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清代书法气力论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清代书法气力论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清代书法气力论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清代书法气力论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清代书法气力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摘要 清代书法气力论研究 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颜以琳 指导教师 周永健教授曹建教授 摘要 本文是关于清代书法气力论的专题研究 书法气力论是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命题 这一命题在清代特别是晚清书法理论和实践 当中显得比较突出 正如太极中阴阳两仪 书法理论中的气力论包含气与力虚实结合的两个 方面 气由力生 力由气化 气力一体 互推互补 气空力实 方可无弊 清代气力论强 调 气空 的同时更加注重 力实 从历代书法理论文献来看 气力论形成发展的大致脉络 是 汉末魏晋强调对书法与自然气力的关系 唐代从对书法与大自然关注转向对书法与人骨 气之关系 晚明和有清一代总结前代的同时把书法与自然气力和人骨气统一到对书法字里行 气和具体创作实践中 尽一身之力说 则是清代气力论在实践中的着力点 气 力两方正如 太极中阴 阳互推互和之两仪 不同历史阶段气力凸显程度不同 从魏晋气显力隐 到唐代 气力均衡 再到清代力仰气俯 力的一方在逐步凸显 清代特别是晚清到达极致的同时也带 来弊端 本文从气力论到力论再到尽一身之力说层层深入地揭示出这一命题的内在逻辑 清人把力的观念具体地用到实践中去形成了 尽一身之力说 的完整系统 具有内在联 系的悬臂悬肘论 中锋论 心正笔正论 横平竖直论等是 尽一身之力说 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人所开发的 尽一身之力说 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 道 器 互动的思维 从技术层 面来讲 通身力到 所包涵的是身 臂 肘 腕 指 笔 锋的力到 这是清人之所以强 调悬臂论 中锋论的原因 再者 清人的 尽一身之力说 应用于实践中广泛 五体皆可 大中小字均能 从道德层面可以看到 尽一身之力说 体系背后是心正笔正观念 心正笔 正 中锋用笔 笔法 横平竖直 字法 长锋羊毫 正是 道 法一器 这一逻 辑在清代书法观念中的具体体现 清人开掘的 尽一身之力说 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其后的书法教育实践 本文从文献入手 结合书法实践和书法作品 力图梳理清楚 尽一身之力说 的来龙去 脉和内在逻辑体系 全面而层层深入地研究清代书法气力论 关键词清代书法气力论尽一身之力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m c t t h et h e o r yo fv i t a le n e r g ya n ds t r e n g t h i nt h ec a n i g r a p h yi nq i 矗 d y n a s t y g r a d u a t es r u d e n to f a r t y h ny i u n s u p e r v i s i t o r p r o f e s s o rz h o uy b n 舀i a n p r o f 色s s o rc a oj i a n a b s t r a c t 1 1 1 i sp a p 盯e x p l o r e st h et h e 0 叮o f i t a le 1 1 e 理 锄ds 吮n g t hi nm ec a l l i g 印h yi 1 1q i n gd 1 1 硒够 t h et 1 1 e o 巧o fv i t a le n e r g ya i l ds n e n g t l li sav e 巧i i n p o r t a n tt l l 锄ei i lt l l ec a l l i g r a p h ym e o 巧i l l a i l c i e n tc h 岫 e s p e c i a l l yi nq i n g t 0b ec x a c t l y l a t eq i l l gd y i 姗够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m e o r yi i l 孤c i e n t c h i n ai n c l u d e s t a l 饥e 唱ya n ds 缸 e n g m h 1q m gd 娜吼t l l ev i t a le n e r g ye m p h a u s e dv o i da l l dm e s n e n g ms 扫e s s e s 吐l es o l i ds i d e f r o mt l l el i t m m r eo fc a l l i 黟印h ym e o r y w ec a ns e et h r e er m i n s t a g e si i lt l l ef o n l l a t i o no ft h et h e 0 巧o f t a le n e r g ya n ds 臼蛐g t l l 咒s e a r c h e 璐i l ll a t e rh 锄a r l d w e i j i i ld y n 硒锣e i n p h 私心e dt l l e 此l a t i o n s h i pb e 俩e 饥c a l l i g r a p h y 锄dt 1 1 e i t a le n e 唱y 锄ds t r e n g 也 代s e a r c h e l l si 1 1t h n gd y i l 嬲t rs h i f k dm e i ra t t e n t i o nt 0m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a l l i 伊印h ya n d p e o p l e ss p i r i t sw h