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品牌的建设策略.pdf_第1页
论高校品牌的建设策略.pdf_第2页
论高校品牌的建设策略.pdf_第3页
论高校品牌的建设策略.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1 卷 第 5 期教学研究Vol 31 No 5 2008 年 9 月Research in TeachingSep 2008 0引言 进入 21 世纪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 争的加剧 人们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大大加强 由世 界品牌实验室 WorldBrandLab 独家编制的 2006 年度 世界品牌 500 强 排行榜 谷歌 Google 从第 3 名跃居到第 1 名 上届冠军可口可乐 Coca Cola 则降至第 4 名 中国有海尔 Haier 联想 Lenovo 等 6 个本土品牌入选 2007 年度老牌 选手 可口可乐 Coca Cola 再次跃升冠军宝座 谷歌 Google 因增长后劲不足下滑至第 3 名 中 国内地则又有 6 个新品牌入选 进入世界品牌 500 强总数达到 12 个 1 2 可见 品牌竞争日益激烈 品牌主体的多元化 也必将促进品牌的竞争 而如 何正确认识品牌价值 怎样准确评估品牌价值已成 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问题 1品牌价值形成 品牌 包括产品名称 商标 质量 个性 服 务等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学校的品牌是教 育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 也是学校经营水平的综合 反映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 谁掌 握了面向 2l 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 2l 世纪的国际 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4 因此 当今的教育竞 争 实际上也就是品牌竞争 学校创品牌 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设计 是提 升学校形象的一种理想追求 凡是成功的学校无一 不把品牌开发视为学校的生命 这种品牌有着鲜明 的教育价值观 鲜明的育人立场和道德目标 并 收稿日期 2008 04 16 作者简介 马莉萍 1978 女 回族 助教 河北保定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把它视为追求的卓越教育之路 高校品牌就是被社会公众 受教育者 认可的 具有特色的教育 教学 主体 是高校 教育者 在品牌意识的强烈驱使下的现代教育系统价值体 现 主要包括五层含义 其一 高校品牌是一种教 育 教学 主体标识 它同任何一类商品品牌的商 品标识一样 有外在形态 不是看不见 摸不着 的 其二 高校品牌是具有特色的教育 教学 主 体 是创建品牌的特色化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环 境 师资队伍 培养的学生等 其三 这种特色教 育 教学 主体 是被社会公众 受教育者 认可 的 在公众中有较高知名度 信誉度 而不是自我 标榜的卖弄炒作 其四 高校品牌还须依赖高校 教育者 的品牌意识的建立和完善 所谓品牌意 识即指高校 教育者 在教育发展中产生的被社会 公众 受教育者 认可的具有个性化特色教育的心 理倾向 品牌教育与品牌意识的关系是紧密联系 的 二者目标一致 发展方向相同 不可分割 其 五 高校品牌是一种效应 是社会公众的认可和信 赖 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各个用人单位 都对学校 的教育 管理 公益形象有不同角度的评价和认同 2品牌高校的构建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 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 府的高度重视 各类公办 民办大学风起云涌 从 研究生到本科 中专及夜大 自修 脱产 在职生 五花八门 而且高校每年不断地扩招 学生人数日 益增多 使教育质量受到严峻地挑战 社会公众 论高校品牌的建设策略 马莉萍 燕山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对品牌教育的期待 使得品牌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和新 的突破点 2006 年 9 月在东北大学召开的 2006 年中国品牌论坛 科教兴国战略 和 人才强国战略 的 提出 都充分说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 其品牌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品牌 效应的分析 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经验 阐述了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 品牌价值 品牌建设 高校品牌 中图分类号 G649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4634 2008 05 0384 03 马莉萍 论高校品牌的建设策略 受教育者 对大学教育的认可度日益下降 创建 高校品牌的目的就在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对高等 学校的重点建立在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及数量上 在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中 因材施教 走 精品 之路 使得高等教育朝着 精品 方向发展 品牌 高校构建的主要要素见图 1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 1 创建品牌高校 品牌 实质上是一所高校的整体标识 高校 中的某位著名教师最多也只不过是其品牌的形象 代言人 这里所说的 品牌 显然不是指个人的行 为 而是高校在创立品牌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有的观 念 单独一个人所能创造的 品牌 效应无法同团 体的品牌效应相比 如果单单只是为某位教师而去 创立品牌 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不仅加重了 教师的工作负担 同时也会出现社会公众 受教育 者 只认可某位教师 形成某一学科领域的 品牌 效应 的现象 此外 也会因该教师授课面不广 不能经常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这方面需要向一些国外著名的高等学府学 习 如 哈佛大学 牛津大学 等等 他们都是 成功的品牌高校 因为 哈佛 牛津 带给人们 的是一整套充满个性化的品牌教育 它们区别于其 他高等院校的教育 这个品牌教育并非是 哈佛 等一流学校的创始人一个人所能做到的 而是这些 一流学校的 品牌 整体形成的 哈佛 等学校 在发展中所显现的教育思想 正是我们在创立品牌 教育过程中所需要学习的理念 由此看来 要创立 品牌高校 不仅要求学校在硬件 软件方面达到 一定的程度 还应有若干年的建校历史 因为教育 品牌与经济类品牌有所不同 前者不可能像后者那 样 为了迅速占领某一市场而很快制造出品牌效 应 前者必须有深厚的积淀之后 才可能形成一定 的品牌动力资源 所以 品牌高校 的创立应该 是循序渐进的 2 2 