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籍尊重古人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读懂古籍尊重古人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读懂古籍尊重古人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读懂古籍尊重古人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读懂古籍尊重古人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懂古籍尊重古人毕业论文 对于远古的文字,后来的学者们常常从自己有限的知识面出发去进行考证和研究。当学者们自己不能够理解古籍中间记录的现象时,最简单的推诿就是把古籍记载的东西说成是神话。神话是指传说中的神仙和古代神化英雄的故事。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冒号1、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1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2、指荒唐的无稽之谈。人们对于神话不约而同形成了这样1个看法冒号神话嘛!无非是原始人凭着想象编造出来的、听起来挺好玩的、实际上没什么意思的故事。1句话,在有些人的眼里,神话就是神话,根本不能当历史来看待。 但是,在人类文化史学的研究中,神话具有最独特的位置,这是由神话的这样1些特点决定的冒号1是古远;2是流传范围广;3是极具艺术魅力。神话在它艺术光环的内核深处,无可替代地蕴藏着历史的真实。在远古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以口授的形式代代相传的。为了保证这种“口授记录”的不间断,甚至还有专门的仪式和培训,有的还把某1段历史编成琅琅上口的史诗。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神话理解成为历史记述的1种形式似乎更加准确。我们应该确信的是,神话出现的早期并非出自某些人的有意编造,它应该是人类认识和经历的真实记录。神话从本质上讲,当本期文明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它是信息积累和信息传递的手段。虽然漫长的岁月用无情的时间车轮,会把事实碾压和扭曲。但无论如何演变,它口述历史的本质则不会变。笔者正是基于希望从历史古籍中获取自然科学信息,所以才尝试着用地球翻转(即地球自转轴突发性快速翻转)的新观点解读古籍资料,以期恢复远古历史的真实画卷。读懂古籍,尊重古人。是我们作为后辈人承前启后的责任。 女娲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母系群团或氏族的著名首领之1。最初记载女娲名字的典籍有冒号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和 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些都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论著。女娲和伏羲2名并称则始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4极废,9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5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4极。”简单译成白话文即冒号传说上古时候,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忽然发生了1场自然界的大灾变,东南西北都无法正确判断了。9州大地象分裂了。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5色石块去修补苍天,砍断大鳌的足去支起上天的4角,重新建立起东南西北的4极方位。1个需要更正的基本认识就是,如果文献记载的现象是自然界曾经发生过的实际灾难,那么“神话”的说法就明显是1种错误,应该从历史学的研究中驱散那些“神话”的迷雾。 很显然,“4极废,9州裂”是1次巨大的自然灾害现象。要能够显现4极废的实际状态,必然应该有天旋地转的非人为的变动。“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现象,其实是真实的灾难现象。传说中的自然大灾变,它不是虚无的想象,而应该是在先人不理解的情况下的1种真实记录。它发生在1天之内,而动乱在几10天以后结束。在那几10天里,由于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过天昏地暗的混沌状态。地球翻转运动发生以后,岩浆喷发引起森林大火、雷电导致森林燃烧、水多陆地少,食物的缺乏自然会导致出现,残留的恶禽猛兽以老弱、儿童为食的景况。 我们在淮南子天文训里可以阅读到冒号“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段文字让我们注意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的真实历史意义,应该就是前述大灾难的根本原因。能够记录下来上述的天象变化,必须要有先期的天象记录,在地球翻转的大灾难之后,能够继续观察天象并记录资料的时候,将前后时期的天象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以后,才可以得出那珍贵的11个字的古天文研究成果。而天倾西北的现象正是地球翻转的地面观察记录。是凤毛麟角般宝贵的古董啊!在恢复远古历史的真实画卷过程中,真实的历史被合理地拼接了起来。 现代很多人都知道浙江的钱塘江江潮,那是1种海水向大陆内部的倒灌现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的“河水倒流”呢?