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董仲舒《春秋繁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伸舒春秋繁露研究 中文摘要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公羊学经舞,其生卒年今已不能确考。董仲 舒年少时即开始研治春秋,汉景帝时擢为博士,汉武帝元光元年 ( 公元前1 3 4 年) 以贤良对策受到赏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等建议被武帝采纳。出任过江都相、胶西相等职,元狩二年( 公元 前1 2 1 年) 以老病致仕,自是不复出。董仲舒著作颇多,有春秋繁 露、春秋决狱、贤良对策等,其中以春秋繁露影响最为深 远。春秋繁露单行本有南宋的“楼钥本 、明锡山华坚兰雪堂铜 活字印本、明周采刻本、明王道煜刻本、明西湖沈氏花斋刻本、清武 英殿聚珍本,还有卢文诏校本和凌署注本,此二者皆以武英殿聚珍本 为底本。另外,清代的苏舆撰有春秋繁露义证十七卷,此本有清 宣统元年刻本、宣统二年刻本。春秋繁露利用公羊传所释春 秋史事,以综合解说春秋为宗旨,通过“端多连,一空博贯、 “以意见志 、“春秋无通辞 等释义方法阐释出了诸多重要而又 有深远影响的春秋大义,主要为“人道浃而王道备”、“大复仇 之义、“攘夷之义、“为臣”之义、“重志”之义、“无苦民之义、 “三世 之义等。另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还构建了天的体系, 将其分为自然之天、道德之天和神灵之天,并第一次把天和阴阳结合 起来,提出了系统的天道阴阳理论,用来解说春秋灾异,并通过 解说春秋灾异对现实社会政治中的各种问题予以评说,力图用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政治理论改造现实。董仲舒作为西汉著名的公羊学大师,其在春 秋繁露中所阐发的春秋大义、天道阴阳思想,一方面构建了自 己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在民族政策、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教育与 官制等方面对汉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董仲舒生平及春秋繁露版本 二、春秋繁露之春秋大义及释义方法述论 三、春秋繁露中的天道阴阳 四、春秋繁露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义天道阴阳汉代政治 分类号:g 2 5 6 u 山东师范夫学硕=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e t w e 娥惩h 黼d o 鹋z h 强g s h 毽i s 鑫巍黻。醢ss e h o l 琵,w 嘲eh i sb i m l y e a r sc a n n o tb e e n6 x e d z h o n g s h ub e g a ns t u d y i n g 印砌留口甩d 4 髓f 正f ,”刀 、他e nh ew a sy o u n g ,e z n p e r o rj i n ga p p 。i n t t e dh i sa sb o s h i 。e m p e r o rw u a p p r e c i a t e dh i mv e 秽m u c hb e c 龇s eo f h i st h o u 曲t s ,s u c ha s r e p e a l i n g o m e r10 0s c h o o l s , m a k i n g c o n 如c i a n i s m o v e w m e l m i n g ,h e o n c e g 淤e 趣e di n 羹a n g d u 强d 弧a 。蠢,弧es e c 。硼y e 瑟o f 雒s h o u ( 1 2 l b c ) h eq u i t e ds e r v i n gf b rt h ee m p e r o rb e c a u s eo fo l da n ds i c k ,o fc o u r s e ,d i d n o tr e t u m 王i sw o r k sm c l u d i n g :( 协“撑矿材j k 刀j 坞( 孺甜托g m 妇纠i ,口力d 诚隐拶醛班嬲瑟燃,。f 越l ,国删g 妇而羚勉,h a s 也em o 或纽一站鑫出i 建g i n n u e n c e i 二:獗“甩g f 扣尼,朋h a sd i f - f e r e e 玎【t 心n d so f b o o k s t h e r ea r eb o o k s b yl o uy u e i ns o n gd y n a s 够,a n dc o p p e rm o v a b l et y p ep r m t e db yx i s h a n a 嚣缀遮l 黢x u et 勰gi nm i 遐d y 鼓a s 毋,a l s ob yz h o uc a 至,w 勰g d a o h m ,s h e ni nh u a z h a ii nw e s tl a k e ,t h ew u y a n g d i a ng o o db o o ki 1 1 q i n gd y n a s 够, l uw e n c h a o 鞠dl i n g s h ub o mb a s e do nt 董l i s b o o k a n o t h e rb o o kw a sb ys uy uc a 王l e dc h u n q i uf a n l uy 协e n g1 7v o l u m e s ,i t h a st w od i f f e r e r mt y p e s ,o n ew a sf i n i s h e di nf l r s ty e a ro fx u a nt o n ga n d 也eo 也e fw a s 蠡也es e c o 珏dy e 黻辩e h 强q i 疆f 巍l 疆秘毯s e sm eh i 建。