i l ep e o p l ei i i l a t e rm i n ga n dq i l l gd y i l 觞t a b s o r b e da nm e s et l l e o r i e s 锄dp u t m e mi n t 0m e i rc a l l i 聊h yw o r k s t h e l e o d ro f l l s i n ga l l 龇s 打e n 咖 i sm ep m c t i c a lp o i n ti i lt i l e t l l e o d o f i t a le n e r g y 柚ds 仃i m g n li i lq i n gd y n 硒够 t h et l l e o 巧o f l l s i n ga l ln l es 仃e n g t l l w 嬲f o 加1 e db yp u t t i l l gt 量l ev j e wo fs 缸 e n g t l li n t op r a c t i c ei n q i n gd y n 舔t y t l l i st h e o r c o 邶i s t so fm e o 叮o fs u s p e n d i n g 撇l 觚de l b 0 廿l e o r o fm i dt i po fm e r i t i n gb 1 1 l s h t l l e o 巧o fm o u n t i l l gc h 撇c t e rw i lu p s t a i l d i i l g 孤dc a l i i l l yh e a r t 姐dt l l e o d o fl e v e l a n ds 仃a i g h tw h i c ha 托a l li n l e n e l a t e dw i me a c ho l e l 1 1 圮t l l e o 巧o f u s i i l ga nm es 缸i e n g t l l w h i c hw 嬲p r o p o s e db yr e s e a r c h e f si nq i n gd y n 嬲t y i s 锄 e m b o d i m e n to f w 6 r d w a r e m i n k i n gi nm e 锄c i e n tc h i i mp l l i l o s o p h y t e c h l l i c a l l ys p e a l i n g u s i n g a l lt l l es 仃e n g t h m e a i l sm es n e n g t l lo ft l l eb o d y a n 珥e l b o w w r i s t f m g e r p e na j l dm e t i p t i l i si s 恤 r e 嬲0 nw h yr e s e a r c h e r si i lq i n gd n a s 哆s 仃e s s e dt h ct l l e o 巧o fs l l s p e n d i n ga n i l 狮de l b o w m e o 叮o f l l l i dt i po f m e 嘶t 吨b m s h f u m l e 册 北 m em e o r yo f 璐吨a l l 位s 仃e n 咖 h a sw i d e l yu s e di i l p r a c t i c e i tc 锄b e 惦e di l l a l lo fn l ef i v ec a l l i g r a p i l i cs t y l e sa n da l l 吐圮t p e so fm ec l l a r a c t c r s e t l l i c a l l ys p e a l i n g m en l e o r yo f 璐i i l ga l lm es 仃锄g t i l i s 吐l ee n 炯d i m 僦o fm e o 巧o fm 0 眦t 吨 c h a r a c t e rw i t l lu p s t a i l d i i 唱a n dc a l m l yh e a n m o u n t i i l gc h a r a c t e rw i t l lu p s t a l l d i n ga n dc a l r l l l yh c a r t i i l i dt i po ft l l ew r i t i n gb m s l l 一l e v e l 锄ds 衄i 咖 l o n gt i pb m s hi st l l ee n l b o d i m e n t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l o 舀co f w b r d t e c h i l i q u e w 打e i i lt l l ec a l l i 伊印t l i cw o r k s t h et l l e o 巧o f i l s i n ga l l l es 仃e n g t l l w h i c hw 船p r o p o s e db yr e s e a r c h e r si i lq i i l gd i l 猫劬h 舔 g r e a t l yi i l f l u e n c e dn l el a t e rg 锄e 枷 i l im ef i e l do fc a l l i g r a p l l i ce d u c a t i o na i l dp r a c t i c e b 勰e do nm a n y l e o r e t i c a la i t i c l e s 锄dn 瑚1 yc a l l i 伊a p h i cw o f i c s n l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 百v ea g e n e r a la n a l y s i so fm er o o ta n dt l l el o 酉c a ls y s t e mt h e o r yo f u s i n ga l lm es 仃i m g t l l t h u s i t 舀v e sa c l e a r e re x p l a l l a t i o no fc a l l i g r a p h i ct l l e o d o fv i t a l 饥e 曙ya n ds 骶n g t l li i lq i i l gd y r 娜魄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r