i j y x x z d x b x h t m 【宋】朱熹近思录卷五 m 苟子礼论 【明】薛碹薛文清公读书录卷四) 1 2 【清】王夫之读通签论卷三 ”【宋】胡宏胡宏集知言天命) 6 忧危之议,动人主之警心者,君子也:喜言气数、不畏天变,长人君之逸忐者,小人也。”i 小人研究在揭示小人的本质特征时提出:君子谋事不谋人,小人谋人不谋事。这些标准 对我们区分君子与小人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但是,由于这些标准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某一 行为而言,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进而降低了标准本身的外部解释效度。例如,已有的 研究大多拘泥于义利观来辨别君子小人,其实是不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一方面,“利”的 概念具有很大的争议,是正当需要还是一己私利? 另一方面,君子也需要“利”因而可能会 被当作小人,而小人则更善于以“义”为旗号来谋私利,反而在短时间内会被当作君子看待。 但如果能将前人的经验汇聚在一起综合考虑,效果就会好得多,对人的鉴别也会更准确。 需要指出的是,区分君子、小人并不代表只有君子、小人两种人格类型,不能说一个人 不是君子就一定是小人,不是小人就一定是君子。以史为鉴,明代东林党人将君子、小人的 内在规定绝对化,强调二者不可相容,造成“中立者,类不免蒙小人之玷;核人品者,乃专 以与东林厚薄为轻重”2 的局面,使得君子小人之辨政治化、僵硬化,需要我们戒之甚之。 柏杨先生就批判了君子、小人之辨的思维定势,反对“不是君子就是小人”的划分,他在君 子和小人一文中认为,一个人有时君子有时小人,在某一件事上是君子,在另一件事上是 小人,在某一时刻是君子,在另一时刻则是小人。3 这就涉及到君子、小人的相互转化了。 1 5 君子与小人的转化 儒家文化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人性本质相通,二者之间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逻辑 上都可以通过某种主观努力向着对方转化,“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4 这就是说, 在道德发展和政治前途面前人人机会均等,每个人都面临着两种选择。正如宋儒欧阳修说: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5 一个人不论社会地位如何, 如果注重自身修养的话,就能成为君子,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就会沦为小人。曾文正公 全集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仁义岂有常? 蹈之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同一日也,朝 而公正,则为君子;夕而私利,则为小人。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 为小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一旦不仁便可能入小人之流。 1 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综观古今学者对君子、小人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做人、识人的智慧,这为君子人 格与小人人格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经验平台,为心理学研究者建立中国化的 人格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当代不少学者虽然也做出了很多有启发意义的阐释,但是原创 性方面仍然不够。概括起来,以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 的“人格”含义被忽略;往往局限于对君子或小人的某一方面或某些特点进行阐述,缺乏对 其人格整体的系统把握:理论分析居多,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探讨缺乏实证研究;研究 的现实指导意义往往不够突出。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本研究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接着前人的研究展开:明确强调 “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在人格观的整体框架内综合整理前人的研究。全面分析君子 与小人的人格特质,并区分出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通过问卷调查验证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因 素;综合梳理前人鉴别君子、小人的标准,确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和方法;结合君子与 小人的人格特质,探讨应对君子与小人的策略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此外,本研究将 会注意避免君子、小人非此即彼的二分式思维,在人格纬度上进行扩展,区分出君子、准君 1 廉守昌中国历代礼贤通观( 上册) 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3 0 3 3 0 4 2 明史崔景荣传赞 3 何宗思中国人格病态批判北京:中国社会i i 版社,2 0 0 3 9 0 9 3 4 苟子性恶 5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答李诩书 7 子、中人、准小人、小人五种人格类型1 ,避免人们在“君子小人”人格纬度上的逆反 心理和尴尬局面。 2 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2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法和实证检验法进行研究。文本分析主要是针对古代典 籍文化而言。通过文本分析可以梳理出前人对君子、小人的综合看法,比如君子与小人的根 源特质,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与方法,对待君子与小人的策略等。比较法主要是针对君子 与小人的人格特质进行。求同”和“求异”。现代新儒学大家熊十力所说:“凡言学者宜求 析异,亦不可忽于观同故知言同不能无异,言异不能无同。”2 通过“求同”有助于考察 君子与小人的相互转化。实证检验法主要表现为闯卷调查,采用词汇学假设,旨在获取当代 中国人对君子与小人的看法,进而确定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问卷设计的关键在于人格特 质词的确定。 