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笔记五:古代汉语专题.doc_第1页
大课笔记五:古代汉语专题.doc_第2页
大课笔记五:古代汉语专题.doc_第3页
大课笔记五:古代汉语专题.doc_第4页
大课笔记五:古代汉语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LT1100 University Chinese I 大學中文(一)大課筆記五:古代漢語專題1.甚麼是古漢語?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現代、近代以前的漢語都是古漢語。不過,漢語有口頭和書面語之分。在上古時代,書面語和口頭語分別可能不大,只是因為上古書寫不方便,如果用刀刻在甲骨上,費力更大,不能不講究節約,由此書面語和口頭語逐漸分家。到後來,或者由於文體不同,如皇帝的詔令和臣下的奏議,措詞造也有所區別;或者由於美文,尤其是韻文的出現和繁榮,遣詞放言便得考慮一切有關因素,如平仄的諧調,韻腳的和協以及對仗的工穩等等。這樣,便和口頭語言相距更遠。自然,這種書面語言在某種場合也對口語有影響,甚而至於掉書袋。 按楊伯俊、何樂士自注:見宋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五彭利用傳:(彭)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家談,俗謂之掉書袋。後常用掉書袋譏人喜引用古書,賣弄淵博。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1992年),頁2-3。 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雖然免不了互相滲透,但總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距離越來越大。西漢武帝時的司馬遷,敘述帝堯、帝舜、夏禹等上古帝王,便不能不把今本尚書有關諸篇的文字或翻譯、或改寫成為當時絕大多數讀書人能懂得的文章;甚至敘述春秋戰國時史事,也曾改寫過今本春秋左氏傳和國語、戰國策諸書。這更足以證明,縱然同是書面語言,因時代不同,越到後代,越不容易了解古人的文章。為甚麼會如此呢?主要在於時代在進化,事物在發展,人的思維自然必須同時演變,表達思維的語言自然不能不同樣複雜。尤其近代和現代,經受外來事物和語言的影響,更使漢語發生可以接受的外來語的變化。於是乎書面語,尤其古文獻所載的書面語,日益為人所難讀、難懂。對某上古的書籍,有時竟如對天書;對某些文作品,有時竟如看啞劇;因之古漢語便成為現代青年的一種必修課程。 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頁2-3。 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當我們初次接觸古代作品時,有的書,如水滸之類,大致能夠看懂。有的書,如左傳、史記等,則比較難懂,甚至基本不懂。這是不奇怪的,因為它們使用的語言,不是現代漢語。水許這樣的語言,叫古白話,左傳、史記的語言叫文言文。它們都是古代漢語。文言文是在先秦兩漢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文學語言,古白話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讀文言文和古白話,等於是聽兩千年和幾百年前的人說話,怎麼會沒有困難呢? 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頁2-3。 2.為甚麼要學古漢語?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現代漢語是從古漢語發展而來的。古漢語的許多詞匯,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現代漢語中。如果對古漢語詞匯這個源頭缺乏了解,那麼,對一些現代漢語的詞語也就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在使用中會發生錯誤。弄清一個詞在古代的意義乃至它的歷史發展,對於理解現代漢語詞匯是很有關係的。我們不但要正確地理解和使用現代漢語的詞匯,而且要吸取古代漢語中有生命力的詞語以豐富現代漢語。 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頁4-5。 史存直文言語法: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少數聰明人在突然之間憑空創造出來的,更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們漢族的文化史,即使把殷商之前的階段除去不算,只從西周時代算起,也足足有三千年之久。這三千年之久的文化遺產可以相信是非常豐富的。這筆豐富的文化遺產主要包含在歷代的各種著作中,而歷代的各種著作大都是文言文寫的。雖然也有一部份是用白話寫的,但在數上和質量上都遠不能和文言著作相比。因此,為了接受歷代的文化遺產,我們就必須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樣一說就可以知道文言語法知識是非常有用的了。 史存直著: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版),頁2-3。3.工具書概述 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修訂本)怎樣查字典辭書,頁65-72。郭錫良等古代漢語怎樣查字典辭書:初學古代漢語,經常需要查閱字典或辭書一類工具書,解釋難懂的字、詞、成語、典故。這裏按查檢字音和字義、查檢詞語和典故、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等三方面,介紹學習古代漢語常用的字典、辭書以及虛詞方面的著作,以幫助解決查檢方法的問題。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辭源、辭海、助字辨略、經傳釋詞、詞詮參考資料 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1992年),頁2-3。 