c a u i g r a p h y t h e o r yo fv i t a le n e r g ya n ds t r e n g t h u s i n ga ut h es t r e n g t h i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溘岱盘鎏氢虫途翌 蕴 一 不人提交的学位论 之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二仁作及j 双得的研 劣 成果 论文中引川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f l j 形f 究成粜 文中已加了 4 专 别标注 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 曾做出贡献的老师 朋友 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i 贝爿一表示衷心感谢 姚论文作者 瓤 乡掘签季日期 孵乡月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位沦文f l j 兹 完全了解诎l 莉人学仃关f 宋鼬 饮刚学位论 虹的规 定 囱权保留并向困家有关部门或 i 乙构送交沦文的复e j 件和磁盘 允 二辱论文被查阅和7 甜阅 本人授权西 萄大学研究生院 络 w 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了彳笑数鼹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删影e f 缩 1 i 或扫描等复制于段保存 汇编学位沦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嫡本授权书 本论文 口石 蓉密 门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靴 论文作者签钮 多孤哆琳 签字日期 年4 月ff 日 签字日期 7 卅 年仁 加日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探讨清代书法美学中的气力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尽一身之力 说 从历代书法理论文献来看 汉末蔡邕提出 气不盈息 沉密神彩 如对至尊 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 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 晋代卫铄提出 下笔点画波撇屈 曲 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这是书法气力论的最初形态 后代书法理论多有涉 及气力论 从书法气力论提出的汉末魏晋到初唐以前 在气力论的关系上 气占 据主导地位 盛唐以后力上升为主导 晚明以后 气力论迅猛发展 而后成为清 代书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书法理论文献中大量提到气力论或相关的内容 从现在的研究状况来看 多数学者将书法气力论的美学价值探究的较多 而 在从美学理论到实践运用探讨相对空缺 陈振濂 书法美学 从美学角度探讨中 力的 逆 蓄 留 审美价值并从实践层面探讨了 巧力与蛮力的界说 日本学 者河内利治的 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 也从美学角度对 气 力 等术语做出 了一定考证和梳理 指出南北朝时 媚字术语在当时已经是作为和骨 力包括笔 力等术语的对比 对立概念来使用的 1 骨力的概念是从南北朝到唐代的书品 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作为书法审美范畴语的骨字 是个抽象概念 是产生能量 精力 力的根本和生命体 2 这种对书法 生命体 的研究触及了书法的内核 是目前书法美学学科建设首当其冲 不可回避的基础 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赵伟 平的博士论文 身心与书法审美之关系 特别是在论文第二章 身一心一气一性与书 法之关系 中 从心理和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生理心理对书法的影响 由于受到传 统观念中 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说法的影响 台湾学者高尚仁 书法心理学 结 合现代心理学实验对书法中的生理和心理进行了有科学价值的探求 其研究大致 沿着生理心理的范畴来进行 侧重的是书者在书写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生理 反应 3 孙永玉的 中国书法笔力理论的历史生成 一文详细的梳理了技法层面中 笔力理论的历史脉络 该文认为 中国书法笔力理论萌芽于汉代 确立于魏晋 成熟于唐代 一直发展运用至当代 4 这与本文对书法气力论发展历史脉络的研 1 河内利治著 承春先译 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释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6 第8 5 页 鋈室掣装惹翥耄赫蒿嬲鬻鬻筠群黼蜚黜版社2 0 0 6 第3 4 页 3 高尚仁书法心理学饴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 9 8 6 年版 阳序 第3 页 4 孙永玉中国书法笔力理论的历史生成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尝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5 3 6 页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文献综述 究是相吻合的 因为笔力理论正是气力论的组成部分 朱圭明 从掌指之法到肘 腕之法 运笔方法的转换与晚明书风的丕变 从具体的技术层面入手分析了身 体姿势与书法的关系 文章 对掌指之法与腕肘之法的主要技法特征进行了具体 解析 研究了二者对书法点画用笔 字形结构 