攀 m e t e r i a l smg o n g y a n g z h u a n ,t og e t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x p l a n a t i o n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a n d u s e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 ,s u c ha s “o n et o 越l ”,g e 撼懿g 凇b i t i 。鑫s 知趣w o 薹d s ,“s p 矗塔馘da 睡u 凇a 斌鑫l s 囊鲻 n o g e n e r a li n t e r e t a t i o n ”,t o f i n do u l tt h ed e e pc o n n o t a t io ni n s p r i n g a n da u t u m n 加m a l s t h e s ec o n n o t a t i o ni n c l u d i n g t h eg u i d el i n e so fm e h i 山东筛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o e i e 秒鑫蹩a l l p e a d i 黩g 鑫n dt h el 鑫w s 如rm l i n gm ee o u 稳馘a r e 融粕矗黟”, “b i g 、r e v e n g e ,“a m i 峨g g r e s s i o n ”, “b e i n g t h e m i n i s t e r , r e g a r d i n g 锄b i t i o n s ”,n os u f 艳r i n gp e o p l e ”,e t c i na d d i t i o n ,d o n gz h o n g s h ui nt h e 国翮和风嚣玩c o 费s 锄文e d 也eb e 勰e 楚i 羹搬es y 蹴撒,幻kd i ¥i d e d n a _ 七u r eh e a v e n ,t h eh e a v e no fm o r a la n dt h eh e a v e no fg o d ,a n d “w a s t h ef i r s tt i m ec o m b i n i n gy i na n dy a n gmas y s t e mt oe x p l a i nt h e 印,孵 露斑露彳戚f 删露 c a t a s t 曲i s t ,勰d 缸o 坞圭l 搬e e x p l 赫教i o 芏l s 西也e c a t a s t r o p h i s t ,h ec o m m e n t e do n t h es o c i a la n dp 0 1 i t i c a lr e a l i t i e s ,m o r d e rt om a k ei tab e t 嚣s o e ie 够a s 也ew e s t e mh 醐d y n a s t yf a m o u s s c h o l 默,d o n gz h o n g s h u t h o u g h t si n 锄翮霉觑鼬嚣扬雠t h e 触eh a n d b u i l dt h e i ro w ni d e o l o g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i nn a t i o n a lp o l i c y ,t h e1 e g a l s y s t e m ,e c o n o m i es y s t e m ,e d u c a t i o 蠢搬do 蕊e i a le l e e t i 稳s y s t e 壤,w 赫c h a l lh a d 卅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p o l i t i c smh a nd a n a s t y i nt h i sp a p e r ,m e c o n t e n ti sb r o a d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l ,d 。羲gz h 。鼓g s 魏较sl i 凳铋d 盘e国堋譬蕊而嚣玖v 粥i 强 2 ,m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s p r i n ga n da u n u n ni nt :锄烈,l 留f l ,f k 栉胁 3 ,t h ey i na n dy a n gh e a v e ni nc 锄“席g 伽,h 行胁 4 ,( 泌搿搬譬函j 珞嚣勉sp o l i 塞i e 銮i n 基u e 廷e et o 也eh 觚垮n a s 够 k e yw o r d s :d 0 n g 办。n g s h uc h u n q i uf a n l u 弧ee o n n 洲i 潍o f s p 斑喀a n da u 奴l 撙n y i n 勰dy a n go f h e a v 擞 h a nd y n a s 妙p o l i t i c s c a 蛔昏。呵: g 2 5 6 i v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壁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戏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翻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聚,也不包含为获得一一一一一。一(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骥的,本挂耀空) 戴其他教育机构战学位或证书使脯过的材 料。与我一阍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一虢乌 。v 容 导舞签字:乏乏,邶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鼹堂撞有关僳瞥、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潮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都或部分内容缟入有关数据痒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戡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鳃密后适霜本授权书 ” 氢卜 岛曲 谬拈秽 7 马吒 已n 氢 ,胃 戳, 者 年 弗 舅 文 鼹 论 忿 穰 麓 学 霉字签 引言 在儒家的经典文献当中,春秋是很特别的一部,它本是史文, 只是记事,经文本身看不出任何“义”。