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诗词写作教程(2).docx_第1页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2).docx_第2页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2).docx_第3页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2).docx_第4页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编 诗说 第四章 声韵与格律中国古代诗歌大略可分为诗、词、曲。而诗又可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我们这堂课要讲的声韵与格律,是指近体诗的声韵与格律。古体、词的声韵、格律留在以后讲,曲因为非雅文学之范畴,故此略而不论。所谓近体诗,是唐代创格而奠定起来的绝句、律诗。这种绝句、律诗是字句有定、字句的平仄和用韵都有严格限制,并且是用中古音的声韵系统写作的一种诗体。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字句不限,用韵也不甚严格,近体诗与之相比显得大不相同。因此唐人就称之为“今体诗”,宋代以后则称为“近体诗”,“今”、“近”都是指唐而言。汉语是世上最有音乐性的语言,而且从一开始,中国的诗歌便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便是中国音乐文学的历史。正因为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联系得那么紧密,才对诗歌中用字的声韵问题尤其注意。简略地讲,汉语有四声,有五音,分平仄、辨清浊,这些在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都有运用。这是一门相当精深的学问,而作为基础,我们要首先掌握四声和平仄。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我们知道,普通话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但诗词写作不能采用普通话的声韵系统。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平水韵的韵目如下:上平声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廿一马廿二养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廿六寝廿七感廿八俭廿九豏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廿一个廿二祃廿三漾廿四敬廿五径廿六宥廿七沁廿八勘廿九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近体诗的韵只能押平声的字,而且它的韵位是很讲究的。如果是八句的律诗,那么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四句押韵;而如果是四句的绝句,就是二、四两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是变格;而七言诗首句入韵是正格,不入韵是变格。近体诗总是一韵到底,不像古体诗可以换韵。首句入韵,那么首句的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这种做法叫做“孤雁出群”。不过一般不提倡。我们写作,还是尽量不要借用邻韵。建议同学们可以买一部上海书店影印的诗韵合璧,随时翻检。里面不但列出了全部平水韵的字,而且每个韵下面都有组词,可以提高词汇量。另外还有常用的典故可供参考。至于广东的同学就很幸福了,你们的语言中,不但全部保留了入声,而且全部保留了收-m尾的字,掌握起中古音的声韵可谓事半功倍。其馀如江苏大部、浙江、福建、广西、江西诸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的某些地方,以及客家方言,均保留有入声。辨别四声可以记康熙字典开篇的四声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以下的字表是按着平上去入顺序排列的,上述方言区的同学们可用方言读一读感受一下:东董冻笃钟肿种烛江讲绛觉知指志质微尾未物 鱼语御月枯苦库阔梨礼利栗佳解界黠该改盖葛 真轸震质文吻问物昆捆困没滩坦叹脱间简涧吉 笺浅箭节肖小笑削交狡校脚高稿诰阁歌果个骨 麻马骂陌阳养漾药庚梗更隔丁顶定滴蒸拯证职 尤有又亦侵寝沁缉憨喊憾合盐琰艳叶缄减鉴甲 至于北方的同学,你们就必须苦记入声了。入声字的记忆方法大略有以下几种:一:声母b、d、g、z、j、z、zh读成阳平的如“白、笛、国”等为入声字。惟独“鼻”古为去声,“雹、甭、咱”古是平声。 二:ue韵母为古入声,惟独“靴、瘸、嗟”例外。 三:uo和zh、ch、sh、r拼都是入声。如桌、戳、说、若。 四:a与f、z、c、s拼多是入声,如发、砸、擦。(“仨”字、“洒”字例外) ia和q拼都是,和x拼惟独“霞、虾、暇(含“瑕、遐”等)不是,和j拼惟独“夹、甲、戛”及其形声字是。 五:e和d、t、l、z、c、s拼都是入声,如得、特、乐、则、册、色。 he中除了“禾、何、河、贺”及其形声字外都是。 “e“平声中除了“额”字外没有入声,上、去中除了“饿”字外都是入声。 六:ie韵母与b、p、m、d、t、n、l拼都是入声,惟独“咩”不是,是古平声。jie平声中除了“皆、街、嗟”外都是入声(只说平声)。qie中除了“茄、且、趄”外都是入声(含上、去)。xie平声中唯“歇、挟、撷、协”(只说平声)。ye中除“耶、爷、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声(液、掖、腋三字也是入声,这里不从“夜”字,是特殊情况)。 七:xi中阳平为入声,阴平惟独“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声字及“吸、翕、锡”是。shi中阳平除“时”外都是,阴平惟独“湿、失、虱”是入声。 八: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九:形声字有入声的几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声。而会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声字,是入声,而“位”字是会意字就不是入声。有的是经过文字变化其形声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谪、摘”“副、富、福、辐”“插、锸”等。个别读音不同是语音变化的缘故,仔细体会或许就可以能体会出来其规律。 还可以反推,如看上面第一条“酌”是入声,那么“勺”也是入声(勺古读shuo音)。那么“芍”字也是入声。 另外,东、冬、江、阳、真、文、元、寒、删、先、庚、青、蒸、侵、覃、盐、咸诸韵部到今韵没有入声。即:现代汉语收-n、-ng尾的字里没有入声。 