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頁2-5。 史存直著: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版),頁2-3。 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修訂本)怎樣查字典辭書,頁65-72。4. 古今字/異體字/假借字漢字是一種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使用漢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漢字發展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的寫法,因此,古書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形體分歧的字,古今字和異體字便是其中的例子。4.1古今字王力古代漢語:在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後代要少得多。許慎的說文解字只收了9353個字,其中有許多是僻字,常用字實際上只有三四千個。例如四書總共用了4466個字。上古字少的原因主要不是由於概念少,而是由於有些字的兼職多。例如一個辟字就兼有後代的避、闢、僻、嬖、譬等字的意義: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梁惠王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再舉兩個字來看,說文裏沒有債字,這不等於說上古沒有債字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已經由責字表示了(見戰國策齊策)說文裏有捨字,但是十三經裏完全沒有捨字,這也不等於說先秦沒有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已經由舍字表示了(見左傳僖公三十年)。由此看來,責、舍等是較古的字,債、捨等是比較後起的字。我們可以把責債、舍捨等稱為古今字。但是,我們不要誤會,以為責、舍等字已經被廢棄了,它們的職務已經完全由債、捨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責、舍所移交給債、捨的只是它們所擔任的幾個職務當中的一個,它們還有別的職務(責任,房舍等)並沒有卸掉。古今字很多,現在再舉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後,今字不見於說文的歸a組,見於說文的歸b組),如下:a. 大太 厭饜 弟悌 閒間 說悅 孰熟 竟境 赴訃 馮憑 賈價 屬囑b. 共供 辟避 知智 昏婚 田畋 戚慼 反返 錯措一般人常常以後世所習用的字去衡量古書中的字,以為上面兩組中的第二個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說,人們總以為先有一個悅字作為本字,只是經常寫一個說字來代替它。這是一種誤解。既然是先有一個本字悅,為甚麼在上古的經書中不用,倒反寫成說字呢?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上古沒有悅字。戰國時代有些書(如莊子孟子),說、悅並用,可能是後人改的;經書不見悅字,是因為後人認為它是經,不敢改,所以才維持了原樣。許慎說文沒有收悅字,這說明許慎時代悅字或者還沒有產生,或者是產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沒有收。凡是說文所不收的(a類),文字學家們都承認是後起字(今字),這沒有甚麼問題。但是,從前的文字學家們由於迷信說文,對於說文所收的字(b類),不但不敢認為是後起字,反而認為是本字,同時認為第一個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駿聲在說大通訓定聲裏說它假借為捨;而在捨字條下說:經傳皆以舍為之。既然皆以舍為之,可見舍才是本字,捨顯然是後起字。又如嘗字,本來是從旨尚聲的形聲字,以旨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說文嘗字下說口味之也。又因嘗字經常用作何嘗、未嘗的嘗,所以人們又在嘗字旁邊加了個意符口,用來表示嚐滋味的嚐。假如不了解這種情況,就會對未嚐君之羹這類的用法發生誤解。其實嚐字只有二三十年歷史,所以一般字典沒有收藏,最近漢字簡化,又把它給簡化掉了。由此可見,所謂本字,實際上有許多都是後起字。我們對於古今字的態度是:(1)了解古今字的關係,從而握古書的詞義;(2)承認文字發展的事實,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從前有些文人專寫本字,不寫後起字,那是應該批判的。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上冊第一分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版,頁153-155。4.2. 異體字王力古代漢語:異體字跟古今字的分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我們知道,文字是人民羣眾創造的,所以在字的形體方面不可能那麼整齊劃一。在古代,同一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那是難免的。例如:棄弃、齎賫、睹覩、廐廄、詒貽、諭喻。從前文字學家們根據說文,把異體字分為正體、變體、俗體等。說文所載的,被認為正體;說文所不載的,被認為變體或俗體。這種分別往往是武斷的。異體字有下列幾種情況:一、會意字與形聲字之差。如泪是會意字,淚是形聲字。二、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從攴束聲的敕,變成了從力束聲的勅。從欠的歎,變成了從口的嘆。從糸的絝,變成了從衣的袴。三、改變聲音相近的聲符。如綫從戔得聲,而線卻是從泉得聲了。