然而古往今来,历代儒者对 春秋经义又发挥得最多,说解春秋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其 中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是极为重要的一部。董仲舒作为西汉学者 当中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公羊学经师,因其对春秋学的贡献, 更由于他对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 对象。但由于传世著作很少,且古代学者大都围绕今古文之争予以评 说,如宋之欧阳修、叶梦得,清之刘逢禄,以及近代之康有为等,面 对于春秋繁露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研究。现代学者对董仲舒及春 秋繁露有所重视,如周桂钿、王永祥、马勇、余平治等都有对董氏 的专f l 研究,但也仅限于生平、思想的研究,且大多数是从政治层面 和哲学层面。春秋繁露是以综合解说春秋为宗旨的,其中提 出许多重要而有影响的春秋之义,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从春 秋学的角度系统研究春秋繁露的著作。 根据上述学术界关于董仲舒及春秋繁露的研究现状,以及本 学科的特点,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述董仲舒的生平以及春秋 繁露的名称、版本内容等问题,重点是论述董仲舒在春歉繁露 中提出的各种春秋之义以及理解春秋的主要方法,同时将比 较深入地探讨董仲舒提出的天道阴阳理论,最后将简略考察董仲舒的 春秋学对汉代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总之,本文的目的就是借此 深入认识春秋繁露的内容价值及其影响。在汗牛充栋的历代春 l 秋学著作中,除三传外,春秋繁露是影响最为深远者之一。 本文重点研究它的内容、价值及其影响,对文献学、春秋学的研 究无疑都将是有意义的。同时,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春秋 学基础之上的,而他的政治思想对汉代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汉代的政治实践又为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从这个层面 上说,本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及制度史的研究也将不无意义。另外,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本文通过对春秋繁露的研究,对今入深 入理解传统文化,或也不无裨盏。 第一章董伸舒生平及春秋繁露版本 第一节董仲舒生平及其著述 董仲舒不仅是西汉学者当中影响最大的公羊经师,同时也是秦汉 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清人梁启超在其中国古 代学术思想变迁史中说:“两汉之以著述得名,惟江都、龙门二子 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又言:“江都繁露,虽以说经为 主,然其究天人相与之故,衍微言大义之传,实可为西汉学统之代表。” 今人马勇在其旷世大儒董仲舒中称:“他的思想既是秦汉之 前中国传统思想的系统总结,又是秦汉社会开辟新时代的思想独创。 董仲舒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春秋大义的阐释不仅深刻的影响了汉代 社会的发展,而且对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至 关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字宽夫,西汉广川入( 今河北省景县) 。其生卒年代 由于史记、汉书等汉代文献均未提及,今己不能确考,所以是 一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对此,近代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 、 清人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附录董子年表中认为董仲舒生于汉 文帝刘恒前元元年( 公元前1 7 9 年) 。2 、旋之勉董子年表订误则 认为董仲舒的生年应在孝惠、高后时( 公元前1 9 4 一公元前1 8 0 年) , 然具体何年则不能确考,而其年表的始年仍采用了苏舆的说法。3 、 韦政通编著的董仲舒年表在参考了苏舆的董子年表、刘汝霖 的汉晋学术年表、李威雄的董仲舒与蘸汉学术所附瑟汉学 术思想发展一览表、柏杨的中国历史年表以及本田成之中国 经学史所附中国经学年表等数十种文献的基础上,仍如实表示 董仲舒的生年不详。4 、章权才在其董仲舒生卒年考中断定董仲 舒生于高祖初年。5 、今人周桂钿在董学探微第一章董仲舒考 及其所附董子年谱考略中,详尽征引资料,论证董仲舒的生年乃 汉高祖九年( 公元前王9 8 年) 。但周先生的论证颇有牵强之处。6 、今 人王永祥则在董仲舒评传之附录董仲舒年谱中认为董仲舒生 于汉惠帝三年( 公元前1 9 2 年) 。以上是关于董仲舒生年的几种观点。 关于董仲舒的卒年说法也不统一,苏舆在其董子年表中认为董仲 舒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 0 4 年) ,这一说法被周桂钿认同, 他在董仲舒考中采用了这一说法。王永祥认为董仲舒卒于汉武帝 元封五年 公元前1 0 6 年) 至太初元年( 公元前王0 4 年) 之间,与苏 舆所考证的时闻接近。章权才则认为董仲舒卒于武帝元狩末年( 公元 前1 1 7 年) 或元鼎初年( 公元前1 1 6 年) 。而华友根在其专著董仲 舒思想研究所附的董仲舒年表中则认为董仲舒卒于汉武帝元鼎 二年( 公元前王王5 年) 。总之,关于董仲舒的生卒年闻题还有待于进 一步的考证。 