辨别入声字,是为了避免出现把本为仄声的入声当作平声的情况,但还有一些字,今天读仄声,但在古代读平声,如表示“使令”的“令”字,表示“使得”的“教”字(空教、但教、却教),表示“经过”、“拜访”的“过”字,表示讨论的“论”,唐代就读平声,后世诗家,也一直当平声读,从来不读仄声。而另有一些字是平仄两读的,如“看”、“望”等,这些字没有规律可寻,但在韵书上都有注明,因此就需要同学们多翻韵书,多背诵作品,自然便能掌握。 既明四声,平仄就很简单了。平即是指平声,仄即是指上去入三声。在古代读起来,平声曼长而仄声短促,所以以平仄为基础的近体诗的格律,实即长音与短音相间的排列组合的规则。今天很多初学诗词者最畏难的是平仄,实际上平仄是诗中最形而下、最简单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拥有器识和胸襟才是最重要的。近体诗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扩充来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诗只须记住以下规律,不必背诵,也就自然掌握了。一、双平双仄是基本元素五言诗可分成平平、仄仄和一个单音平或仄的组合。我们把这四个基本元素叫作“步”,由“音”组成了“步”,再由“步”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组四种:第一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双平步”,后面的“双仄步”与“单平步”互调;第二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皆是“双仄步”,后面的“双平步”与“单仄步”互调。大家可以发现,每句开头的第一个“步”,一定是双音步。二、相粘、相对、相错。近体诗中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都叫做联。对,是每联上下句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粘,是前联的下句和后联的上句的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同。错,则是对粘对规则的补充。对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相对不相错,比如上句是平平平仄仄,那么下句必然是仄仄仄平平。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必然是平平仄仄平。不但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以后的“单音步”和“双音步”也相反。另一种是第一个“双音步”相对,后面的相错。这种情况只会产生在一首诗的第一二句,也就是首句入韵时,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了要押韵,则是仄仄仄平平。即第一个“双音步”相对,后两个“步”,正对本应该是平平仄,但为了押韵,要把前步(“双音步”)与后步(“单音步”)互调,成为仄平平。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句是仄仄仄平平,下句则为平平仄仄平。即第一个“双音步”相对,后两个“步”,正对本应为平仄仄,为了押韵要把前步(“单音步”)与后步(“双音步”)互调,就成为仄平平。这就是相错的情形。粘的情况比对还要简单。大家记住一个口诀:相粘必相错。因为粘的上句都是一联的下句,那么只有两种情况,就是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同对的规则一样,首先满足第一个“步”,我们上面讲过,第一个“步”一定是“双音步”。对,是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粘,就是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同。那么,仄仄仄平平的下句也就是下一联的上句,前二字就可确认为仄仄,而后三字如果正粘,则亦为仄平平,但这样就麻烦了,变成上下句完全一样了,这是不能允许的,于是要采取相错的规则,即变为平平仄,一个整句连起来就是仄仄平平仄。而平平仄仄平的下句,第一个步既然要相粘,也可确认为平平,后两步,一个是双音步,一个是单音步,也当相错,是为平仄仄,这样,与平平仄仄平相粘的就是平平平仄仄。综合相对相错和相粘相错的情况,其实就是一句话,上句末字如入韵,下句不管是对还是粘,都须相错。绝句一般四句,律诗一般八句,排律能排到很多句,但不管有多少句,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地出来,哪里需要去苦记什么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的东西呢?三、五言而七言从五言到七言,无比简单,就是把五言的第一个步(毫无疑问,双音步)反过来,添在最前面,就成了七言了。上述五言的两组四种,到七言就是:第一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避免孤平、三平尾与平头诗词格律很严谨,但绝不是一成不变。传统说诗词的格律,有一个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对于七言来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有变化。如果是五言,则是一、三两字。由于这种规律的存在,使得格律既严谨,又灵活。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不能包打天下。对于收平声韵的句子(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说,假如一三五不论,变成仄仄(或平仄)仄平仄仄平,这就犯了孤平,是诗中大忌。传统认为孤平是指这一句式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近体诗一句当中,至少需要一个双平步,没有双平步,就可以认为是孤平。孤平一般而言需要补救。补救的方法,就是把仄仄(或平仄)仄平仄仄平变成仄仄(或平仄)仄平平仄平,让那个孤平后面的仄声字变成平声,也就是说,让双平步往后挪个一个音位,就样就成了。同样地,(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口诀,第五字的仄似乎可以变成平声。然而事实上不行。这样,就形成了三平尾,是近体诗中绝对不能出现的错误。而且,出了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补救。另外,如果因为一三五不论,导致了五、拗句与拗式除了一、三、五字相对自由,古人有时候还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故意突破格律,以营造一种缺陷美,是为拗句。