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 题1、观潮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重点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体验法教学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直奔“潮”,整体感知1、释题知“观潮”。2、读文。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4、品读“潮来前”的“奇”。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三、深悟“奇”,回归整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朗读。学生想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1、观潮 潮来之前 风平浪静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 白浪翻滚 天下奇观 飞奔而来 潮过之后 风号浪吼 课 题1、观潮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重点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体验法教学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读文,理清层次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二、积累,课外拓展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4、练习课堂作业。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指名回答。(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欣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之前 风平浪静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 白浪翻滚 天下奇观 飞奔而来 潮过之后 风号浪吼课 题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教学难点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体验法教学准备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二、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三、自学反馈,质疑问难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四、抓住要点,简要复述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五、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六、熟读课文,积累词语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七、课外延伸,拓展视野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欣赏美图。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理位置世界第一 关注热点景观奇特生物多样课 题3、鸟的天堂教学目的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2、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3、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教学重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体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揭题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二、精读大椿树部分1、学生自由读课文。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a你为什么这样读?b、 “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学生讨论交流。检查预习。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朗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第一次 一株茂盛大榕树 (静态) 第二次 鸟儿纷飞景象 (动态)课 题3、鸟的天堂教学目的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2、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3、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教学重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体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精读写鸟部分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d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二、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三、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学生观赏,品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学生齐读。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课 题4、火烧云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的特点及形成过程。二、检查预习同桌互查预习情况。三、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1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2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3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4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5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6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7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火烧云上来时颜色不同变化及形状的不同变化的特点?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学生认真观察检查预习情况,同桌互查。学生思考: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学生阅读,指名提问。学生想象后回答。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学生再默读课文,之后,再讨论,交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回答。板书设计 颜色 多 上来了 形状 奇 变化 快 自然景象 火烧云下去了 恍恍惚惚 美丽奇异课 题语文园地一教学目的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教学重点观察景物的特点。教学难点观察景物的特点。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准备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教学活动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再次指名交流。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4、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5、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课 题习作指导教学目的学习写景作文的写法。教学重点那景物写具体。教学难点那景物写具体。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的难题。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7、写作文。学生交流讨论: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学生独立完成作文。板书设计 课 题作文讲评教学目的分享学生佳作,与学生共同评议。教学重点怎样写好景观作文。教学难点评议学生作文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优秀作文教学活动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学生点评。学生交流,指名汇报。板书设计 课 题5、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及陆游两位诗人。二、粗读古诗,把握整体1 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对诗的理解。2 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3 字词检测。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1、读后理解、学生质疑朗读古诗、体验情感。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2、读完后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3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四、总结赏读,整体强化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2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方法和体会。3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两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23首。师生评价检查预习情况,同桌互查。学生交流、汇报。学生思考,交流。学生画出自己的想象,相互交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学生交流、汇报。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横 侧题西林壁 远 近 庐山 高 低 (不识真面目,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腊酒浑农民淳朴 足鸡豚 作者向往 课 题5、古诗两首教学目的继续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简介苏轼及陆游两位诗人。二、细读古诗,深入体会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4.朗读古诗并背诵。学习游山西村朗读古诗、升华情感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配乐朗诵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4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三、总结赏读,整体强化1庐山美景让人留恋,高低不同,远近有别。2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两位作者眼中的景色。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师生评价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学生思考,交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学生交流汇报。学生思考后交流。学生朗读学生用自己话描述美景。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横 侧题西林壁 远 近 庐山 高 低 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不识真面目,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腊酒浑农民淳朴 疑无路 陷入困境 足鸡豚 作者向往 又一村 勇者取胜课 题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的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谈话导入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介绍叶圣陶。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认读并能组词。学生朗读学生思考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生长 绿 茎上 先直后弯的(墙)叶 叶尖朝下脚 细丝 爬地 铺得均匀 嫩红 渐渐上爬课 题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的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1、 简介叶圣陶。检查部分课文背诵。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学生轮流朗读 3、4、5 自然段,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三、研究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3、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5、学习了课文,我也能用自己的话写出我所看到的花草树木。学生倾听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学生朗读(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学生尝试练笔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生长 绿 茎上 先直后弯的(墙)叶 叶尖朝下脚 细丝 爬地 铺得均匀 嫩红 渐渐上爬课 题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的1、认识“蔽、搜”等7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难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3、齐读课题。二、自学课文,检查预习1、生自由试读课文。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如认读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小节。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句子。2、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四、研读课文,扩展思维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程”。2、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学生齐读课题检查预习情况,同桌互查。反馈交流讨论。学生分享讨论对句子的理解,并能用词语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画出或用橡皮泥捏出“蟋蟀的住宅”学生设计住宅广告语。板书设计 选址 特点 外部蟋蟀的住宅 内部 伟大的工程 动工时间 如何建造 怎样挖掘不断修整课 题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难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广告链接,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a、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b、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c、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舒适的住宅。二、品读课文,探究感悟1、研讨核心问题: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2、蟋蟀的住宅是如何精心建造的?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a、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b、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3、汇报交流。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升华课文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触?四、思维拓展选做题。 a、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b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 蜜蜂 蟋蟀 蝉 蝗虫 螳螂 学生齐读广告语学生总结蟋蟀住宅的特点。反馈交流讨论。学生指名朗读学生分享讨论汇报。学生独立完成练笔。板书设计 选址 特点 外部蟋蟀的住宅 内部 伟大的工程 动工时间 如何建造 怎样挖掘不断修整课 题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的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法教学准备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2、实物投影仪。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一、读题设疑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自学反馈。3、指名分节朗读。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二、观察、读文,相互印证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三、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2、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五、课外拓展复述故事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观察,能大胆提出假设。学生交流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学生交流并汇报。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板书设计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意发现-产生奇想-寻找证据-引起震动课 题语文园地二教学目的1、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4、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教学重点把自己观察的所观所想表达出来。教学难点把自己观察的所观所想表达出来。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读读写写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b洞穴 倾斜 平坦 宽敞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读读记记1、读中正音。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b按顺序齐读。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2、解疑说话。a、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b、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我的发现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4、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4、说故事。日积月累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2、读句正音。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学生交流。学生认读。学生交流讨论,指名汇报。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学生讨论交流。板书设计 课 题口语交际教学目的将观察出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学重点将观察内容有顺序、有重点的说出来。教学难点将观察内容有顺序、有重点的说出来。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什么感受?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