董仲舒主要生活于汉武帝时麓,这一时期是西汉王赣的鼎盛期。 汉初孝惠、高后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平定外姓藩王,后经文景 之治以及武帝颁行推恩令、在中央建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等政策的 实施,政治上趋于稳定,经济上日益繁荣,国力强盛。在思想文化方 面,这一时期也相对宽松。孝惠四年( 公元前1 9 1 年) 废除限制思想 文化发展的“挟书律”,置写书之宫,于是孝文时“天下众书往往颇 出,皆诸子传说。 2 1 武帝又广开献书之路,更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 坑儒丽秘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退隐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入 世,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文化局面,儒学尤其是经学开 始走上独尊之路。董伸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 思想、学术自由的大背景下开始其治学之路的。 董仲舒少年时代基已开始博览先秦诸子,研治春秋以及阴阳 五行学说,然由于没有确实的史料,其师传今已难以详考。董仲舒对 传世的儒家经典如周易、诗、书等均有深刻丽独到的见解。 汉书韩婴传说董仲舒曾与精通诗、易的韩婴“论于上前”。 他学习刻苦,专心一意,史记、汉书本传均言其专心学业,“盖 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王充论衡儒增亦载:“儒书言董仲 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 桓谭新论本 造说:“董仲舒专精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 汉景帝时 擢为博士,博士是当时的宫职,初见于战国,秦继之,汉兴亦设博士 之宫。但由于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加之窦太后又好黄老,所以 这一时期董仲舒虽己为博士官,却不任事,无任何权位,政治上没有 什么建树,而是广招生徒,私相传授,培养了一批推行儒学的合格人 才。汉书董仲舒传载:“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史记说董仲舒弟子通经学者“以百数”,而且都很出色,如褚大 为梁相,赢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吾丘寿王则宫至光禄大 夫、侍中,大史学家司马迂也曾师从董仲舒,他在太史公囱亭中 说:“余闻董生日: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 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武帝继位后一改 文景时清净无为、因任自然的施政方针,采取积极措施,讲文治,修 武功,举贤良对策笼络人才。元光元年( 公元前1 3 4 年) ,汉武帝令 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围绕天人关系问题,董伸 舒回答了汉武帝三条策问,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 班固全文收入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因此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许多意见被武帝采纳,汉书董彳中舒传说:“及仲舒对赭,推明孔 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始发之。 然而汉武帝虽采纳了董仲舒的诸多建议,却并未重用他,仅任其为江 都易王刘非之相。汉书董仲舒传载:“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 江都相,事易王。 武帝元光四年( 公元前1 3 1 年) 免江都相,为中 大夫。武帝建元六年( 公元前1 3 5 年) 春二月,辽东高庙灾;夏四月, 长陵高园便殿火。对此,董仲舒以春秋为据,联系实际,推说其 意,著灾异论,借天人感应大谈政治得失,获罪下狱,盾幸蒙不 诛,“于是竞不敢复言灾异 。元朔三年( 公元前1 2 6 年) 武帝免仲 舒太中大夫,徙相胶谣王。因胶西王刘端为人“强足以拒谏,知足以 饰非 ,故董仲舒“恐久获罪”,于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1 2 1 年) 以老病致仕,“疾免居家”,自是不复出,“终不问产业,以修学著书 为事 。然朝廷凡有大事,常下诏垂问,汉书楚元王传载:“( 伸 舒) 以老病免归,汉有所欲兴,尝有诏闻,仲舒为世儒宗,定议有益 天下。甚至重大案件朝廷也派使者或廷尉张汤前往“问其得失”。 董仲舒皆以春秋为依据,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一一作答,共决重 要案件2 3 2 件,后编为春秋董仲舒决狱一书,成为汉代乃至后世 司法断案的重要理论依据。 +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据汉书记载有一百二十三篇。今存春 秋繁露八十二篇、天人三策三篇,另有春秋决狱等。关于 春秋繁露,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汉书董仲舒传仅言: “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藩露、清明、竹林 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现行春秋繁露共七 十卷,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为缺文,实存七 十九篇,且其中某些篇名已有异于汉书所载。总观春秋繁露 一书,言春秋及与之相关者占十分之六七;言阴阳天道者占十分 之三四。