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晋的经济特征.ppt_第1页
京津冀晋的经济特征.ppt_第2页
京津冀晋的经济特征.ppt_第3页
京津冀晋的经济特征.ppt_第4页
京津冀晋的经济特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囯经济发展趋势与华北地区的经济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刘霞辉 一 中囯经济发展趋势 从一国经济成长的长期历史看 人均产量增长分为两个阶段 在人均资本存量处于较低水平的增长阶段 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 人均产值也呈加速增长之势 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 被经济学界看成起飞阶段 但加速经济增长并不是永远持续的 而是有一时间限度 当人均资本存量达到某一水平时 存在一拐点 高速增长到该点后 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进一步增加 人均产出将在越过该点后呈递减的增长趋势 其后就是遵循新古典增长的足迹 即规模收益递减 趋势之一 工业化加速期已近结束 2017年将中国完成工业化 进入后工业社会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布局主要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这是空间 资源和人口的再配置优化过程 到2020年中国完成工业化后 城市化率达到60 相当于进入到了工业化后期的城市化水平 工业结构变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 以普通日用品产业为领先部门的经济增长 197 1981 手表 自行车 缝纫机 收音机和光学照相机等直接满足生活需求的产业部门发展迅猛 并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先部门 其中手表 自行车 缝纫机一度成为当时百姓梦寐以求的 三大件 197 年 1981年期间 收音机产量 实物 本节同 年均增速高达23 32 而同期手表 自行车 缝纫机的产品产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 12 18 72 19 51 包括洗衣机 电风扇 冰箱及彩电制造等在内的家用电器业则纷纷开始暂露头角 统计数据显示 1979年家用洗衣机产量仅为1 81万台 而在此轮经济周期的后两年 1980 1981年 产品迅速增至24 53万台和128 08万台 同样 1979年电风扇民仅为233 1万台 1980年即增长至723 7万台 到1981年进一步增长到1049 9万台 家用电冰箱的发展也颇为类似 1979年的产量为3 18万台 至1981年则已经增长至5 56万台 两年内增长了74 82 2 以家用电器业为领先部门的经济增长 1982 1990年 彩电 冰箱 洗衣机也成为八十年代后期人们普遍追求的新 三大件 家用洗衣机产量在1981 1988年的年均增速高达59 87 而电风扇 彩电及家用电冰箱及房间空调器在1982 1990年间的产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 91 59 79 63 45 和37 17 较同期全国GDP9 74 的年均增速高出数倍 3 以汽车 家电行业为领先部门的经济增长 1991 1999年 随着90年代以来城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 家用汽车也开始进入富裕家庭 由于汽车产业的高产业关联度 能带动钢铁 机械 电子 橡胶 玻璃 石化 建筑 交通 服务等5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这就使得汽车业无可争议地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领先部门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4 以信息产业 汽车业及房地产业为领先部门的经济增长 2000 2008 进入21世纪以后 强劲的内外需使得以集成电路 移动通讯 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领先部门 而自2000年开始进入统计年鉴类目的的移动通信手持机 在2001 2007年期间的产量增速同样高达39 83 1998年进行住房制度改革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由此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式启动 2003年后住房需求在银行资金的助推下 井喷式 爆发 房地产业的产业链条长 能够有效带动钢筋水泥等原材料产业 耐用消费品产销产业 装修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因此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繁荣 2000 2009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 74 增加值总额占全国GDP的比例接近5 无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 趋势之二 城市化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提升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产业的效率 通过城市的 规模经济 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并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由诺瑟姆1975年总结为城市化发展曲线 即S型曲线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 此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10 以后城市化水平才略微加快 第二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 70 之间 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 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 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 才会逐渐稳定下来 第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 此时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 城市人口保持平稳 中国2008年的城市化率为45 68 正处于加速阶段 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 预计在2011 2016年之间 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 这一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 09 城市化率则在47 93 53 37 之间 此后中国的城市化增长逐步放缓 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67 81 鉴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很大的比例 且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等因素的影响 68 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 此后城市化水平维持在68 左右一个较长的时期 目前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一半 GDP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 同时 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 94 不断上升至2008年的40 1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7 92 上升到2008年的45 68 在2003年以前 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中国的城市化率 2003年以后 中国的城市化率开始高于第三产业与GDP的比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化率仍低于第二产业与GDP的比重 第三产业则相对停滞 处于40 左右的水平 它的发展空间很大 趋势之三 创新刚起步 产业技术的选择要基于对适应现实要素禀赋特征的考虑 对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而言 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 主要是商人和工程师起到了领导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数量扩张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简单低质量的产品 市场开拓 新企业的进入 行业的迅速发展 TFP增长缓慢和盈利能力下降 第三阶段是质量改进阶段 特征是不断的创新 并发的模仿 质量改进 低效企业的退出 行业发展慢和TFP增长快速 应用的是品牌战略和产品质量认证 二 北京 北京市简称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 经济 交通和文化中心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 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相连 