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枞阳县概况一、地理位置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正东面,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两市隔江相望。县城位于枞阳县域西南部。京台高速以及103、229、320、228、227等省道穿境而过,沿安(庆)合(肥)公路距合肥市185公里,沿长江到芜湖、南京、上海分别为204公里、300公里、692公里,到九江、武汉各为164公里、433公里。是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及规划铜池城市组群和安庆大都市区的重要成员。二、行政区划全县辖22个乡(镇)(14个镇、8个乡):枞阳镇、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会宫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雨坛乡,总面积面积为1808平方公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县总人口为969042人,其中非农人口110219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838712人,十年共增加80761人,增长10.7%,年平均增长1.02%。全县户籍人口为980249人,十年共增加22114人,增长2.3%,年平均增长0.23%。三、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枞阳县位于扬(州)铜(陵)断裂带与宿(松)枞(阳)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县境内断裂带纵横交错,近南北方向最为发育;火山机体(构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县城境内倚山滨江怀湖,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腹部低洼。自南向北呈平原丘陵山地三级阶地,构成五个构造地形区域,即沿江平原,西部丘陵,中部丘陵,西北部岗地和东北部低山地。境内无高大山脉,主要山峰有三公山、柳峰山、城山、岱鳌山、浮山等,以海拔6749米的三公山为最高。 水文条件。枞阳县属长江流域,长江流经县域78公里。主要河流有横埠河、杨市河、钱桥河、罗昌河、枞阳河。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2公里,总水面达42000公顷。县境水文特征是:年径流量大、变幅大和侵蚀性模数较大。年平均径流量9.33亿立方米,不包括江面和江岸8.1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516毫米,丰水年为948毫米,枯水年仅244毫米,相差704毫米,比值为3.9;且冬春季较小,夏季较大,汛期占全年的6070。年均径流深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沿江地区与菜子湖畔为470毫米,中部地区为500毫米,西北部为510毫米,东北部为700毫米以上;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洲圩区为431毫米,丘陵区为521毫米,低山区为698毫米。气象气候。枞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月平均最高气温值为21.0,月平均最低气温值13.6。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435.5mm,降水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县域主导风向以东到东南风为主,其次是西到西北风,年平均风速每秒3.2米。枞阳县的无霜期较长,全年无霜期251天。旅游资源。 历史上浮山名鼎中外。浮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境白荡湖畔,距县城30公里,是我国三十六洞天之一,属安徽省五大名山之列。浮山主峰海拔160.3米,山体三面环水,颇具海岛风光。浮山乃千年佛教圣地,千古大师、名流在此提诗作画、刻石留名,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浮山是座活火山,几度火山爆发,有一定的地质、地理学价值。近年来,随着浮山旅游区的建设、开发,慕名来游者日益增多,年接待旅客逾万人次。此外县内还有白云岩、青山石屋寺、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望龙庵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农林物产资源。枞阳县气候资源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为多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宗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大豆。畜牧品种有牛、羊、猪、兔等数十种。水生动物近百种。野生动植物以及繁花絮草难于数计。全县已知中草药有780种,归属252科,其中有珍珠、蟾酥、穿山甲、龙花、皖贝、灵猫等名贵(紧缺)药品20余种。南沙参、丹参、苦参、苍术、虎杖等50多种系大宗主要品种。土地资源。枞阳县土地总面积约180800公顷。土地利用构成基本是两山、三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耕地面积59610.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97%。其中水田41167.0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9.1%,旱地13257.77公顷,占22.2%。园地、牧用地面积3497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4%,主要是水果、茶园和桑园。林地面积33526.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林地中以有林地为主。牧草地面积61.34公顷,基本为天然良田。水面面积54924.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4%。建设用地19882.46公顷,占总面积 10.99%。未利用土地11400.69公顷,占总面积6.3%。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85个土种。土壤主要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西北部为黄棕壤,沿江洲区以褐沙土、灰潮土为主。矿产资源。枞阳县濒临长江,地处庐枞火山岩盆地及其边缘,良好的含矿地层使得县境内蕴藏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有铜、铁、金、铀、明矾石、重晶石、煤、泥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石灰石、大理石为特大型矿床。小型矿床有8个,即铜矿5个,铁矿1个,金矿1个,明矾石矿1个,其余30多处为矿点。此外,境内还蕴藏着天然气和锆石砂矿。五、历史沿革枞阳,夏、商属扬州之城,西周封为宗子国,春秋为群舒之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东汉并入舒,隶庐江郡。三国属吴庐江郡,西晋属庐江郡,东晋属豫州晋熙郡,南朝属庐江郡。隋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并沿用至中华民国。民国36年(1947年)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县府所在地从汤沟迁至枞阳镇,并更名为枞阳县。枞阳县乡镇区划调整2005年全县共调整了10个乡镇,即将原石矶镇整建制并入枞阳镇,原仪山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原老湾乡整建制并入老洲镇,原后方乡整建制并入横埠镇,原杨湾乡整建制并入义津镇。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22个(其中乡9个,镇13个),减幅为18.5%。