篇章取势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 响 5 这些研究都从一个侧面启发了本文的研究角度并为本文提供了借鉴 拙作 晚 清馆阁体蒙学书法教育之笔端 6 一文中也在技法方面谈到了与气力论相关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基础上 本文在书法美学探讨之外更加注重这一命题的教育实践的探 讨 5 朱桂明从掌指之法到腕肘之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5 7 页 一 6 颜以琳晚清馆阁体蒙学书法教育之g 游侪爿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皇扒黄河出 版社2 0 0 7 年版第7 2 0 页 一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一 问题的多维透视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的观 念深深嵌入中国士人书生心中 书法作为艺术附属道德 为进道德之方便的观念 由来已久 清代书家士人也不例外 无论碑学还是帖学都有明显的德艺观 然而 碑学和帖学对道地体认有一定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审美上 灌注到书法风格取 向中 一阴一阳谓之道 天下事非两不立 曾国藩 的观念是中国文人对道 的普遍理解 以此思维来看清书法 那么 可以说碑学理论是道的阳刚之气化育而 出 相对而言 帖学则体现了道的阴柔之 气 阳气上扬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晚清 政府懦弱 就社会上层而言 柔弱之气太 盛 打破了社会中和之气 仁人志士作为 社会的脊梁振臂图强回中和之气 必以矫 枉过正 故呼唤阳刚之气 此所谓阴阳调 和 表现在书法观念中则为碑学的崛起 阳刚审美取向的取法 民国书家于右任在 刚猛尚武 审美观念影响下由帖入碑可 作为很好的例子 气所包含的重要方面是 强调古气 力则强调拙大的审美意象 这 与清人强烈的复古尚拙观念密切相连 物 理力可以通过生理力转化为心理力 正如 鲁道夫 阿恩海姆所说 我们可以把观察 者观看到的这种力 看作是活跃在大脑视 觉中心的那些力的心理对应物 或者就是 这些生理力本身 虽然这些力的作用是发 理 i i 蓝 图1 于右任书法 刚猛尚武 精神的物化 生在大脑皮质中的生理现象 但它在心理上却仍然被体验为是被观察事物本身的 性质 7 在审美上对气和力的崇尚影响到师法取向上表现为推崇金石文字 推崇篆 7 鲁道夫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l 页 3 蒙罐笼耋 二 嘴而名寥 l 飞 r k 孑磊 ij 1儡男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绪论 隶和生猛威武的魏碑 而这必然扩大书法取法范围从而导致非名家观念 即不管 是否是名家 只要合乎阳刚之气 则一概奉为上宾取法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 表 现在书法技法上则以强调金石气而广泛运用逆笔涩笔颤掣笔 笔画中实说 章法 大小九宫说 与此相应 在器具的运用上表现为提倡和广泛运用长锋羊毫和生宣 纸 从历史现实看来 清代特别是晚清的时代背景和道德观念是其根源 晚清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终结期和现代文明的开创期 社会经历着沧桑剧变 文化经 历着西学东渐和全面西化的冲击 书法艺术经历着碑学崛起和千年帖学传承的争 斗 传统的观念在传承中受到极大的冲击 受到极大冲击的传统封建观念不会甘 心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必然在激烈动荡中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搏击 这种浑身解 数的使用过程正是传统道德观念最集中 最广泛表现出来的过程 书法作为最为 传统的中国艺术在这一时期烙上最为深刻的道德观念 书道的观念更加的强化 人与书的关系更为突出 故此 清人技法和器具使用的背后常常存在着道德观念 的监护 从艺术的生成来看 艺术实质是道的自我归原和人对道的体认和把握方式 道以其超自然的伟力化育天地万象 道灌万象 万象现道 道灌注自然界则为自 然之道 灌注人界则为人文之道 得道者以不同方式体认并展现道 艺术家则因 对天地万象的观察领会感悟体验证道 而后以具有一定技巧的技法 合乎道的 技法 展现其所感悟的道的一个侧面或道的一种位相 从而使得艺术家的创造 物显示出一定的合乎道位相的格相即所说的艺术风格 可以看出 在自然之道和 人文之道的双重作用下 艺术介乎于两者之间 纯粹的自然之道的形而下则要求 技法的精熟 纯粹的人文之道则是单一的理念的形而上 介乎两者间的艺术的这 一特点决定了其技道之间定位 既有技术性的成分又不能局限于技术性层面 证 道之技 艺也 所谓 游于艺 之 游 即从道而游 与哲学上或伦理学通常所讲 的不同的是 艺术中讲的道大概有两层含义 合乎艺术规律的审美理念这是狭义 道 由合乎艺术规律的审美现象所体现或象征或蕴含的人文伦理道德这是更广阔 意义上的道 但两者仍然不是道的本体意义 而是道在不同范畴内的相对具体的 概念化 我们清楚的是 道的作用是象的生发 同样 技的作用则是形的生成 道通过心法形成象 通过技法形成形 形是具有特定技法的形 形是具有特定意 味的形 形是现道的形 道 气 力 心 法 技法和工具 形 是清书家书道理论的内在逻辑 也是清代书法气力论的内在脉络 4 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绪论 二 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多为经验式阐述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 这种特有的阐 述方式在给读者提供审美愉悦的同时却也造成了难以实证的不便 为此 现在受 现代心理学或西方美学影响的书法理论研究者力图结合现代科学成果阐释古代书 法理论 但是 作为最传统的中国艺术的书法 旦离开了中国传统语境而全部 放置于现代文明 就显出尴尬 所以 仅仅从西方美学或现代科学出发来研究中 国书法是颠倒本末的做法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中国的问题要由中国的方式 