但拗句不是随意拗的,而是有规律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平平平仄仄一句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另一种则是仄仄平平仄可变成仄仄仄平仄或仄仄仄仄仄,我认为,出现这些拗句时,可不必依照传统的说法,也要去救,而是就让它突破好了。唐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救可不救。而如果诗中存在失对、失粘的情形,则被称为拗式。但拗式必须指近体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三句应粘而未粘,传统的说法认为这是拗体,还给它专门起了个名头叫“折腰体”或“阳关体”。实际上这首诗并非近体诗的绝句,而是一首乐府,它用的曲调叫阳关。典型的拗体,应当一拗再拗,极尽破格之能事。因为一拗未免单调,必须二拗三拗,才会显得富于变化。比如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雲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诗的好处是,前半皆拗,近于古体,后半又保留了律诗的整齐之美,极尽错综复杂之能事。而李诗则两处失粘,以独特的声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杜甫本人也写了很多破律的拗体诗,这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龚自珍说,“百事翻从缺陷好”,缺陷,有时正如江小鱼脸上的刀疤,也是一种美。1 总之,格律应当严守,但如生具李杜般的绝人之姿,亦不妨打破,但终究以严守格律为主。但不管是严守还是破律,都应是以平水韵为声韵标准。用现代普通话去写诗、用普通话入韵,那就不是诗词了。这不是一个学理问题,而是一个信仰问题。阿克顿勋爵说:“在还没有理解、掌握、实践保守主义的诸原则之前,自由主义也不过是偏见的集大成者罢了。”一个真正热爱自由的人,不会去毁坏传统,反而应当敬畏和捍卫它。中国近百年来,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人们再没有了对于知识、对于文化传统的敬畏之心,这是当前浅学之士叫嚣“声韵改革”的根本原因。在这门课上,我们旗帜鲜明地倡导严守平水韵的声韵系统,不仅是在捍卫一种文学范式,更是在捍卫知识的尊严。第五章 五律作法一:炼句与字眼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有一些人写的东西都符合平仄,也都是分行写出,然而就不是诗。一件文字的产品要能成为诗,当然首先需要诗心,需要诗人向其中注入自身的生命精神,同时,要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但在句法上亦不容忽视。诗不同与散文,很大程度上即因诗有着不同与散文的句法。故学诗当由炼句始。而炼句,则在变日常语言而为语序错综、结构特殊的诗化句式。五言是近体诗的基础句式,欲得炼句之法,当由五言入手。我们先来看一首王维的五律: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王维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迳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第二联,如依散文语序,则当为:兴阑始知啼鸟换,坐久更觉花落多。第三联,则正如上堂课所讲,不能用现代语法去分析。古人或称之为错综问答格,即“迳转者何?回银烛也;林开者何?散玉珂也”。从经验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情形:路径转弯的地方传来了光亮,那是在银烛之光照耀下,一群人回程;树林陡然开阔,空中遂飘散着玉珂的声音。这两联,既有成分的省略,又有语序的错综,复杂多变,不同于散文的句式。而这样的句子,就是诗化的句式,就是诗中能够出彩的句子。大致说来,诗化的句式,不同于散文句之处在于以下数点:一、语序的错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杜甫夜宴左氏庄)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杜甫冬日有怀李白)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甫杜位宅守岁) 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 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杜甫重题郑氏东亭)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峡口)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杜甫得弟消息二首)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这种语序的错综,在王维那里还不是特别常见,而发展到杜诗,就随处可拾了。一般而言,这种错综的句式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你最想强调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另外,通常是用在律诗中间对仗的二联,如果一联用了错综句式,另一联就不要这样用了。二、成分的省略如: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王维早朝)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王维送孙二)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头翁(杜甫九日登梓州) 今天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杜甫社日) 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杜甫中夜)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水静楼阴直,山昏寒日斜(杜甫遣怀) 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句子中成份的省略,就使得句子更加的紧凑,能够容纳更多的东西,也能够引起更多的联想。三、十字格有时候,诗的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上下两句贯注一气,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十字格”。如: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王维早朝) 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王维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王维送钱少府还蓝田)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杜甫巳上人茅斋)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杜甫冬日有怀李白) 这种句式,可以用在首联,亦可用在尾联。