袴從夸得聲,後來改成從庫得聲了。四、變換各成份的位置。有的是改變聲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慚慙、和咊、鵝鵞等。有的只是改變了聲符和意符的寫法,如花又寫作芲。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異體字最初是完全同異的,但是後來有了分工。例如諭喻,先秦兩漢都通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寡人諭矣!(戰國策魏策)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史記高祖本紀)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漢書賈誼傳)前三例中的喻和諭都是懂得、曉諭的意思,後二例中的喻和諭都是比喻的意思。可見這兩個字通用。但到了後代,詔諭、曉諭的諭不能寫作喻,而比喻的喻也不能寫作諭。原來是異體字,後來不是異體字了。有三種情況不能認為是異體字:第一,有些字,雖然意義相近,後代讀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們當作異體字。例如寘和置,就放置這一意義說,二者相通,可是置還有一些別的意義是寘所沒有,況且這兩個字的古音也不一樣,所以寘和置不是異體字。同樣的情況還有一些字,例如寔和實。第二,有些字,它們之間的關係交錯複雜,有相通之處,也有不通之處,也不能把它們看作異體字。例如雕、彫、凋,雕的本義是鳥名人(又寫作鵰),彫的本義是彫琢、繪飾,凋的本義是凋傷、凋零。在說文裏,它們是分為三個字的。由於它們是同音字,所以在某一意義上常常通用。拿雕字來說,彫飾的彫可以寫作雕,左傳宣公二年:厚歛以彫牆,一本作雕。彫琢的彫更常寫作雕,例如文心雕龍、雕蟲小技等。至於凋傷一義,上古也曾寫作雕,例如國語周語:民力雕盡,但後來就不通用了。拿彫字來說,它曾經和凋傷、凋零的凋通用,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一本作彫;荀子子道:故勞苦彫瘁而能無失其政,就寫作彫;但後代也很少這樣用了。再拿凋字來說,它的意義最窄,只表示凋傷、凋零,不能表示雕刻、彫飾。而凋和彫都不能表示雕鳥的雕。由此看來,這三個字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它們不是異體字。其他像遊和游、修和脩都是這樣。第三,有些字通常用是有條件的,更不能認為是異體字。例如亡和無相通,論語雍也:今也則亡(如今就沒有了)。但並不是所有用無的地方都可以換成亡。後來這種用法只限於亡何、亡慮等少數固定形式。又如沽和酤,在買酒或賣酒這個意義上是相通的,看來似乎像異體字,可是酤的對象只能是酒,而沽的對象可以是酒,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別的東西。意義廣狹不同,嚴格地說,這不能算是異體字。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上冊第一分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版),頁155-157。張雙棣古代漢語知識教程亦有一些異體字常見的例子:從字形結構看,異體字常見的類型有下面幾種。第一, 同為形聲字,義符不同;不同的義符在意義上往往相同或相近。如:暖煖、貓猫、專瓦磚、覩睹。第二, 同為形聲字,聲符不同,如:綫線、螾蚓、猨猿、綉繡。第三, 同為形聲字,聲符和義符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鄰隣、胸、畧略、稿。第四, 一個是會意字,一個是形聲字。如(會意字在前):岳嶽、邨村、泪淚、岩巖。 張雙棣等編著: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頁105。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基礎知識編寫組指出異體字包括有俗體、或體、貼體等等,同時又指出異體字的產生原因:人民群眾創造文字不是事先有統一規定,或由一個人包辦,而是各抒已見,分別進行的。特別是分封割據的春秋列國時代,文字尤為紛紜,直至秦代推行小篆,才有形體上的書同文規定。但是異體字的產生還是不可禁止的。 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基礎知識編寫組編:古漢語基礎知識,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頁29-30。4.3. 假借字張雙棣等古代語知識教程:在古代漢語中,假有借的意思(和真假的假沒有關係)。在說文解字敍裏,許慎把假借歸為六書的一類,下的定義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對於假借字,首先應當明確它的性質。假借是漢字在記錄詞語的時候的一種借用,是屬於文字的使用問題;研究假借字,根本的目的是要探求借用的那個字表示的是哪一個詞,所以這也是一個漢字和詞的對應關系問題。關於假借字的性質,根據學者們的一般意見,我們可以用一個圖示來說明(圖中的虛線表示假借關係):這個圖示表明:1. a這個字原是表示A詞的,由於種種原因,在使用時又借用來表示B詞,這時候我們就說a是一個假借字。2. a字本來沒有B詞的意義,這個意義是由於B詞的意義寄託於a字之上(這就是依聲托事的托事)才產生的,這就是所謂的假借義。可見假借義是對a字而言,詞無所謂假借義。3. 如果B詞原本應由b字表示,我們就說b字是本字,可見本字是對假借字而言,都是就與詞的關係來說的。本字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圖中用括號表示)。如果有,通常就說a通b。4. 說文裏講的依聲,實際上講的是A、B兩詞的讀音(古代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清代學者王引之說,遇到假借字,應當改本字而讀之。這句話實際上是說要弄清一個字借用後表示的是哪一個詞。解決這一問題有幾點應當注意。