来解决 书法美学并不能过多的借鉴西方美学体系 书法美学学科建设只能从中 国古代思维方式出发 从中国文化出发 结合西方和现代科学成果更有利于探究 出书法的本相 中体西用 的原则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研究中国书法理论的基本原 则 乾嘉学派注重考据以及释经学以经证经 以史证经等方法可以成为书法史论 研究的重要方法 从第一章 气力论 归结到第二章 力论 再归结到第三章 尽一身之力说 本文采用全面把握 层层深入的方式 分析了书法气力论的完整体系 文章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对书法气力论和力论历史脉络的梳理 阐明了气力 论和力论提出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特点 尽一身之力说 是书法气 力论实践中的归结点 文章在第三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和多个角度进行了全 面阐述 三 选题目的与意义 当代书法研究在书法美学和书法心理学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相对于书 法史论 书法创作等研究而言 尚不够深入 许多基础性的问题研究或停留在 耳 食之言 的经验式理解中或坠入 云里雾里 的玄谈中 这些基础性问题的解决 是书法美学体系建立的基石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补充这一命题 心理一 一生理 和 美学 实践 层面的诸多空缺内容 5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气力论 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论中得到互 f 矿 反zj 岩三 证 1 f 彤侈 7 土毋蓉 传蔡邕 九势 云 夫书肇于自 厦4 pr 气 1秀 然 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 v啾c 雨 l l 掣勇 1 主 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下笔用p 压l 畜荪苔 么 力 肌肤之丽 8 书肇乎自然 是 叉f 易 也j 佣k 指文字和书法来源于古人 仰观俯察 矗 移 夕 f 秽 式的对天地物象描摹抽象的社会实践 h 一 1 文胆 止一一 8 宋 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九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气力论 阳气显为形外现 阴气化为势潜伏 阴阳之气归结于内涵骨力的笔画之中 气是 内在的力 力是气的归结点 势贯穿二者之内 故书家多论笔势 实则为气力之 统一 正如传王羲之所云 放纵宜存气力 视笔取势 9 这句话就点明了气力归 于势的观点 再来看传王羲之 记白云先生书诀 书之气 必达乎道 同混元 之理 七宝齐贵 万古能名 阳气明则华壁立 阴气太则风神生 把笔抵锋 肇 乎本性 力圆则润 势急则涩 1 0 王右军此句所 说的 道 也正是蔡中郎所说的 自然 混元 之理 则为气 气分阴阳 华壁立 所展现的正 是一种劲力挺拔的意象 这种伟力之象来源于哪 里呢 答日 阳气明 后一句则将的是势 故下 面又把 力圆 与 势急 对举 力 与 势 统一于 道 或 理 1 1 2 隋唐书论关注到人之骨力骨气 晋代对人文美的关注和品评之风引导人们把 目光转向自身的身体和气度之美 从自然之美到 人文之美 美的历程发生了转向 与此同时 对 人和自然合一的礼赞也悄然深入艺术家心中 初 唐之时 这种观念完美的表达在虞世南 李世民 和欧阳询的书论当中 书法气力论走进第二阶段 图3 心正气和 则契于妙 虞世南 笔髓论一契妙 欲书之时 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 心正气和 则 契于妙 心神不正 书则鼓斜 志气不和 字则颠仆 其道同鲁庙之器 虚则敲 满则覆 中则正 正者冲和之谓也 然则字虽有质 迹本无为 禀阴阳而动静 体万物以成形 达性通变 其常不主 1 1 早在汉末蔡邕在 笔论 中就提出 夫 书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采 如对至尊 坨蔡中 郎讲的气显然是指人生理所呼吸之气息 与虞世南所讲的 收视反听 心正气 和 有相通之处 但虞世南所讲的又有不同于蔡邕的含义 虞伯施此处之气不但 是指生理气息 更是侧重于心神和人的内在的静谧冲和之气 这种冲和之气则是 9 宋 岳珂珊瑚网卷二十三上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宋 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九文渊阁一四库全书艺术类书画之属子部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1 明 陶宗仪说郛卷八十六上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1 2 明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九文渊阁一四库全书予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气力论 自然阴阳之气贯注人本我的反映 是一种 天人合一 的状态 故此 下面讲到 禀阴阳而动静 禀阴阳的主体当然是书家本人了 李世民 指意 云 用锋 芒不如用冲和之怠 尘合于 形势自生耳 显然 作为弟子 之处在于 李世民于 气 之外 气合于心 1 3 论书 中讲 惟在求其笔力 一 一 i 李世民继承了其书法老师虞世南的观点 不同 更注重 力 唐太宗所讲的 气 依然是人本 体的一种内在静谧冲和之气 欧阳询 传授诀 云 每秉笔必在圆正 气力纵横 重轻 凝神静虑 1 5 欧阳询所讲的 气力 和前文所提及的王羲之所讲的同出一 辙 而欧阳询在提及气力之后又讲到 凝神静虑 和虞世南 李世民的观念是相 通的 古代书法理论中这些说法并非玄而又玄的空谈 现代心理学在实验中为此 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高尚仁指出 在书法运作时 书者有自然调节其呼吸节律及 呼吸周期减短而深度加强的现象 