创建品牌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多种多样 如学分制 半学分制等等 对学生而言 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 相比 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然而在教育发 展和学生年龄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化的今 天 学校管理模式的灵活性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 整 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是人才培养的不同 目标 然而如何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良好地引 导他们学会进行知识结构优化完善 并充分发挥个 人兴趣取向和特长才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而这一切都需要学校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学生学习的成绩管理 日常生活管理 业余生 活管理和学生意识形态的管理 无一不对学校的管 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绩管理人性化 不能以单 科成绩定位一名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要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 每个学生都 有优点 而如何引导 如何因材施教往往成了扩招 后的重大难题 日常生活是学生的基本保证 管理 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状况 管理好学 生的衣食住行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管理的理论和重要性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如 何在这方面创建品牌 大家也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 管理体制的执行和落实 实施的持久性 才是大家工作的重点 2 3 创建品牌师资团队 教师队伍是保证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被 概括为下列两个观点 其一 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 没有课程的发展 教师队伍事关重大 其二 改革 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动力 应该 是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 所以 高校应推出一 批职业道德好 知识水平高 教学能力强 颇受学 生好评的 品牌教师 品牌教师 要求是 双师 型 人才 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 上 是所在省市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上的佼佼者 而 且还应有较强的教育 教学及科研能力及一定的社 会知名度 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品牌教 师 的分布应是多学科 多专业的 同时还应结合 学校对此类教师的大力宣传 只有这样 高校才能 推出以人名为品牌的教育体系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 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 一例外地显示 在 课堂拼搏 中 学会教学 是他们获得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教师除了要正确分 第 5 期385 品牌高校的创立 品牌大学生品牌管理 品牌教育环境品牌师资团队 品牌高校的要素 图 1品牌高校构建的主要要素 教学研究 析自身专业上的优势与不足 树立明确的专业发展 目标外 还要通过工作方式的改进来获得更多的读 书 研究时间 并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 如同事 间的相互合作 网络资源的利用 名师课堂实录的 研读 另外 还要善于以课题为载体 激活自己的 思考力 培养资料收集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与提炼 观点的能力 然而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难以预测 十 分复杂 也不可能找到唯一应对的办法 因此 教 师必须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 开阔视野 开放心态 随时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及专 业能力发展进行评估 并把学校视为自身专业成长 的场所 在实践中反思 研究 学习 对自己的知 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以适应新的变革 而学校则要 创设有利于名师成长的环境 建设有利于名师成长 的制度和机制 总之 教师要有工作的创造性 使 工作 同 时成为 学习 的过程 教师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 实践过程中 体悟 构建教育教学实践知识 成 为教育实践理论的主动构建者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 风格和教学理论 2 4 创建品牌教育环境 教育理念是先导 教育品牌的核心是教育价值 观 学校品牌的核心是学校精神 而学校精神的培 育 有赖于先进教育理念 教育价值观的引领 因 为有 成功教育 理念的指导 才会有 成功教 育 的品牌 为此 要求学校领导在具备一定哲学 修养的条件下 选择既符合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 政策 又符合学校发展现状及大多数成员需要和动 机的价值取向 此外 确立品牌教育的理念还要体现在以下四 个方面 1 体制先进 办学理念要能充分体现现代社 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用科学 先进的理论指导学 校的发展规划 2 管理体制超前意识 与时俱进是新时代的 广泛特征 学校要能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 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展望 把握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和理论前沿 不断地丰富和调整学校的办学理念 3 鲜明的特色 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和价值 取向是在把握教育背景 社区环境和学校情形的情 况下 从公众需求 实际状况和现代教育理念出 发 根据自己的特殊优势而做出的 是富有个性 与众不同的 从而才能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4 大局为重 全面发展 无论学校的哪个方 面 都离不开学校的大环境 离不开学校的整体发 展 只有学校协调发展 全面考虑才可以实现真正 的 品牌 2 5 创建品牌大学生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就业层次已逐步成 