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doc_第1页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doc_第2页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doc_第3页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doc_第4页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在中老年阶段属于常发、多发疾病由于其归属慢性疾病大多伴随患者终身严重困扰着患者心理也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我国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 第1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案 关键词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药疗法;综述学术性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于“消渴”范畴认为本病是一种虚实夹杂的复杂疾病一般认为病因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对于本病根源于何脏发展于何脏一直存在争议 越来越多的医家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论治、方药提出了新观点、新认识现笔者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1.1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耗损肾水不足虚火内生消灼津液久而发为消渴 济生方载:“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无度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由是利生焉 ”不仅古人认为劳欲过度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今人对此观点依然很重视 如张兆蓬等1认为消渴发病主要责之于肾并贯穿消渴病的始终 劳欲过度相火妄动肾水耗伤终致肺胃肾3脏虚热俱现发为消渴 可见消渴发病与房劳伤肾密切相关 1.2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嗜酒无度火热内盛致使三焦积热津损液枯发为消渴 备急千金要方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 ”此外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津液难于正常输布反直趋而下化为小便亦为消渴之因 高玉芳认为很多2型糖尿病以肥胖为突出表现其主因为脾虚湿盛膏脂聚积 嗜食辛辣滋腻或损伤脾胃失其转输湿阻中焦或气郁化火或邪热内传胃腑胃热炽盛灼伤津液阴虚燥热发为消渴 肖永华等通过对消渴病案病因分析认为过食厚味是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发病期最重要的病因饮食因素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故糖尿病的治疗应注意调节饮食 1.3禀赋不足 禀赋不足是消渴发病的体质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元精亏损气血虚弱终至精血耗损、津液枯竭而发为消渴 灵枢五变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五脏功能虚损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 灵枢本脏载:“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可见人体禀赋虚弱与消渴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1.4情志不畅 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畅达气机功能失常 气郁化火火热灼伤津液郁热伤阴影响肺胃肾的功能最终消渴乃成 现代医家刘剑等强调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郁化火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阴形成阴虚燥热、血瘀痰浊等病理变化因而形成消渴 金洪元认为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闭阻郁而化火火热内盛肺胃阴津耗损是消渴发生的病因病机之一 其重视内伤七情的辨证论治提出以畅情顺理法治疗消渴病 这就更加详细地阐述了情志不畅与消渴发病之间的密切联系 1.5毒邪因素 无论饮食、情志、劳逸、禀赋均可为毒邪诱因致使肺津失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固摄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水谷失运糟粕难排瘀浊之物产生郁而化火伤阴耗液气随阴衰最终可导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证而病理产物瘀滞更甚变生毒邪 聂晓娇等认为无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阴虚燥热体质均可郁而化火灼伤阴液日久发为消渴 常富业等认为毒乃邪气在一定条件下从化而成条件就是当致病邪气峻猛暴烈或在体内长期滞留时才可从化为毒比如内生热毒 韩永明等认为火热之邪偏盛此火热为毒可消灼津液发为消渴 火热是消渴的病因病机不论消渴的病位在皆可由热火内盛蕴积体内耗伤阴津导致津亏液燥 综上可知消渴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内因有禀赋不足、情志不畅外因有劳欲过度、过食肥甘及毒邪因素等是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 2辨证论治 2.1从肝论治临证指南医案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这就说明了消渴的发生与情绪失常、肝失疏泄有很大关系 罗寅等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可化火伤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发为消渴若肝气横逆乘于脾土则脾胃失健导致脾弱胃热消谷善饥;肝肾精血同源若肝血不足肾精亏损致肾之封藏失司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则发为消渴并建立从肝论治糖尿病五法 范冠杰提出“动定序贯”八法治疗消渴病其中疏肝法是重要治法之一药用:柴胡10g白芍1530g薄荷510g郁金510g牡丹皮1030g临床疗效显著 姜敏用舒肝化痰益肾活血冲剂(由柴胡9g赤白芍各15g枳壳10g生甘草6g陈皮9g苍术9g茯苓12g黄芪15g女贞子15g淫羊藿9g山茱萸9g知母9g虎杖15g丹参15g葛根15g组成)对60例糖尿病患者予以治疗与金芪降糖片相比临床疗效显著(P0.05) 