同时书体之间的视觉差异 也能在呼吸的不同 指标上显出彼此的分别 所以这个实验的主要结果在说明书法运作时书者的呼吸 图4 惟在求其笔力 形势自生耳 状况有别于常态呼吸状况 同时 这种呼吸变 化 和不同书体写作时的视觉和动作的特定要 求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结论颇能符合古今书论 中有关屏气以书写及为求收其视听和正心气 和的书法心理情况而做出的呼吸方面的配合 的传统看法 1 6 1 2 气力论的极致 清代书法气力论 如果说汉末魏晋的 气力论 更多的关照 的是自然阴阳之气 从形而上的虚玄的层面上 把气力引入到书法 那么 唐代的 气力论 更多的则把这种虚玄的自然之气纳入到对人 本体的关注 突出了人对自然之气的承接和运 用 这样 气 力 人 书的关系更加拉 近 而清代则又推进了一步 把唐代突出人气骨的观念推入到字里行间 从人的 本体归附到书法本体 由书法本体的字里行间 笔墨形态联系到人身体的指腕肘 1 3 清 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百七十二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1 4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辑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2 0 页 宋 朱长文墨池编卷一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皤高尚仁书法心理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 9 8 6 年版第1 5 5 页 8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气力论 肩身 晚明书法书写发生了从掌指之法到腕肘之法的丕变1 7 清人特别是碑学书家 强化并推广了这种方式 图5 平原气在中 足吞虏 傅山云 平原气在中 毛颖足吞虏 傅青主所说 的气是指人的一种浩然正气 和汉末魏晋的自然气息相 区别 包世臣 艺舟双楫 气充满而势俊逸 万毫 齐力故能峻 五指齐力故能涩 1 8 所谓 气充满 即是 指人生理之气力 更是讲字里行间的行气 行笔一气贯 通而笔力四溢 包世臣对气满的有如此赞美 气满则离 形势而专说精神 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 矣 气满如大力人精通拳势 无心防备而四面有犯者 无不应之裕如也 1 9 万毫齐力 和 五指齐力 则是 实现 气充满 的方法 包世臣所提倡的 力 和 涩 和前文提到王羲之所说 力圆则润 势急则涩 是一种 美妙的契合 可见 在很大程度上 清人并非提出了崭 新的理论 更多的是继承了前人的一些观念 但是清人 又不是单纯的继承 更多的是在借古发挥 包世臣所提 倡的理论当然是为其碑学主张服务的 他所讲的涩更多 的是强调了碑派法金石的笔法 从形态到笔势都带有涩 这明显表现在其 偃管 的执笔法中 王羲之作为被后 世推崇为帖学老祖的宗师 其所讲的涩 只是从势上讲 的 从形的角度观察 我们可以看到 王羲之书法笔画 是以流美圆润而展现的 历代二王法帖墨迹可以明显的 说明这一点 这和包世臣所提倡的是明显区别开来的 而这种区别点 则正是清人发挥的观念 刘熙载 艺概一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 骨也 有含 忍之力 筋也 用骨得骨 故取指实 用筋得筋 骨取 毛颖腕悬 2 不同的生理部位的使用产生不同书写的效果 朱桂明从掌指之法到腕肘之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5 7 页 1 8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辑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6 5 3 页 归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辑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l9 7 9 年版第6 6 3 页 2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辑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碰出版社l9 7 9 年版第7 1 l 页 搬移易鑫 考喾盔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1 章气力论 刘熙载将人的生理的力和字之力联系起来 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些机械唯物主义 的色彩 但这些观念反映了清人对古人书法观念的理解 元代陈绎曾 翰林要诀一 第三骨法 云 字无骨 为字之骨者 大指下节骨是也 2 1 翰林要诀一第四筋 法 讲 字之筋 笔锋是也 船比较二者的观点 如果说刘熙载所讲的骨法和陈 绎曾所讲的还是一致的话 那么 刘熙载所说的筋法则和陈绎曾的区别开来了 清人明显的把用笔原理和生理部位的使用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 这种主张在何绍 基 陈介祺等人那里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再看看刘氏的气论也和原创时期所讲的 气也是有区别的 清刘熙载 书概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 阴也 奇拔豪达 阳也 2 3 刘熙载这里所说的气和王羲之所说的也是有一定差异的 如 果说阳气二者差异不大的话 那么在阴气的解释上两者所讲的则有些风马牛不相 及了 王氏所谓 阴气太则风神生 所说的是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所展示的本质 上是积极向上的 而刘氏所说的则带有极强的压抑性 二者所说的话语场也不在 一个圈子里 从以上清代两位书法理论家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人关注书法中气的着重 点已经从书写者精神状态转移到书写者具体的技术和工具 即 书法创作从创作 