但以用在尾联为佳。用在尾联,一气直下,更增诗的雄健之气。而如果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贯注一气,且是对仗的句式,则即俗称所谓流水对。如: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 嘉此幽栖物,能齐隐吏心(王维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何路沾微禄,归山买薄田(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杜甫官定后戏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杜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 五言诗因字数少,要求下语经济,故有字眼之说。五言句的字眼多在第三字,也有在第二字、第五字或第二及第五字的。一般字眼不用虚字,而用表示动词或形容词的实字。字眼用得好,诗句自然矫健。字眼在第三字: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杜甫晚行口号)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杜甫将晓)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杜甫巳上人茅斋)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杜甫屏迹三首) 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杜甫送贾阁老出汝州)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字眼在第二字: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王维送封太守) 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字眼在第五字: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杜甫登衮州城楼)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杜甫巳上人茅斋)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杜甫杜位宅守岁)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杜甫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 字眼在第二及第五字,老杜最喜用之。此法最能令诗句振起: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 )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王维送严秀才还蜀) 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杜甫月)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杜甫晓望)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杜甫后游) 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杜甫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一句之中,字眼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一首之中,不要有两联以上字眼位置相同。过犹不及,如果多了,也就会让人审美疲劳了。最怕通首字眼都在一个位置,那是最要不得的。请看下面这一首:隋堤曾折柳,倦客又登临。 去驿看迢递,轻舟过峻岑。 津堠悭旧梦,别浦怨重吟。 斜阳方冉冉,往事忽沾襟。 所有字眼都在同一个位置,句法极其死板,就是一首失败已极的作品。第六章 五律作法二:对仗与谋篇 律诗的中间二联要讲求对仗。所谓对仗,就是颔联、颈联的上下二句,每个字的平仄、词性、意义都是相对的。对仗之法,古人归纳为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但即使是唐人,对仗也从未严格执行这六对之说,如同类对本要求飞鸟对飞鸟,而唐人很多是用僧对鸟,这个现象还被写进了宋人的诗话中。对于对仗,应该讲求,但不应过执。我以为,只要词性、意义、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过工整。太过工整的,往往显得雕琢而死板,要不然就伤于纤巧缳薄。对仗的原则是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只要不流于俗野大白话就好。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对仗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形叫合掌,是极不能犯的错误。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是名句,但却犯了合掌。又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也都是合掌。好的对句,往往是以纤微对宏大,如“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或以阳刚对阴柔,如“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或以实对虚,如“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这种阴阳相生相济的思想发源于易经,也一直贯穿在古代诗家的创作实践中。有时候,诗人故意突破格律,让首联对仗,而中二联只有一联对仗,如下文所举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即是。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首联、颔联、颈联都用对仗,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又或首联不对仗,但后三联均对仗,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种情况,通常只出现在七律当中。 五律的谋篇布局,不外起承转合四字。