乡镇平均面积由67平方公里扩大到8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43479人,中心集镇平均人口达8.6万人。2010年8月16日,经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会宫乡”正式改为“会宫镇”。目前全县辖14个镇8个乡。六、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四项指标年均增长15%、15.8%、51%、39.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亿元、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2431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4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9.8:35.9:34.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0.1:54.6:25.3。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72家增加到2010年217家,工业化率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建材、造船、纺织、汽车及零配件、农副产品加工、采掘业等六大产业为主。产配套产业渐成体系,产业链条正在完善,集群特色日益显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大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全面起步并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40.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01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科教、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取得较大的进步。七、城乡建设县城规划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一五”以来,依据县城总体规划,陆续编制了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编制了银塘新区、蒲洲新区控规以及排水、消防、供电等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两湖”(连城湖、羹脍赛湖)和滨江新区控规。加强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编制了莲花湖公园、幕旗山公园修建性详规并组织实施。县城按照“东进北扩,扇形发展”的建设方向,不断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期以来,以银塘新区为重点,新区建设全面推进。相继建成金山西路、渡江北路、银塘路、东湖路、连城路、旗山路,形成新区“ 田 ”字型道路骨架。建成了银塘东路、浮山路、城北出口路工程,县城滨江新区主干道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新区内连外通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新区给水、排水、绿化、灯饰及电力、电信等工程已初步完成配套。“十一五”期间,县城建设投入资金达3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2010年底,县城建城区面积达14.1km2,常住人口达13.8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加7.5km2,6万人。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完成了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村庄布点规划和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县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功能日趋完善,小城镇建设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多亿元。在全县沿路集镇广泛开展了“一隔五化”工程,道路硬化率达80%,集镇绿化率达30%,新增路灯2000余盏,全县沿交通干线集镇都实施了亮化工程。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2010年度,全县城镇化率达36.8%,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第二章 规划总则一、规划修编的背景(一)国家及区域格局重组对枞阳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呈现出精彩的空间布局步骤。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温饱问题、小康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正在向第三步目标迈进。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及布局格局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凭借其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经济核心地区和增长极。区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已经出现了从“单极突进”到几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已经实施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四大战略。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崛起规划,要求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产业定位,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支持力度。全国传统三驾马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逐步向四极演化。形成市场主导下的四大经济板块,即华北板块、华东板块、华南板块和西南板块。在在四大板块中,华东板块具有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力,安徽正逐渐融入华东经济板块,泛长三角分工协作将进一步加强,并可能成为华东板块中重要的产业基地。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这些政策促进了示范区规划的实施。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枞阳县市应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加强泛长三角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城市功能。(二)国家、省、县“十二五”规划给枞阳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扩大内需的带动作用。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枞阳县“十二五”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升级为主线,围绕“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枞阳。