王德伟等用疏肝降糖汤(处方:柴胡10g佛手10g香橼10g荔枝核10g葛根15g薄荷6g白芍15g山茱萸15g枸杞子20g淮山药20g茯苓15g)结合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 陈仲英13用舒肝解郁法以柴胡疏肝汤合逍遥散为基本方治疗糖尿病38例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服用美吡达的对照组 2.2从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失运则水液代谢障碍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载:“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证最重 ”这就强调了脾气与消渴的发生有关 蔡然等14认为消渴病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久而脾胃运化失职积滞内蕴而成 侯宇辉等15认为糖尿病早期以脾胃虚弱、胃实成郁为特点;糖尿病期以肝胃火盛、脾虚阴亏、脾胃功能失调兼有痰湿为病机特点 西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类、脂肪、蛋白质3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这与中医脾胃功能失调相对应 也有临床研究表明降糖消渴3方(由生晒参、白术、熟地黄、柴胡、淫羊藿、山药、薏苡仁等药物组成)对治疗脾虚湿盛为主的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对57例患者降低餐后2h血糖的总有效率为61.54%降低空腹血糖的总有效率为74.36%改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1.49% 田凤英认为相当一部分脾虚兼有痰湿型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和运动外应在健脾的同时注重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药物应用可选七味白术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加减治疗 董方正等用自拟滋脾汤(处方:太子参30g、山药30g、白芍药20g、玉竹15g、石斛10g、白术15g、茯苓20g、薏苡仁30g、炒扁豆30g、桔梗15g、当归20g、郁金10g 加减:尿多甚者加海螵蛸10g;手足心烦热加黄柏9g、银柴胡8g 每天1剂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糖尿病52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自拟滋脾汤对糖尿病疗效较好 2.3从肾论治 消渴的发病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宋代太平圣惠方载:“三消者本起肾虚 ”明代医贯消渴论亦载:“故治消渴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 ”均强调了消渴与肾的密切关系 众医家也从不同角度对肾虚致消有各自的发挥 肾阴不足而致虚火内生历来受到医家重视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近年来现代医家也对此很重视 郑东京等认为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心肺不得滋润故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消谷善饥;肾固摄失司故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全身故尿多味甜甚或混浊如脂膏故消渴与肾关系密切 朱健萍等运用自拟方剂益肾活血汤(药物组成为生地黄、桑椹、何首乌、泽泻、黄芪、葛根、川芎、丹参、益母草、水蛭、牛膝、山茱萸、牡丹皮)治疗2型糖尿病72例总有效率为90.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尿次频多、肢麻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表明以滋补肾阴为本佐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的方法能明显降低血糖、血脂 刘汉胜等用滋阴益肾降糖汤(处方:熟地黄25g生地黄25g黄芪30g金樱子25g山药15g土牛膝15g黄连6g荷叶10g)治疗2型糖尿病200例显效83例有效10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消糖灵胶囊)100例中显效27例有效43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肾气虚衰也是消渴发生的重要病机 肾主纳气肾气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方朝晖等认为肾气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肾气亏虚导致肺脾气虚布津不足导致阴液亏乏三焦元真固摄无力体内津液代谢失衡终成阴虚阳亢、津枯液燥之病症 孙军杰等采用常规治疗加服黄芪益肾颗粒(组成为黄芪、淫羊藿、川芎、生大黄、土茯苓、白术、郁金、白茅根、赤芍、晚蚕沙、石菖蒲等)治疗糖尿病86例总有效率为9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1% 也有医家认为无论肾的阴阳气血一方虚损均可涉及消渴故临床应辨证施治 高普认为老年人以肾虚为要消渴病机可归结为肾气虚则固摄失司久则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灼伤阴精阴损及阳 房耿浩运用益肾活血片(由人参、黄芪、麦冬、山茱萸、丹参、赤芍、黄连、苍术等药物组成)治疗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55例与对照组相比疗效较好(P0.05) 祁颖欣运用益肾降糖方(由当归、女贞子、五味子、熟附子、车前子、续断、茯神、龟甲、牛膝、龙骨、山药、谷精草、肉苁蓉等药物组成)治疗糖尿病67例明显改善口干、烦渴、尿多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可见温肾阳的方法应予以重视 2.4从痰瘀论治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虚失健水湿内聚成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或因虚致瘀热灼津液炼液成痰 所以痰浊瘀血是消渴常见的病理产物 李真等认为恣食肥甘积湿生痰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重浊黏滞阻遏气机血行不畅而成瘀血痰结血瘀气阻则水津不能随气而布散而成瘀血发渴 李中南等认为血瘀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并且热灼津亏、气滞、气虚、阳虚寒凝、痰湿阻络、情志及久病均可形成瘀血 周洲等29认为消渴的瘀血形成并非只是“阴虚燥热”、“津耗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