第一,從根本上說,文字既然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那麼文字和語言就不在一個層面之上,所以不能把某個字簡單地看作就是某個詞(這一方面訓詁學是有不的)。就漢字而言,由於它是一種語素文字,我們往往比較看重它的字形結構而忽視它表示的聲音。詩經衛風氓: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鄭玄箋:說,解也。士有百行,可以功過相除。至於婦人無外事,維以貞信為節。清代學者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說:言男子過行,猶有解說之詞,夫人從一而終,我節則無可言矣。說在這裏假借為脫,是一個借字;把說解釋為解說,原因之一就是過分拘泥於字形。清代學者王念孫說:訓詁聲音明而小學明若夫辨點圖之正俗,察隸篆之繁省,沾沾自謂得之,而於轉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聞,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聲音訓詁也。王念孫的話說得是很透徹的,我們應當牢記。第二,假借的條件必須是讀音(指古音)相同或相近。王力先生在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一文中指出:如果僅僅是疊韻,而聲母相差很遠,或者僅僅是雙聲,而韻母相差較遠,就應當慎重對待。但只有這一個條件(指古音相同或相近)還不夠,如果沒有任何證據,沒有其他例子,古音通假的解釋仍然有穿鑿附會的危險。這第二個條件所以重要,是因為語言的根本等質之一是它的社會性,如果某個字的一種用法只是偶一為之而沒有有力旁證,也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古音通假。第三,如果一個字的本義和假借義都是經常用到的,在一句話中兩個意義都解釋得通,便可能發生歧解,需要認真分辨。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漢代的包咸解釋說:歌詠先王之道,歸夫子之門也。王充論衡明雩解釋為詠而饋: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把歸解釋為饋,原因之一是因為歸有這樣一個假借義。再比如左傳昭公元年:不靖其能,其誰從之。魯叔孫豹可謂能矣,請免之以靖能者。杜預注:安靖腎能,則眾附從。依杜注的看法,靖不是假借字。王引之對此有不同意見:靖有表章風勸之義,靖當讀為旌。旌,表也。言魯使本當戮,其以能是二者而免之,所以表章也。王引之的意見是對的。有時候文獻中經常使用的是一個字的假借義,而這個字本來表示的意義又經常借用另一個字表示,便會造成一種錯綜的情況,也需要仔細辨明。比如文字部份提到的何,本義是擔、扛。詩經小雅無羊:何蓑何笠。但何的這個本義用得並不多,在文獻中經常見到的是它的假借義(用作疑問代詞)。而它本義(擔負)又常借用荷字來表示。從字和詞的關係看,它們的係是:詞義本字文字的使用負荷何荷疑問代詞( )何蓮荷荷第四,通常認為,一個字(圖表中的a)原來表示的詞(原表中的A)和借用來表示的詞(圖表中的B)是沒有關係的。一句話中某個字的意思是某個詞的引伸義還是這個字的假借義,有時不好判斷,也應當引起注意。 張雙棣等編著:古代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頁111-114。5.詞的意義(本義/引申義)5.1本義王力主編古漢語通論: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漢語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漢字本產生以前,遠古漢語的詞可能還有原始的意義 王力主編: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頁21。周秉鈞著古漢語綱要對此說法作出了補充:本義是指一個詞的本來意義。古代漢語中,單音詞佔多數,一個詞用一個字來書寫,一個字往往代表一個詞。詞的本義,須從字形上去考察。古人造字往往用形體來表示它的含義,意義寄托在字形上,所謂義寄於形詞的本義和它的書寫形式有着一定的關係,這是古人造字基本原則。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頁253。本義的例子有很多,周秉鈞古漢語綱要中,列舉了很多象形、指事、會意等類別的例子。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頁253-256。5.2. 引申義王力主編古漢語通論:一個詞往往不只具有一個意義。當它們有兩個以上的意義的時候,其中應該有一個是本義,另外還有一個或一些引申義。所謂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更正確地說,它是從本義發展出來的。舉例來說,向字的本義是向北的窗戶(說文向,北出牖也,詩經幽風七月:塞向墐戶。)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塗好柴門。)由朝北窗戶這個本義,引申為朝着或對着。又如道字,它的本義是路,詩經秦風蒹葭:道阻且長。引申為達到道德標準的途徑,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又引申為正當的手段,論語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等等。雖然一個詞有許多意義,但它們之間是互相聯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環繞一個中心。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從朝見的朝引申出來的。也有的是一環套一環,引申義和本義的距離有遠不同。仍以朝字為例,它的本義是早晨的意思(說文:朝,旦也),引申為朝見,由朝見再引申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為朝代。文字學家憑什麼辦別本義呢?主要是憑字形。分析字形,能說明字的本義,從而有於了解詞的本義。許慎的說文解字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