根据国家、安徽省、安庆市乃至枞阳县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如何在空间上更好的加以应对,是本轮总体规划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三)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成为枞阳县新时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强化“双轮驱动”、坚持“四个发展”、走出“六条新路”、建设“三个强省”等新理念、新部署。报告认为未来五年,安徽将“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等“六条新路”,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等“三个强省”。枞阳县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环境优美和文化氛围浓厚,本轮规划应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政策指引下,落实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部署,着力实施建设美好枞阳战略。(四)相关上位规划对枞阳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1、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的要求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全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近期“一圈一带一群”,远期“两圈两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沿江城市带规划指引:形成以芜马都市圈为核心,安庆都市区、铜池城市组群和滁州增长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空间结构,依托沿江城镇轴推动沿江城镇空间的连绵发展,支持沿江七市集中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现有开发园区扩区升级,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区,鼓励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建设综合运输通道,有序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港口建设。枞阳县主要位于沿江城市带地区。位于安庆都市区与铜池城市组群的之间,区位优势明显。枞阳城市人口规模:人口20-50万人,属于安庆人口快速增长地区。枞阳规划指引:枞阳县应重点关注与安庆中心城区的功能关系,关注浮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沿江区域空间保护与管制要求,加强与铜陵、池州的跨江联动发展。2 安庆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要求安庆市编制的总体规划,对枞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内容: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圈两带一轴”。以安庆城区为核心的大安庆中心都市区(大宜城),包括安庆中心城区、枞阳县城、怀宁县城、海口镇、皖河农场和月山镇等。枞阳城市发展定位:大安庆中心都市区东部的工业扩散基地,合铜高速公路上新的区域增长中心;依托安庆,互动发展;加快产业开发园区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与官埠桥镇的空间整合和协调。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安庆市区的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0%。县域人口86万人,城镇化水平人口10-30万人,约27万人,城镇化水平55%。(五)城乡统筹和和谐发展成为新时期枞阳发展的重要要求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应是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各类重大关系”中,统筹城乡发展居于首位。中国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我国正面临着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城乡矛盾,促进城乡优势互补统筹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更加强调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枞阳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变化时期,也面临城乡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民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需要规划通过发展单元的组织划分将这些政策和理念充分贯彻落实到规划各项内容中。(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带来枞阳县空间布局带动较大影响。随着江北高速、枞阳至池州高速公路的建设(池枞长江大桥2011年开工建设,北段接线尚需统筹协调),同时九华山机场2007年正式启动,预计2012年年底实现通航,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枞阳县域城镇体系和中心城区的发展、用地布局带来重大影响,区域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联系以及市域空间格局需进一步统筹考虑。二、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一)前版本规划回顾枞阳县城总体规划曾于1983年和1993年分别编制,两版本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历史发展中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城市框架雏形。1、1983年版本总规要点回顾规划简介:规划期限为近期1983-1990年;远期1990-2000年。城市性质: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浮山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以地方性的船舶制造业和农副渔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活跃、风景秀丽的县城。城市规模:近期人口3万人,用地2.77平方公里;远期人口4.5万人,用地3.86平方公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以向东、向北为主,在莲花湖北岸形成新区。用地组织:镇中心外移至莲花湖新区,在枞阳中学以北地区形成新的镇中心。规划四个工业区:柴油机厂区、内河港口区、下枞阳工业区、幕旗山北坡工业区;居住用地在老城基础上,新规划月儿湖、镇中心、小桥圩三个居住区;文教卫用地基本就地扩建,远期在镇中心新建大会堂和体育场各一座;商贸服务利用正大街的原有基础,城市发展后,在陆家湾附近集中安排一些商业网点和文化福利设施,形成面向下枞阳地区、沿江码头区的服务中心。城市道路:规划将北街、环城北路、环城西路、正大街、枞川堤、江堤、幕旗路(远期)作为城市交通性外环干道;南街、湖滨西路联系环的南北、兼有贯通交通作用,形成以两个小环组成一个大环的环状道路网结构。远期改枞阳南街、湖滨西路、东环路为生活性干道。2、1993年版总体规划规划简介:规划期限为近期1993-2000年;远期2001-2010年。城市性质: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综合性工贸城市,浮山风景旅游区的休疗养服务基地。城市规模:近期人口7万人,用地6.3平方公里;远期人口11-12万人,用地9.8平方公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下枞阳,向东及沿江为主,上枞阳向北发展部分用地。远景用地发展方向为上枞阳向西的团结圩。