2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试图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从心理学角度来深入探讨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通过 实证研究对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进行验证;在确定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的基础上探讨君 子与小人的相互转化;总结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和方法;探讨正确应对君子与小人的心理 与行为策略,指导人们如何与君子、小人相处。 2 3 研究意义j 两千多年来,“君子”与“小人”一直是人们衡量和区分入的知识智慧和道德品质好坏 的重要标准,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鄙视,如何做君子而不至于沦为小人则是中国人永恒 的话题,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如下: 2 3 1 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国经典人格类型说 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人格理论, 但它们都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考察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我们知道,不同文化与语言背景的 人都各有自己的人格特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格模式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能盲目地把西方的 人格理论奉之为圭臬。而应当研究中国人、中华民族自己的人格因素和人格结构,研究适合 中国文化土壤的人格类型说。如今一谈到人格,心理学研究者几乎都是援引西方的人格学说, 而对中国文化土壤中自身产生的人格思想却弃置不顾,正如王季香所说,令人不免有唐代王 驾诗“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的感叹,甚或有如王阳明所说“抛弃自家无尽藏, 沿门托钵效贫凡”般的自渎。3 要探求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必须在中国文化中来考察。中国文化中的“人格”一词包含 强烈的道德意义,中国传统的人性观是以善为核心的人性论,人格结构也是以善恶为轴 心的人格结构,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君子小 人”人格类型说是一种经典的人格分类理论。传统“君子小人”的人格分类思想主要体 现在以论语、苟子等为代表的“语录”中,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论建 构。我们在继承其精髓的同时,对君子、小人的特点进行人格理论上的架构。另外,如果在 研究方法方面能在传统的质化研究基础上配合量化的实证研究,我们对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 征将会有更准确的把握。继承和发展中国经典人格类型理论尤其是“君子小人”人格类 本文的重点仍足探讨君了与小人两种人格类型。 2 熊十力十力语要( 卷二)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2 0 3 3 王季香先秦诸子之人格类型论台湾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7 3 t 8 5 8 型说,不仅能使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和观念中蕴含的智慧转化为现代心理学的语言、与 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互为补充,还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学术自信心。 2 3 2 帮助人们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 准确而全面地揭示出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各自的内涵和人格特质,有助于人们系统、全 面地了解君子与小人,及时准确地辨别出何者为君子,何者为小人。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 正确的应对策略。从社会层面来讲,有助于社会群体的和谐;从个人层面来讲,有助于人际 关系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自身受到伤害。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害怕遇到小人,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但是君子与小人通常难以分辨,小人还经常会以“君 子”的面目出现。因此,及时辨别出小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研究小 人是为了看清小人、给他们定位,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主动。借鉴心理学中有关智力类型的理 论,学会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可以提高人们的人际智力和成功智力。 2 3 3 帮助自我完善与成长 本文以君子和小人两种人格类型作为研究主题,一方面是为了加深自己对人、对事、对 生活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自我的完善与成长。生活中君子与小人虽然不占多数,但其 影响却不容忽视。君子是我们的道德榜样,每个人心中都有“君子”的声音,“君子”是我 们内心良知的“呐喊”:小人被视为“洪水猛兽”,每个人心中也有。小人”的影子,“小人” 是我们心中的。毒蛇”。从个人的角度来讲,研究君子、学习君子,是为了修身,警戒心中 的。小人”;研究小人、防范小人,是为了处世,防范现实中的小人。当然,学习君子之道 也可以获得处世妙法,以小人之技为鉴也是进德修身之资。总之,本研究只是提供一个自我 认知的起点,帮助自我有方向地自我完善、自我整合和自我超越。 9 正文 1 君子与小人的内涵 1 1 君子的内涵分析 对于君子的内涵,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考察“君子”这一概念的变迁; 接着,通过分析有关君子的比喻来了解君子的特点;最后,从人格特质理论的角度来定义君 子人格。 1 1 1 “君子一概念的变迁 辞海中“君子”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君子指当时的 统治者,小人指当时的被统治者;春秋末年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和 “无德者”的称谓。另一种是作为古时妻对夫的敬称。从中可以看出以下三点内容:第一, 无论哪一种含义,。君子”都是一种敬称,说明“君子”是受人尊敬的;第二,。君子”一词 起初似乎并不包含道德成分,而是阶级地位的象征,到后来逐渐转变为有道德之人的代名词; 第三,“君子”含义转变的时间是在春秋末年。 以学术界公认的今文尚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