从其篇名以及内容来看,既切合了当时政治的需要,又阐明 了经术,很好的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形势并为之服务,并充分继 承和发展了春秋学,这对确立儒学在汉代学术界和思想界的统治 地位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春秋繁露名称的来源历来说法很多, 如逸周书王会解:“天子南面立,统无繁露。 注云:“繁露,冕 之所垂也。 博物志:“牛亨问崔豹:冕旒以繁露者何? 答日: 缀玉而下垂,如繁露也。”这两种说法皆将“繁露作为具象,而 无法说明董仲舒使用时的本意。又周礼大司乐贾公彦疏:“繁, 多;露,润。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 玉海:“董仲舒春秋 繁露以属辞比事,有连贯之象焉。”此两种意见可能更接近董仲舒 的本意。 天人三策,又称贤良对策,载于汉书董仲舒传。是武 帝元光元年( 公元前1 3 4 年) 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董仲舒以贤良 对策之文。其中心议题为天人关系问题。天人三策共包括三策: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 和“性情”问题。董仲舒回答了武帝关于天 元、符命、灾异、情性、阴阳、刑德,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等问题。 阐发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点。第二策,主要是黄老之学与儒学 之区别及任德任刑问题。董仲舒指出了黄老尚质儒学尚文,另就仁义 教化和刑罚杀戮之不同及两者如何结合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 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的观点。第三策,围绕 天人古今关系及“道”展开论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总之,董仲舒通过贤良对策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他的哲学、社会、 政治、学术等方面的观点,对汉武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决狱,今汉书艺文志载有公羊董仲舒决狱十六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篇。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 尉张汤就其家而闯之,其对皆有明法。”后汉书应劭传对此作了 更加具体的描述:“故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 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 动以经对,言之详矣。”f 3 盖此二百三十二事当即志之十六篇。隋 书经籍志作春秋决事,新唐书艺文志作春秋决狱,崇 文总管作春秋决事比,均为十卷。今此书已佚,二百三十二拳 仅存六事,散见于通典、御览、自孔六帖当中。另外,清人 黄爽所辑汉学堂丛书有董仲舒公羊治狱,马国翰所辑玉函 山房辑侠书有春秋决事。 董仲舒的其他著作,散见于汉书的董仲舒传、匈奴传、 五行志及食货志等卷中。这些文献均由后人辑录成册。明朝 的张溥在其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汉董伸舒集,辑录了 汉书及古文苑中有关董仲舒的著作、言论;汪士贤在汉魏 六朝诸家文集中辑有董仲舒传。清代的王灏在畿辅丛书中 辑录了董子文集;严可均在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辑录董仲舒文章最为全面。另外清入黄爽辑有董伸舒文二卷。 第二节春秋繁露版本略述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书,史记、汉书均未记载。史记十 二诸侯年表仅言:“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颇著文焉。”汉书董 仲舒传记载了董仲舒关于春秋的具体著作:“仲舒所著,皆明 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 r 举、玉杯、蕃露、清嗡、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 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繁露仅为其中篇名, 又本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载之篇名与春秋繁露各篇名不尽相 同。据此可知春秋繁露一书并非董仲舒离己编定,乃为后人编辑 而成,且至东汉班固时尚未面世。又晋葛洪西京杂记载:“董仲 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4 1 据此,春秋繁露乃东汉 中叶至东晋中叶这一时期内编辑而成。自隋志盼降,历代史籍艺 文志、宫私嚣录著作对其多有著录。东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董 书渐佚。隋、唐志著录有春秋繁露十七卷,疑是后人杂采缀 辑而成。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其书发挥春秋之旨,多主公羊, 面往往及阴阳五行。考仲舒本传,藩露、玉杯、竹林皆所著 书名。而今本玉杯、竹林乃在此书之中。故崇文总图颇疑 之,而程大昌攻之尤力。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理 要之言,非后入所能依托也。 汉书本传谓之“说春秋攀得失”, 说明董仲舒对春秋的确做过研究,有过箸述。今本春秋繁露 虽未必全出仲舒,但他既以“明于春秋”f 5 】名世,则其中关于春 秋之论当主要出自董氏,大体当是可信的。春秋繁露宋本已不 多见,南宋楼钥于宋宁宗嘉定三年( 1 2 0 7 年) 整理此书得八十二篇, 后存于明永乐大典。清乾隆时由馆臣据此本对勘,删减百二十 一字,增补一千一百二十一字,改一千夕百二十九字,定为“官本, 即聚珍版春秋繁露。