一般而言,都是首联第一句起,首联第二句承,颔联、颈联是衬贴题目,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中间二联或就景物加以渲染勾勒,或就人事加以点染,或叙写,或议论,或引事,或比拟,皆为深化题目。如:王维的送张道士归山:先生何处去(起),王屋访茅君。(承) 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引事) 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群。(议论) 当作辽城鹤,(转)仙歌使尔闻。(合) 又如杜甫的李监宅:尚觉王孙贵(起),豪家意颇浓。(承)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勾勒)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点染) 门阑多喜色,(转)女婿近乘龙。(合) 下面大略说一下五律起承转合的方法。一、起法 1、对景兴起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起)秋水日潺湲。(承)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点染)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勾勒) 复值接舆醉,(转)狂歌五柳前。(合) 复如杜甫的重题郑氏东亭:华亭入翠微,(起)秋日乱清晖。(承) 崩石攲山树,清涟曳水衣。(渲染)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勾勒) 向晚寻征路,(转)残云傍马飞。(合) 2、比起或引事起如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杨子谈经所,(起)淮王载酒过。(承)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点染) 迳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点染) 严城时未启,(转)前路拥笙歌。(合) 是以扬雄比杨氏,淮南王比歧王。复如杜甫的崔驸马山亭宴集:萧史幽栖地,(起)林间蹋凤毛。(承) 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勾勒) 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点染) 清秋多宴会,(转)终日困香醪。(合) 是以萧史比崔驸马。而王维的送平澹然判官:不识阳关路,(起)新从定远侯。(承)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勾勒)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叙写) 须令外国使,(转)知饮月氏头。(合) 则以班超定远的典故引出。而引事,说到底也是一种比。3、就题直起杜甫诗法,往往就题直起。不作铺垫,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如晚行口号:三川不可到,(起)归路晚山稠。(承)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勾勒)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叙写) 远愧梁江总,(转)还家尚黑头。(合)月:天上秋期近,(起)人间月影清。(承)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勾勒)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议论) 干戈知满地,(转)休照国西营。(合) 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起)有泪如金波。(承)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议论)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点染) 牛女漫愁思,(转)秋期犹渡河。(合) 此种起法,必作者具充沛之情感,写诗时激情澎湃,不可遏止,否则起句突兀,后面承接不上,殊碍通篇圆融浑化。初学者不宜尝试。二、承法1、写自家心意承题如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寒更传晓箭,(起)清镜览衰颜。(承)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勾勒)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点染) 借问袁安舍,(转)翛然尚闭关。(合) 又寄荆州张丞相:所思竟何在,(起)怅望深荆门。(承)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议论)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叙写) 目尽南飞雁,(转)何由寄一言。(合) 复如杜甫登衮州城楼:东郡趋庭日,(起)南楼纵目初。(承) 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渲染)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勾勒) 从来多古意,(转)临眺独踌躇。(合) 又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力疾坐清晓,(起)来时悲早春。(承)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议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勾勒) 望乡应未已,(转)四海尚风尘。(合) 2、直书事承题如王维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高楼月似霜,(起)秋夜郁金堂。(承) 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引事) 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点染) 结束平阳骑,(转)明朝入建章。(合) 复如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秋水清无底,(起)萧然静客心。(承) 掾曹乘逸兴,鞍马去相寻。(叙写) 能吏逢聊璧,华筵直一金。(议论) 晚来横吹好,(转)泓下亦龙吟。(合) 3、就首句直承如王维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旧简拂尘看,(起)鸣琴候月弹。(承) 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议论)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勾勒) 羡君栖隐处,(转)遥望白云端。