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窜状况分析及下步治理对策.doc_第1页
汽窜状况分析及下步治理对策.doc_第2页
汽窜状况分析及下步治理对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窜状况分析及下步治理对策油藏埋深浅,油层有效厚度薄,原油粘度高,属剥蚀面遮挡浅层小断块特稠油油藏,采用五点法井网蒸汽吞吐开发。随着吞吐周期增加,采出程度的提高,油井汽窜日趋严重,目前区块已大面积汽窜,导致单井油层动用严重不均,蒸汽波及面积受到限制,热效率降低,油井的排水期延长,周期油气比下降,吞吐效果变差,区块稳产难度大。对于汽窜的治理,主要经历了组合注汽、调剖、组合调剖和组合注汽相结合、组合调剖和返层补孔相结合四个阶段,但随着返层补孔工作和吞吐周期的增加,汽窜通道也在随着改变,汽窜日趋加剧,另外08年新部署的油井与老井汽窜干扰也很严重,所以很有必要对当前的汽窜状况进行仔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当前区块汽窜现状的分析,分井组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油田开发的需要。1 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现状属于不整合接触、断层遮挡油藏,地层倾向南东,倾角1218,走向北东。主要储集层段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储层岩性以灰白色砾状砂岩、砾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灰色泥岩、页岩、砂质泥岩夹油页岩互层 胶结物以泥质为主,胶结类型一般为孔隙式胶结油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为30. 44 %,平均渗透率为22094 10m 。该区油藏埋深 75245m,原油相对密3度分布在 0. 93610. 9666g/cm 之间,含蜡2. 87 %9.06 %,胶质、沥青质含量16. 3 %33. 43 %,含硫量0.03 %0.12 %,凝固点-2 7 。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1125820876MPas。属浅层稠油油藏。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1. 02 2. 51MPa, 油藏温度为21.7 25.5 ,地温梯度为 4.0 /100m。2004年8月对该区块进行试采,2005年进入区块进入全面开发阶段,20062008年区块进一步完善井网,进入滚动开发阶段。区块开发采取一套开1发层系,两套开发组合,主力油层有2. 3、5. 6,其中2.3为一套开发组合,5. 6 为一套开发组合,储层厚度6.42.4m,平均4.9m,平均有效厚度4.1m,采用五点法井网蒸汽吞吐开发,截止到2008年10月份区块共计投产油井73口。2 汽窜现状分析从2005年区块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开始,汽窜开始变的越来越严重,由最初的年汽窜35井次,上升到目前年汽窜47井次,影响产量也逐年增加,由最初的年(2005年)影响产量683.8吨,上升到目前的年(2007年)影响产量907.7吨,而2008年1-10月份,汽窜总井次达到了117次。表1 分年限汽窜影响程度统计层系H32,3H35,612005年2006年2007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井次3410325237影响产量/t-42.4-202.6-301.4-595.9-723.2-606.32.1、油井汽窜区域化2008年1-10月份,本区块共计返层16井次,其中由H35,61上返到H32,3共计13井次,截止到08年10月份,区块开采H32,3的油井有45口,开采H35,61的油井有24口,最终形成了两套开发组合的汽窜现状。(图2)2.2、层间汽窜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在一些井区不同层间发生汽窜呈上升趋势。2.3、新井与老井之间的汽窜严重2008年本区块共计投产9口新井,其中2口更新井。3 治理对策对于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的油田,特别类似于本区块浅稠薄油藏,在开采的过程中,汽窜是在所难免的,汽窜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本文认为在浅稠薄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采用组合注汽、调剖堵窜等手段,一层程度上延缓了汽窜的发生,因为在油井开采初期,由于汽窜通道少,汽窜井少,影响范围有限,采用组合注汽、组合调剖与组合注汽的方式,减少了汽窜的影响,基本上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但随着生产周期的延长,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汽窜的发生必须有对应的汽窜通道,通道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目前人们所采用的技术对汽窜通道的改善并不理想,即治理(这里指调剖堵窜)前后汽窜并未明显改观,反倒是继续加剧。但并不是说,调剖并没有效果。本文认为,对于汽窜的治理应该加大调剖的力度,不要局限在以往的单井调剖到目前的组合调剖,而应该发展到整个小区域内的面积深度调剖,使蒸汽波及到更大的体积,另外采用调剖与完善补孔相结合的手段,先调剖一是抑制汽窜,改善主力油层平面矛盾,提高蒸汽波及体积,二是改善剖面矛盾,由于主力层经长期开采,孔渗性提高,加上差油层本身物性比较差,若不采取调剖,差油层将难以有效开发;调剖后对差油层进行补孔,由于平面、剖面矛盾得到改善,主力油层生产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差油层也得到较好的开发,最终实现增油的目的。具体的治理对策如下:1.继续优化注汽参数。注汽组合是在动态调整下进行的,所以注汽参数的优化,也需要动态的调整,特别是调剖后组合注汽的井组,更需要甄选合理的注汽参数,随着油井汽窜区域化,合适的注汽速度和注汽量尤为重要,另外对于不同层汽窜治理,应根据夹层的胶结程度、厚度及稳定性,合理设计注汽参数,避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