用地组织:县城的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下枞阳的向阳工业小区和沿江工业小区,上枞阳发展无污染且能为休疗养基地的职能服务的工业;旧城内居住用地统一改造,上枞阳向北发展新居住用地,下枞阳居住用地以为生产配套为主;迁建县委、县政府至湖滨路中段路北;文教卫用地基本保留,在下枞阳开辟一块教育、科研、医疗用地;在县政府新址以北和下枞阳各开辟体育设施用地;规划九处集贸市场;上枞阳商贸服务用地主要位于湖滨路、正大街、渡江路南段,凤凰山路两侧;下枞阳商业服务用地集中在长江路两侧,形成下枞阳组团中心。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以通宜路、渡江路、羹脍赛路和石龙路组成的外环路连接各条公路,在渡江路和连城路交口东北处设客车汽车站,辟凤凰山路为商业步行街;老汽车站改建为县城中心市场。(二)2002版总体规划要点1城市发展目标以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逐步把枞阳这个桐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地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皖西南二级中心城市、皖西南的建材工业基地和风景璀璨的现代化工贸旅游城市。2、城镇体系规划(1)县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2002版总体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2-2005年,县域人口规模为9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3%;中期2005-2010年,人口规模为9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9%。远期2010-2020年,人口规模为10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2)城镇等级、规模及空间结构。规划到2020年,县域城镇体系分为三级。第一级:中心城区一个(枞阳县城),人口15-20万人。第二级:县域中心镇3个(横埠镇、浮山镇、汤沟镇),平均人口3.55万人。第三级:一般中心镇6个(陈瑶湖镇、麒麟镇、官埠桥镇、钱桥镇、白梅镇、老洲镇),平均人口1.52万人。规划到2010年县域城镇体系为“一心三点三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核心:县域经济发展核心为中心城区(县城)。三点:县域经济发展副中心为以二级城镇群为主的区域中心镇,即:汤沟镇、浮山镇和横埠镇。三轴线:即沿安铜公路的主要发展轴和沿合铜公路和桐枞公路的两条次发展轴。安铜公路轴线:安庆市枞阳镇官埠桥镇白梅镇横埠镇铜陵市。合铜公路轴线:无为县横埠镇陈瑶湖镇老洲镇铜陵市。桐枞公路轴线:桐城市麒麟镇浮山镇官埠桥镇枞阳镇。四片区:西南部城镇群:以枞阳镇为中心,包括原枞阳镇、铁铜乡、石矶镇、藕山镇和官埠桥镇。中部城镇群:以汤沟镇为中心,包括仪山、长沙、凤仪、金社、后方、项铺。东部城镇群:以横埠镇为中心东部城镇群,包括老洲、陈瑶湖、周潭、钱铺。西北部城镇群:以浮山镇为中心,包括义津、麒麟、白湖、雨潭。3城市性质皖西南的二级中心城市;风景旖旎的工贸型旅游城市。4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9万,其中枞阳片区8万人,藕山片区1万人。远期2020年18万,其中枞阳片区15.5万人,藕山片区2.5万人。(2)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8.52 km2,其中枞阳片区7.6 km2,藕山片区0.9 km2。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4.68m2。远期2020年17.98 km2,其中枞阳片区15.5 km2,藕山片区2.5 km2。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87m2。02版总规远期(2020年)用地布局规划图5城市发展方向规划中心城区呈“东进北扩、呈扇形发展”的用地发展态势。6城市结构在对老城区的路网进行改善调整的基础上向东发展,以森林公园、羹脍赛湖、湖滨路为界分为四个组团,形成“一心、三轴、四组团”的格局。(1)一心一个政务、商业金融中心。 (2)三轴湖滨路以北的行政商业文化一体的人文景观轴、莲花湖-幕旗山-羹脍赛湖绿化景观轴以及沿羹脍赛湖东岸南北走向的生态绿化景观次轴。(3)四组团以森林公园、羹脍赛湖、湖滨路为界分为四个组团(城西、中心、城东北、城东南)。7规划用地平衡表枞阳县城(枞阳片藕山片)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万m2)百分比人均(m2/人)1R居住用地574.0 31.93%31.89 R1其 中一类居住用地95.8 5.33%5.32 R2二类居住用地478.2 26.60%26.57 2C公共设施用地262.3 14.59%14.57 C1其 中行政办公38.4 2.14%2.13 C2商业金融(除市场)76.4 4.25%4.24 市场用地35.8 1.99%1.99 C3-6文教体卫111.7 6.21%6.21 3M工业用地329.7 18.34%18.32 M1其 中一类工业用地77.2 4.29%4.29 M2二类工业用地236.8 13.17%13.16 M3三类工业用地15.7 0.87%0.87 4W仓储用地30.3 1.69%1.68 5T对外交通用地14.0 0.78%0.78 6S道路广场用地239.4 13.32%13.30 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37.3 2.07%2.07 8G绿地310.6 17.28%17.26 G1其 中公共绿地209.8 11.67%11.66 G2生产防护绿地100.8 5.61%5.60 合计城市建设用地1797.6 100.00%99.87 注:2020年城市远期规划人口按18万人计。(三)2002版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1、总体评价02版城市总体规划资料调查详实,分析论证较充分,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针对93版总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很好的解决,提出了相对比较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结构,对城市各项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为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将藕山片区纳入枞阳县城中心城区来统筹考虑,明确提出了中心城区发展思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带动了枞阳县经济快速发展。(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提前实现2010年现行总规关于枞阳县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与发展现状对比对比项目2010(现状指标)2010(02版总规预测目标)实施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0.5118.6提前完成人均GDP(元)1243111983提前完成县域总人口(万人)96.999基本实现城镇化水平(%)36.8%29%提前完成从枞阳县近5年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对比分析看,2006至2010年枞阳县各项社会经济数据均呈现大幅增长,GDP总量、人均GDP以及增长速度均超过总规预测目标。