主体转移到了创作客体 从这个角度说 清人把书法当成纯艺术来看待的成分更 加丰富 因为从欣赏书法的角度来看 书法接收者首先接触的是书法作品这一书 法创作客体 而后才是书写者 接触书写者也是先了解书写者的具体实践方法而 后才是探究其背后的精神状态 对书法精神状态的关注和探讨其实已经涉及到书 法之外的东西 用现代时髦的语言讲 书法心理学 从原生态的艺术来讲 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艺术品本身 其次才是周边的东西 2 1 明 潘之宗书法离钩卷三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挖 明 潘之宗书法离钩卷三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辑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7 1 3 页 l o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2 章力论 第2 章力论 气力论中气是内在的力 力是外在的气 这两方面构成了气力论的阴阳二相 气力一体 气空力实 方可无弊 我们重点考察相对外化的力也就能探出内在 的气 从而理解气力论 力的观念主要是强调力度 力表现在书法技法上 尽一 身之力说 对笔力地强调在实践上产生出对生理 物理力的注重 尽一身之力 是晚清书法实践中一个为众多书家接受和推崇的观念 正如绪论中提到的鲁道夫 阿恩海姆的观点 物理力可以通过生理力转化为心理力 同样 我们也可以说心 理力也可以促使艺术家产生出一定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品来表现 所以 对自然伟 力和具备力感的物象的追慕促使艺术家在实践中通过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这种 景象 由于中锋形成的笔画更加具备力劲气厚的美感 故此 晚清书家大都对中 锋用笔非常推崇 其极端形式是 笔笔中锋 牵丝对头 沈尹默 和 侧锋用笔 终为外道 于右任 的观念 因此 中锋用笔成为尽一身之力的落脚点 由 尽 一身之力 推及到身体的各个方面而落于中锋论 尽一身之力 悬臂悬肘悬腕 论 指紧说 中锋藏锋论 工具论是这一观念一以贯之的有机构成 同时 由 尽一身之力 产生出书法 功力论 功力论 包含 时间功力说 和 工 具功力说 两个部分 时间功力说 在很多人观念里被误读为过分强调时间在 书法学习中的作用 忽视 有效时间 而导致书法学习步骤和品评中出现了一些 不科学的做法 工具功力说 在实践中表现为对长锋 羊毫 生宣的过分青睐 这种观点认为使用柔毫比使用硬毫更能体现功力 使用长锋笔比使用短锋笔更能 使用发墨速度快的生宣纸比使用发墨速度慢的纸更能体现功力 2 1 力论的历史脉络梳理 力的重要体现是在笔力上 历代对笔力所表现的美的指向也不尽相同 从笔力 的历史脉络梳理中可以看出 对力的审美指向的崇尚大致脉络是 汉末 含蓄的 力感 晋 妍媚的力感 初唐 冲和丰润之力 盛唐 雄媚之力 宋元明不尚力 清 雄劲之力 2 1 1 汉末 含蓄的力感 传汉末蔡邕 九势 中就提出对笔力的理解 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 下笔用 力 肌肤之丽 2 4 蔡中郎的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 后半句讲地是笔力是书 法笔画美的基础 只有有笔力的笔画才能产生引人悦目 有 力 才会 丽 其 二 前半句讲地则是产生有力量感的笔力的方法 藏头护尾 这就提出了另外一 对意义深远的概念 藏头和护尾 接下来蔡伯喈解释道 藏头 圆笔着纸 令笔 心常在点画中行 2 5 按 此处的 头 一解为笔头即毛笔的锋头 一解为点画 2 4 宋 岳珂珊瑚网卷二十三上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宋 岳珂珊瑚网卷二十三上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l l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力论 的起点 若解释为点画的起点则与起笔藏锋意思相通 即蔡邕所讲的藏锋 所以 此处应解释为笔头 这是后世 中锋用笔论 的发轫点 护尾 画点势尽 力 收之 护尾强调了力应当贯穿笔画的始终 陈振濂用 回互律 这一书法美学术 语表达了这种相对含蓄的力所包含的内在规律 2 6 陈氏指出 蓄的目的在于使力 度深藏起来 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 2 7 汉末钟繇所作楷书很能代表这种美学风格 2 1 2 晋 妍媚的力感 一 汉末所推崇的力的观念也包含了接下来晋代所推崇力的妍美的方面 所谓 肌 肤之丽 是也 不同的是 汉末将这种妍美保留在 藏头护尾 勿使节目孤露 的含蓄美之中 这一时期所流传下的书法作品如钟繇楷书也正是这种观念的形象 表述 晋代这种内在的妍美逐步外化 走到舞台的前端 力的妍美展现 卫夫人 书论 王羲之书法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传晋卫铄 笔阵图 云 夫三端之妙 莫先乎用笔 2 8 卫夫人点明了用笔的 重要性 那么 怎么样才算优秀的用笔呢 接下来讲 善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 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 无力无筋 者病 可见 有无 力 是区分笔画美丑的重要标准 多力则圣 无力则病 卫 夫人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 筋 骨 肉 这一组概念 显然 表现力度的筋骨是 主导 肉是辅助 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 只单纯的提到了力和丽的关系 相对 于蔡中郎而言 卫夫人于单纯的力外增添了妍媚作为补充 以力为主 多力微妍 妍媚的审美观念加入了书法审美观念的传承中 2 1 3 初唐 冲狸主润妾垄 南朝梁武帝 陶弘景和王僧虔继承并发挥了卫夫人的观点 到初唐时 这种对 力的丰润冲和的美的追求达到高峰 虞世南的书法和书学思想是这种观念的代表 传王僧虔 笔意赞 从正面提出了骨肉的辨证关系 骨丰肉润 入妙通灵 2 9 梁武帝萧衍 答陶隐居论书 