(合) 复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起)飘然思不群。(承)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比拟)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比拟) 何时一尊酒,(转)重与细论文。(合) 次句承接首句,须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若有意,若无意者最佳。 三、尾联转合之法1、就题转合如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公门暇日少,(起)穷巷故人稀。(承)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叙写)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议论) 君但倾茶碗,(转)无妨骑马归。(合) 复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起)秋至拭清砧。(承)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点染)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议论) 用尽闺中力,(转)君听空外音。(合) 就题转合,往往流于平板直白,如能似杜甫此首,运用诗人的联想,写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扣题而又不为题为囿,那就非一般水平所能及了。2、推开一步转合如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贫居依谷口,(起)乔木带荒村。(承) 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叙写)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勾勒) 唯有白云外,(转)疏钟闻夜猿。(结) 复如杜甫初月:光细弦岂上,(起)影斜轮未安。(承)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勾勒)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渲染) 庭前有白露,(转)暗满菊花团。(合) 此种转合法,词有尽而意无穷,摩诘时时用之,最是五律正格。3、承颈联意转合此种结法,惟老杜最善用之。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莽莽万重山,(起)孤城山谷间。(承)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点染)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叙写) 烟尘独长望,(承上联转)衰飒正摧颜。(合) 同题之十:云气接昆仑,(起)涔涔塞雨繁。(承)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点染)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勾勒) 所居秋草净,(承上联转)正闭小蓬门。(合) 萤火:幸因腐草出,(起)敢近太阳飞。(承)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议论)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勾勒) 十月清霜重,(承上联转)飘零何处归。(合) 蒹葭:摧折不自守,(起)秋风吹若何。(承)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渲染)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勾勒) 江湖后摇落,(承上联转)亦恐岁蹉跎。(合) 4、用事作转合用事作转合,实际就是用比为转合。如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闻道皇华使,(起)方随皂盖臣。(承)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叙写)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勾勒) 遥知辨璧吏,(转)恩到泣珠人。(合) 复如杜甫巳上人茅斋:巳公茅屋下,(起)可以赋新诗。(承)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点染)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勾勒) 空忝许询辈,(转)难酬支遁词。(合) 最后,再来说一说中间二联的章法。颈联和颔联,在诗中的作用都是为了深化题旨,但要注意颈联下意要和颔联相应相避,要有变化。变化的方法之一是颔联既然写景了,颈联就要写人事;颔联写了人事,颈联就要写景。如果二联都是写景,那么一般颔联侧重写整体,骋目四顾的远景,颈联则着重勾勒细节;同写人事,往往颔联写他人,颈联写自己。这种在诗的内在意脉上的转折,须多读古人名作,自然有得。白居易金针诗格说“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山,观者惊骇。”这一联,如能用上精心锤锻的警句,则一篇生机,大略已备。兹举二首杜诗为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即细微之物加以勾勒)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议论正大,气象开阔)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老杜诗法,往往首联第一句关合颔联,第二句关合颈联,这是杜甫律诗的一大特点。如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宋公旧池馆”是“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二句之主,“零落守阳阿”又是“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二句之主。复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日离披。 “万里戎王子”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二句之主,“何年别月支”则是“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二句之主。这种章法,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双蹄格”,我们在以后讲七律诗的作法还会详细谈到。 