近5年枞阳县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对比表年度GDP总量(亿元)/增长率人均GDP(元)/增长率全县总人口 (万人)/增长率财政总支出(亿元)/增长率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率200657.7119.9%599024.0%96.30.1%7.4553.29%3.3369.89%200768.7813.5%712618.9%96.50.2%10.3138.39%4.7241.74%200881.511.9%842318.2%96.70.2%12.4320.56%3.97-15.89%20099314.9%960714.1%96.90.2%15.5224.86%4.9624.93%2010120.514.5%1243129.4%96.9017.029.66%5.092.62%资料来源:2006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2010年枞阳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逐步优化,由 2006 年的 28.3:40.2:31.5调整为 2010 年的 20.1:54.6:25.3,其三产结构呈现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产比重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与枞阳县“十一五”时期,全县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无关系。(2)城镇化继续快速推进,已进入加速发展期2010年城镇体系现状图2010年枞阳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7.3%,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超过现行总规预测指标29%。中心城区职能与作用明显增强,其他乡镇职能不断提升。随着中心城区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速;片区中心镇如汤沟镇、横埠镇、浮山镇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规模逐步增长,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绩。(3)中心城区发展方向明确,形成了初步的发展框架。中心城区规模扩张较快。现状2010年枞阳中心城区138567人,建设用地14.12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1.9m2,人口、用地指标已超出现行总规预测目标。总体上中心城区是按照总规东进北扩、呈扇形发展的空间设想逐步发展起来的。现状老城区发展迅速,填空补缺和老城改造同步进行,基本达到总规近期预期目标;东部新区发展迅速,部分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已具备开工条件或正在建设,用地布局与总规有一定差异。枞阳县中心城区的建设基本是按照“一心、三轴、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发展的,但由于城区东部、南部发展较慢,空间结构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新一轮总规中需结合用地布局重新统筹考虑。2、存在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外部宏观环境的改变,该轮总体规划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有:(1)对区域发展分析需进一步把握枞阳县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优势及发展重点,战略定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新时期枞阳县如何融入区域发展,针对新形势下皖江示范区、安庆大都市中心区的发展战略如何找准自身的区域定位、如何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等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需要作出更为明确的回答。(2)城镇体系规划的等级、规模结构不尽合理。随着枞阳县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部分乡镇城镇等级规模均突破总规预测,需要结合新一轮十二五规划重新统筹考虑,最大化发挥其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3)规划城市规模预测偏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预测分析已无法满足枞阳县城市发展建设的现状需求。现状2010年枞阳中心城区138567人,建设用地14.12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1.9m2,人口、用地指标已超出现行总规预测目标,需要重新调整。(4)对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空间拓展考虑不足,对工业用地发展预测不足。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总规中虽然确定对东进北扩的发展思路,但向东、向北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还需继续深入分析。对城市工业发展方向和工业用地空间判断不足,一方面没有体现工业用的集约化和集中化原则,另一方面,工业用地的规模不能满足枞阳县工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随着枞阳县十二五提出重点建设三大园区、着力构建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六大主导产业,更需要修编新一轮总体规划来统筹考虑用地空间。(5)原规划对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的超前性发展考虑不足。随着江北高速、枞阳至池州高速公路线型的确定,已具备开工条件,池枞长江大桥2011年开工建设,北段接线尚需统筹协调,同时九华山机场2007年正式启动,预计2012年年底实现通航,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中心城区的发展、用地布局带来重大影响。原规划的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联系须进一步统筹考虑。(6)需明确城市规划区范围,严格控制城郊建设。02版总规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枞阳镇、铁铜乡及石矶镇、藕山镇、官埠桥镇等3个乡镇的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0km2,并提出城镇建设分区及开发管制要求。新一轮总规中应根据建成区用地布局、远期发展用地的范围以及区域重大项目重新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区。(7)城市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和风景名胜区统筹规划不足。针对中心城区优秀山水资源,规划对整体环境景观系统性考虑不够,对城市生态格局的有效保护与利用不足,未能全面展示枞阳县的自然山水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四)新一轮规划编制解决的重点问题1、新形势下枞阳县发展如何定位区域越来越成为拥有自身利益和自主权的独立个体,伴随着国际国内开放度的提高,区域间的竞争与协作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由于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性,为了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抢占更加有利位置,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把握先机?如何趋利避害?