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doc_第1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doc_第2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doc_第3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doc_第4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篇1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对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67%和90.0%对照组分别为43.33%和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庭动脉闭塞、脑梗死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可见颈椎病、梅尼埃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 涉及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眩晕多因天冷气温下降血管急剧收缩致血压升高或因情绪激动血管痉挛致脑供血不足易诱发脑卒中应予重视 临床上现代医学予降压、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理化指标可恢复正常但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常不明显而配合中医药治疗患者的症状常可得到迅速的改善并得以保持 本人以西医治疗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经确诊病例(经检查均排除脑部肿瘤、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病例)共60例所选病例为.06.06我科住院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676岁;病程2d11a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5岁78岁;病程2d11a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昏汗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面色苍白等 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 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列为观察治疗对象 1.3方法对照组:长春西汀针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灯盏花素针5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 10d为1疗程 治疗组: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12g白术15g天麻10g陈皮15g茯苓15g钩藤15g、石决明30g(先煎)、川芎10g、泽泻15g、石菖蒲20g、 栀子6g、黄芩6g、炙甘草6g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30g、党参10g、当归15g;肾精不足加枸杞子15g、五味子10g、山萸肉30g;痰湿加胆星10g、竹茹10g;血瘀加丹参10g、牛膝10g、 赤芍10g;呕恶加竹茹10g、苏梗10g、代赭石20g;高血压加葛根10g;夜寐不安加酸枣仁20g、远志15g、麦冬12g等 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d为1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治愈: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头晕或漂浮感;有效:眩晕较前好转仍有间断眩晕恶心;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与肝、脾、肾脏功能失调及风、火、痰、湿、虚、瘀有关 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以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肝风、痰、火、湿浊、血瘀为主 素问至真要大论2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肝风内动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2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旋转指出眩晕是风火为患;丹溪心法?头脑有无痰不作眩指出眩晕是因湿痰阻遏气机而成;灵枢?灵气2认为上虚则眩 无虚不作眩指出眩晕因虚可致 眩晕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膏粱厚味化湿生痰痰浊上蒙清阳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脑髓失养等 根据具体病情常予补益肝肾、养血活血、滋阴潜阳、健脾补血、化湿通络、清肝泻火等法治疗 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均为治疗眩晕明方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镇逆定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化瘀;白术、泽泻、茯苓健脾利水、燥湿化痰;陈皮、石菖蒲祛痰化湿辟浊开窍醒脑聪耳目;栀子、黄芩清肝火;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具有平肝养血、化痰活血之功从而达到肝阳平则风火熄 痰湿祛则清窍开阴阳调、气血和眩晕愈之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的症状涉及到多个学科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或如坐车船、甚则扑倒为主要特征 主要分为两种即: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现代研究3:天麻、钩藤有明显镇静、镇痛、催眠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有降血压作用;石决明含有碳酸钙、多种微量元素;半夏有镇咳、镇吐作用; 白术、茯苓有利尿、降血糖、镇静、抗凝等作用;泽泻有利尿、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陈皮有降血压松弛平滑肌;石菖蒲有镇静、抑制消化道异常发酵 缓解痉挛等作用;栀子、黄芩、黄芩有利胆、利尿、镇静、保肝等作用;川芎生物碱能够通过脑屏障较好地改善脑血流4;本研究认为配合中药汤剂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不失为治疗眩晕症一种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101. 3贾玉海.常用中药八百味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7387、388、387、346、296、80、82、201、394、80. 4唐丽.经颅多普勒评价化瘀通脉液配合按摩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疗效J.中医杂志1997(38):329380.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篇2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疸是以面、目、身肤熏黄小便黄为特征的病证 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消化道肿瘤及溶血性贫血等疾病进程中 中医认为黄疸是湿邪阻于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下注膀胱而成 临床医生在诊治黄疸时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注意询问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区分黄疸的类型查找引发黄疸的病因 1西医治疗 1.1治疗原则 黄疸应根据病因不同行内科或外科治疗 绝大多数肝前性黄疸和所有肝细胞性黄疸属于内科学治疗范畴此类黄疸治疗应积极消除病因解除导致溶血的因素控制感染纠正中毒、代谢紊乱和营养缺乏积极防治并发症 对于阻塞性黄疸则应根治病因解除梗阻保证胆汁引流通畅控制感染并预防并发症 1.2内科治疗 1.2.1溶血性黄疸应立即停止输入异型血去除理化、药物和生物等溶血因素脱离过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