后又有卢文昭校本和凌曙注本。宣统元年( 1 9 0 9 年) ,苏舆兼取卢、凌二家撰春秋繁露义证,为目前最为完善的本 子。下面将今所能见到的春秋繁露的重要单行本予以简介。 现存春秋繁露最早版本为南宋嘉定四年( 1 2 1 1 年) 江右计 台刻本,此本由楼钥校定,故世人多称“楼钥本”。今藏于北京图书 馆【交,称“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春秋繁露十七卷 。书末刻 楼钥跋春秋繁露、胡榘书。其后又附刻“题跋附 ,收崇文 总目、中兴馆阁书目、晁公武都斋读书志、六一先生书春秋 繁露后、新安程大昌泰之秘书省书繁露后、宋淳熙乙未识语。 是本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无藏印。 明代官私刻书的数量和品种远超宋、元,这一时期春秋繁露 刻本也比较多。明刻春秋繁露十七卷单行本,今存者主要有以下 几个匕较重要的本子:一是明朝正德十一年( 王5 王6 年) 锡山华坚兰 雪堂铜活字印本。是本有界,半页十四行,行十三字,白口,左右双 边,黑鱼尾,版心上刻“兰雪堂”。每卷末刻“锡山兰雪堂华坚活字 版印行 字样。十七卷终刻“正德丙子季夏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 铜板校正印行。今藏北京图书馆。二是明嘉靖三十三年( 1 5 5 4 年) 刻本。是本有界,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四周双边,黑口,单黑鱼尾。 有赵维垣刻 序及庆历七年二胃楼郁序,赵序称此本为 明嘉靖三十三年四川布政司所校刻。题跋附收崇文总目、中兴馆 阁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六一先生书春秋繁露後、新安 程大昌泰之秘书省书繁露後。另有嘉定三年中伏园楼跋春秋繁 露、嘉庆九年黄丕烈识、复翁跋、民国二十七年张元济跋、傅增湘跋。 今藏北京图书馆。另据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可知明嘉靖刻本 又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四册,十七卷,九行十七字。有嘉靖甲寅 赵维垣序、楼钥序,卷内有“李瀛之印、“仙渊 、“李印云章”、 “子文”等印记,有黄丕烈据宋本校语,并题跋两则。三是叶德辉旧 藏本。是本有界,半页九行,行十七字,黑口,四周双边。卷首为叶 德辉跋及庆历七年二月楼郁序。题跋附所收同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是明天启五年( 16 2 5 年) 王道煜刻本。是 本十七卷附录一卷,原题“钱塘王道煜昭平甫阅,同社赵如源溶之甫 订,朱钦明尧心甫参”,有王道煜序云“乙丑结夏山中,与友人 赵溶之、朱尧心校刻于松风涧石下 。现藏于中科院图书馆、中国历 史博物馆。又有日本东北大狩野文库藏王道煜阅本,是本有界,半页 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有庆历七年二月楼钥序、春 秋繁露总评。后者包括崇文总目、中兴舒阁书目、晁公武郡 斋读书志、六一先生书春秋繁露後、新安程大昌泰之秘书省书 繁露後、嘉定三年中伏日四明楼跋春秋繁露。五是明天启五年 ( 1 6 2 5 年) 西湖沈氏花斋刻本,十七卷附录一卷。有明孙矿评,明 沈鼎新、朱养纯参评。是本北京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图书 馆等地皆有藏。北图本卷前附有董仲舒传,各卷之首行题“春秋 繁露卷第 ,次行上题“汉广川董仲舒著”,下题“明东海孙矿月峰 评”,三四行题“西湖沈鼎新白玉朱养纯元一参评”,五行题“朱养和 元冲订”。六行为各篇篇名及次第,卷末题“春秋繁露卷终”。是本 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单白鱼尾,版心上方题“春 秋繁露 ,下方记“花斋藏板”。有朱笔圈点,钤“抱经楼 、“延古堂 李氏珍藏”等印。其他明刻本春秋繁露十七卷有傅增湘校明黑口 本。是本八册,半页九行,行十七字,黑豳,四周双边,今藏北图。 清翁方纲跋并录清惠栋、纪昀校跋本。是本四册,半页九行,行二十 字;色团,左右双边,今藏北图。另有春秋繁露集注,是本有界, 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今藏日本无穷会图书馆。 清何治运手批明刊本。是本有界,半页九行,行十七字,黑口,四周 双边。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 清代刻书业亦异常繁盛,今存清代春秋繁露重要版本有以下 几种:一是乾隆年间排印的武英殿聚珍本春秋繁露。武英殿聚珍 本,全称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是清乾隆年闻以聚珍版排印的四 库全书中的善本书,共一百三十八种,春秋繁露基p 为其中之。 武英殿聚珍本据永乐大典本排印而成,较完整的保存了永乐大 典本的原貌。又永乐大典本所据之底本乃初印本霸。故聚珍本 春秋繁露乃今存最重要的本子之一。二是清卢文貂校本春秋繁 露。此本以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并参以明嘉靖周采刻本。此本有 清乾隆间抱经堂刻本,是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左 右双边,现藏于浙江大学;清孙诒让批本,藏于浙江大学:清吴育录 清张惠言校褚德仪跋本,藏于上海图书馆;清谭仪录清励守谦校本, 藏于湖北图书馆。三是凌曙注本,此本亦以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并 参以明王道煜刻本。此本有清嘉庆二十年 1 8 王5 年) 刻本和手稿本。 前者四册,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单鱼尾,白口,左 右双边。有凌署囱序及新安洪梧嘉庆二十年( 1 8 1 5 年) 作( 春 彩:繁露注) 序,每卷中刻有“番禹王国瑞、陈庆修、郑权校字”,藏 于浙江大学。后者仅存至十三卷及十五至十七卷,藏于上海图书馆。 此外,清代的苏舆撰有春秋繁露义证十七卷,有清宣统元年( 1 9 0 9 年) 刻本,圈册,藏于浙江大学;宣统二年( 1 9 1 0 年) 刻本,四册, 书前有春秋繁露考证一卷,藏予北京图书馆;1 9 9 2 年中华书局 排印本,钟哲点校,本论文即以此本为据。 