在中部崛起战略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在国家、安徽和安庆发展战略棋盘上走好枞阳这盘棋子,明确自身定位,寻求更好途径,联动宏观区域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本次总体规划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2、区域整体如何协调发展规划应进一步强化枞阳县在皖江城市带、安庆大都市中心区中的区域节点地位,未来凭借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成为区域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应将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切入点,通过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整合区域各类资源,总体规划应重点研究体系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共同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3、如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城市建设切实提高枞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城市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和协调区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枞阳县的产业资本急需在空间上获得重新整合,通过有序的空间分布使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潜力释放和必须的载体。在城市空间快速拓展的同时,如何合理配置增量土地,促进城乡健康高效发展,协调各方面利益,解决好城乡空间布局的调整与重构。4、如何有效利用各类区位交通优势,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城市建设需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考虑城市运行成本,防止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盲目投资和盲目提高建设标准。需要将研究解决交通问题与改善城市形态和布局相结合,防止城市发展成本的提高和运转效率的降低。需要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以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工业结构。需要探索有利于合理保护利用资源的政策与管理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地方资源特色,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需要在强调城市发展长远战略的同时,还需通过具体实施内容的安排强化对近期建设的综合指导。新一轮规划应加强对城市交通的专项研究,高速公路、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选线、选址应避免对城市功能产生重大影响。5、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城市自然、文化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如何保护好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重要资源,弥补市场化的不足,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规划技术范畴的问题。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地区的连续性集聚,人类社会进一步面临地域特色的缺失和文化特征的趋同,进一步面临水土资源、能源交通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迫切需要寻求一条能够确保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枞阳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得天独厚的山水旅游资源,保护并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职能,是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充分挖掘城市资源特色,是促进枞阳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 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 年)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 (5)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 号)(7)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 号) (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 号)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建设部第119 号)(10)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44 号) (11)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 号) (12)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12)(1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纲要(14)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15)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1) (16)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 (17)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8)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9)枞阳县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2012.5) (20)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1)枞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2)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面分析枞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以及枞阳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关系,明确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定位,对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进行合理的空间与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统筹协调区域社会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安排,保护好枞阳县域内的生态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发展与控制并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二)规划原则(1)科学发展原则。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2)资源保护原则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集约使用土地,控制人口规模。(3)文化传承原则保护枞阳县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和传统风貌资源,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4)城乡统筹原则明确城乡空间界定,通过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5)社会和谐原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关注幸福指数,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五、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 年,近期为2011-2015 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城市发展远景考虑到2030 年以后。