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 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其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 蓟 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 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时尚的全新面貌 迎接每年超过1亿4700万的旅客 此外 现在的美国和古代中国也有许多城市定名北京 1 概况 全市面积16 410 54平方公里 2007年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9名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其中市区面积1 368 32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1 254 2平方公里 中国城市第1名 山地面积10 417 5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62 平原面积6 390 3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的38 全市常住人口1755万人 2009年 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6名 全市人口密度1 069人 平方公里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4名 次于澳门 香港 上海 其中外来人口509 2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9 市区人口1 043 9万 2008年 中国城市第2名 次于上海 人口密度7 629人 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8 17 死亡率4 75 自然增长率3 42 2008年 北京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一亿 居全国之冠 11 865 9亿元人民币 2009年 比上年增长10 1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10名 港澳台除外 人均GDP67 612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7 3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名 次于上海 港澳台除外 人类发展指数0 897 2006年 中国省级行政区第5名 次于香港 台湾 上海 澳门 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区划范围经过五次调整 直到1961年形成了今天16区 2县的格局 截至2007年 北京共有134个街道办事处 142个建制镇 41个建制乡 2554个社区居委会和3955个村民委员会 其中地处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和宣武区四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 而随着城市的扩张 朝阳区 海淀区 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 形成了 城八区 的概念 规划中北京市城区的范围是北京五环路以内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先后有数个近郊县改为区 解放前 北京是一个区域性商贸中心 工农业生产都不发达 农业基本上是半自给的自然经济 商品率很低 生产条件很差 工业则以手工作坊为主 近代化的工厂很少 商业方面虽然有过较好的基础 但经过连年的战乱许多店铺都处在倒闭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以后 北京迅速完成了恢复生产的任务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 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北京经济发展已经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2 经济特征 北京市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产业基础也比较雄厚 目前已初步形成电子 生物医药 新材料 汽车 装备制造 新型建材 钢铁 化工 食品 服装 印刷等行业迅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近年来 以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 光机电一体化 生物工程与医药 都市工业 石化新材料等为重点的六大工业支柱行业快速发展 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优势突出 电子信息 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餐饮业等较为发达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一直是居北京市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行业 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又都在北京市工业5个耗能最多的行业之列 1 规模 北京工业基础规模分别为上海 天津的45 1 和75 9 从部门来看 北京有11个部门大于天津 其中家具 印刷为津的3 5倍以上 有8个部门大于沪 其中家具为沪的16倍以上 其他多数部门京小于津 沪 2 基础率 基础率即基础就业占总就业的百分率 北京工业的这一比率为61 0 即大致100个工人中有61个是为外部市场服务的 低于津 沪两市 后者基础率分别为72 4 和77 2 这表明 与津 沪相比 北京工业 内向性 较强 但分部门来看 相对津沪而言 北京饮料 缝纫 家具 印刷 工艺美术品 建材制品等工业具有较强的 外向性 3 等级 北京地区性基础部门有 煤炭采选 石油加工 饮料制造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 家具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 建材制品 化学纤维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食品 纺织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化学工业 医药 橡胶制品 塑料制品 造纸及纸制品以及机械工业 超地区性基础部门为 饲料 缝纫 印刷 文教体育用品 工艺美术品 金属制品 交通运输设备 电气机械及器材 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仪表仪器工业 它们主要归属耗水小 污染轻的工业 北京地区性基础规模分别为津 沪的3 7倍和6 9倍 而超地区性基础规模分别只有津 沪的44 和24 这表明 北京是一个地区性较强的工业中心 4 结构 在工业基础结构中 北京污染轻且中 低度耗水的基础占81 9 较津78 8 高出3 1个百分点 而较沪83 4 低1 4个百分点 而重污染且高耗水的基础则占15 7 虽较津18 4 的水平低但高于沪的14 8 北京污染轻且中 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基础部门占49 6 分别较津38 9 沪47 3 高出10 7和2 3个百分点 北京污染轻且低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工业基础占22 7 分别较津 沪高出5 1个和8 7个百分点 北京的资源环境 城市定位决定了北京的发展空间在第三产业 在30个服务行业中 除地质勘探与普查 水上运输为非基础部门外 北京其他28个行业均为辐射全国的超地区性基础 规模最大的7个基础部门依次是 土木工程建筑 批发零售贸易 教育 科学研究 国家机关 居民服务 企业管理 其规模多在10万人以上 最小的5个部门依次是 保险 政党机关 广播电视 咨询服务 金融 邮电通讯 基础率最高的10个部门依次是 科学研究 综合技术服务 咨询服务 勘察设计 文化艺术 企业管理 房地产管理 公用事业 航空运输 土木工程建筑 北京服务基础规模大于津 沪 分别为二者的2 30倍和1 39倍 服务基础率高于津 沪 分别较二者高出8和4 9个百分点 北京超地区基础部门为28个 而上海26个 天津23个 这表明 北京是规模较大 外向 程度较高 门类相对齐全的服务中心 1 独一无二的全国性政治中心 北京国家机关 政党机关均为超地区性基础 基础率分别为72 6 和47 0 而上海国家机关为地区性基础 政党机关为非基础部门 天津国家机关 政党机关为地区性基础 这表明 与首都地位相对称 北京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全国性政治中心 2 规模最大 门类齐全的全国性文化中心 北京各项文化活动均为超地区性基础 社团 文艺 广播 电视 卫生 体育 教育和科研分项基础规模依次是上海的2 4 2 5 6 0 1 1 4 2和2 7倍 总基础规模系上海的1 8倍 上海除广播电视为地区性基础外 其他各项文化活动均为超地区性基础 天津广播电视为非基础部门 文化艺术为地区性基础部门 只有社会团体 卫生体育 教育和科学研究为超地区性基础部门 3 规模最大的全国商业性服务中心 北京商业性服务基础规模为上海的1 16倍 天津的1 99倍 从京 津 沪比较来看 北京是 土木工程建筑业和勘察设计基础强度最大而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弱于上海的 最大的全国工程服务中心 最大的全国房地产管理中心 最大的全国信息服务中心 最大的全国企业管理中心 最大的全国金融中心 最大的全国陆路和航空运输中心 公共饮食基础最大 仓储基础最弱 总规模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全国商业中心 最大的全国居民服务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