以上是现存春秋繁露版本的大致情况,其中以宋嘉定本、清 武英殿聚珍本最为重要,而中华书局1 9 9 2 年排印苏舆春秋繁露义 证十七卷本也是今人研究董仲舒及其春秋繁露的主要版本。另 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1 年出版的中国儒哲十大名著丛书中收秉出版了 盎周桂镏、朋星等译注的春秋繁露,是今入对春秋繁露的重 要注译成果,为研究董仲舒及其春秋繁露开了又一方便之门。 第二章春秋繁露之春秋大义及释义方法述论 第一节春秋繁露之春秋大义 春秋本是史书,只是记事,经文本身看不出任何“义 。然而 历代经学家对春秋经义又发挥的最多,董仲舒誊秋繁露就是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公羊派学者,春秋繁 露利用公羊传所释史事,以综合解说春秋为宗旨,提出了 许多重要而有深远影响的春秋大义。现代学者多从哲学或政治思 想的角度分析春秋繁露,鲜有专门研究其春秋之义者。择要 归纳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结合公羊传理清董仲舒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路及其大义内容,给予简单评说,就是本部分要作的工作。至于这 些大义是否真正为春秋所有,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一、人道浃而王道各 春秋繁露玉杯:“春歉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 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 所谓人道,应该是 指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准则;所谓王道,自然是 指最高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理论和帝l 度。记述2 4 2 年鲁国历史,只有不 足王8 0 字的春秋完备地体现着人道和王道。这是董仲舒对誊 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春秋曰:杞伯来朝。王者之 后称公,杞何以称伯? 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 按照公羊学派的说法,杞为夏人后裔,本公爵,因孔子作春秋代 周而王,王者尊贤不过二代,故春秋行王者之权,退周为王者后, 黜夏为小国,故春秋于杞书伯不书公。所谓“以春秋当新王 , 自然是为新王立法,其中也就体现着王制王道,于是“春秋论十 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 。 总之,在董仲舒的观念中,孔子作春秋是为后来的继周者王 朝设想的政治蓝图,包含着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理论准则。按照这 种理解,春秋的每一条经文,经文中的每一个事件、人物,甚至 字词都蕴含着孔子的政治理念,都是孔子精心安排的。正是在这种认 识下,董仲舒从春秋中解释出各种大义。 二、大复仇 山东师范久学硕一i ? 学伫论文 春秋繁露竹林:“凡春秋之记灾异也,虽亩有数茎,犹 谓之无麦苗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攻侵伐不可胜数,丽复 仇者有二焉,是何以异于无麦苗之有数茎哉? 不足以难之,是谓之无 义战也。以无义战为不可,刚无麦苗亦不可;以无麦苗为可,则无义 战亦可。春秋无义战,是孟子的观点。这节文字,是董仲舒对批 评孟子者的反批评。其中明确以复仇为义战,是接受了公羊传的 观点。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认为,春秋 如此记载,是为齐襄公讳。九世之前,齐哀公因纪侯之谗被周天子烹 杀。齐襄公灭纪,是报九世祖之仇。春秋以齐襄公为贤而为之讳, 是赞成复仇。这就是所谓春秋大复仇之义。 董仲舒虽然也认为齐襄公为远祖复仇而灭纪为义战,但并没有对 此做更多的引申发挥,而是与公羊传其他文字相结合,将复仇之 义引向臣复君仇和子复父仇。春秋繁露王道:“春秋之义,臣, 不讨贼非臣,子不复仇菲子也。故诛赵】看。贼不讨者不书葬,臣子之 诛也。又春秋繁露玉杯:“君弑贼讨,则善而书其诛;若莫之 讨,则君不书葬,而贼不复见矣。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贼不复见, 以萁宣绝灭也。 臣有为君复仇之义,董仲舒孳| 赵盾之事为证。春秋 宣公二年载:“晋赵盾弑其君夷獐。”公羊传于宣公六年解释说: “亲弑君者,赵穿也。亲弑君者赵穿,则何以加之赵盾? 不讨贼也。 所谓不讨贼,就是说作为晋国执政的赵盾没有惩处弑君之贼赵穿,也 就是没有为晋灵公复仇,故春秋将弑君之名加在赵盾身上。按照 此义,不为君父报仇者,等同于乱臣贼子,为人臣子者复君父之仇, 是永生不能摆脱的责任。 公羊传所谓春秋大复仇之义,实为先秦部族之间争斗复 仇观念的遗存。天下统一之后,浓厚的复仇观念客观上不利于社会稳 定。董仲舒将这一观念重点引申为臣子为君父复仇,既消除了其中蕴 涵的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的因素,更把它与大一统之义结合起来,使 之成为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使大复仇之义具有了浓厚的政治 色彩。 三、攘夷 董仲舒认为春秋有攘夷之义,“春秋之常辞也,不与夷狄 而与中国为礼。”【8 1 就是说在记载中国与夷狄的交往时,春秋一般 都是立足于中国的立场,不赞成夷狄的野蛮,而褒扬中国的礼仪文明。 这是春秋对待夷狄的一贯态度。因此,对春秋所载蛮夷戎狄 , 对中原诸侯国的侵伐,董仲舒认为都有贬意。对中原诸侯国抵御或反 击蛮夷戎狄的侵犯,董仲舒认为春秋都有褒扬之意。春秋繁露王 道:“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内心予之,。桓公救 中国,攘夷狄,卒服楚,至为王事者。”齐桓公存邢、卫、杞,是抵 御北狄;召陵之会服楚,是对南蛮的反击。董仲舒认为,这些“攘夷 狄”的举动,表现出王者风范。 春秋有攘夷之义,是公羊传首先提出来的,见僖公四年 传文。