(二)规划范围1、县域范围县域面积1808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全县辖14个镇8个乡。包括枞阳镇、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会宫乡、雨坛乡。2、城市规划区3、中心城区 六、规划思路与重点(一)规划基本思路1、“强化中心城区地位,统筹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城乡融合”的理念,统筹配置各项资源,形成融合一体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定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城镇群体和特色突出的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布局,建设区域、城乡一体化设施网络,实现基础设施城乡统一规划及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2、“组团模式”和 “产业园区”打造良好的空间形态合理选择城市建设标准与模式,调整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组织和配置各项用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释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确定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整合空间利益,消除体制障碍,解决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冲突。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影响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分布和居住环境品质;确定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发展目标与布局;确定城市交通政策与交通服务供应;创建一种适应枞阳县城市发展、体现特色的空间结构模式。在做强中心城区的前提之下,形成“组团”的花园式城市形态。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阶段,整合资源,通过三大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城市空间重组。3、“和谐宜居”和“魅力之城”提升城市品位运用“和谐住区”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区划,创造宜人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和完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城市合理区域。融通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继承城市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形成山水城田交融一体的大地景观基底条件,彰显枞阳县的景观风貌特色。强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境界,将枞阳县的山景、水景、城景作为城市特色进行保护和展示,重点做好“山水文章”,建设魅力城市。4、“低碳节能”和“生态安全”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公共安全规划要贯彻生态环保与城市发展并重原则,将城市引导到生态环境良好、低碳节能的发展轨道中来;同时注重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规划建设,使城市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保障城市的安全,各种防灾设施要做到高效可靠,统一使用,协调一致。(二)规划重点确定整体发展目标和框架, 适应枞阳县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重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等要求,对规划范围的建设用地进行有效控制和积极引导。规划重点在于落实五个方面,包括区域关系、功能定位、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第三章 相关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一、相关规划解读(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推进“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区和池州市东至县。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发挥铜、铅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化工、旅游等产业。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马芜巢产业组团。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利用沿江港口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精品钢基地。2、产业承接园区建设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有力推进示范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江苏省句容市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题预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水泥礓磋坡道施工方案
- 美术培训总结
- 汽车维修技师培训
- 新员工培训流程
-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
- 北京石景山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生产设备点检培训
- 装饰报价系统培训
- 2026届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桥架购销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江西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年大麻酚油(CBD油)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白皮书政策解读-2025年国防科技与国家安全政策趋势分析方案
- 退休业务办理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2026学年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新离婚协议书
- GB/T 20716.2-2025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7芯)第2部分:12 V标称电压车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
- (新教材)2025年秋期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教学反思无内容+二次备课版)
- 2025广西公需科目真题续集(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