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符号约定性.doc_第1页
漫谈符号约定性.doc_第2页
漫谈符号约定性.doc_第3页
漫谈符号约定性.doc_第4页
漫谈符号约定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符号的约定性岩山老林 43一符号约定问题的由来。不少文献谈及符号定义时,常见使用“约定”一词。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中,符号约定是指“能指”与“所指”的关联。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中,符号约定是指“符号”与“对象”(指称对象)之间的关联。由于索绪尔符号学理论的“所指”即指向“对象”(指称对象),为了叙述简便,以下不区别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理论的差异,将符号的约定统一为“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与符号“约定性”相对应,符号学界也曾出现过“任意性”的提法,认为“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是任意的。例如数值“1”,汉语用“一”字,英语用“one”或“ONE”,其他民族语言还有另外一些书写形式。因同一“对象”可能出现多种样式“符号”的现象,从而得出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是任意的结论,实际上是将“多样性”误认为是“任意性”。多样性不能等同于任意性。换一个角度分析,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系统中,词的语义与形体的结合存在一定的秩序。在英语中,一旦认定数值“1”用“one”表征,则其他语义就不能用“one”表征。在数学演算推导过程中,人们为了过程简洁,常常可以任意设定一个字符等效于一个算式。这个设定的字符就成为符号,被等效算式属于指称对象。初看起来,这算是符号与对象之间关联任意性的例证。仔细推敲,此例完全不是任意性的例证,因为设定的本身就是一种约定的方式。二符号约定的状态 符号的约定,按其显露状态可以分为自然约定、明示约定、隐喻约定。1.自然约定。特征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是自然的,或者说是天然的,无需人为地加以说明。一般来说,类象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都属于自然约定。作为符号的人物雕塑,它与指称的人物存在天然的约定关系,不用说明,观看者就知道其指称对象。诚然,雕塑种类繁多,一些印象派的雕塑,其指称对象玄奥,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属于隐喻状态。此外,照片、肖像画作为符号看待,它与指称对象之间也属自然约定。最为典型的是人物蜡像和生物标本,如果将他们(它们)看作符号,人物蜡像自然指称他本人,生物标本指称同类生物,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也是自然的。当然,所谓自然,也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人物蜡像虽然与真人一模一样、栩栩如生,但充其量也只是此人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神态写照,制作人在创作时必然按一定思路作了人为处理。2.明示约定。特征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总是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明白告示。常见的明示约定的方式有:预设明示。例如:在书刊的前言、后记、附录注明本书所用符号的意义,或是在公式之前、后注明式中符号的意义。这是常用的用附注方式的预设约定。汇集明示。采用词典、手册等方式说明符号的语义,是汇集方式的明示约定。规范明示。由国际、全国、行业的学术组织发布的关于符号的技术规范,属于规范明示。我国的技术规范需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才能发布,因而,这种约定属于国家行政法规性质的明示约定。我国计量单位的符号经国务院用条例形式颁发,是规格最高的法规明示。法规类的规范明示,具备法律约束力。在科学技术领域,不仅字符类符号纳入规范明示,而且各种制图用的图形符号也纳入规范明示。在符号运用的实践活动中,预设明示和汇集明示、规范明示常常交叠运用。例如语文课会将生词在适当位置注明含义,虽然词典中已经汇集明示。许多科技文献会将所用符号在适当位置注明含义,尽管规范已经明示。无论那个学科,假如符号进入汇集明示、规范明示的轨道,就说明它应用符号已经趋向成熟。目前,采用明示约定的,多为抽象符号。部分指示符号,如交通标志也采用明示约定,并纳入规范明示。3.隐喻约定。特征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不明白告示,而是采用隐含方式,让解释者按照某些潜意识联想或猜想。采用隐喻约定的符号,其所指称的对象一般都处于隐含状态。“隐喻约定”是本文梳理出来的的一种约定方式,隐喻问题本身相当复杂,笔者缺乏深入研究,故只能列举几例说明这种方式的存在。谜语,如果将它们作为符号研究,其指称对象一般都处于隐含状态,“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也就成为隐喻约定。如儿童谜语“一个黑孩,从不开口,要是开口,掉出舌头”,其谜底为“西瓜籽”。谜面是符号,谜底是对象。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属于隐喻约定。有人归纳出猜谜语的20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理解为猜谜语的潜规则。