则从反面指出了骨肉的关系 纯骨无媚 纯肉无 力 3 0 也可知 骨和力相联系 肉和媚相结伴 初唐书法审美观念中对骨力是非常重视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虞世南 用冲 和之气 的基础上倡导骨力 其 论书 中提出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 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 3 1 可见 李世民把骨力作为书法的核心来把 握 骨力立形势自生 可以想象 以九五之尊倡导的书风必然对当时的书法风气 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这开启了贯穿唐代书风的一个重要内核 注重骨力 在此倡 拍陈振濂书法美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5 9 页 2 7 陈振濂书法美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3 7 页 勰 清 冯武书法正传卷五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扫 唐 韦续墨薮卷二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0 明 徐一夔明集礼卷四十七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1 宋 王钦若 杨仪册府元龟卷四十三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1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力论 导下 初唐书家欧阳询紧相呼应 其 传授诀 讲到 每秉笔必在圆正 气力纵 横轻重 凝神静虑 3 2 又在 用笔论 指出 刚则铁画 3 3 从初唐这几位书家的 书论和书法实践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 此时的气力论中力的成分开始凸显 如 果说初唐以前书法理论中更注重气 那 么初唐以后 气力论更加注重力论 初 唐正是这种转换的交叉点 如果说虞世 南的书法气力观念中注重气的一方面 那么 欧阳询显露出对力的注重 到盛 唐时 对力的推崇更为突出 由力而升 华为象 饱含力的意象 2 1 4 盛唐 雄媚之力 一 初盛唐过渡时期 书法理论两大家 孙过庭 张怀璀也分别在各自的著作中 留露出对骨力的崇尚 孙过庭 书谱 云 假令众妙攸归 务存骨气 骨既存 矣 而道润加之 弘骨由力生 孙过庭 也是把骨气放到第一位的 张怀瑾 书 断 以风神骨气者上 功用妍美者下 表明了对骨力的崇尚 张怀瑾 书断 以风骨为体 变化为用 囊括万殊 裁成一相 3 6 表明了骨力的基础性地位 图6 用锋链不如用冲和之气 书法立于骨体而变化自然 张怀瑾 书断 神品 在称赞张芝草书时云 羊欣云 张芝 皇象 钟繇 索靖时并号书圣 然张劲骨丰肌 德冠诸贤之首 3 7 这里讲 到 张芝之所以德冠诸贤之首 正是与其劲骨丰肌分不开的 劲骨丰肌正是说张 芝草书笔力精绝 另外一处 书断 能品 中也讲到 若章则劲骨天纵 草则变化 无方 则伯英第一 弼从这里对张芝 劲骨天纵 的赞扬中也可以看到张怀壤对 骨力的崇尚 后世书论中常将张芝和崔瑗的草书对比 称崔以肉胜 张以骨胜 盛唐之世 发展了初唐对骨力的尊崇 窦泉 述书赋 云 元宝刚直 两王 之次 骨正力全 轨范宏丽 3 9 按 元丰即晋刘环之 两王即王羲之 王献之 可见 窦泉崇尚骨力原因在于骨力饱满的书法作品恢宏美丽 徐浩 论书 云 夫 3 2 清 冯武书法正传卷五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3 宋 朱长文墨池编卷一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4 明 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文渊阁 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5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6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8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3 9 唐 窦泉 窦蒙述书赋卷上文渊阁一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台湾商务书馆发行1 9 8 3 1 3 辫采瓤 誉篆署春 燃该酸誉 鼢瓣一簇瓣黼 瀵驴鹳营蓬察涟糕一蕉褡豢 一甏一攀簿融糍学耙 槎 甏燮麟篷拳一裁豢 槭 盼辰筒歉 撬定是移曩衙簿膏 鼬浮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力论 鹰隼乏彩 而翰飞戾天 骨劲而气猛也 翠翟备色 而翱翔百步 肉丰而力沉也 4 0 骨劲气沉 肉丰力沉 正是对骨力的推崇 颜真卿 述张长使笔法十二意 讲 力谓骨体 超笔则点画皆有筋骨 字体自然雄媚 4 1 可见 字体立于力 按 超 古汉语字典解释为跳跃 趣笔 毛笔急速涩行中提按结合的行笔方法 唐张怀瑾 用笔法 云 磔须超笔 原注 战行右出 4 2 元代陈绎曾 翰林要诀 云 初学提活 蹲轻则肉圆 老成提紧 蹲重则肉超捌 注 知万岁枯藤超捌也 季海笔在画中 力出字外 用此也 4 3 清蒋和 书法 正宗 云 超捌 初学提活 蹲轻则肉圆 老成提紧 力行则肉超捌 所谓万岁枯藤也 山谷书 多战掣 今学之者皆矫揉而成 不知用力太过有此 清人崇尚 中锋战掣涩行笔当与鲁公此论有一定关系 文末提出 的 印印泥 锥画沙 则是对充满力量感笔画的形 象比喻 还有后来见于陆羽 怀素别传 中记载的颜 真卿与怀素和尚论草书时提出的 坼壁路 屋漏痕 都成为千年书法笔法的金针 这些形象的比喻都是对 力量饱满的笔画的赞美 可以看出 盛唐书家对力的 意象的塑造更加侧重于雄浑的一面 张旭草书 颜真 卿书法代表了这种审美理念 宋 元 明三代的力的观念相对弱一些 清人则 极力复古 力追汉唐乃至三代 故尚力之风重新振作 2 2 独具特色的清代力论 清人强烈的复古情怀和对三代及汉唐的推崇使得 清代对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