同时,公羊传还认为春秋有“外夷狄”之义。春 秋成公十五年载:“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 林父、郑公子鳝、邾娄人,会吴于钟离。”传日:“曷为殊会吴? 外吴也,曷为外吴也? 春歉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董仲舒接受了这种说法,并且予以发展。春秋繁露王道:“亲近 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 狱,言自近者始也。”公羊传只是说春秋把天下诸侯国划分为 三个层次,体现着“外夷狄 之义。董仲舒则进一步认为,这种“外 夷狄 之义,实际上是王道的体现,是孔子为后世王者统一天下设计 的方略:王者统一天下,必须自近者始,首先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然 后统一“诸夏,最后再将蛮夷戎狄收入王者版图。 董仲舒还认为春秋虽然有攘夷、外夷狄的一贯原则,但也有 例外。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常辞也,不与夷狄而与中国为 礼。至郑之战,偏然反之,何也? 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 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夫庄王之舍郑, 有可贵之美。晋人不知善而欲击之,所救已解,如挑之与战,此无善 善之心,而轻救民之意也,是以贱之,而不使得与贤者为礼。 所谓 “偏然反之”,是谓春秋体现出与“常辞 相反之义,即褒楚贬 晋,也就是褒夷贬夏。楚本夷狄,楚胜郑而不有其土,与晋战而佚晋 寇,楚庄王笃礼薄剥丽有仁入之心,故春秋书子称爵。晋本诸夏, 郑危已解,乘楚淹病欲击之,无仁爱礼义之心,故春秋贬之。董 仲舒认为,有无善善之心,救民之意是春秋褒贬的标准,并不完 全拘泥子夷夏身份。这种认识丰富了夷夏之辨的内涵。 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在春秋时代,相 对落后的蛮夷戎狄部族经常侵犯中原诸侯国,掠夺财物,破坏农业生 产。所以齐桓公称霸,以攘夷相号召,得至l 普遍支持,孔子也曾给予 高度评价。董仲舒时代,天下早已统,但周边落后民族的侵扰依然 存在,攘夷仍有现实意义。同时,汉武帝好大喜功,为开拓西域连年 征战导致怨声载道。董仲舒将春秋攘夷、外夷狄之义解释为王 道,主张分步骤实现统一,或也有劝谏之意。 四、为臣 董仲舒对春秋为臣之义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首先, 为人臣者不得干预君主的绝对权威。如“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 贬其文,不予专讨也。【9 1 陈夏征舒因私怨而杀其君,是弑君之贼。 楚庄王杀夏征舒,有讨贼之义,本应予以肯定。但楚、陈同为诸侯国, 在没有得到周天子允许的情况下,楚庄王伐陈杀夏征舒,是为“专讨”, 故春秋贬之。齐桓公封邢、卫、杞,虽有攘夷之功,救亡之美, 但也有“专封”之嫌,故春秋也有贬意。诸侯不得专执,不得专 地,不得舞天予之乐等等,都是此意。总之,为臣者必须维护天子的 绝对权威,不得蔑视,更不能损害,切行动都必须听从天子的指挥。 其次,为人臣者应该绝对忠于君主。春秋繁露王道:“观乎 鲁隐、祭仲、掇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冒夷,知忠瑟 之效。 根据公羊传记载,鲁隐公代桓而立,始终有还政之意; 祭仲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惜冒骂名危险,以郑国大局为重,“出忽立 突 ;卫叔武在卫君被逐期间代居君位,卫侯复国而还政;宋孔父、 仇牧和晋荀息,都是在国君遭遇危险时,不惜杀身成仁,为主捐躯; 吴季子和宋公子目夷,都是在面对国君诚心让位时,婉辞拒绝,甚至 山东师范久掌硕j ? 学位论文 不惜迷亡以避位。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真正忠臣的行为,所以春 秋在记载中都有褒扬之意。 第三,为人臣者应该知权,即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君 主的行为方式。春秋繁露王道:“鲁隐公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 立突,公子尽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倦 倦之心,春秋嘉气义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这里提到的所 谓执权存国者,以祭仲之事最具代表性。春秋桓公十一年载:“宋 人执郑祭仲。 公羊传日:“祭仲者何? 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 何贤乎祭仲? 以为知权也。 祭仲在宋国逼迫下,“出忽而立突”,让 已经继承君位的公子忽( 郑昭公) 出逃而立公子突( 郑厉公) 为君, 使国家交亡为存。“权者何? 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所谓“反 于经”,是说违反常规,不合常理,只有如此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行 为谓之权。这里的关键是,行权者的动机和效果都必须是有利于君主, 否则就不是“知权”。对此,春秋繁露竹林做了进步解释:“夫 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贵;获虏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贱。祭仲 措其君于人所甚贵以生其君,故春秋以为知权而贤之。丑父措其 君于人所甚贱以生其君,春秋以为不知权丽简之。根据公羊传 记载,在齐、晋鞍之战中,逢丑父为保护齐顷公,与其交换在战车上 的位置,吸引晋军注意力,代齐顷公而死。这种行为本来也难能可贵, 违反常规,似乎也可以称为“知权 。但是,其结果是使齐顷公蒙受 懦夫之名,虽然保住了生命却给祖宗脸上抹了黑,是为“君子所甚贱”。 所以,对逢丑父的这种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