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高低的尺度 品牌教育的 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培养品牌毕业生 以 期获得巨大的社会公众效应 对品牌毕业生的要求 是政治素质过关 精通专业 爱岗敬业 谦虚谨 慎 任劳任怨 不计名利 有合作 务实的精神并 能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才干 作出成绩 打造品 牌毕业生 高校任重道远 重点工作有两点 一是 对校内学生的培养教育要始终突出德 智 体 美 劳的 五育 方针 二是建立毕业生追踪 回访 宣传的一套完整体系 并以此不断激励在校大学 生 形成毕业生流向社会的固定模式 在此基础 上 才能形成宽阔的就业市场和就业层次 这样 品牌就业市场随之建立 高校的 品牌教育 体系 便完成了 一条龙 的战略构想 5 6 3结束语 高校品牌可以是对高校整体指标的综合 也可 以是学校某个教学环节达到品牌的高度 品牌学校 既有一流教育的共性 也有特色学校的个性 教育 的大众化 个性化 优质化趋势 使人们期盼更多 品牌教育 品牌学校的涌现 创建高校品牌 不仅 仅需要动力 策略 还要依赖国家 省市级教育行 政部门的大力扶持 宣传及优厚的政策 并根据学 校的具体情况 选择重点发展或者全面发展 无论 侧重在哪个方面 都要以全校的大局为重 目标是 唯一的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社会公众认可度 比尔 盖茨曾说过 你的工作场所和教育观念 将被改变 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 在这个 充满残酷竞争的新时代 教育发展将完成从劳动密 集型行业向资本 技术 智慧密集型行业及教育品 牌的历史性转变 而这种转变 将彻底改变千百年 来教育的地位 权利 效率和工作强度 总之 树 立品牌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品牌学校的 认定及发展是沉重而艰巨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下转第 396 页 3862008 教学研究 建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实际上 人才培养模式 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不仅涉及到上述要素 而 且涉及到专业结构 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等诸多要 素 而且它是个系统结构 不是强调某些要素 方 法和程序的单一功能 而是强调整体优效性 1 独 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巨大课题 我们 在此抛砖引玉 希望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进行 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 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 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5 18 2孔繁荣 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6 57 3韩延明 大学教育现代化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7 4姜继红 大学理念嬗变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J 苏州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4 120 123 5刘巨钦 朱健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质量建设 J 教 学研究 2007 5 398 401 6郝德永 课程研制方法论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 7王伟廉 关于教学质量管理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J 中国高等 教育 2007 19 29 31 8郝蔓 冯林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浅探 J 电子科 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7 2 109 112 9周白华 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双发动机 质量与投入 J 江 苏高教 2007 5 53 54 3962008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ng mode for applying talented pers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 ZHU Jian LIU Ju qin College of Xingxia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As a new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which is cultivating applying talented people independent college should construct a cultivating pattern of pertinency and maneuverability based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running school The in dependent college s chief task of cultivating applying talented people is building up a clear cultivating idea and the core is building applying course system as well as the key procedure is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teachers troop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ying talented people cultivating pattern 上接第 386 页 参考文献 1卢泰宏 整体品牌设计 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苏娜 宋春颖 推进品牌教育跨越式发展 中国品牌论坛观 点集萃 J 中国广告 2006 12 153 155 3周耀威 关于学校创建品牌教育的思考 J 宁波教育学院学 报 2006 8 5 1 5 4武小军 高校发展中的品牌教育构想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3 8 244 247 5朱小曼 我对学校品牌管理的三个主张 J 教师博览 2005 5 4 5 6李政涛 运用教育策划打造学校品牌 J 山西教育 2004 18 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brand construction MA Li pi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