以上所举,只是五律作法一隅,若要真写好五律,政须勤诵前人佳作,用心揣摩作意,所谓“学诗如学仙,时至骨乃换”,如徒以才情聪明为恃,不济之以学,直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何足道哉。第七章 七律作法:以秋兴八首为例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不过,文学史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这只不过大概言之,取其便于论述罢了。钱钟书曾这样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正是在于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在讲格律时我们曾经讲过,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其平仄与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这是单就格律而言。如果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下面我们来看杜甫的一些典型的七言律诗,对于七言的基本句法,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观照,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如上文所举加着重号的这些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才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紫宸殿退朝口号)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之一)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曲江二首之一)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 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复沓回环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其起承转合,也大多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前人有把律诗分为六种章法1,有分为十三种章法2,有分为五十一格3,还有分为二十格者4。但我想任何一种划分方法都不可能穷尽诗法。事实上,诗法仅仅对于初学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诗人,最终是要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里,我们姑介绍诗解5一书的章法分析,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介绍一下七律的几种特殊章法。 秋兴八首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此首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兴起第三联,而“巫山巫峡气萧森”则兴起第二联。章法上顶针回环,前人谓之接项格。从内容上说,前四句是就眼前景领起,第五六两句即蜀地景忆中原故园往事,结句以蜀地寒衣催刀尺、暮砧急捣托喻比兴,更加衬托出归心之迫切。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此首第一、三、六句写夔府事,二、四、五句写京华事,思今忆往,章法故为错综,前人称之为交股格。其实这种错综是有内在的逻辑的,即第二联上句写今情,下句写往事,第三联上句写往事,下句写今情,总之,在诗中要体现出今昔、虚实、人我的种种对比。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此首前四句纯是兴起,而后四句始入抒情。前四句写景,所写日日江楼坐于翠微、信宿渔人日日泛舟,清秋燕子天天飞翔,皆以见内心之孤独。而其孤独的原因,则在后四句。前后两四句,意似断而实连,名之纤腰格。 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首诗以第一句统领第二联,第二句统领第三联,与第一首接项格大致相似,但顺序上比较平妥,不像第一首那样顶针回环,名之双蹄格。其实接项格也是一种双蹄格,只不过比双蹄格稍多了一点错综。 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照朝班。 这首诗前六句借写蓬莱仙境喻指长安旧日盛况,以王母、老子比喻皇后、皇帝。一卧沧江惊岁晚之句,则指明以上皆为梦境,而以心中所思“几回青琐照朝班”作结,所谓明知春梦无凭定,无聊还向梦中寻,才更觉诗境的沉郁。前人认为这是首联领起中间二联,然后中间二联互相照应,颔联上句照应颈联上句,颔联下句照应颈联下句,句中二联相续,故称之续腰格。我认为这首诗的章法特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前六句皆说一意,而第七句点明只是南柯一梦,笔法重大奇崛,这才是我们学这首诗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 瞿唐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此首前人称之为首尾互换格,以为“回首”句统领以上六句。这种说法我认为也是牵强附会,不足为训。“回首”句关联的是中间二联,并不包含首联。此诗第一联以身在瞿唐峡口,而心神飞越直至长安曲江胜地,“万里风烟”句意为:长安的秋色,也正如万里以外的夔州,是风烟弥漫。中间二联写曲江胜景,追思往昔,而转折以“回首”二字,引出“秦中自古帝王州”,意为:秦中今日虽为吐蕃异族占领,但从古以来,它就是我中原帝王所有,终有一日,它会回到大唐天子的手中。此诗章法没有什么出奇,只是一般散文中会用“回首”统领中间二联,而这里却是总结而已。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这首诗前人谓之首尾相答格,也没有搔到痒处。这首诗的章法是前四句写昆明池旧日练水军的盛状,第五、六句写昔日汉武帝练水军的昆明池,今则逐渐淤塞,惟馀菰米、莲房这些水生植物一派狼藉。前四句写昔日,五、六句写今事,结尾二句关合自身,是说从蜀地到长安,关塞极天之高,惟飞鸟可渡,我只能作一渔翁,无所归依。 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昆吾、渼陂都是长安有名的池沼。古人认为这首诗第一句起兴,第二句是诗的主要描写对象。二、三两联均是写紫阁峰与渼陂。杜甫早年曾有渼陂行一首,写出了盛唐气象,末联就是说我从前曾写下那么好的诗句来歌颂大唐的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