需要说明:该谜语的谜面作为符号,是一个聚合性质的符号,谜面内的16个字和标点本身也是符号,它们聚合在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符号是文本符号。谜面内参与聚合的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联是明示约定,聚合后的综合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属于隐喻约定。电影蒙太奇手法常为隐喻约定:有的影片在将工人赶进厂门的镜头与羊群赶进羊圈镜头拼接在一起,隐喻把人当做牲畜管理。电影山楂树之恋则用山楂树的不同状态隐喻故事情节的演进,山楂树状态与故事情节之间也属于隐喻约定。艺术领域里的文本符号大都采用隐喻约定。隐喻约定的优势是提供巨大的联想空间和多彩的艺术境界,隐喻约定的劣势是容易产生歧义。由于隐喻约定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揭示隐喻的规律成为一大难题。三符号约定的依据对于自然约定和明示约定来说,符号约定可按其约定的依据可分为写真、象形、写意、派生、撮合等形式。1.写真性约定。特征是:符号在形态上直接以对象为依据,符号与对象极其一致。照片、肖像画、人物雕塑、生物标本都属于写真性约定。2. 象形性约定。特征是:符号的形态吸取了对象的基本特征,符号与对象基本一致。漫画中的人物、语言的象形文字、科技领域中的一些图形符号、交通标志中的一些象形图标,都属于象形性约定。3写意性约定。特征是:符号的形态吸取对象在意义上的精华,符号与对象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汉语中的“本”、“磊”“焱”都可看作写意符号。在数学中,传说等号 = 是从“相等”这个语义出发,经过联想,认为:没有比“相互平行”而且“长度相同”的“两条直线”更“相等”了。按此传说推断,等号 =就属于写意约定。4. 派生性约定。特征是:符号与对象的关联性,源于另一符号关联性的延伸。科技领域中的一些符号源于母语的缩写。如符号A(面积),由英语单词AREA(面积)缩写而来,它是母语符号的延伸。“”和对象“根号,根运算”的关联也来自母语符号的延伸,这种延伸是缩写加变形。5. 撮合性约定。特征是:符号与对象原本没有任何关联,仅仅是某些特定理由将它们撮合在一起。例如:电流的计量单位为安培,符号为A。安培是人名,全名为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Marie Ampre),他是法国化学家。人名原本与电流的计量单位毫无对应关系,但科学界为纪念安培对分子电流假说的贡献,将安培和电流的计量单位“撮合”,命名电流计量单位的名称为安培,并使用Ampre的第一个字母为电流的计量单位的符号。符号约定依据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有待于发掘揭示。另外,隐喻约定的依据有哪些?笔者缺乏研究。四符号约定的范围符号的约定,按其范围可以分为个人约定、公共约定。1.个性约定。个性约定是个别人创立一个符号,符号与对象的关联是他自己规定的,通常仅个人明白其约定关系。有资料显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变形而来。符号“”和对象的结合属于个人约定。个人创立的符号如果被公众接受,那就变成公共约定。2.公共约定。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约定关系被一定范围的公众所认同,就成为公共约定。公共约定因其范围差异而有多种。从地域分析,可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约定。国际学术组织规范的符号属国际性约定,国家规范的符号属全国性约定,省标准化组织规范的符号属地域性约定。从人群分析,可分为社会性、族群性、专业性或行业性约定。自然语言如汉语的词属社会性约定,民族语言的词属族群性约定,国际或国内电工学会规范的符号属专业性约定。此外还有企业单位内部的约定,企业标准规范的符号就属于这一类。五符号约定的过程。有些符号约定过程很短,有些则很长。个性约定的符号,其约定过程一般都较短,只要约定人自己认定,约定可在瞬间成立。公共约定的过程一般都较长,需经历公众接受或拒绝、演变进化、认同流通等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汉语的汉字大约起源于8000年前,其中有文物依据的是6000年前的半坡人刻画在彩陶上的原始文字。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多次演化,期间包括大小规模的多次整理统一(如:古代的秦代统一文字,现代的19561969年汉字简化),约定过程漫长而复杂。汉语的口语则比文字起源更久远。现在流行使用的记数符号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之前的古印度,公元五世纪流入阿拉伯帝国。公元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商人开始接受阿拉伯数字及其记数法,但在几百年的时间内,阿拉伯数字遇到了旧习惯势力的抵制。在1299年弗罗伦萨的“交易法”中,明文禁止银行使用阿拉伯数字,规定使用罗马数字。十九世纪传入西班牙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开始通行,是在十九世纪初清政府被推翻之后。阿拉伯数字流传过程中,其形体历经多次演变。这套符号的演变进化过程也就是符号约定的过程。阿拉伯数字的前身古代印度记数符号阿拉伯记数符号形态演变表表示物质的化学元素符号,其约定的过程也相当复杂。化学元素符号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现在流行的化学元素符号十八世纪开始创建的。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