中国的古籍中曾经记录过河水倒流问题。徐旭生先生曾经就洪水与洚水进行过考证冒号“按古初传说是写作洚水,按着战国时期普通的用法却写作洪水。孟子孥洪来解释洚,是用当时语解释古语。至于洚的意义,孟子所解释的水逆行同说文所解释的水不遵道,大致相近。许慎(说文解字1书的作者)大约是感觉到水无法逆行(逆行就是俗话所说的倒流),所以用不遵道的解释减轻逆行的意义1。”利用地球翻转的观点,对于上述的灾难现象非常好解释,就是地球自转轴的突发性快速翻转运动,导致海水飞扑大陆上,水当然就会不遵道,而且在河道中的水与飞扑到陆地上的海水会反常规的逆行。当时的人们实际观察并记录了“水逆行”的特异自然现象,而对于没有见识过那种现象的后来的学者,肯定会存在完全不可理解的状态。那么,我们应该继续保留原来糊涂的似是而非,还是接受合理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呢?同样的道理,“白蛇传”中述及的“水漫金山”和“沧海桑田”应该是被扭曲的、海水突发性漫淹大陆的另类记录。笔者把这两点也拼凑在远古历史的画卷上,依然可以作为我们解读还原远古历史真实的素材吧! 在历史上册第2卷1书中,希罗多德记录了海里欧波里斯1位僧侣告诉他的资料冒号“(142)埃及人和他们的祭司所告诉我的事情就是这些了。他们跟我说,从第1个国王到最后的那个海帕伊司托斯的祭司,中间总计是3百4101世,而在这1段时间里,他们也就有相同数目的国王和祭司长。3百世是1万年,3世等于1百年。不把3百世计算在内,剩下的4101世则是1千3百410年。这样算来,全部时间就是1万1千3百410年;他们说,在这全部时期当中,他们没有1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告诉我说,在这1段时期里,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了4次;两次它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的,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的。”没有地球翻转的观点之前,看见这样的记录,任何人都会非常坚决地认为是荒诞的神话。事实上这段文字确实被历史学家们置于“神话和无稽之谈”的学术禁区内。可是记录者却明确记载着说冒号“没有1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当事者没有承认是神,记录者也没有说是神,偏偏被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和人们1起认为是神话。可悲的学术研究水平啊!这样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学者没有读懂古籍记载的内容,而自己又不求甚解的论述。以致于谬种流传,祸害无穷!按照地球翻转的观点计算冒号两次同向的翻转可以使地球的南北两极发生1次倒转置换,那时侯就会出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现象;大约4次翻转能够完成1回近似的回归。按照2次太阳从西边升起进行推演,至少应该有8次翻转,再加上现在的状态,在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时期内,应该已经有8-10次地球翻转的现象发生过。而把这些珍贵的文献记录说成是“神话”,显然荒谬地误读了历史古籍。 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上册第2卷1书中记录道冒号“(19)尼罗河在泛滥的时候,它不仅泛滥到3角洲上去,而且也泛滥到被认为是属于利比亚和阿拉伯的那些地方上去;它泛滥到离两岸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有时远些,有时则近些。关于这个河的性质,不管是从祭司们那里,还是从别的人那里,我都听不到任何东西。戏特则想从他们那里知道,为什么尼罗河从夏至起便开始上涨并1直上涨1百天,为什么在这段时期过去以后,它的水位立刻就退落并减弱水流,这样在整个冬天1直保持着低的水位直到第2年夏至再来的时候。我曾向埃及人打听,尼罗河有怎样的性能而使自己具有和所有其他的河流相反的性质,但关于这件事,我从居民那里得不到任何说明。”希罗多德记述的尼罗河的特殊现象,谁能够解释清楚呢?后来的学者于是就把那些记录,封闭在“神话和无稽之谈”里面,自己不去研究,也不引导其他人去研究,继续让时间加重尘封的程度。用地球翻转的观点去解释就是冒号在最近1次地球翻转运动之前,也就是“天倾西北”之前的时期,地球现在的北极和南极可能分别处在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左右的位置。当地球自转轴的北极指向太阳的时候,在北半球的夏天即极昼时期,地球上的水体在太阳起潮力的影响下是会向太阳凸起的。在夏至持续涨水1百天的现象,其实是地中海海水面的持续起潮运动现象,这样解释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1点点牵强附会。古籍记载的历史现象被我们读懂了的时候,1切现在自然科学上的不少疑难问题,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前述的希罗多德记录的灾难次数并不是唯1的推论结果。“在中国,已经消逝的时代被称为纪,据说,从太初时期到孔子诞生,其间人类已经度过10个纪。每1纪结束时,山崩地裂,海水暴涨,河流转向,淹没地上万物,毁灭所有生灵2”。印度宗教典籍提到“7个太阳纪”,每1个都在洪水、大火或暴风中结束。埃及、中国、印度这些不同民族的古老文献中,记述的相同内容的历史记录,应该正是地球翻转导致全球性大灾难的这个自然现象,曾经在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真实记录。当历史学家依照笔者的“地球翻转”的新观点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